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意識形態名詞解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意識形態名詞解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意識形態名詞解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意識形態名詞解釋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文分享與省思: 陳嘉宏專欄: 已經528天,你何時看過陳時中開口罵人 環南市場爆出41例確診的那一天,柯文哲顯然知道自己先前輕慢了疫情,態度終於稍稍謙卑,但還是用力地解釋這件事為何會變這樣。他說,「本來就預期」在萬華感染之後還會有其他感染,目前計畫是要先做快篩,再施打疫苗,再進行大規模PCR檢...

  • 意識形態名詞解釋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6 00:00:27
    有 2,941 人按讚

    好文分享與省思:

    陳嘉宏專欄:
    已經528天,你何時看過陳時中開口罵人

    環南市場爆出41例確診的那一天,柯文哲顯然知道自己先前輕慢了疫情,態度終於稍稍謙卑,但還是用力地解釋這件事為何會變這樣。他說,「本來就預期」在萬華感染之後還會有其他感染,目前計畫是要先做快篩,再施打疫苗,再進行大規模PCR檢測,以「焦土戰術」把感染源「撈」出來;就目前來說,仍是按照「原定作戰計畫進行」。柯文哲除了強調疫情都在他「預期中」以外,說的都是過去他做了多少事,生怕外界把環南市場這筆帳怪到他頭上。

    一旁的陳時中則是不疾不徐地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背板,詳列接下來要做的五點事情,沒有任何一句責怪、抱怨或嘲諷。倒是在發生林昶佐嗆聲事件之後,陳時中才語氣嚴肅地說:「篩檢是要發覺病例,要面對問題,爭吵、爭執都無意義,處理問題才重要。疫情困難,病毒就是這麼狡猾,不是大家嘴巴一句話就停下來 。好不容易昨天篩檢出來了,把問題處理掉⋯⋯齊心抗疫,好好做,把這波擋下來。」

    一樣是疫情指揮官,柯文哲與陳時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典型。柯文哲在過去近50天來砲火四射,罵對手政黨只專心對付他不對付病毒,罵CECC(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高官只坐在冷氣房裡辦公,罵美國不賣疫苗給台灣,罵下屬疫苗亂發他都不知道,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他說防疫不要亂創名詞,但「冷區殲滅戰」、「熱區圍堵戰」、「同心圓掃描」、「三大集團軍」、「焦土戰術」都是他發明的。他常常自鳴得意張牙舞爪,什麼「關門打狗」、「疫苗不來,撐到八月恐怕死傷慘重」、「再給我們一個月,北市沒疫苗也能清零」,但事情往往不如他所願,有時還前言不對後語,互相衝突矛盾。

    陳時中則永遠是一號表情,即使面對疫情高峰時的每天四、五百例確診,醫療體系緊繃到快崩潰的壓力,還是以他一貫和緩不誇飾的語調,苦口婆心地告訴國人接下來要怎麼做。前天的記者會裡,媒體記者問道:「有基層醫師認為,台北市場群聚案持續擴大,最大的漏洞是台北市府疫調不確實找不到感染源……」面對這樣一個「引誘」他攻擊柯文哲的陷阱題,陳時中的回答是:太多這樣的歸責究責,無助於對抗病毒;「大家」也得到怎麼做事情的經驗,效率開始變高,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一個工作。

    陳時中講「大家」、「我們」,而不是台北市政府;就是不想直接指涉,讓任何人或地方政府有相對剝奪感;而這件事是「你」跟「我」的事,「我們」一起承擔。

    去年一整年,台灣迅速清零,與其他國家宛若平行世界,讓陳時中滿意度迅速飆漲,許多人稱之為「造神」;而今年疫情突發,立刻就有人訕笑他「走下神壇」。陳時中喜不喜歡被端上神壇,外界無從得知;不過,成功的防疫不需要「神」,需要的是自律而正直的人民,以及一位把每一個人當「人」看待的指揮官。

    既是「人」,就會有脾氣,會有私心,會有政治意識形態,也會犯錯。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犯了錯要知道自己錯了,不要硬柪,一路錯下去,最終導致疫情擴大無可挽回。要做到這一點,一個不居功諉過、具備同理心與包容力的指揮官就特別重要。好的指揮官會激發人性的善,讓人民互相包容、攜手前進,對抗病毒;壞的指揮官到處謾罵卸責,人民也就怨懟橫生、彼此指責,哪有空抗擊疫情?

