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愛情的反擊線上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愛情的反擊線上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愛情的反擊線上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愛情的反擊線上看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 李長潔 😖 . 你覺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嗎?是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積極正向、邁向成功的貼文就想要摔手機?是不是才剛放假就在想週一已經要來了!很好,那你存在。最近,偽小編因為開學太過厭世,每天哀哀叫,叫到好友特地傳訊給我說:「你也厭世太久了吧~有...

愛情的反擊線上看 在 又曦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9:02:45

#4 一個女神居然會把自己的MSN名改做asd34567?這真的是她本人嗎? 我帶著懷疑點開這個人的MSN Space,這人平均2.5天就會登一篇blog,短則一百幾十字,長則幾千字圖文並茂,看來是MSN space的重度使用者。除了頭像長得很科幻之外,版面設計是黑色底紫色字,的確是女孩子會喜歡的風...

  • 愛情的反擊線上看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3 14:59:37
    有 37 人按讚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 李長潔 😖
    .
    你覺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嗎?是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積極正向、邁向成功的貼文就想要摔手機?是不是才剛放假就在想週一已經要來了!很好,那你存在。最近,偽小編因為開學太過厭世,每天哀哀叫,叫到好友特地傳訊給我說:「你也厭世太久了吧~有完沒完?」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厭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緒?為何我的生活會感到如此的無力與匱乏?甚至感受到憂鬱。如果說,厭世與憂鬱無可迴避地作為當代普遍的集體感情與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貫穿個人與社會的問題,並且承認厭世視為一種存在的姿態。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天啊我超級厭世der
    ▶ 當代厭世文化的誕生
    ▶ 厭世與憂鬱的思想
    ▶ 憂鬱的政治
    ▶ 精神痛苦跟馬克思主義有甚麼關係
    ▶ 厭世作為一種存在方式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f0t2lh12x608360yw9xoj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6wAF4BvDon7VWFyeUKfKI
    .
    📲 #FB 完整版: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6226469231639&id=208541192666847

