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愛丁堡大學科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愛丁堡大學科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愛丁堡大學科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愛丁堡大學科系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47的網紅去倫敦上插畫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都在努力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尋找2020的生存之道。 開學第二個星期,終於有機會回到教室上課了,這是今年三月底封城後第一次親眼看到老師及同學的臉孔,戴著口罩也隔著一定的社交距離的大家,還是格外可愛。 與前兩年不同的,今年,我們系回歸到藝術學院上課啦!好多同學都盼望這天的到來,所有的工作坊資源...

  • 愛丁堡大學科系 在 去倫敦上插畫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3 10:11:38
    有 127 人按讚

    我們都在努力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尋找2020的生存之道。

    開學第二個星期,終於有機會回到教室上課了,這是今年三月底封城後第一次親眼看到老師及同學的臉孔,戴著口罩也隔著一定的社交距離的大家,還是格外可愛。

    與前兩年不同的,今年,我們系回歸到藝術學院上課啦!好多同學都盼望這天的到來,所有的工作坊資源、圖書館和藝術科系都在這兒。(大一大二的插畫動畫系&平面設計系在另一個不遠的校區上課。)

    升上新的學年,導師群換了一批,整理五官面孔說話語氣看起來、聽起來較大二的天使教授們嚴肅許多,我兢兢業業的準備著課題第一次討論的報告內容,想留個好的初印象。看來是我多想了,寫在老師們臉上的是專業兩個字,對學生的態度還是非常溫柔、像個朋友似的,我們系上真的擁有一群超讚的老師!因為嚴格執行社交距離,師生小組討論被切成了好幾天、好多時段、好多組,一組五人,發言時需要中氣十足,不然大家會聽不到。(時段與時段間有開放彈性的線上師生討論時間,絕對不會讓學生找不到人問問題。)

    利用加簽的線上討論,我向老師提出了上週工作坊線上化效率不好的疑慮,之後的工作坊能不能到教室上課。老師沒有給予確定的答案,因為一切都還很混亂,保護大家的健康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她憤怒的抱怨了英國政府政策的失敗,不管大學死活,也批評了太多人不重視疫情的嚴重性,好幾所大學一開學就開始集體確診,搞到又快封城了(據報,目前已有四間大學出現集體感染情況,其分別是曼徹斯特都市大學、利物浦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和愛丁堡納皮爾大學。目前,全英範圍內大約有超過4000名學生處於在校自我隔離狀態。)

    這週三我線上搶到了人體速寫課的30個名額,到了教室才知道沒有模特,本來還以為會有戴著口罩的模特這種逗趣的畫面呢。因為疫情課堂上多了大大小小的規定,包括老師不能與學生接觸等等。

    下課後去了圖書館,才發現書不能碰了,只能線上預約,真的好失望啊,但又能怎麼樣呢。

    然而,有些課程線上化對我來說反而學習起來更有效率。以往兩個小時的藝術理論課,老師講的盡興速度越來越快,加上一堆專有名詞,對於國際生來說挺吃力的,上完課常都是呈現一種「眼神死」的狀態,下課後還需要多花時間整理筆記;現在預錄好的課程在Microsoft Stream能隨時暫停、回放、加快,還能自由規劃上課時間,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別系的課程,我昨天好奇上了地理環境系的課XD。

    大家中秋節快樂!!!連假吃飽飽之餘也要動一動喔❤️有看到祝福的人代表有看到最後😂我超級感動!!有好好看完的人可以留言告訴我啾咪😍

  • 愛丁堡大學科系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10-22 13:23:05
    有 220 人按讚

    這是一個老生長談的話題!雖然一般很多愛樂者都知道,但還是一直發生,台灣古典音樂界真是很慘的!

    引用--鋼琴家劉孟捷票房失利,誰之過?