    #從去年1月23日CECC二級開設到現在已經528天,#陳時中身體力行,#從不在任何公開的記者會裡攻擊指責任何政治人物或地方政府。

    外界總以為他舉重若輕,但試想一下,整整528天,幾乎每天做一樣的事,開一樣的會,宵衣旰食,多數時間睡眠不足,常常沒辦法回家,面對山大的壓力,但下屬及地方縣市總會出錯搞砸。此外,還有到處飛來的明槍暗箭,甚至諷刺這個指揮官會「遭天譴」;如果是你,忍得住這口氣嗎?

    防疫不是比誰的智商高,更不是「(流行病學)教科書看一看,我也是專家。」要擔任一個稱職的疫情指揮官,必須時時戒慎恐懼,以蒼生百姓為先,而不是以個人名聲榮辱為念,最大程度地團結這個國家。台灣社會很容易泛政治化,但作為一個想要恢復自己正常生活的負責任公民,或該好好思考,是柯文哲或是陳時中的領導方式可以帶你走出這場瘟疫?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17745

    #陳時中部長加油

  • 意識形態名詞解釋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2 18:59:29
    有 175 人按讚

    Disorder / 原 15-9-2020

    陳彥霖離開香港,但她的血肉還是回溯著。本來過去的事,又有一股風將她吹回來。聽著死因研訊斷斷續續的消息,聽精神科代表不斷拋出奇怪名詞形容陳彥霖生前行為。一時聽到「思覺失調」,一時聽到「分裂情感性障礙」,甚至說陳彥霖反叛,「不願服從規則、喜好刺激」,就判斷她有「操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還有一個叫「對立性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越聽就越令人泫然。

    這些播音話語,「大眾」聽了看了幾天就得出一個印象:陳彥霖病得要緊,病情複雜,暗示自殺可能很高,也就彷彿令這死亡的陰影神秘減退了幾分。

    然而這些精神病名詞,仍然很難解釋游泳健將浸死。情緒精神病會剝奪其游泳能力?病情已經去到損害腦部,剝奪行動能力?然而陳失蹤前,還是四處走動,不見異常。以上的精神病就只剝奪游泳能力,而其他走動和溝通能力則完好無缺。好離奇,都可能,但就等如游泳健將浸死一樣離奇。一個單車選手無論怎樣抑鬱,都不會忘記如何踩單車。就算千萬份之一的可能,精神病剝奪了她的游泳甚至思考能力,為何要大順周章脫去衣服自殺。

    甚至在早期,我們聽到很多陳彥霖有吸毒的繪形繪聲說法。屍體化驗師卻表示,毒理檢測其體內無發現藥物。已經基本排除她死前有服食迷幻藥導致失控的可能。就算一個平時有食大麻的人,不見得就會這樣離奇自殺。離奇死亡發生之前,旁人總是可以捕風捉影並重構事主一些「不尋常徵象」。可能是嘗試過某些毒品、喜歡出夜街、在學校或女童院對抗管理層,都被援引為「異常」的風影。

    也許作供者亦沒有說謊,但死者死後遭再處刑,令人傷心。在這種家庭長大、在亂世的牽引下,誰人會沒病。中小學校本身就充滿壓迫,逃學跟離奇死亡是猿人和人類之間的差異。猩猩很像人類,但很難進化為人類;逃學是一個失範的微象,但很少會發展到離奇死亡。

