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惡棍當道角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惡棍當道角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惡棍當道角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惡棍當道角色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XXY 視覺動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影評《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Terminator: Dark Fate | ★★★★ 後會有期,寶貝! .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在拍攝前後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許多媒體關注,因為它的每一步都充滿能夠拿來討論作文章的地方:包括一、二集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回歸監製、飾演T-800機器人的阿諾,和飾演莎...

惡棍當道角色 在 XX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3:07:51

#影評《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Terminator: Dark Fate | ★★★★ 後會有期,寶貝! .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在拍攝前後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許多媒體關注,因為它的每一步都充滿能夠拿來討論作文章的地方:包括一、二集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回歸監製、飾演T-800機器人的阿諾,和飾演莎拉...

  • 惡棍當道角色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10 17:36:14
    有 133 人按讚

    #影評《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Terminator: Dark Fate | ★★★★
    後會有期,寶貝!
    .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在拍攝前後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許多媒體關注,因為它的每一步都充滿能夠拿來討論作文章的地方:包括一、二集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回歸監製、飾演T-800機器人的阿諾,和飾演莎拉康納的琳達漢彌頓兩人回歸卡司、《惡棍英雄:死侍》導演-提姆米勒執導。但最大條的莫過於,是將本片認定為「正宗第三集」,間接地否定了過去3、4、5集的故事,我想是讓人最好奇的地方。
    .

    電影開場的前五分鐘,清楚交代了第二集成功阻止了原定在1997年8月29日發生的「審判日」,也交代了這次「第三集」的走向,將完完全全改觀我們既定印象的「康納故事」。電影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與第二集類似,在「發現未來機器人來到現代追殺重要人士」,再到「另一個不知名人士前來現代幫助重要人士」的大前提下,看著這兩方人馬如何互相躲避追殺,朝著一個目標前進。就劇本的套路來說,確實和第二集相當類似。
    .

    而在這集的目標是什麼?我想,就是一行人在逃亡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性可貴;為自己的「命運」負責,而為自己所愛的一切「勇敢」;取名為「黑暗宿命」,正是因為在「生命已成定局」的框架下,人們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生命意義」,人生的「目的」和「價值」該如何定義呢?這些值得思考的哲理問題,在劇情的推演之中,透過角色們從互不信任,到最後緊密結合,為一個共同目標拼命;確實劇情到了結局階段的大高潮,成功營造了頗具史詩感的戲劇張力,令人感動。
    .

    我喜歡《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的大膽直率,也喜歡它嘗試探討本系列故事中,一直都在探討的「命運」及「選擇」,加深了本片故事的深度。這些在故事劇本上的耕耘,配合著詹姆斯卡麥隆這位技術流的電影人,以及提姆米勒這位懂得經營動作戲的導演而言,《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確實讓我這個魔鬼迷找回當年看《魔鬼終結者2》的感動,而且在腦袋裡不斷盤旋,揮之不去。
    .

    若要說《魔鬼終結者》系列故事的核心價值,在於人們有感於科技發展迅速,而最終取代人類的恐懼;進而探討我們的時代不斷進步的同時,人類是否跟著進步。那麼《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確實藉由這場發生在美墨邊境的故事,做出了批判科技與人性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

    人類一方面依賴機器,卻又懼怕機器;人類對抗科技發展,卻又同時抵擋不住科技所帶來的生活改變。種種的生活細節觀察,在劇本呈現一行人逃亡的過程中,漸漸地浮現;甚至也在劇情中段時安排這集「T-800」阿諾登場的時候,描述了人工智慧也在探詢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英雄旅程。就我個人而言,劇情十分有層次且有效堆疊情緒、感情關係的過程,讓我十分著迷。
    .

    值得一提的是,詹姆斯卡麥隆一向喜愛描述女性英雄的成長旅程,也在《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中展露無遺;琳達漢彌頓所飾演的莎拉康納回歸,以及兩位新女角-由麥坎西戴維斯所飾演的「葛蕾絲」、娜塔莉亞雷耶斯所飾演的「丹妮」,三人無意間創造了世代人物的對話,講述了不論是這部片中所提及的科技變遷,或是對於《魔鬼終結者》系列故事的影迷們;我們是否也能夠看到女性意識在這段時間內變化而且進步的過程?或是從《魔鬼終結者2》後,第三、四、五集嘗試著將故事焦點放在約翰康納、馬可仕、凱爾瑞斯等男角身上後,無法創造出的戲劇張力。
    .

    我想說的是,這並非是為那些質疑《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是女權意識宣傳片的護航言論,而是在電影創作上能不能利用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創造出不同的銀幕感受。在第二集中,詹姆斯卡麥隆利用「莎拉康納」這位主宰著人類命運的女角,從旁觀察了T-800與約翰康那間的互動,進而讓我們對人性和生命價值有了重新認識的機會;再對比到本集中的「沙拉康納」與「葛蕾絲」兩個同樣為了保護心愛的女性對話,漸漸讓我們認識到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只要是探討到「愛」,我們甘願犧牲奉獻的心,其實都一樣。而我們該如何在這個看似毫無希望的未來中,找到人類團結的重要契機?我想這已無關男女,「愛」似乎就是強大而且偉大的武器,足以讓我們對抗全世界。
    .

