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必備技能 -邏輯寫作力 #文末抽書
📌 #你以為的寫作....
Q: 只有國文課才需要寫作?
Q: 學寫作只是為了作文考試?
學習寫作,是為了好好表達想法,並且透過寫作整理好思緒。寫作力,就是你的思考力。
寫作的好處:1️⃣ 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 2️⃣ 評估思考的深度 3️⃣ 作為知識上...
✏️ 職場必備技能 -邏輯寫作力 #文末抽書
📌 #你以為的寫作....
Q: 只有國文課才需要寫作?
Q: 學寫作只是為了作文考試?
學習寫作,是為了好好表達想法,並且透過寫作整理好思緒。寫作力,就是你的思考力。
寫作的好處:1️⃣ 提高記憶力和理解力 2️⃣ 評估思考的深度 3️⃣ 作為知識上的貢獻
寫作是一種能讓我們了解自己學習到多少知識,以及是否能夠加以活用的好方法。
📌 #職場寫作力
「寫作不僅是分享思想的工具,也是讓我們的思想得以發展,變得更加完善的工具。」
🔹有條理的寫作,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文書紀錄與決策事項上,如果我們能轉化這些內容,重新活用資料,那麼工作效率必能提升許多。
🔹寫作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能力之一。
能夠晉升為管理階層最突出的共通點,便是擁有能以文字明確表達想法的能力。
領導者應為知道如何思考,並且能夠以思考內容為基礎,激發組織成員靈感的人,寫作便是能促成此結果的工具。
📌 #寫作之前-充分理解內容
有時候我們寫作的目的是要傳達一段主張或是概念,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要表達的內容,就很難寫出正確的解釋,更可能會傳遞錯誤的資訊!
🔹自問自答法
為了確認自己是否理解內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口頭向自己說明,盡可能地自問自答,如果能順利地回答問題,就算是理解內容
可以善用『六何法』來檢視自己對要表達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可以作為寫作架構的雛形。
Who:對象 When:時間背景What:原因 Where:地點、環境How:分法、手段 Why:目的
🔹如果原作者看到這段主張會認同嗎?
如果有引用他人的文句,可以設想假如是作者,看到自己寫的這段文字會認同嗎?如果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查詢更多資料佐證,或是與他人做更深入的討論。
📌 #寫作之時-建構內容基礎
具邏輯性的文章,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讀懂。
🔹 一個句子只表達一件事情
句子一變長,就會超出我們的記憶容量,讓我們難以理解內容,或無法思考主未予間的呼應關係。
e.g. 特沃斯基和康納曼的研究顯示,我們並不以理性推論為基礎來做出決策,因此可以證明,我們每個人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理性。(一句話有兩個重點)
🔹 拒絕語言癌
贅字贅詞、重複或可刪除的句子
使用被動句導致主詞不明確
避免過度使用模稜兩可的句子「好像」、「可能」、「看起來」
📌 #寫作之後-人人都能讀懂嗎?
🔹首尾呼應!第一句話最重
第一句話就像是『給人的第一印象』,所以特別重要,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關鍵!但是如果太執著於要把第一句話寫到滿意,反而可能會遲遲無法順利把文章完成,所以可以略過開頭不寫,先把想寫的核心內容先完成,最後再來寫開頭,像我們寫文章也時常把標題留到最後在想,完整完成文章後,也更容易想到適合的標題!
最後一句話也很重要,僅次於第一句話,最後一句話作為全文的總結,讓讀者能在讀完全文後留有餘韻。
🔹檢查句子的關係
我們寫文章時常會使用『連接詞』,如:因此、因而、然而等等,但有時候連接詞用太多會降低可讀性,導致『每個字我都看得懂,但連接在一起就不懂意思了!』的狀況發生,這時可以省略不用連接詞,重複前述句子的一部分,或是使用代名詞交替使用,建議寫完文章一定要自己讀一次檢視,檢查句子之間是否能順暢的串連。
📌 #常見問題:寫作要擬大綱嗎?
關於寫作是否要擬大綱,其實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主要是看個人習慣!我們也在限動統計大家的習慣,發現超過70%的讀者有擬大綱的習慣,而我們自己的習慣是會先擬定核心的大方向,也就是文章的基礎架構,大概列舉5-6個大主題,並在大主題之下寫出延伸的小主題,至於詳細的內容,會在小主題擬定後的幾天持續構思,想得越久越多,也能越快完成內文。
💡建議不管擬大綱與否,都要在『主題構思』和『內文探索』預留足夠的時間,避免因為發想不足,文章越寫越失去焦點。
📌 #越寫越好的秘訣
寫作是一個漸進且持續的過程,我們透過很多練習摸索出現在寫法,雖然永遠不會有完美的一天,但可以分享我們自己的做法,希望對正在探索的大家有幫助!
