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想知道你在想什麼吉他譜9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想知道你在想什麼吉他譜9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想知道你在想什麼吉他譜9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想知道你在想什麼吉他譜91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中岳談吉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XX. 活動推廣貼文 }}_01 在埋首工作與研究器材的日復一日下,2019 就來到最後一個月了!時間與創意,像是人被關在密室裡的氧氣,在試著脫逃時絞盡腦汁、心焦如焚的複雜情緒中,用著用著,就快要沒有了 …… 這種時候,得到像是全新氧氣瓶的重要資訊補充,那真是如獲至寶的愉悅啊! 以下兩則...

  • 想知道你在想什麼吉他譜91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02 20:30:39
    有 231 人按讚

    {{ XX. 活動推廣貼文 }}_01

    在埋首工作與研究器材的日復一日下,2019 就來到最後一個月了!時間與創意,像是人被關在密室裡的氧氣,在試著脫逃時絞盡腦汁、心焦如焚的複雜情緒中,用著用著,就快要沒有了 ……

    這種時候,得到像是全新氧氣瓶的重要資訊補充,那真是如獲至寶的愉悅啊!

    以下兩則活動訊息,對我而言,大概就是這種等級的狀態:

    1. [PETE THORN 吉他/錄音講座]

    一個月之前,我才在公館河岸執行了『木吉他 IR』的相關技術研討說明,還在與創辦人、老同學 Geddy 聊著這類型的全新運算法對於錄音、現場演出,所能帶來的效應,以及可以有的觀念改變;不想~ 一個月之後,Geddy 與全臺灣各地最具有影響力的樂器角頭們,就請到了國際級的神人 --- Pete Thorn 來進行關於電吉他應用的『箱體 IR』技術講座!

    Pete Thorn 其人,我想~ 對於任何一位會在 Youtube 上研究吉他相關器材的朋友,都一定見識過他專業而詳盡的評析,也應該知道這位樂手的演奏水準 --- 他應該也是開器材評測方式之先河:每種器材都會編寫一段完整的音樂,來實際示範該項器材在不同設定下的種種表現。以一位 Youtuber 來說,他實在是一位太棒的吉他手、音樂家與製作人;而以『吉他手、音樂家與製作人』來說,真的很難想像他哪裡來的時間,把他的 Youtube 頻道經營得那麼好!

    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本人就要在 12 月 4 號的本週三的晚上八點,來到公館河岸,親自展示那些原本只會出現在電腦螢幕裡的真本事了!我的看法是:『不管他要說什麼內容,都給我來張門票!』

    相關活動資訊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10047213212990/

    2. [2019 黑五勸敗 – 跟著米奇買 PLUG-INS]

    直接先轉貼文本連結:
    https://mickyyang.com/2019/11/29/2019-%E9%BB%91%E8%89%B2%E6%98%9F%E6%9C%9F%E4%BA%94-%E6%95%97/?fbclid=IwAR09cVUCSNf2__pGYZF9WE6pvcnWXn8l0SdLU-4_ny77Nyc6xeuk1vSpDlY

    楊敏奇先生 (米奇 – Micky Yang),是近年來臺灣最炙手可熱的、少數能直接閱讀管弦總譜進行錄音工作的金曲獎級錄音師、混音工程師!有趣的是,出身古典音樂、大提琴主修的他,卻是業界內最熱衷於全新電腦軟體音源與 Plug-in 鑽研的人士 --- 幾乎沒有之一!每一年的 11 月底、接近所謂的『黑色星期五瘋狂折扣大特賣』的這段時間,米奇老師都會總結這一年他所接觸、研究過的相關軟體廠商、產品,做出詼諧而簡明的評鑑,並依序整理出相關連結,分享給我們這種缺氧的工作者,讓我們有一種『沒錢還活著幹嘛』的黑色幽默感 …

    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順著他的文章、點進各家廠商的連結,我確定你一定會發現一堆『你本來希望有、但卻不知道居然已經有廠商量產而且還做得那麼好!』產品的平行宇宙感!對於有效率地補充資訊氧氣來說,可能不會有更好的網路資源了~

    你大概也就理解『沒錢還活著幹嘛』的幽默了。

    雖說今天才轉貼他的文章,對於今年的『黑五特敗』似乎有點起不了作用;但!我們可以期待明年呀!而這也帶來第二個重點:米奇老師的部落格,同時還有一些對於年輕音樂工作者在錄音工程中可能會忽略的事項,做出精辟說明的文章,非常值得閱讀。不論你會在這一、兩天內荷包失血,或是因此而建立起關注米奇老師部落格的習慣,相信我!你都會有巨大而全新的獲得。

    --------------------------------------------------------------

    以上兩個資訊,一則以動、一則以靜;就讓我們一起大口呼吸,繼續我們的音樂前行之路吧!