    ◎吳家恆(遠流‧出版三部總監)
    前幾天一早起床,打開手機檢視郵件,便看到焦元溥寄來一篇怒氣溢於言表的文章,起因是高雄出生的年輕鋼琴家劉孟捷上週與台北市交合作,演出難度超高的巴伯鋼琴協奏曲,結果台下的座位有超過一半是空的。
    任何讀者從焦元溥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以劉孟捷闖蕩國外樂壇所達到的成就,和任何被冠以「台灣之光」的人物──如曾雅妮、郭泓志、王建民──相比,都毫不遜色。而劉孟捷所經歷的考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幾年前,劉孟捷罹患怪病,全身肌肉萎縮,十指糾結,身高一八○的二十幾歲年輕人人,瘦到只有三十公斤,被醫生斷言「不可能再彈鋼琴」。但如今,劉孟捷用他打了鋼釘的食指和肌腱曾經斷裂的無名指、小指,挑戰許多鋼琴家不敢碰的巴伯鋼琴協奏曲。
    照理說,這場音樂會應該以票券全數售罄、全場起立鼓掌二十分鐘,才算是相稱的結局,而不是台下聽眾稀落的難堪境況。
    究竟是為什麼,劉孟捷音樂會的票房會這麼慘澹?
    原因很難一概而論。音樂會票房就跟選舉拉票一樣,必須把聽眾卅選民切割成小區塊,每一塊用不同的訴求、手法來「固票」,所以沒有一個單一的歸因。焦元溥的在音樂會之前還寫了一篇文章,點出這場音樂會多麼難得,但是仍然難以拉抬票房。
    如果,劉孟捷不是和台北市交,而是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以現在呂紹嘉剛上任的鋒頭,票房說不定會不同。
    如果,北市交平時耕耘得更深一點的話,票房可能會大大不同。
    在焦元溥告訴我有這場音樂會之前,我並不知道劉孟捷要開音樂會,最近光是為了喬出空檔去聽國家交響樂團新樂季的套票音樂會,就已經很傷腦筋。此外還買了蘇州評彈、20x10蕭邦國際音樂節、中國京劇院的票,市交的音樂會,就像天邊的一朵雲那樣遙遠。
    但是,情形可以不是如此。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作為台北市的樂團,有多少人知道現在台北市交的團長是誰?音樂總監是誰?有多少台北市民覺得北市交是「我們」的樂團?雖然這個樂團是市政府在養(也就是市民在養),但是它到底跟台北市民有什麼關係?
    大部分的市民想起這個樂團,面目是模糊的,大概腦中浮現不出任何一張臉孔,也想不出這個樂團跟市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
    有別的選擇嗎?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
    既然北市交是台北市政府出的錢,如果,市府用預算來換票,每場音樂會都劃出若干座位,做為音樂欣賞扎根工程之用,然後分贈給北市國中、國小學生,讓每個學生每年得到兩張音樂會的票,可以由長輩、朋友陪同欣賞。這當然還需要其他環節的設計和規範,避免流於形式或衍生弊端。這麼一來,音樂會的票房得到支撐,藝術欣賞人口得到滋養的資源。
    北市交也可以針對不僅是音樂科系師生,而是廣泛的繪畫、舞蹈等藝術相關科系以及建築、設計科系師生,發行「市交之友卡」。因為在一個號稱要發展文創的國家,人才必須廣泛接觸各種藝術的養分。憑卡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購票,同時隨票憑卡入場。音樂廳的一張座位空在哪裡,就只是空在那裡,但是,當這張座位有人坐之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展出來。
    曾經聽劉岠渭教授說他在維也納留學的時候,可以用很低的價格買到歌劇院的「站票」,入場之後把手帕綁在欄杆上,佔了位子,就去喝巧克力等歌劇開演。劉岠渭教授回憶時,臉上泛著微笑。又像是師大音樂系的陳漢金教授,留學巴黎時辦了美術館的出入證,可以隨時進入羅浮宮、奧塞等美術館,這是為何陳漢金教授雖然專研音樂學,但是對於繪畫有很深造詣的原因。
    既然市交是市政府「最好聽」的單位(他們的聲音比任何市府發言人、官員都還好聽),一些重要的場合,市府有把市交當一回事,推到全台灣、甚至國際去?既然花博是市府重大活動,會有一場在譬如說在某個花卉園區的音樂會,由市交演奏,廣播、電視同步播出,讓國際「看見台北,聽見台北」?每年市府廣場除夕倒數計時,有想過找市交在現場開音樂會,兼容古典流行通俗曲目,讓煙火配著音樂施放?愛丁堡藝術節每年可是以在城堡旁舉行的煙火音樂會作為壓軸節目啊!
    既然市交團員是政府雇員,為何不要求團員每年有固定時數,到國中、小學進行音樂教育?如此一來,對於學童來說,市交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張張臉孔,一個個曾經跟他們說過話的人。這就跟選舉跑攤一樣,握過手、說過話,就是不一樣。
    這麼做,當然會有阻力。我相信,第一個反彈的大概是市交團員。以我以前的瞭解,市交團員上班時間並不長,下班後私人授課賺錢、逛街購物,日子十分逍遙。但就是太平日子過久了,把市交原本可以跟市民發生的關係,一點一滴給侵蝕掉了。
    前一陣跟曾派駐法國的楊子葆聊天,他提到法國的學生在一個年紀之前(好像是高中的階段,記不太清楚),每年都可以吃到米其林星級廚師煮的一頓飯。不管你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也好、工人的孩子也好,每年都可以免費吃到這麼一頓飯。
    我很疑惑:怎麼這麼好?這有可能嗎?對,楊子葆初聽也是覺得不可能。米其林星級料理,一頓吃下來可要不少錢,每個學生吃下來,這筆錢誰出呢?這些廚師怎麼願意做這件事呢?
    楊子葆解釋,這不是政府花錢買單(至少不是按市場價格買單),而是法國廚師工會的規定,凡是米其林星級廚師,都有義務做這件事,理由很高尚:為了法國飲食產業的永續發展。
    今天的礦工兒子,可能是明天的富豪。你必須現在「投資」,讓孩子無分貴賤,都瞭解什麼是真正美好的食物,這樣你明天才有顧客。今天不投資,等到明天,礦工兒子變富豪了,他不懂得欣賞美食,讓烏龜吃大麥,美食的標準就會下降。