    ----------

    //// 完整論述 ////
    .
    ▓ #所謂厭世的文化
    .
    「厭世文化」是1990年至2000年後一代人所流行的次文化,其核心是顛覆過往推崇的正向思考與積極價值,並以戲謔嘲諷的方式在網絡空間發放負能量,調侃現實生活的缺憾。各種以「厭世」為主軸的內容、梗圖、金句充斥在生活之中,像是「每天睡醒張開眼睛,就是想著我要離職」、「人生三階段:出生、不知道活著幹嘛、生命結束」、「我就爛」、「大家一起爛」。其他像是《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等。
    .
    從關鍵字搜尋來看,「厭世」開始大量出現於2016-2018年,一開始為真的「厭世」(想死),後來在「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出現後,「厭世」與社會處境與流行文化關聯在一起,相關詞彙如「風格」、「表情」、「臉」,主題例如「年輕人低薪厭世」、「厭世少年」、「厭世臉」樂團等。憂鬱當然是一直都有的詞彙,並且與「症狀」、「藥物」、「醫生」、「患者」,主要被表達為一種疾病,常見主題如「情緒容易失調,出現憂鬱的反應臨床上」。因此,我們大概可以稍做定義,憂鬱是一種情緒(emotion),而厭世是一種處世狀態(situation)。
    .
    未來學研究所的鄧建邦教授,在《台灣年輕世代對未來2030年的意象》的調查中發現,如果以戰後世代與現在年輕世代在工作態度與實踐上相互對比,有完全不一樣的條件。新型態社會對勞動者要求更多的「彈性」(flexible) ,其可能是在時間、空間、能力與報酬上不確定性與反脆弱性之間的拉扯。我們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鼓勵個人積極邁向解放、彈性移動,但另一方面卻更加重了多重結構性的經濟與地位的競爭。於是,厭世、憂鬱成為一種無能為力下的逃避手段。
    .
    既然努力失效,那就不要太努力,總之你認真就輸了。如果說憂鬱是一種情緒的內容,那厭世應該就是它的表現形式。厭世的表現形式,反映了歸因於個人、受制於制度結構、沒有出路的未來,也是一種對「正向思考」、「成功價值」的嘲諷與反擊。而厭世的表現,或是憂鬱的充盈,有著複雜的社會與文化脈絡。
    .
    ▓ #厭世的思想脈絡
    .
    從《瘋狂簡史》(Porter, 2002)的討論來看,可以見到人類精神痛苦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大階段:希臘時代的體液論、中古世紀的靈魂論、啟蒙時期以降的主體論。也就是說,康德(Immanuel Kant)在啟蒙時代建立「理性主體」之後,人之所以為人,是以「理性」作為標準,而這個標準測量的背後則是「工作倫理」的運作,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好好負責地把手上的工作完成,你可能就是一個「失常」的「人類」。
    .
    更遑論19世紀精神醫學的機制建構與技術介入後,精神正常與失常的人類,成為現代人主體無時無刻審視自己本體安全的一種存在手段(Foucault, 1961)。「厭世」態度或許成為對峙個體失常與社會失序的一種策略。
    .
    這裡不得不提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前述理性的人類社會之衝擊與質疑,現代社會的陰影產生了悲觀主義思想,尤其像是存在主義。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結合了海德格對於人獨特存在模式的看法,以及馬克思對於階級的批判,思考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在作品《嘔吐》(La Nausée)中,主角感受到每日的無聊無奈(ennuyer),便陣陣作嘔,這個噁心的感覺,使他察覺自身的存在。所以今天的我們,每天都焦慮到胃痛,是因為我們存在(?)而存在的本身,就是地獄,在(新)自由主義的情境中,就是永無止盡的與他人共處與競爭。
    .
    其他的厭世作品,像是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對現代性乍現的感受紀錄,或是,莎岡(Françoise Sagan)《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e)。都在在指出現代性出現後,人在情感與情緒上的複雜情愫,以及表現在憂鬱上的政治性。
    .
    ▓ #厭世代的憂鬱政治
    .
    為何要將憂鬱政治化?因為這個憂鬱、厭世的個人情緒主題,反映個人主義的趨勢,在現代社會的晚近發展中,深深地被鑲嵌在個人抉擇、身體健康、社會制度、醫療知識、工作倫理之間。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地方,正是我們要突然發現要面對自己之處。
    .
    這種憂鬱的政治,可以分成四大類型:一般心理學解釋、強的社會建構論、佛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弱的社會建構論。我們傾向最後一種憂鬱中個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即個人心理有深層無意識結構,隱含著個人生命史的偶然因素,但同時也包含了有意識的生物、社會、心理、身體納入到現代性反思中。
    .
    甯應斌和何春蕤(2012)在《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中提出賴希(Wilhelm Reich)的「民困愁城」觀點(people in trouble)。這個說法不只是說people客觀上處於一個有trouble的具體困境中,同時還描述了people的心理情緒,也就是為這些trouble而憂愁困擾的情緒。民困愁城因此不只是佛洛伊德的「愁」,還有馬克思的「困 」,它同時關注了社會現實條件以及心理情緒狀態。people in trouble不但有著弗洛伊德馬克思理論的豐富蘊涵,並且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症候,似乎更為普遍與貼切地描述了人類現況。
    .
    我們的情感與情緒的痛苦狀態,跟著資本主義社會環境在勞動著,兩者產生互動的關係。例如我很討厭一句話「在壓力中成長」、「離開你的舒適圈」等等,看重表現效能、生產性與積極性,人們生活在忙碌、焦躁、過動的氛圍下,「焦躁」、「過動」的情緒某程度上,被視為可增加生產力與效能。
    .
    但情緒上揚後則無可避免地反跌到谷底,這個「抑鬱」的「不能動」就會被視為產能的缺乏、不負責任等。然而,此兩種各走極端的情緒,在當代卻成為普遍現象。
    .
    ▓ #馬克思主義與精神痛苦
    .
    而個人的身心(個體),就成為自我與結構交鋒之處,各種「自我表達」、「自我品牌」、「正向思考」等等的觀點,都顯示出,我們要求一個人需要展現出完整、良好的個體化,其是世俗的、現實的、自由的、解放的,但同時卻也是一種被囚禁、被要求,充滿正負情感交雜。既然人是因為資源的獲得而能存活著,那最直接的關聯,就是勞動(labor)的實施,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移動途徑、追求解放的形式與生命評價方式。
    .
    於是你可以看到,無論許多感到憂鬱的人,其憂鬱程度被衡量的方式,常常會首先關連到「還可不可以工作」,工作倫理成為承受精神痛苦的理由。因為,人們害怕失業,擔心工作能力被削弱,恐懼社會地位下降,害怕失去自由與自主的權力。
    .
    ▓ #精神分裂的我們 在社群媒體裡幸福與厭世
    .
    啟蒙時代以來的社會情感就是憂鬱,我們在個體解放又囚禁的愛恨交織中生長成現在的模樣,我們一路認得自由主義、批判主義、社會主義,面臨巨大現代資本主義體制與權力關係,自己要痛苦地做出決定。而進一步到當代社會的後現代情境中,他衍伸出來一種矛盾弔詭的、認真又不認真的生命態度。其試圖讓「意義」懸空擱置,流動飄盪(葉啟政,2005)。「精神健康」的要求變成一種嘲諷,「精神分裂」的表現則成為一種遊戲。
    .
    上述的個體特徵在人我關係加倍密集的數位時代變得更加劇烈,我們渴望招喚公共,卻又想保持個體自由。在某個作用下,正向積極的形象治理,就成為一種表現出個體化的重要顯現。諷刺的是,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對心理健康有負面作用。
    .
    某社群媒體在兩年前推出了限時動態功能。限時動態的出現,雖然降低了發文壓力,但也因為發布變得輕鬆且具時效性,用戶們分享生活的頻率會更頻繁、更瑣碎,刷新內容的次數也更多。難怪大家都想要用限時動態,適當的貼文與刪文手段,這似乎有助於人們躲避在線上和線下不必要的關注,一方面可以建立自我形象,另方面又能夠開闢一條逃脫壓力的路線(周妏蔆,2019)。
    .
    ▓ #那就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社群媒體裡的情感與情緒流體,快速湍急,變化莫測。在數位社群媒體中,時時刻刻「忽悲忽喜」。數位環境所提供給人們的「理想的自我」,像是一種揮別傳統社會的自由解放,但在自我籌畫、情緒管理、與面對惡的世界的失敗可能下,卻更加導致一種厭世與憂鬱的狀態。
    .
    在這樣的正負情愫交融下,我想,「厭世」搞不好是一種最安全的存在方式。想到葉啟政老師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導言提到,進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愛恨交織,無入而不自得,那是一種處世的修養(范綱華,2014)。一方面放下自我,感人身受,一方面貞定地與世間的悲喜保持距離。
    .
    厭世無敵。

