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愛的羅曼史吉他指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愛的羅曼史吉他指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愛的羅曼史吉他指法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三年,在興趣投資最多的,是樂器。因為工作忙,沒空出去玩,只好在家玩樂器。算一算,有11把口琴(不同調)、7把吉他、7把烏克麗麗、一台電鋼琴。 真是任性又匪類(當然不需要那麼多,玩賞兼收藏)。所幸,我都有持續練習,和每一把琴的相遇,也都有故事。 有些同年的朋友,已經退休,我也開始會想,退休後的...
愛的羅曼史吉他指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三年,在興趣投資最多的,是樂器。因為工作忙,沒空出去玩,只好在家玩樂器。算一算,有11把口琴(不同調)、7把吉他、7把烏克麗麗、一台電鋼琴。
真是任性又匪類(當然不需要那麼多,玩賞兼收藏)。所幸,我都有持續練習,和每一把琴的相遇,也都有故事。
有些同年的朋友,已經退休,我也開始會想,退休後的生活。即便退休,我還是希望學個不停。樂器是好選擇,而且聽說學樂器,比較不容易癡呆。
不管哪項樂器,我目前都自學。
之後,應該會找老師,認真學藝。
來說說,中年學樂器,我的一些體會。
1. 一開始,你會撞牆,但持續練下去,你會看到進步的自己。
一樣是愛的羅曼史,以前只是能把音彈對,現在慢慢能加入表情。
不管什麼年紀,進步,都能讓你喜悅。
2. 我不玩電玩,玩樂器,就是我的破關打怪。
吉他譜上,會告訴你指法怎麼彈,但你可能覺得不順,你就要找出自己的解法。
最明顯的例子,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No.1。
譜上標注,要把第六弦從E調成D,我沒調。
雖然低音D彈不出來,而且要重改指法。
但我摸索出的新指法,變得相對容易,容易到能把曲子彈完。
這不是解題,什麼是解題?
這是為什麼學樂器,不容易癡呆的原因吧。
3. 每一首曲子,都有瓶頸樂句,多跟少而已。
像現在練的【巴哈前奏曲第一號C大調】,最難的是最後兩小節。
所以,練習的時候,不要每次從頭彈到尾,就針對瓶頸樂句,練他個一百遍、兩百遍。
電鋼琴的好處,這時候就出現了。
你可以戴上耳機,不用擔心吵到人。
否則,同樣樂句來個上百次,會像大賣場的無限回放【新鮮出爐麵包,要買要快】.......
鄰居可能會瘋掉,我可能會被投訴。
這算不算重兵佈局,算不算思考對策?
4. 不管哪種樂器,我的學法都是非正規的。
我不是從基本練習開始,是從一首樂曲開始。
很像小孩子學語言,他們不懂文法,只是跟著台語阿嬤,看見一隻蟑螂,跟著唸【嘎抓】.......然後就會了。
曲子會給你動力,但那些重要但乏味的練習,一開始不會。
反正我不參加檢定,也不比賽,更沒打算開演奏會,就把我喜歡的曲子當練習曲。
5. 最後,當美好音樂,從你指尖流出,你會驚訝。
你享受了音樂,又明白,就算你開始得晚,你還是有潛力的。
說到這邊,怎麼像是勸敗文?
那麼,你要找個樂器來玩玩嗎?
