🦵🦵🦵
腿 (2020)
A Leg
類型:愛情、喜劇
⠀
《腿》為小說家兼編劇張耀升的首部執導作品。故事改編自導演母親的自身故事,描述錢鈺盈在丈夫鄭子漢腿部截肢手術不幸感感染去世後,向醫院展開奪回已經放棄簽署放棄同意的右腿的荒誕。
⠀
《腿》打著有趣的故事大綱,加上魅力卡司桂綸鎂和楊祐寧,抓人眼球...
🦵🦵🦵
腿 (2020)
A Leg
類型:愛情、喜劇
⠀
《腿》為小說家兼編劇張耀升的首部執導作品。故事改編自導演母親的自身故事,描述錢鈺盈在丈夫鄭子漢腿部截肢手術不幸感感染去世後,向醫院展開奪回已經放棄簽署放棄同意的右腿的荒誕。
⠀
《腿》打著有趣的故事大綱,加上魅力卡司桂綸鎂和楊祐寧,抓人眼球惡海報設計,以及作為2020金馬開幕片,種種映前佈局都讓人十分期待,只可惜成品劇情發展不如期待般美好。電影走黑色幽默懸疑風格,將失去的「腿」作為一個引子,激起觀眾的好奇心,究竟是什麼偉大力量支持錢鈺盈願意奮不顧身據以力爭奪回消失的腿?
⠀
一般來說,文學或戲劇作品基本上都需具備兩種元素:故事與情節。兩者雖然經常被當作同義詞使用,但事實上是大不相同。故事是作品裡的事件的時間軸,而情節則是時間軸裡的人物與事件的「因果關係」。沒有因果關係的作品就只是單純列出事件的流水帳,而加了情節的故事就是把作品昇華到另一個發人省思的水準。而《腿》的問題就是單有故事,卻少了因果關係的電影。
⠀
劇本以兩條線進行,一邊是錢鈺盈與醫院斡旋的過程,另一邊是以鄭子漢視角倒敘兩人相識相戀的經過。當觀眾在鄭子漢的回憶裡想要找出錢鈺盈為何願意為丈夫赴湯蹈火的原因時,卻一再被失望。我們只看到了鄭子漢是為多麼沒責任感的伴侶,沈迷賭博而錯過錢鈺盈的夢想國標舞比賽,躲債而摔傷腿逼的兩人只好轉方向改開國標舞教室,而隨後又偷吃舞蹈教室員工,最後甚至因為自己的愚笨而拖延就醫因此丟了性命。種種行為完全無法讓觀眾理解為何錢鈺盈依然不離不棄。同時,電影的黑色幽默調性讓演員們以極簡木然的風格演出,但此超然的表演更讓人難以看出錢鈺盈對於鄭子漢的深情。觀眾只看到她對於找腿的執著,甚至接近於無理取鬧的執念,卻沒有一絲被堅貞愛情動容鼻酸,非常可惜。
⠀
而撇除掉讓人失望的劇情發展,《腿》還是有優點之處。片名「腿」是個有趣的象徵,除了是推進劇情前進的重要物件外,也是兩人感情的寓示。「腿」是錢鈺盈和鄭子漢相愛的關鍵,兩人一起跳舞攜手成為職業國標舞者。但自從鄭子漢摔傷腿後,兩人的感情也陷入膠著,一同生活卻貌合神離。而最後使兩人永遠分離的原因也是這個「腿」。象徵使用的非常精彩,不愧張耀升為小說家出身的背景。另外一方面,本片也讓觀眾看到桂綸鎂展現有別於以往嚴肅戲劇的演技風貌,喜劇節奏掌握得很好幽默誇張與冷漠抽離兼具,讓人期待桂綸鎂未來更多不同類型電影的發展。
⠀
總結《腿》引人入勝的舉球,卻沒有足夠的戲劇張力支持到最後,以至於電影難以自圓其說,無法讓觀眾理解尋腿之旅背後的偉大動機,這個腿沒有圓滿整個故事,卻讓其跛腳,十分可惜。
⠀
⠀
⠀
⠀
🎈R2D2
⠀
⠀
⠀
#AJxCinesteampunk #CinemaTzu #腿#桂綸鎂 #楊祐寧 #張少懷 #中島長雄 #ALeg #金馬獎 #金馬影展