    |

    #參考文獻
    .
    1. Foucault, M. (1961). History of madness. Routledge.
    2. Porter, R. (2002). Madness: A brief history.
    4. 何春蕤、甯應斌著(2012)《民困愁城》。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5. 周妏蔆(2019)。我寫故我在—年輕女性社群媒體之憂鬱貼文實踐。
    6. 范綱華(2014)。本土理論再想像 : 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群學。
    7. 游家權(2019)。不只是貧窮:淺談厭世的幾種成因。ROUTER文化研究。
    8. 葉啟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 : 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群學。

  • 愛情的反擊線上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08 07:15:00
    有 2,894 人按讚

    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點、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就要懂得在壞人阻撓你時,鼓起勇氣站出來捍衛自己。

    逃不了的時候就去面對它,就算最後你只能憤恨不平地離去,在該對抗時就該去試看看。

    你要保護好自己的心,如果心受傷了,連帶影響工作、愛情、關係,最吃虧的就是自己。因此,在險惡的人際關係世界裡,最優先要考量的就是「別讓自己受傷」。

    取自《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各位朋友,早安:

    能保護自己,是生存的根本。

    然而,有人不只是想要生存,還想要踐踏他人,感覺自己很優越。別說職場,有些人對自己的家人,就是這副模樣。

    之前有朋友問我,如何以攻擊來自保,因為對方實在不是可以好好說話的人,這我沒有很好的答案。所以我找了這篇文章,算是盡可能去回應朋友的提問。

    人的事,實在很複雜,我實在不敢自稱專家,被講專家都很心虛。很多處境我自己遇到了,一樣不會太好過,因為常常形勢比人強。

    碰上沒有同理心的人,通常難以溝通,那就要學習攻防。但攻防常相當累人,有時在職場累積的壓力在無意中就會轉嫁到家人身上,所以有時不如直接離開環境。

    有些人是沒有同理心,但少數人則心懷惡意。所以在職場的交情,常常要在離開職場之後,才是檢驗的開始。

    最後一部分是幫助我們安頓身心的方式,我是真心期盼朋友們內外兼修,不管在外面怎麼跟人應對,內在的心態都是出發點。

    我在今天晚上約9點半會進行這本書的贈書直播,歡迎大家一起參與。祝願您,能珍惜自己,別輕易讓自己委屈!

    *********************************

    面對欠缺同理心的人,該怎麼辦?