#這兩年陸續來的6把吉他
#11年老爺車繼續開
#換車的預算拿來買吉他
愛的羅曼史吉他指法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2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關於以這個命題所撰寫的心得分享,我希望用分門別類、由淺入深的方式,慢慢從簡易的指型、撥奏指法,帶進有著相同思考類型,但又別具應用巧思的不同表現手法,來刺激我們在『抓』歌練習的過程中,自己也能適度地在不同的位置去冒險試試,看看能不能開創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指法樂句(Riff)。
所以,今天我們依然努力用左手兩根手指,以及藉用吉他空弦的持續延音所創造的華麗聲響,來沈浸在發表於1971年的這首傑作裡:
曲目1-2 Bread-I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P01KrrfKc
值得討論的是:
1. 在這首A調的作品,因為A段的主旋律音一直圍繞著E note來寫作,按理來說,如果伴奏的用音也是一直強調在E note,其實不是太高明的;但,除了吉他第一弦的空弦E note之外,吉他的用音還搭配了第二弦空弦的B note形成的A/add9這個核心指型,所製造出來的聲響寬度,反而非常有效地支撐著主旋律。從這裡所出發的觀念,一直到很後期的英搖類似U2吉他手the Edge所設計的重疊式頑固音型,事實上都非常講究『搭配的用音』,它的功能更趨向上一篇提到過的第二線條,只是它所採用、呈現的手法,是反向思考的『強化共通音持續』的效果。而如何能找到這個具有輔佐作用、又能增加和絃聲響寬度的音,應該是吉他類樂器操作者應該要一直嚐試與鍛鍊的課題。
2. 這個高音部持續的聲響,另一個功能是用來對比低音部下行的效應。在這首曲子,再次應用到和絃轉位所提供的低音部半音下行的連續性。在這裡我們可以特別關注從第二個和絃E/G#轉進第三個和絃的Em/G這個棒極了的運用,在所有聲響幾乎不變動的狀況下,只改變了和絃的第三度音所創造的大、小和絃調性的轉換,是如此的有效率;雖然在第四、第五個和絃的進行中也具備同樣的意涵,但因為第五個和絃為了搭配主旋律、以及完成這個『與主旋律同音』的設計動機,而增加了D note去形成Dm/add9的聲響,美則美矣,但就比較沒有那種簡潔的效率。
3. 在非常樸實的A、B段曲式中,B段的操作,除了調性轉換到關係小調同時繼續根音下行的特徵之外,在B段的後段開始加入了非常『開展』的兩次II-→V級和絃的進行模式(這應該也是我第一次在雖然不懂,但因此建立起聆聽爵士樂手法的初體驗吧?),第一個II-→V是使用了在一般和絃族群中比較少見的IIIm7-5到VI7,我記得當年為了抓出這兩個不在該調自然音階所組成的和絃,真是抓到人生絕望!但,當後來成功排列出這個音序的指型之後,也真的想忘都忘不掉。到了這裡,其實也該要開始提醒各位吉他愛好者,基礎樂理的知識,有時候真的是理解音樂的重要依據。
4. 整個音樂的進行,右手幾乎都是相同的八分音符的指撥序列,我其實真的覺得這首曲子是鍛鍊右手各指尖撥奏時『觸弦』的最好範例!一般而言,我們對於無名指的力道控制是最不得心應手的,而在這個序列中,它幾乎都在處理空弦的相對最高音,你會發現,如果要把這個序列彈得像原曲一般地圓潤飽滿,卻又『如歌一般』地吟唱著,帶著生動的力度起伏動態,而且非常有旋律感,其實真的要非常能夠控制無名指的出力力度與時間感的配合。在一般普通級的伴奏,要能找到像這樣的和絃循環而指法不變,但又能夠拿著練一整個晚上而不無聊的,我還真一時找不出其他更有代表性的曲目(還是說…愛的羅曼史這種更困難的挑戰也不錯?)。
再一次,這真是一首好聽的歌兒!即使抓歌的過程一定會有若干沮喪,所幸,這優美的歌聲唱腔以及穠纖合度的編曲,還是可以讓沮喪的心情不那麼難過。
我的問題是:1971年!在那時候為什麼可以有這麼好聽的音樂外衣,卻又蘊涵了這麼高的音樂養分?這些音樂天才把這些音樂都寫完了,我們還能變出什麼花樣?
順帶一提,Bread這個樂團的作品都很值得聆聽,然後還可以Google一下,那個年代的錄音工程到底是怎麼做的!後來許多的錄音器材都有了革命性的進展,但,這麼情韻深厚的音樂,卻都越來越難尋得…
所以,讓我們用『把它練起來』的心情,珍惜這個難得的作品吧。
祝指板冒險順利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