感染同義詞 在 AJ 談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腿 (2020)
A Leg
類型:愛情、喜劇
⠀
《腿》為小說家兼編劇張耀升的首部執導作品。故事改編自導演母親的自身故事,描述錢鈺盈在丈夫鄭子漢腿部截肢手術不幸感感染去世後,向醫院展開奪回已經放棄簽署放棄同意的右腿的荒誕。
⠀
《腿》打著有趣的故事大綱,加上魅力卡司桂綸鎂和楊祐寧,抓人眼球惡海報設計,以及作為2020金馬開幕片,種種映前佈局都讓人十分期待,只可惜成品劇情發展不如期待般美好。電影走黑色幽默懸疑風格,將失去的「腿」作為一個引子,激起觀眾的好奇心,究竟是什麼偉大力量支持錢鈺盈願意奮不顧身據以力爭奪回消失的腿?
⠀
一般來說,文學或戲劇作品基本上都需具備兩種元素:故事與情節。兩者雖然經常被當作同義詞使用,但事實上是大不相同。故事是作品裡的事件的時間軸,而情節則是時間軸裡的人物與事件的「因果關係」。沒有因果關係的作品就只是單純列出事件的流水帳,而加了情節的故事就是把作品昇華到另一個發人省思的水準。而《腿》的問題就是單有故事,卻少了因果關係的電影。
⠀
劇本以兩條線進行,一邊是錢鈺盈與醫院斡旋的過程,另一邊是以鄭子漢視角倒敘兩人相識相戀的經過。當觀眾在鄭子漢的回憶裡想要找出錢鈺盈為何願意為丈夫赴湯蹈火的原因時,卻一再被失望。我們只看到了鄭子漢是為多麼沒責任感的伴侶,沈迷賭博而錯過錢鈺盈的夢想國標舞比賽,躲債而摔傷腿逼的兩人只好轉方向改開國標舞教室,而隨後又偷吃舞蹈教室員工,最後甚至因為自己的愚笨而拖延就醫因此丟了性命。種種行為完全無法讓觀眾理解為何錢鈺盈依然不離不棄。同時,電影的黑色幽默調性讓演員們以極簡木然的風格演出,但此超然的表演更讓人難以看出錢鈺盈對於鄭子漢的深情。觀眾只看到她對於找腿的執著,甚至接近於無理取鬧的執念,卻沒有一絲被堅貞愛情動容鼻酸,非常可惜。
⠀
而撇除掉讓人失望的劇情發展,《腿》還是有優點之處。片名「腿」是個有趣的象徵,除了是推進劇情前進的重要物件外,也是兩人感情的寓示。「腿」是錢鈺盈和鄭子漢相愛的關鍵,兩人一起跳舞攜手成為職業國標舞者。但自從鄭子漢摔傷腿後,兩人的感情也陷入膠著,一同生活卻貌合神離。而最後使兩人永遠分離的原因也是這個「腿」。象徵使用的非常精彩,不愧張耀升為小說家出身的背景。另外一方面,本片也讓觀眾看到桂綸鎂展現有別於以往嚴肅戲劇的演技風貌,喜劇節奏掌握得很好幽默誇張與冷漠抽離兼具,讓人期待桂綸鎂未來更多不同類型電影的發展。
⠀
總結《腿》引人入勝的舉球,卻沒有足夠的戲劇張力支持到最後,以至於電影難以自圓其說,無法讓觀眾理解尋腿之旅背後的偉大動機,這個腿沒有圓滿整個故事,卻讓其跛腳,十分可惜。
⠀
⠀
⠀
⠀
🎈R2D2
⠀
⠀
⠀
#AJxCinesteampunk #CinemaTzu #腿#桂綸鎂 #楊祐寧 #張少懷 #中島長雄 #ALeg #金馬獎 #金馬影展
感染同義詞 在 Shoppinglin歌唱分享/歌唱教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音樂流派名字的起源都這麼“狂”嗎?