    【文/ 朴民根】

    俊基從名校畢業後順利找到好工作,才高興不到幾天,沒想到進了公司後,身為上司的洪組長成天找他麻煩,讓他日日坐立難安。他不知道為什麼洪組長要針對他,如果自己像另一位脾氣暴躁到離婚的同事也就算了,至少那位同事知道自己脾氣差,每當他發飆時,大家就知道要忍著點,但洪組長不同,他不生氣,卻總是講一些沒道理的話,像是:「你又沒有女朋友,星期天能去哪裡玩?來加班吧!我也會來加班,怎麼樣?公平吧?跟我一起趕工沒做完的工作。」

    洪組長還常常在深夜或凌晨用通訊軟體交代工作,或者要下屬幫他辦私事。他欠缺同理心也不懂得換位思考然而公司高層卻非常信任他,認為他很會做事,俊基因此更憤恨不平了。

    「那樣就叫做會做事?而且居然還有人願意嫁給他!跟這種心理變態工作,我都快瘋了,更何況他老婆還要跟他朝夕相處!」

    俊基進公司前還好好的,現在已經到了瀕臨憂鬱症的地步。他懷疑問題是不是出於自己的個性太濫好人,於是決定接受諮商和檢測,才發現自己的狀態已經在憂鬱症邊緣。

    所謂的心理變態是一種精神疾患,患者對他人的痛苦或憂愁毫無同理心,所以又被稱為「零同理心」(zero degrees o f empathy)。成功人士中有較高的比例存在,根據英國某項調查指出,心理變態約占人口的一%,但大企業CEO中的患者卻高達三•五%,足足高了三•五倍。

    洪組長雖然不是心理變態,但他確實缺乏同理心。於是我請俊基做自我表達訓練,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只要盡可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就好。大約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於能對洪組長做出反擊。

    某天,俊基的企劃案在公司會議上大獲好評,會後洪組長又開始節外生枝。「我說,你的消費趨勢分析的相關資料,好像不太可靠啊!」洪組長如此詢問。

    俊基早已有備而來,他一本正經地説:「大家都說好,似乎只有您不認同。若您真的認為不可靠,不如您自己來做做看吧?」

    他總算出了一口氣,痛快得不得了,恨不得把洪組長當時的表情拍下來給我看。當晚難得一夜好眠,從那次之後他還做了幾次刻意的回擊。

    ***

    善良有底線,偶爾也該適時回擊

    面對欠缺同理心的人,我們必須更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接收。即使他們不一定能理解,但至少接收到了,就能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過不了多久,小心眼的洪組長像換個人似的性情大變,開始對俊基察言觀色,不過出一張嘴的個性還是老樣子。

    職場上有時候會因為被缺乏同理心的人出言不遜而受傷,這些人不懂得理解對方的感受,也欠缺換位思考的能力,讓周遭的人特別累。但是,通常他們並沒有惡意。

    「這件事這麼簡單,隨便做不就好了?」你可以觀察他們的表達方式,他們說出這種話卻不覺得怎麼樣,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別人的心情。

    其實心理變態並非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只是要他們啟動同理心是一件很費力費神的事情,就像對名畫沒興趣也沒天分的人,你要他花幾小時去看畫,他絕對叫苦連天。如果不是嚴重到要治療的心理變態,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上司、同事、下屬通常都有同理心,只是需要你稍微大力刺激他們的「共感腦」而已。

    為了保護自己,要懂得踩煞車,你可以這麼說:

    「組長,您這樣說,讓身為下屬的我覺得很委屈。」
    「課長,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也要顧及別人的心情。」
    「主任,就算他是新人,也不該這麼嚴厲教訓他。」

    不用擔心說話太直,因為他們受到的打擊比你想像的還小。

    總而言之,你一點一點累積的勇氣,將能發揮改善彼此相處方式的力量,讓對方變得更善解人意。

    ***

    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你受傷

    到哪裡都會遇到壞人,有天生壞心腸的、心術不正的、缺乏同理心傷人而不自知的……最壞的就是對所有人都好,卻唯獨對你不好的。如果只是私交,最好盡快遠離這個人,因為除了心理治療師之外,沒人能改變這樣的個性。若真能改,他們的父母或另一半早就做到了。

    比較有問題的是職場上的交情,這個時候可以採取俊基的做法,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看法,為自己建立一座堅固的防護罩。不要放棄告訴對方你的不滿和心情,你不需要太過委屈自己,因為他一定聽過其他人這樣説,所以你的直言不諱頂多只會讓他覺得「以後我要更謹言慎行」而已。就算他對你懷恨在心,你們之間也不會演變成最壞的局面。