🔹定義寫作的目的
寫作的目的可能是解決問題,也可能是發現問題,也可能是兩者兼具,如同我們的貼文,主要是紀錄我們閱讀、學習或是職場的所見所聞,所以我們將寫作的目標定為『發現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且透過寫作內化和分享』,那大家的寫作目的為何呢?
🔹尋找共鳴
大部分的人寫作除了紀錄,也會想將知識、內容傳遞給更多人,所以『引起共鳴』是很重要的,我們的做法是當想好主題後,會彼此討論,看看這個切入點是否有同感,有時候也會透過限動問答了解大家的看法,並用口語和日常舉例說明,建議可以多和朋友討論,因為自己一個人發想很容易陷入盲點!
🔹多思考多練習
雖然很老套,但是多練習是讓寫作技巧進步最有用的方法,不過多練習不止侷限於多寫作上面,我們認為多閱讀、多討論、多思考也是很重要的練習,在看過一本書之後,思考作者傳遞知識的方法、和朋友討論書中的觀點和主張可以如何延伸,都對我們的寫作手法有很大的幫助!
📌 #抽書辦法-詳見圖文
*感謝樂金文化 @knowing2018 提供贈獎 #首爾大學一開課就秒殺的邏輯寫作課 ❤️
*倆職女子保留變更活動及解釋的權利
#邏輯寫作 #寫作 #職場寫作力 #倆職女子 #倆職書櫃
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石像鬼 ◎洪崇德
終於抵達噩夢工業區
早早在那裡守候,一隻蜘蛛
面對沒有邊際的歧路
織就無形的高壓電網
每一個路人都覺得好累
有時候我也是這樣
對一顆衰敗的晶石
存在部份探索的可能
部份荒蕪廠房的部份公廁
乏人祭祀公墓裡
的部份無主石碑
科學的風雨與黑魔法
這些我已承受太多
但實驗還在推進
實驗還在推進⋯⋯
一群無人牽引的羊
踏入噩運的道路
所有虛無的柵欄
只意味推倒
與跨越
你莫須有的精神密教
是否還走得到底
我從天黑看到天黑
1950到2017
佔據破舊遊樂園的烏鴉與兀鷹
經過懷疑與追捧的麥肯錫主義
--
◎作者簡介:
洪崇德,台灣嘉義人,淡江大學中文碩士。然詩社社員,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淡江大學微光現代詩社創社社長,曾任東吳大學光年詩社社團指導老師。現與朋友共同經營粉絲專頁: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
◎小編哲佑賞析
石像鬼的英文是「Gargoyle」,又被翻成「雨漏」、「滴水嘴獸」,是中世紀歐洲建築的一種構造,用以把雨水排出,不讓水漬侵蝕建築的石塊與沙漿。而教堂與石像鬼的關係更是密切,因為石像鬼向外排水的特性,彷彿將一切邪惡擋在教堂之外,如巴黎聖母院簷壁上眾多的石像鬼,已成為其獨特的標記。
這首詩以「石像鬼」為名,頗有深意:如果將中世紀的宗教建築換置為工廠、高壓電、柵欄等工業景象,吐出惡水的「石像鬼」就彷彿是排出廢水、廢氣水管煙囪了。一個國家現代化、工業化的過程,往往伴隨著獨權與環境汙染,用我們的自身經驗帶入,台灣在1950年代開始扶植輕工業,一直到70年代推動重工業和石化工業,便帶有這樣的傷痕;這些現代化所推進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抹滅,但是連帶在政治與環境上的代價,也不容遺忘。
這首詩用一個抽離的衰敗視角重新看待這個過程。比如電網封鎖歧路,讓我們不用再煩惱來歷與去向,巨大的高壓卻更讓人心累;晶石曾被認為是璀璨的,充盈著生命的各種可能,最後卻衰敗而成為無主的石碑。在政治領導下,每個人都為了更大的實驗耗盡心力,不准有歧出的思想,不准有越界的行為,生前是廠房裡的小螺絲釘,身後是無人公墓裡的石塊。沒有自己的名字。
這些是以「進步」為目的,為了更好的未來而不得不的犧牲嗎?在這首詩裡,「科學」或現代化,卻彷彿是黑魔法、精神密教。人們在天黑中期盼天亮,就如同在窮困裡期待富足;但迎面而來的卻是另一個天黑,另一場實驗,另一個內容被抽換的麥肯錫主義。石像鬼立在教堂之上,是對惡的恫嚇,對光明的期許,自己卻形塑了惡的模樣。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洪崇德 #石像鬼 #衰敗 #惡夢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30.html
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文學的山頭 ◎李修慧
我走上多風的山坳
眼看落日隕墜
叢草是憂慮的顏色
覆蓋山的前額
我不再有夠好的風箏
不再能假裝有夢
只剩腳步踩著砂礫
殞滅記憶的菸火
曾經有一次花季
滿山遍野烈烈的燒上天空
帶來永恆的白晝
喧鬧有餘 文明昇平
人們甚至以為可以扭正地軸
但歷史像擾動鈴鐺的風
線性而來 陡降地去
當我在山腳憧憬著燦美的巔峰
已是凋零的季末
夠快的行者都走往另一座山頭
不願上來的,成了眼下流星燈火
在我能見的景致外
每個人都有自己惘惘的哀愁
而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面對此世文字斑駁
我的手腳身體也逐漸剝落
瘦成一個沒有歸程的人
滿山暗路上,為自己引火
--
◎作者簡介
李修慧,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 曾任《煉詩刊》企劃組長,現任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每天為你一首詩」小編、 曾獲中山大學西子灣散文獎、曾任台大中文系文藝營散文課講師、作品散見《中華日報》副刊、《幼獅文藝》。 出沒PTT詩版、散文版、粉絲專頁poem4life。
--
◎小編洪紹賞析
作為對文學有興趣的創作者,我們聽到「文人相輕」的頻率大概比一般的鄉民要高上不只一點。至於觸發時機……?只要有筆戰就會有啊(乾笑不已)。
「文人相輕」這句話的被引用,有時候那來自對國文課本裡《典論.論文》裡名句一種不假思索的複製貼上式引用,卻也有時候,認真就輸了的我們會苦笑連連的想,哎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說是山頭林立……什麼圈不是呢?