音樂本身不是科學,音樂流派的命名就更算不上一門精確的科學,甚至可以說是,十分隨意。有的就是來自於某個身體部位震動的律動,有的就直接來源於地名,或者音樂喚起某些感覺,比如Rave。
但有一點是,很多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名稱都來自於描述生活中更艱難一面的粗俗詞彙,不管是性、毒品還是你知道的搖滾樂。
-----------------------------------
Rock 'n' roll(搖滾樂)
原意:海上波浪和性暗喻
起源時間:17世紀
起源地:海洋
雖然現在英文表達已經簡化成了Rock,但中文卻實打實地保留了出處的譯文:又搖又滾。
“搖滾”這個詞實際起源於17世紀的水手之口,畢竟,還有什麼比海上的浪潮更“又搖又滾”的呢?這一群在海上漂泊的寂寞男人們當然也不會放過任何可以用來過嘴癮的事情,不出所料地,到了20世紀20年代,這個詞就已經成為跳舞和性的隱喻,但不同於同時代其他的表達方式,“又搖又滾”算是更直接具像地表達,甚至在字裡行間將一向隱晦的內容引向了積極的一面。
Trixie Smith的一首藍調民謠《My Man Rocks Me (With One Steady Roll)》 就很調皮地捕捉到了這個術語,其在歌中的含義包括舞蹈和音樂,也暗地裡擦著“性”的邊球,但那時候還不會有人站出來懷疑Smith在開車。
每每說到Rock 'n' Roll起源歷史時,一定會提及的一個名字就是——DJ Alan Freed,這個被稱為“搖滾之父”的電台DJ雖然最終因為一件性醜聞而絕跡於世。
但1950年代初,他就在廣播節目中播放充滿節奏和藍調的鄉村音樂時將Rock 'n' Roll這個詞推向了大眾,雖然他將這個詞中“性”的成分已經壓的非常低了,但如果他在幾十年前試圖推動一個“搖滾派對”,不僅會被大眾理解成當代青年嘴中的“髒趴”或者“海天盛宴”,也只會讓他的事業更早地被毀滅。
-----------------------------------
Funk(放克)
原意:體味
起源時間:16世紀初
起源地:法國
在舊的法語方言中,Funkier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通過向某人吹煙或過度燻蒸房間來激怒某人。
追溯到17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帶著這個詞一起到旅行到了美國,這也是為什麼Funk和Funky(當時還是氣味的意思)在美國俚語中出現並停留的時間遠遠長於英國英語。
隨著幾個世紀的過去,這個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氣味“變得與火無關,演變成了體味。。。20世紀初,Buddy Bolden甚至創作了一首藍調歌曲《Funky Butt(有味道的屁股)》,這首歌講的是紐奧良一個破舊的舞廳,當地音樂家們就順勢將它重新命名為“Funky Butt Ball”,到這個時間點,還不是一個好詞。
然後,在20世紀30年代及以後,這種觀念發生了轉變。一切與流汗有關的都變成一種爵士樂、節奏樂和藍調音樂家來說有點不可抗拒的性成分,到了60年代末,在James Brown 的幫助下,這才從音樂的層面上產生了180度的轉變,意味著最美好的世俗快樂。
-----------------------------------
Jazz(爵士)
原意:勇健的運動員和某種髒字
起源時間:1912
起源地:俄勒岡州波特蘭
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一次採訪中,音樂家Eubie Blake講述了他對Jazz最早俚語含義的記憶,他說:
“當百老彙使用這個詞的時候,他們會把它說成‘J-A-Z-Z’。可是它原來不是這麼說的,它原來的拼寫是‘J-A-S-S’。這是個髒字,如果你要是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你絕對不會在女士面前說出來的。”
看過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人應該都還記得,小號手在上船前的面試現場,他即興發揮那一段Solo之後,主考官問他這是什麼,他說不知道,老頭一臉興奮地說了句,“不知道?那就是爵士啊!”當時即便已經有一位所謂“爵士之父”的存在,但那依然是一種無法被定義的曲風。