    不禁令人想到「精神科學」究竟是甚麼。據說在冷戰初期,美國人發現共產陣營俘虜的同胞獲釋後性情大變,意識形態變成完全反美。引發美國除了熱武器以外,也要研發「洗腦」方法學,與蘇聯進行「精神武器競賽」。CIA 開始暗中拿國內外平民做白老鼠。一些精神病院的病人也不知情地成為實驗品,開始經歷電擊、餵食 LSD、催眠等各種形式酷刑。實驗目標是研究如何瓦解病人的精神,再如何重建為另一套的原理。後來病人留下各種後遺症,有失去記憶、有人有嚴重抑鬱症、有人精神崩潰跳樓。

    這個後來解密出來的「MK Ultra」計劃,在初期就有人因為服食過量 LSD 測試而發狂跳樓。

    精神病學是有根據,但醫生也是人,也有偏差,而且操守不一。曾經同性戀也被視為精神病,但後來我們的標準改變了。以未來的觀點來看,陳彥霖的情況只是一種成長過程常見的 struggle,不需要用精神病的標準去解釋。而今日的精神科醫生,也許他們被法庭視為某種權威,但精神醫學和醫生,都是不斷犯錯的偽神。

  • 意識形態名詞解釋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7 15:05:04
    有 938 人按讚

    【#小端網絡觀察:金球獎導演 #趙婷 和《浪跡天地》,為何上一秒是「中國驕傲」,下一秒就成「辱華」?】

    趙婷憑《#浪跡天地》(Nomadland;中國大陸譯《無依之地》、台灣譯《游牧人生》)奪得美國第7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成為史上首位獲得該項殊榮的華裔女性。趙婷獲獎後,包括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及《環球時報》等多個中國官媒都發文讚揚,稱趙婷為「中國的驕傲」;然而,趙婷被網民發現過去發表過有關「中國是個充滿謊言的國家」的言論,使她在中國互聯網上開始飽受批評,被指稱為「辱華份子」。

    昨(3月5日),趙婷獲獎影片《浪跡天地》的定檔海報被豆瓣網站撤下;有媒體指出「無依之地」、「無依之地定檔」等關鍵字在微博上顯示無結果。不過,今(3月6日)端傳媒再次檢索相關話題,「#無依之地」、「#無依之地定檔」都顯示為「熱搜」,有網民持續就這部電影發表評論,不少網民表達了對電影的喜愛,但亦有大量網友批評導演的發言問題。

    趙婷於1982年在北京出生,父親是北京首都鋼鐵公司前總經理趙玉吉,繼母則是中國著名演員 #宋丹丹。趙婷早年於紐約大學修讀電影,2015年執導首部長片。《浪跡天地》是她的第三部長片作品,改編自美國記者 Jessica Bruder 於2017年發表的一部報告文學作品,由麥杜雯(Frances McDormand)領銜主演,描述美國一名失業、喪偶的女性決定離開家園,在中西部展開遊歷生活。

    趙婷在其中擔當導演、監製、編劇等角色,她表示「同理心」是她用電影說故事的秘訣,並指這部講述美國中下階層流浪者生活的作品「匯集了很多人的熱情、努力、人生故事,希望通過他們的故事你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

    《浪跡天地》於去年在威尼斯影展舉行首映,並且獲頒金獅獎。受疫情影響,電影於今年1月才在美國公映,原訂今年4月登上中國大銀幕;但由於豆瓣在網站上撤下電影海報,許多中國網民質疑電影是否能如期上映?

    到底從「中國驕傲」到「辱華」,短短的數天發生了什麼?端傳媒爬梳近日中國網絡輿論,點出兩個讓趙婷飽受批評的關鍵句詞:

    📍「我在中國長大,那是個充滿謊言的國家」

    2013年,趙婷接受美國電影雜誌《電影製作人》(Filmmaker)採訪時表示,「我在中國長大,那是個充滿謊言的國家,你會覺得你永遠也逃不出那裡。有很多我在小時候吸收的資訊,最後發覺都是假的,從此養成我叛逆的性格。我突然去英國讀書,並重新學習中國歷史。在文理學院攻讀政治學,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的。用資訊武裝自己,接著再質疑這個資訊」。有媒體發現這段訪問已被《電影製作人》刪除、並查詢原因,但《電影製作人》並未回應。