所以說這個文學山頭的部分……這部分……
完全不是今天的重點啦。(被揍)
修慧透過〈在文學的山頭〉,所設置的比喻並非那種貴圈真亂式的山頭。當詩人告別了對文學充滿無憂無慮熱忱的學生時代,工作幾年後才發現自己所習以為常的地方,這座名為文學的山頭,原來是如此孤單寂寥,而那麼多人走向不同的方向…….原以為是一塊平地的立足點,突然成了絕世獨立的自我懷疑;原以為同溫層以外的他方近在咫尺,實則是如此遙遠……。
詩人的心靈世界,以虛設的山頭景象作為寄託。綜觀前兩段,她的視角轉換以兩行為限,一過兩行就抽換視角,將這些不同風景串連的無非是對這文學道路的,色調相仿的不確定感:多風、落日,以及當憂慮覆蓋著前額,詩人的情緒隨之下沉,注意力不再是天空:「我不再有夠好的風箏/不再能假裝有夢」,而是腳下:「只剩腳步踩著砂礫/殞滅記憶的菸火」的失落,好像最後一點對文學的夢想之火都要被踩滅。
詩的三四段,正貼緊第二段的低鬱情緒:如果第一二段的主題是現在,第三段就回應第二段前兩句,風箏以天空為舞台,追尋夢想正如登高,這裡插入的倒敘,是回顧文學曾經帶給自己的感動。在這美好的心靈景象裡,絢爛的花季、美麗的天文現象,甚至顛覆常識的熱忱都在發生;但時間很快就快轉到現在,第四段仍寫著自己的回憶,一種在絕境中以負面色彩定義的個人史。正所謂「只剩腳步踩著砂礫/殞滅記憶的菸火」,誰知道自己為文學山頭美景感動不已、懷抱憧憬的時候,竟是一切正凋零的時節?修慧在這裡專注刻畫情緒直墜懸崖的速度感,好似對原先直白的詩句:「線性而來 陡降地去」下著註腳,雖然不知背後的故事為何,這種情感突然掉落的落空感卻充滿渲染能力,讓人懷有莫名的感嘆。
讀修慧這首詩,不同段落間的情緒參差,讓人如高高低低的登著一座文學的巨山。從第五段開始,修慧結束了回憶,回到現在——現在是什麼呢?是看到那些做出不同生命選擇的人,都走向不同的山頭,成為「流星燈火」,多麼讓自己艷羨。也是個人心靈成長後,對於「選擇」這件事情的明悟:「在我能見的景致外/每個人都有自己惘惘的哀愁」。這是詩人調整自己觀看世界的角度,從此不再對在不同領域獲得成功的他者抱持單純的羨慕。
「而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這是不再自怨自艾的修慧對自己作出的宣示。即使「文字斑駁/我的手腳身體也逐漸剝落」,修慧終於確認自己要當一個無怨無悔的「沒有歸程的人」。看似花了極大的力氣在說理,其中的自我確認歷程,或許艱辛又不足為外人道,每一個走過且堅持過的人才懂。「滿山暗路上,為自己引火」,這並不是為自己鼓氣,在這心靈圖像的世界裡,我願意相信這是修慧的信念之力終於讓她發光發熱,具備了與每一個在不同領域成功的他者同等的勇氣了。
--
�美術設計:泱泱�部落格連結: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2.html�
#在文學的山頭 #李修慧 #同仁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