後來,這種熱情洋溢的能量第一次被應用到紐奧良的這種新音樂中,即便“jas”和“jass”樂隊的提法在19世紀90年代末的音樂創作中不斷湧現,但還是花了一段時間才能變成現在的樣子。
-----------------------------------
Hip Hop(嘻哈)
原意:屁股起伏的律動
起源時間:1976
起源地:紐約
很多人會認為Hip Hop的名字來源於《Sugarhill Gang's Rappers Delight》中那句"I said a hip hop / Hippie to the hippie / The hip, hip a hop, and you don't stop"的開場白,但到1980年那張唱片問世時,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
1978年,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的成員Keith 'Cowboy' Wiggins率先將兩個俚語合併使用,通過快速唱“Hip、Hop、Hip、Hop”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模仿行軍士兵的節奏與旋律,用來戲弄他剛剛加入美國陸軍的一個朋友。
“練步伐的時候不就是'屁股一顛一顛的嘛',那不就是'Hip Hop'嘛。”
說到這裡不免產生一個疑問:這也是為什麼Rapper的MV裡那麼多甩動的大屁股的原因嗎?
該樂團當時也經常與認同此新興音樂型態的迪斯科歌手一同表演,並稱呼他們為“嘻哈人”(hip hoppers)。最初這個名詞被認為有些不尊重,但很快地就被視為一種新的音樂和文化。
-----------------------------------
Punk(龐克)
原意:高級妓女的門類之一
起源時間:1604
起源地:倫敦
這個詞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莎士比亞在1604年寫的《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中把一個高級妓女稱為“taffeta punk”——從那以後,這個詞的內涵就一直不那麼討人喜歡。
在17世紀,它的意思是腐爛的木頭,兩個世紀之後,這層“腐爛”的含義逐漸開始往人的身上映射,直到20世紀初,Punk就直接被用來罵人了,即使在犯罪的黑社會,也會被用來稱呼那些缺乏經驗、軟弱或缺乏道德修養,或暗示同性戀,嚴格來說就是一種對當時所謂“社會下等人”的總稱。
當搖滾樂手們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描述60年代中期興起的garage樂團的時候,這些背景就被挖掘出來了,比如精神大於炫技的The Seeds。
那些剛開始玩的樂手們,只能掌握最基本或最直接的即興發揮。精緻從來不是他們會去考慮的一部分,所以他們玩的不是搖滾,而是龐克版的搖滾。
當然,樂團一開始對這個標籤是很排斥的,不過,要是一點都不反抗,那也就不是龐克了,所以直到70年代初,第二波龐克浪潮的來襲,樂團們才近乎默認地接受了這個名字。
但即便是這樣,當你走在一個英語國家的街頭的時候,依然能聽到有人用“Punk”來罵人。
-----------------------------------
Reggae(雷鬼)
原意:衣衫襤褸和爭論
起源時間:20世紀60年代
起源地:牙買加,京斯敦
牙買加人對Reggae的命名與京斯敦不太富裕人口的社會地位有關。Rege或者Rege-Rege是一個,描述衣衫襤褸和爭論的短語。
它還與俚語Streggae聯繫在一起,Streggae多數時候指代長得不漂亮的女人、一個穿衣服很醜陋的女人,甚至是一個很“鬆”的女人。為了使事情變得更加混亂也更明朗的雷鬼之父——Bob Marley則喜歡說,這個詞其實是來自西班牙語中“國王的音樂”一詞,源於拉丁語前綴regi(指君主制)。
當他和他的樂團Maytals在1968年創造了熱門歌曲Do Reggay時,這其中有多少是在Toots Hibbert的腦海中有待討論的,雖然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考慮到雷鬼的政治信息、街頭修辭和感染性節奏,這一切也並無違和感。