  • 想知道你在想什麼吉他譜91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7-23 20:30:00
    有 237 人按讚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17

    這幾天與當代一位傑出的陳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進行了一段看似戲謔、實則深刻的臉書筆談,內容大概是在討論當前臺灣職業樂手 (Session Player) 的處境與『必要性』--- 起源是來自另外一位傑出的李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在臉書所發佈的語重心長的喟嘆:https://www.facebook.com/spring21280/posts/10160883348325554

    而陳姓製作人提出了另外的想法:好的 Session Player 可以提供音樂產業的 Production (或演唱會方面) 有更多元而優秀的技術支援。而就我對於陳姓製作人在近年的音樂產出的觀察與瞭解,他的確在每一個製作案都不遺餘力地提升 Session Player 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反過來觀察,李姓製作人則帶出了近年來首屈一指、相當有市場性與代表性的原創樂團。

    這裡不存在著歧異點,只是兩位同樣為臺灣的流行音樂產業努力付出的音樂人,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去趨近他們心中更美好的世界;但如果要我說的話,我覺得『應該要有陳姓製作人的鍛鍊,然後去走李姓製作人的絃外之音』。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04

    真正引發陳姓製作人開始筆談的深層因素,是他覺得臺灣的音樂環境長期以來對於『職業樂手』在各種面向上的不重視,從『Credit』的輕忽一直到工作酬勞的水平 --- 而這剛好呼應了李姓製作人的『特殊條件說』,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來,其實這倆位講的完全是同一件事!但~是什麼讓臺灣的音樂工作者會覺得臺灣的環境不尊重『職業音樂工作者』呢?

    先來看看究竟應該怎麼定義『Session Player』吧!我想,最具有詮釋話語權的,應該是這一個世代『音樂總監』的代表 --- 呂聖斐先生,他所用力極深的兩篇音樂網誌:
    1. 做一個Session Player 更新版 (I)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91%82%E8%81%96%E6%96%90/%E5%81%9A%E4%B8%80%E5%80%8Bsession-player-%E6%9B%B4%E6%96%B0%E7%89%88i/10155467605286358/
    2. 如何做好一個Session Player 更新版 (II)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91%82%E8%81%96%E6%96%90/%E5%A6%82%E4%BD%95%E5%81%9A%E5%A5%BD%E4%B8%80%E5%80%8Bsession-player-%E6%9B%B4%E6%96%B0%E7%89%88ii/10155472331246358/

    也來看看維基百科英文版、外國人怎麼解釋這個工作角色: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ssion_musician

    用一種最簡單直覺而不負責任的說法,就是『身懷絕技的音樂高手幫其他人作嫁』,他們所貢獻的音樂才華,不是為了自己的原創,而是成就其他『目的性』的特定案件,這也是陳姓製作人覺得 Session Player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 他們可以讓音樂更『好聽』!這次刊頭所選用的照片,是來自『Session Master』的官網 (http://sessionmasters.com/ ),試以網站內容的一首試聽曲目『Four of A Kind』來解釋 (http://sessionmasters.com/?page_id=387&song=2 ):你可以在吉他大神 Larry Carlt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rry_Carlton ) 一開始向其他『職業樂手』解釋他的原創 Demo 時,聽到原作最樸實的樣貌,以及之後這些樂手一起完成的『Final Take』有多麼不同的色彩被加添進去。

    這就是同一時間也加入筆談的江姓優秀鼓手所書寫的『職人魂』!

    這些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精進了自己音樂技能的職人,讓音樂表現得更豐富、更有生命力,不是很美好嗎?為什麼在臺灣好像就行不通?