    趙婷過去這段發言被翻出後,引起部分中國網民的不滿,並呼籲抵制《浪跡天地》在中國的上映。有網民稱,「必須形成一種氣候:反華仇華的藝術家在這片土地上無法賺錢,被抵制被唾棄」、「對事不對人,誰反華誰找死」,也有網民批評稱「身為國人當然知道我國不是十全十美,你可以選擇建設它提升它,但是如果你逃跑甚至反身就是攻擊詆毀,我只能解釋為叛徒行徑,這種行徑比侵略者更卑鄙可恥」。

    有名微博用戶稱,「說實話一開始對導演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國外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屬實不易。這會兒終於明白了,原來除了藝術成分還有恨國的政治成分在裡面。所以二鬼子們別再說藝術無國界了,藝術家們的國界可清楚得很。當然片子我還沒看,看完一定好好打分,看看究竟是實至名歸,還是政治加成」。

    部分網友指出,最不能接受的是趙婷聲稱自己在英國能夠學到什麼是真的,「第一次看到趙婷說這裡充滿了謊言我完全同意,哪個國家不是和充滿謊言呢。但看到後面講在別處能學到真正的歷史我就…?這個世界上真的會有中立的信息嗎?否認這裡充滿謊言和相信別處就是真實,難道不是同一種天真?」

    更有網友質疑,「英國啥真實?BBC嗎?大英博物館搶來的別國的文物倒是真是的!」有網友因此認為趙婷認可的,是英國在殖民帝國時期的「勝利者書寫歷史」。

    但也並非所有網民都不認同趙婷的發言,有網民指「一個充滿謊言的地方沒什麼不對吧。說實話也是辱華嗎?」、「中國對於『辱華』這個專有名詞用的越來越順手了。自信就不用去管別人的嘴。不僅干涉了人權,還顯得心虛。趙婷本人和她的成功本來就和中國文化沒半點關係」;還有網民在昨日微博下架相關話題時留言表示,「我甚至都不知趙婷說了什麼,但這裡的所做所為都證明她說的是對的」。

    📍「終究美國是我現在的國家」

    另一個造成趙婷引起中國輿論譁然的原因,則是國籍問題。趙婷去年接受澳洲媒體採訪時表示「終究美國是我現在的國家」,引起中國網民的不滿。中國官媒們在報導中稱趙婷為「中國女導演」、「中國的驕傲」,「#趙婷中國第一位金球獎最佳女導演」的話題還在微博上累積超過3400萬的閱覽量。如今有不少網民表示,應將「中國導演」的說法改為「華裔導演」,就其國籍大舉爭論。

    有網民留言稱,「你是說那個拍了一部揭露資產階級剝削工人階級、導致工人被迫流浪片子的、然後獲得資本主義美狗思想火炬金球獎頒獎的華裔導演?美狗確實不行了,一點意識形態工作都做不好,還給罵自己的人頒獎,亡國不遠了。」

    也有網民稱,「一個說中國是充滿謊言之地的美國人為了賺錢買通稿死命吹自己是中國導演,翻車太正常了,畢竟中國現在已經不盛產跪族冤大頭了。」

    目前,有不少網友在微博上給趙婷「洗白」,「人家百度,還有官方海報都寫了國籍中國,承認中國有優秀女導演很難嗎?」,「別人國籍是中國,只是在好萊塢發展,華人驕傲。」

    也有網民認為沒有必要爭論國籍,「不知道在國籍這方面有什麼好爭論的,福克斯影業官方都說了是中國…算了…退一萬步來講別人是與不是和你本人關係有那麼大嗎?喜歡就恭喜,不喜歡不看就行了…」

    不過,也有網友提出,中國人不必因趙婷的國籍而感到驕傲,「別管她的國籍是哪的,她的教育在美國、電影班底是美國、電影故事還是美國,你可以為女性導演驕傲,但沒必要因為她的中國國籍,或者華裔身份驕傲。」

    圖:紐約時報報導、網友留言截圖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輿論觀察 #金球獎 #辱華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