    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點、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就要懂得在壞人阻撓你時,鼓起勇氣站出來捍衛自己。逃不了的時候就去面對它,就算最後你只能憤恨不平地離去,在該對抗時就該去試看看。人生在世很多事情說不準,說不定會出現如同李舜臣將軍帶領的鳴梁海戰般地逆轉勝。

    重點是,你要保護好自己的心,如果心受傷了,連帶影響工作、愛情、關係,最吃虧的就是自己。因此,在險惡的人際關係世界裡,最優先要考量的就是「別讓自己受傷」。

    ***

    【給自己的練習】如何不去在意討厭的人?

    ❶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
    因此情緒自然地來,也會自然地走,負面情緒終究會消失。

    ❷ 想一想,十年後這個人做的事、說的話,仍會影響我嗎?
    當然不會。因此別去在意他做了什麼,未來總一天他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❸ 設定一個當對方影響你的情緒時的基準分數
    例如十分為極限,恨意最多只能到五分、憤怒最多六分、嫌惡八分,當你受到影響時,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超過這些分數。並沒有客觀的標準規定要設定多少分,意味著你的情緒其實是由你自己決定,不要花太多精神消耗在負面情緒上。

    ❹ 試著用最慢的速度步行
    十分鐘就夠,不要去想那個人的事情,只要專注在你的每個腳步和呼吸就好。

    ❺ 試著慢慢進食
    你也可以細細嚼著口香糖,或剝著橘子一片片慢慢吃。不要想那個人,只要專注在食物的味道、氣味和口感就好。

    ❻ 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卡在當下的情緒裡
    你可以數數、仔細觀察附近的建築物,或是凝視天上的雲朵。

    ❼ 當情緒稍微平復後,請唸出左方這段文章
    這是心理學家福律茲・培爾斯(Fr i t z Per l s)所寫的祈禱文,能幫助你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為了要實現你的期望而存在,
    而你也不是為了我的希望而活著。
    你是你,我是我。
    如果偶然間我們遇見彼此,那很美好。
    如果沒有,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附「情緒量表」,教你走出負面情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715

    聯經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linkingbook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愛情的反擊線上看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1-04 09:44:15
    有 1,589 人按讚

    【#情緒勒索】 練習看到自己的傷痛

    一次在演講時,有個女同學怯生生地舉手,問了我一個問題:

    「老師,我媽媽很不喜歡我丟下她一個人在家,所以,假日如果我跟同學出去,我都會盡量在晚餐前就回來,但如果我稍微晚一點,她就會發飆罵我,叫我滾出這個家......甚至,她把我罵的很壞、很糟糕,還會罵我下賤之類的......」這位同學越說,頭越來越低,聲音開始有些哽咽:「剛剛老師有說,可以先暫時離開現場,可是我不敢離開......這樣的話,我到底該怎麼辦?」


    我忍不住問:「媽媽把你罵成這樣,你為什麼還是不敢離開呢?」


    那女孩眼眶含淚地說:「因為我怕我離開,媽媽會難過。」


    我聽到她的答覆,頓時間,覺得好心痛。被自己所愛的媽媽的話語,傷害得如此之深,但這女孩想著的,仍然是:


    我能否不讓媽媽受傷?

    我能否不讓媽媽難過?


    這是我遇到許多被情緒勒索的孩子的共同傷痛,被父母這樣對待時,他們很痛,但他們仍想愛父母,卻不知道該怎麼停止這樣的行為;尤其是,當父母表現出「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都是因為愛你」的時候。


    只是,如果你真的是愛我的,為什麼,我會這麼痛?


    尤其是,那些攻擊傷人的話語,聽起來,不會讓我們感覺到愛,反而感覺到恨。


    當時,我舉了個例子:「我想問大家,如果你身邊重要的人,他們想要拿刀傷害你,你會留在現場讓他們傷害嗎?」問了現場所有的人,沒有人舉手,大家都笑了。


    「那,你怎麼會覺得,話語的刀比較不傷人、不鋒利呢?有的時候,身上的傷,我們還知道去看醫生、怎麼治療;但心裡的傷,我們卻可能不知該怎麼治療它,隨著時間過去,它不會越來越好,反而更可能深刻如往昔。」大家停下笑了,若有所思。


    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重要他人(例如父母)說出傷人的話、傷害我們時,我們反而因為太重視對方的心情,忽略了自己的傷痛,因為害怕自己的離開會造成對方受傷、害怕傷害這段關係,因而不敢離開。


    但我認為,這個「離開」,反而是你在意、維護這段關係的表現。


    怎麼說呢?