    『疑~?年輕人...可是......我們剛開始樂手培訓的時候,我就說【session 這種工作角色已經死了】的呀!我那時是推測~在供過於求的樂手市場,只會引發削價競爭的態勢---後來的確也是如此,甚至包括發案源頭都是這種思考模式;所以我才強調你們一定要投入有【版權分配】的工作形式的呀~~~』我如是回答陳姓製作人。

    十年前的第一個階段,我們用了當時市場還能夠提供的音樂製作案、夠預算的大型商業演唱會,著實地鍛鍊了這群年輕樂手,讓他們在專業面向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歷練了足夠的場面,然後讓他們走向原創樂團的道路,然後得到國家級獎項的肯定,然後回來貢獻給這個培育了他們的產業。

    只是…十年間,產業的變化也實在大得嚇人……

    我問了他們:『你知道現在的國小學生在聽什麼音樂嗎?』、『國中生呢?』、『你知道北藝大入學的同學們都在聽什麼嗎?』

    我覺得,其實問題的根源是在於:現在的閱聽人更多尋求的是『娛樂』,而音樂工作者很多都還是在『提供音樂的養分』;套一句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學到的銘言:『他需要的是一件外套,你卻一直在與他爭論這個麵包好不好吃』。

    唱片公司或其他同性質的『源頭單位』需求的是『娛樂』--- 因為那是商業標的,所以他們不覺得、沒有意識『音樂養分』的重要或不可取代性,其實一點兒也不難理解,所以『職業樂手』成為『可選擇性商品』而且『降低成本負擔』,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標準動作。

    只是,如果說到『娛樂產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9B%E6%A8%82 ),恐怕還是願意玩『大錢遊戲』的國家或系統 --- 譬如好萊塢、譬如韓國,才有資格在商業台面上說『贏者全拿』;若說臺灣這種習慣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要想切入賽局而且要獲利作收…恐怕是天方夜譚了。

    但真的無法將『娛樂』與『音樂養分』放在一起、做到『寓教於樂』的理想嗎?我覺得至少『Session Master』這種音樂網站就做到了『兼顧音樂產業的娛樂性與音樂養分的質量』!你會想到找來這些傑出的音樂家們,從一個作品的最開始、分析解釋,然後用十個攝影鏡頭去拍攝整個音樂演奏的過程,還順便公開 PDF 檔的譜面 (http://sessionmasters.com/smplayer/2.pdf ),來讓任何的網路閱聽人、不論音樂能力與程度如何,都可以更簡單地瞭解『原來音樂是這樣完成的啊!』嗎?

    也許,這真的不僅僅是『源頭單位』的問題而已了:身為學有專長的音樂職人們,我們想的事情……會不會~也許還可以更多呢?

    ------------------------------------------------------------------

    後記1. 陳姓製作人最後的結論是:『要努力讓環境更能夠尊重職業樂手的重要性』。關於這一點……我還是同意李姓製作人的觀點,所以在他貼文的第一時間,我就毫不猶豫地按『讚』了。

    但心底~我會願意永遠擁護陳姓製作人的那個浪漫的夢想!

    後記2. 也差不多在同一段時間,許多音樂界的友人對於現在的小學生瘋狂支持的『聖結石』似乎有若干意見;我注意到的是:如果你有看他那個將近1,800萬點閱的 Youtube 曲目,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他在文字說明的欄位放上了所有參與工作的 Credit 名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NGGqmX_W4

    結論A. 他可能比任何唱片公司都更尊重音樂、影像工作者。
    結論B. 1,800萬點閱、一隻影音檔,我們可能不能只靠直覺就下任何意見、判斷了。

    後記3. 衷心感謝呂聖斐先生先前如此費心的文字論述!期待這樣的資訊,時不時就會再次出現在網路資訊海的浪頭,讓還沒有汲取到養分的年輕後進,得以知道臺灣的音樂人材回饋社會、產業的行動。

    後記4. 有趣的是:本文提到的所有臺灣音樂家,其實都有自己的原創樂團。

  • 想知道你在想什麼吉他譜91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4-16 20:30:01
    有 424 人按讚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3

    『那…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

    前文提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所以,你也就一直宅在家裡,用盡了一切你想像得出來的方式,努力鍛鍊著與音樂相關的一切技能,然後等待著機會來敲門。我知道你一定早就躍躍欲試,可是同時,你又總是覺得忐忑不安,因為你知道:往往都是要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 誰會喜歡『千金難買早知道』這種懊惱的感覺呢?那麼『我努力的方向、努力的力度,到底算不算是準備好了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釐清、界定一個討論的範圍:如果你是一位原創性極高的創作人才,『音樂』只是你用來表達想法、概念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偏向一種『學問』的話,接下來的一篇文字,可能對你不會有太大的功用,因為、畢竟~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著只是用很簡單的和絃、配器,就能建構出非常具有煽動力或感人至深的作品;不過,因為『音樂只是工具的角色』,所以那些感動人心的元素,應該會更多來自於你所創作的文字內涵,或是你詮釋這個作品時整體的身、心、靈的狀態。我在想,你應該一定會同樣孜孜不倦地不斷鍛鍊著這些『性靈』方面的能力,等待著你的伯樂翩然出現的。