    真是高招!表面看起來不敷成本,其實是放長線釣大魚。回頭看看台灣的音樂界,恐怕連很多從事音樂這行的人,心裡都沒有身為這行業一份子的自覺,也沒有維護行業尊嚴、永續發展的概念。太多人想當「鐮刀派」,不想當「鋤頭派」,都想抓魚,而不願養魚。理由很簡單,鋤頭太重,一柄鐮刀多輕便,養魚忙了半天,自己不一定抓得到。
    前一陣,我寫了一封信,給各個音樂科系的教授們,推薦《鋼琴課》這本書。結果南部某國立大學音樂系的一位教授回信,勸我不要白費力氣,「以身在此工作圈的背景,我知道圈內人會看這類書籍的非常少,不只是因為古典音樂是個小眾市場而已。學生也一樣,基本上就是非常低落的讀書風氣所致。……同事們連音樂會都難得出現,更沒有誘因去看此書。……老師們不看,怎會推動學生去看?大學生連修課相關的教材,都懶得用功作學問了。」 (原信照刊)
    這裡所呈現的景象是,連音樂從業人員都不支持、不關心同行的演出與作為,那要怎麼期望業外人士來聽?難不成開音樂會的是瘋子,買票去聽的是傻子?如果連音樂從業人員連自身的專業水準也不顧,這些學生畢了業,能有什麼作為?
    講回市交(其他各級公辦樂團也可適用),在納悶票房不見起色之前,恐怕得先自問:到底有沒有把市民卅聽眾當一回事?貝多芬有句話好像是這麼說的:只有從心出發,才能走入內心。
    「從心到心」不是光靠浪漫情懷和自我感覺良好就可以過關,而是要去仔細研究、經營「心的路徑」,加上細心而長期的灌溉,這條路才能暢通。
    劉孟捷的票房失利,絕不是因為演出不好,甚至,也不是宣傳不夠,而是這條路太缺乏灌溉。如果,北市交能認真去做個「屬於台北市民的交響樂團」,或許在十年後,像劉孟捷這場音樂會的遺憾還可以避免。

  • 愛丁堡大學科系 在 Ambrose@London 惡鬼的倫敦大冒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04-14 15:29:29
    有 10 人按讚


    【週日排行榜】泰晤士報的亞洲大學排行

    身為台灣人,好像忍不住就是會對於「排行榜」這個東西感到興趣,尤其是大學排行這檔事。從我當年還需要聯考填志願開始,就必須對於大學及科系排名有所認識,否則一定會在選填志願時迷失,或者認識越多越會迷思在排行高的學校一定比較好?

    而這個禮拜,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雜誌(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佈了它的史上第一則亞洲大學排行。台灣有17所大學進入亞洲前百大,第一名當然是眾(ㄑㄧㄥ\)望(㞢ㄨ/)所(ㄋㄢ/)歸(ㄕㄨ)的台大,排行亞洲第14名,全世界134名。(很明顯看得出來我跟台大完全沒有淵源了嗎?)整體而言,台灣有17所入榜百大,中國15所,而日本22所最多。但是,這樣的名次會如何影響選擇大學的決定呢?我感覺台灣人在選擇台灣大學時,還是比較看在地的名聲與排行;但在選擇海外留學時,又要在眾多大學排行中,相信哪一個?

    台灣大學的亞洲排行榜:
    (14) 台灣大學
    (27) 清華大學
    (32) 交通大學
    (46) 中山大學
    (47) 成功大學
    (52) 台灣科技大學(科大裡的第一名耶!
    (54) 中央大學
    (68) 臺灣師範大學
    (69)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裡的第一名耶!
    (71) 元智大學(私立大學裡的第一名耶!
    (72) 中原基督教大學(咦?中原是基督教的耶!
    (76) 臺灣海洋大學
    (83) 中正大學
    (89) 陽明大學
    (92) 中興大學
    (98) 逢甲大學
    (100) 臺北科技大學

    同場加映:英國的全球前五名大學:
    (2) 牛津大學
    (7) 劍橋大學
    (8) 帝國學院
    (17) 倫敦學院大學
    (32) 愛丁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