    如果你的父母是愛你的,當他們情緒上來、無法控制,而沒辦法不說傷害你的難聽話時,你留在現場,就像是當他們拿刀要傷害你,你留在現場讓他們傷害一樣。


    你不但會遍體鱗傷,你們的關係也必然會因而受傷;而這,不一定是父母冷靜下來之後,想要的結果。


    如果你說服自己:「父母是愛我的,他們不是故意的。」那你就更需要在他們沒有能力維持這個愛、而不傷害你時,好好保護他們所愛的你自己、保護這段關係。


    你可以不反擊,但至少,你需要 #離開現場。


    或許有人問:「如果我覺得他們就是不愛我、就是想傷害我,怎麼辦?」


    如果是這樣,那你更需要離開現場。


    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保護你,照顧你。你需要為你自己做這件事。


    如果我們沒有看到自己的傷痛,而總是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我們就很難為自己做到「#保護自己」、試著離開現場的這件事,反而會留在現場,讓自己承受一切。


    然後,心受傷了,關係也受傷了,自己不停忍受著,耗損著自己對這個人的愛,直到愛消逝的那天。


    甚至轉變成恨。


    能夠 #看到自己的傷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只有看到自己的傷痛,並且理解、接納它,我們才會有更多勇氣保護自己與關係;而我們,也才能試著理解別人的傷痛,才不會總是把別人說出傷痛的這件事,當成是對自己的打臉或傷害。


    我們才不會在,對方試著想要說出自己的感覺、想要讓我們理解時,說出:「這點小事你都要覺得難過,想當年我們都.......你也抗壓性太低/太玻璃心了!」


    拒絕理解對方、說出更加傷害關係的話;然後,卻期待對方要理解自己。


    這不是期待太高了嗎?


    就像,每一次,當我試著去寫這個互動發生的事情,以及可能出現的傷痛時,都有站在對立方的人,跑出來對我說:


    「為什麼不寫小孩要好好體諒父母的心情?你根本在製造對立,把父母寫的很壞!」


    我一直強調,我想做的,並非是把一方當成加害者,另一方是受害者。而是,就算有愛,我們仍然可能會 #帶著過往被錯誤對待的傷痛,而繼續用同樣的方式,傷害我們所愛的人。如果,我們不能正視自己的傷害,覺得被這樣對待是「應該的」,那我們就更容易用同樣的方式,去壓迫、傷害其他人,而覺得對方應該概括承受。


    「因為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我這麼辛苦,我都沒說什麼,你憑什麼說你很辛苦、很受傷?」


    「而又憑什麼,你可以說出自己的傷痛?那我的呢?我的呢?」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點、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傷痛,並且學會安慰、溫柔的對待自己,我們就很容易在關係中,用別人對待我們的殘忍方式,去對待其他人。


    然後,那些愛,轉成了恨,而我們卻覺得無辜,失望。


    最後,我們再度,深深受傷。


    練習看到自己的傷痛,那才能讓你產生勇氣,去保護你自己,因為你做的事情,不只是為了你自己,也是為了這段關係;


    練習看到自己的傷痛,那才能讓你試著理解他人的受傷,而不把別人說出的這些傷痛,當成對你的「打臉」:


    沒有人覺得你比較不痛,但他只是說出自己的痛。


    而你自己的痛,你也得自己看到才行。


    ================================

    《 #關係黑洞》1/7預購,1/11正式上市。

    博客來:https://goo.gl/QyaBBT
    誠品:https://goo.gl/fNWGmt
    金石堂:https://goo.gl/uebSqx
    讀冊:https://goo.gl/pdDjjz
    城邦讀書花園:https://goo.gl/6aqX26

    ==================================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博客來 goo.gl/4A12pM
    誠品 goo.gl/xZSftl
    讀冊 goo.gl/z2YUhX
    金石堂 goo.gl/8sbRGX
    各大實體書店均可購買

    -----------------------------------
    近期課程與影片:
     
    ★【愛情心理學】線上影片課程:https://goo.gl/k1P7xy
    ★【行動心理師的生涯跑跳與諮商所開設經營】線上影片課程
    https://goo.gl/gCetUP
     
    ----
    心曦心理諮商所
     ★預約個別諮商、伴侶/家族諮商
    👉預約表單:http://goo.gl/qWfd2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