-----------------------------------
The Blues(藍調/布魯斯)
原意:酒精幻覺的指代
起源時間:16世紀
起源地:英國酒吧
眾所周知,藍調是一種介於悲傷和“不良行為”的音樂形式,它的名字很可能來源於17世紀英國人創造的一種用來描述過度飲酒後的症狀。
在16世紀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科學規律地戒酒,以當時的情況來說,那幾乎就是所有戒酒人的處境,這些人中很多人會產生伴隨著震顫性譫妄的幻覺(也稱為粉紅大象),很多人也會把它描述為“藍色惡魔”的攻擊。
直到今天,“pink elephants”依然算是酒精幻覺的指代,也可以用來委婉地詢問對方是不是喝多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就多了一些類似沮喪、焦慮或壓力的同義詞。藍色也被用作喝醉了的口語式表達,這兩類意思都持續了足夠長的時間,直到一種流行於美國南部朱克舞廳一種叫做“The Blues”或“The Slow Drag”的舞蹈的誕生,由於這種舞蹈的音樂既讓人放鬆,同時又深沉憂鬱,所以藍調也就逐漸變成了曲風的名稱。
-----------------------------------
從幾百年前莎士比亞筆下的高級妓女到幾十年前軍人踏步時臀部的律動,關於音樂流派名字背後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感染同義詞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情緒情感始終在變 甚至會永遠消逝
你認為情緒是亘古不變、全人類共通的天性?大部分人都這麼想。
其實,情緒始終在變,一種情緒在不同時空會有不同的體現,情緒的種類也會隨時間推移而增減,有些甚至會永遠消逝。相應地,人們表達、描述情緒的語言也在變。
環境催生、改變人的情緒、情感和用以描述這種體驗的詞匯。有些情感、情緒被時代淘汰了,而它們的名稱則隨著語言的演變而被其他情感、情緒「套用」了。
社交網絡時代的人早晚會跟一種時代催生的新型情緒: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失機會、錯過好事),這種情緒的誘因通常是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帖子,別處正在發生某件激動人心、不可錯過的事,而自己卻無法在場參與。
專門研究人類情緒演變史的專家,莎拉·查尼(Sarah Chaney)在BBC廣播3台介紹了一些永遠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情緒,以及表達和描述情緒的語言、方式。
她認為,了解過去有助於人們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
下面7種情緒、情感或精神狀態已經不復存在,而用來形容它們的詞匯不斷演變,成了裝新酒的老瓶。
1. Acedia - 怠惰、慵懶、無精打採
Acedia 特指中世紀一個特定群體中出現的精神情感狀態,這個群體就是修道院僧侶。
這種情緒通常在精神危機時被觸發,被它控制的人會感到絶望、倦怠、懶散,甚至有還俗的念頭。
查尼博士說,放在當今社會,這種情緒可能類似於抑鬱,但Acedia 這個詞和它所表述的那種情緒跟中世紀修道院僧侶的精神危機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據信這種情緒是當年男修道院院長們的一大擔憂;感染這種情緒的僧侶通常變得懶惰,令院長們感到絶望。
後來,acedia 這個詞的定義和使用隨時間推移而演變,逐漸成了跟怠惰(sloth)可以通用的同義詞。怠惰是基督教義裏的「七宗罪」之一。
2. Frenzy - 狂躁、狂亂、狂熱、癲狂
這是另一個中世紀情緒,類似於憤怒,但比今天的「憤怒」一詞的指代更窄,特指一種情緒。
查尼博士這樣解釋這種情緒:「帶著frenzy情緒的人非常焦躁不安,激動易怒,有時會暴怒發作,橫衝直撞,鬧出很大動靜。」