    而如果,『音樂』對你而言,是你心智的延伸、情感的寄託,以致於是你整個生命的一個探索過程的話,我們也許可以用一些『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個『感性』的問題:『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有』。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3 『準備』的度量衡_01

    從任何角度來說,表現音樂,應該都是一個『創作』的意涵;而『創作』,應該會是來自於大量的『習作』之後所焠鍊出來的成果。對於如何看待『我是否已經準備好可以表現音樂,而能夠掌握機會』的議題,我想先將這個千頭萬緒的疑問,整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來建立一個相對客觀的度量衡:

    A. 第一階段 --- 人與樂器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樂器』會是你進入『音樂』最重要的工具,而且,有極高的比例,它指的是你對於操作樂器的能力 (即使你是一位歌手,你的聲帶、你的身體,也應該被視為是一個樂器來對待)。而『操作樂器』的能力,就有比較物理性的、可建立量表的方式來檢測。

    1. 速度的穩定度:那當然是指你與 Click 之間的關聯性!但你可能不是很明白,我指的還包括了『續航力』。如果你任意設定了一個速度、決定了一種拍分,你是不是能夠在五到十分鐘的時間長度,以極小的誤差,維持著同樣的拍分彈奏?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或以上不同的拍分、交錯使用!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 (或以上) 不同的速度,規律地交錯出現!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不同的速度變化與拍分切換,而關鍵是:要求夠長的操作時間。

    2. 節奏 (Groove) 的理解與掌握: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加入刻意設定的重音位置 (當然!那就代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我們需要均一的力度,而第二個量表題目裡,力度開始需要有輕重的區別) 以及『休止符』,以同樣的『續航力』來要求自己的彈奏。這個基本練習取得了成效之後,請開始學習與研究各類型不同音樂風格的 Groove,是怎麼藉由輕重音、休止符 (那當然意味著你應該也可以熟悉地使用連結線) 來組成,同樣的,你應該要能夠在夠長的時間上、以極微小的誤差來持續這種規律性的 Pattern 組合。

    3. 音色:『音色』應該是表達情感所最需要鍛鍊的技巧!以木吉他來說,如何去平衡大拇指撥弦時,指肉與指甲的觸弦時間差,以及如何去控制食指、中指與無名指的觸弦力度,來取得較為明亮或較為溫潤的音色,又或者撥指的位置距離音孔的遠近、與琴橋的距離,甚至於每一個指頭觸弦的角度,在在都影響了使用這個樂器所能夠傳遞的情感。而電吉他所能探討的音色變化,或鋼琴、鍵盤類的音色、觸弦選擇,弦、管樂器各種聲音表情與特徵,幾乎是所有音樂家每天都不敢怠慢的練習!而你必須非常熟練在自己的樂器上各種不同音色呈現的手法,因為,這會牽涉到後面另外一個重要的基本命題。

    4. 音階與和絃以及相關基礎樂理:終於來了!這些構成音樂最基礎的元素與知識,卻剛好是大多數人最望之卻步的領域。好消息是:誰能耐著性子把這些知識基礎轉換為樂器上的操作,誰就比其他的多數人更多了一種武器!千萬別忘了,我們為什麼會需要『機會』?因為,這個音樂市場是一種競爭的態勢,如果你能比別人多一項武器,我想不出你為何不要去擁有它。讓我們看一下 Bass巨擘 Victor Woot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ctor_Wooten )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關於『音樂理論』的一些有趣的論述,希望能讓你知道,對於『樂理』的切入角度,可以有多麼不一樣的想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vYVGMgZYY
    當然,這些各個不同調的音階與和絃的彈奏,還是必須同時搭配第一、第二量表來執行,才真的能有務實的效果。

    5. 樂譜的熟悉與應用:我在2017/11/27的貼文強調過樂譜之於樂手溝通的重要性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63152814292271 ) 。在我所接觸過的年輕、熱血音樂人之中,真的很少比例的人會願意將這個功課當成自己的必修;但我真的可以保證,當機會來敲門之後,你會接觸到的其他音樂工作者,很少不用樂譜來做為執行音樂的工具的。我所能建議的是:其實我們不是光會看別人寫出來的譜面就夠了,確認你是否真的能掌握樂譜的方式,就是你能夠將自己正在進行的音樂內容,也以市場上大家能夠理解的方式採寫下來,而其他樂手能夠正確彈奏出你的音樂內容,才是這項量表的完成。

    6. 頻率的理解:Baby老師解釋音樂的構成,用語非常簡明扼要:『一切都是頻率』!而當我們開始在思考、理解頻率的意涵時,它往往代表著你正在思考著自己這項樂器與其他樂器的『人我關係』,而第三量表的『音色』,恰恰正緊密關聯著頻率的總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8%89%B2
    https://bideyuanli.com/%E5%A3%B0%E4%B9%90%E5%9F%BA%E7%A1%80%E7%90%86%E8%AE%BA/%E9%A2%91%E8%B0%B1%E5%9B%BE
    為了讓所有的音樂配器都能有被聽見、但不是來自於音量增加,你必須適度地去調整你正在處理的和絃聲響的把位 (轉位),而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反應、彈奏出『有效』的和絃聲響 (把位),你就必須很認真、努力地把第四量表的相關內容都非常熟練地在你的樂器上操作出來。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真的正確地因為頻率而操作著第四量表,任何內行的伯樂都一定可以明確地辨識出來。

    7. 聽見其他人:當我們因為思考著音樂的頻率總合而一定會開始分析配器之間的『人我關係』時,意味著在執行音樂的同時,你不是只聽見自己,反而會是有更大的『空間』是在聽別人在做什麼;而別人正在進行的內容,在量表五『樂譜』的依據下,你又知道量表六『頻率』的分佈 (或分部),在熟練操作量表一~四的基本功之下,我想,當機會來敲門時,你至少不會是一個拖累其他合作夥伴的角色!至於『聽見其他人』的重要鍛鍊,其實又會牽涉到你對於身處的環境空間以及音響器材都有足夠的磨鍊,相關的操作建議,我在專頁從2017/10/09到2017/12/11的十篇文字『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有一些粗淺的意見與想法,也許你會願意回去查閱一下。

    8. 足夠分量的拷貝學習:如果你想看到比你身高限制所能、更遠的風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絕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巨人的身影所在多有。如果你能靜心用一比一的方式拷貝這些巨人的思考路徑,就如同學習書法時的『臨摹』工夫一樣,我覺得,這對於突破自己想像力的限制,會是非常有效的大補帖。當然,如果僅止於『拷貝』,這對於你要在未來建立自己的風格,會是一種潛在的危機;但因為我們現在還只是在第一個準備階段,這種『遙遠的危機』,我們實在還不需要過度擔心。

    以上。

    即便我們非常有毅力地完成了這第一階段的量表,我都還不能騙你說:『你大致有所準備了』。在下一週,我會寫出第二階段的量表,也許到那個階段也完成了,我們才可以期待『機會知不知道我的門牌』。

    『媽呀!這得要花多少時間啊!?』

    …………

    請容我用多年前『訓勉』我自家的樂團,以及後來在北藝大課堂中一定會反覆重述的一個論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想要在這個行業出頭,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像其他選擇了相對正規工作的同學們一樣,每天至少要在他的工作崗位上打卡上班八個小時』。

    八個小時、每天,也只不過是一個最起碼的『工作守則』,我猜想~你應該認識過那些每天工作遠遠超過這樣時數的工作者吧!

    至於怎麼每天能夠找出這八個小時?

    這只有你能回答了。

    --------------------------------------------------------------------

    後記1. 文中提到的 Victor Wooten 著有一本中文譯名為『音樂課:音樂大師的心靈成長之旅』的書,我想,會是一本值得你去閱讀的大師智慧結晶之作: 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1910166135

    後記2. 每一屆加入北藝大IMPACT學程『製作概論』的同學,都會被指定要去閱讀至少一本以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5%B0%94%E6%9B%BC%C2%B7%E9%BB%91%E5%A1%9E ) 的作品,這其中是有我刻意導引同學們去建立的一些價值觀的暗示;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也請試著閱讀。

    後記3. 上一週的鼓手甄選訊息貼文之後,在專頁的私訊果然陸續收到好些位『機會忘了他的門牌』的鼓手來自我推薦;我非常感謝這些年輕朋友對於這個事件的回應,而我在能力範圍內也都盡力地進行了初步瞭解與應做的回應。這兩天我會與 Penny 進行相關的會議討論,關於整個甄選活動的日期、地點與後續執行過程細節,也將會在這個專頁裡做出實際的紀錄與報告。

    祝有心人玩耍音樂開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