顯然,靜靜的狂熱在中世紀是不存在的。
這種情緒突出表明,現代人傾向於把情緒理解為內在的、自己可以設法掩飾和隱藏的東西。
3. Melancholy - 憂鬱、憂傷、傷感、愁緒
憂愁、傷感(melancholy)如今通常被用來描述默默的哀傷、憂思。
但過去可不是這樣。
查尼博士介紹說,人類從中世紀進入現代文明時,melancholy 是一種肉體的痛苦,經常伴以恐懼和害怕。
在16世紀之前,人們認為人體內四種液體的平衡關係左右人的健康:血液、痰、黃膽汁和黑膽汁。
如果黑膽汁過多,人就會憂愁傷感。
當時還有人認為自己像玻璃一樣易碎,懼怕運動。
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就有這種傷感的錯覺,讓人在他的衣服裏縫上鐵條,保護他的身體,以免不小心破碎了。
4. Nostalgia - 懷舊、鄉愁、思舊
懷舊,nostalgia,這個詞和它所指代的情緒,可能大家都熟悉,也是個常用詞。
但它最初是用來形容一種當時認為的身體疾病。
查尼博士說,那種疾病是18世紀的海員特有的病:他們在海上飄泊,遠離陸地和家鄉,思鄉情切,這時就會得這種病。
跟現在人們認為的思鄉病、鄉愁、懷舊不同,18世紀的思鄉病是有身體症狀的。
患了思鄉病的海員會感到疲憊、慵懶怠惰,受到不明原因的疼痛的折磨,無法工作。病情嚴重的甚至會喪生。
那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懷舊顯然是兩回事。
5. Shell shock - 炮彈休克症
大部分人聽說過炮彈休克症,或彈震症這個詞,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前線士兵的一種心理狀態。
和懷舊、憂愁等情緒和形容它們的詞匯一樣,最初人們談論炮彈休克時,是把它定位在介乎精神和身體疾病之間的,並且在這個基礎上予以治療。
查尼博士說,炮彈休克症患者會有奇怪的痙攣,往往喪失視覺和聽力,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挺正常。
一戰爆發時,人們以為這些症狀是因為太靠近炮火和爆炸,大腦受到震蕩和損壞。
後來,這些症狀被認為是患者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導致的,就像創傷後遺症。
6. Hypochondriasis - 疑病症、癔病症
疑病症、癔病症徹底跟情緒和精神掛鉤,是在19世紀。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歇斯底里/癔病體現在男性患者身上,就叫hypochondriasis。
查尼博士說,當時人們認為這種病會令人疲憊不堪、身體疼痛,消化不良。疑病症的病源在17、18世紀的時候被認為是脾,後來改為神經系統。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相信這些症狀是因為過度擔心身體狀況、害怕得病而引起的,因此儘管有身體出現病症,實際上得病的是精神和情緒。
7. Moral insanity - 悖德症
「悖德症」(moral insanity)這個詞匯是1835年一個名叫詹姆斯·卡沃斯·普里查德(James Cowles Prichard)發明的。
查尼博士解釋說,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情感型躁狂」(emotional insanity)。
很久以前,「道德」(moral)這個詞的意思涉及「心理」、「情感」,同時也有我們現在理解的道德之意,所以容易引起困惑。
當年普里查德醫生診斷患了「悖德症」的人,都是沒有精神疾病症狀但行為怪異。
他覺得很多患者跟大部分正常人沒什麼區別,但可能無法控制情緒情感,或者在無意中犯了罪。
比如,有教養的上流女性的盜竊癖(kleptomani)被視為悖德症的一種,因為涉事的女士在人們心目中沒有任何理由需要偷盜。
查尼博士說,這個詞基本上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極端情感、情緒,也經常被用來形容不服管教的孩子。
#社會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