    說到底,《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就是一部探討「愛」的價值,藉由科技恐懼引發我們對人性探討的科幻電影。若要說科幻電影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能夠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能夠緩下步伐,讓我們重新認識彼此對於人性面或是生活面上的改變,進而重新思考生命價值,那麼我很肯定《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確實也做到了科幻電影在劇本上,以及視覺特效、動作場景、聲光效果上的水準,沒有讓我失望。
    .

    至於每一集都會出現的「I'll be back.」台詞,或是每一集都留下耐人尋味的伏筆,《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不去刻意強調「Hasta La Vista, baby.」而留下續集痕跡的做法,也是讓我相當喜愛的地方。在如今IP經營、「宇宙」建構的商業型娛樂電影當道的主流之中,《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的結局,象徵著一個世代經典的結束,「命運」和「選擇」依舊是我們能夠努力奮鬥,並且用盡全力去守護的東西;縱使時代改變,觀眾們的觀影習慣不斷接受不同刺激,劇本能否譜出有血有肉的核心價值,才是電影作品被創作出並改變你我想法的重要關鍵。
    .
    .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Terminator: Dark Fate
    台灣上映日期:2019-11-07

    .
    .
    .

    同步發佈【影音影評】:
    https://youtu.be/96SdNGqX_e0

    同步發佈【方格子】:
    https://vocus.cc/@XXY2018/5dc9986efd89780001553b63

    同步發佈【幕迷影評】: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60166

    .
    .
    .

    福斯影片 20th Century Fox

    #魔鬼終結者 #黑暗宿命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
    #terminator #terminatordarkfate #darkfate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 惡棍當道角色 在 鄭志豪 Do The Right Th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12 23:53:51
    有 46 人按讚


    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兩週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最近在網路上瘋傳。我無緣進場聆聽那場演講,但作為一個聊電影比談管理還聊得起勁的影迷,能夠在那個時間點正好在哈佛,即使只是在畢業典禮前夕走進那個正在佈置中的現場,都讓我深感榮耀。

    這段演講,現在聽來格外讓人感觸良多,因為台灣最近發生了洪素珠辱罵榮民的事件。

    史匹柏提到,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許許多多的「角色定義時刻」。對年輕的他而言,他用直覺來決定自己的「角色定義時刻」,因為他認為直覺最能定義自己的角色。

    把握自己的角色定義時刻,並在這些時刻做出屬於自己的正確選擇,你就有機會成為一個英雄。史匹柏認為,成就一個英雄,要有5項裝備:(1)愛、(2)支持、(3) 勇氣、(4)直覺、(5)一個等待英雄來征服的惡棍。

    史匹柏不是在講如何創造一個有劇情張力的電影故事,而是用一種幽默輕鬆的語調,來陳述一件嚴肅而值得正視的事實:這個世界還存在著很多惡棍,而我們應該要當個能勇於與惡棍對抗的英雄。

    我是個一般人眼中的外省人後代,我的爺爺就是國民黨戰敗後撤退來台的國軍之一。為什麼我要用「一般人眼中」來形容自己呢?因為那是這個社會上許多人定義我的角色,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從小就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從小在台灣出生長大的人,要被別人貼上這種標籤呢?我以我的祖父母為榮,我也以我的生長背景為榮,而我也同時為台灣這個屬於我們的國家為榮。只可惜,即使到了今天,還會有一群如洪素珠之流的人,把我們視為一種恥辱的象徵或存在。

    我不想再和大家爭辯,榮民有多少貢獻,或是外省子弟有多麼無辜。我只知道,我愛我的爺爺,當他在世時,無論本省人或外省人,沒有一個人不稱讚他是個好人。而他和他的軍中同袍,很多人都在退伍後投入了台灣的建設,他們也曾為了台灣這塊土地,付出了他們的努力。

    用族群去抹煞特定人,真的既荒謬又可笑。當一些人用蔣介石或二二八來指責我們時,我不曉得他們知不知道,不是每個外省人都是蔣系人馬,當我們的長輩也被蔣系政府打壓而只求生存下去時,卻因為一段自己不能選擇的歷史而始終被打壓汙衊,而甚至連他們的子孫也必須世代承受這種族群撕裂式的責難。早在我還小時,我就弄不懂其中的道理:我們應該指責的是當權派、指責的是特權階級啊!怎麼會指責整個外省族群?

    到了現在,我長大了,我還是弄不懂。因為早就政黨輪替了不只一次,我們的台灣還是一堆特權當道,這樣的不平等沒有消失,但還是有人認為外省人就是該死?我真不懂這是什麼道理。

    我的意見非常卑微,但請每個有心操弄族群意識的人看看這個世界:假如我們生在美國,少數族群應該是被保護、而不是被踐踏的。在美國,黑人可以抱怨白人不公,但白人可以公然歧視或批評黑人嗎?不只美國,種族歧視在世界各地都有,但只要是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少數族群的權益都起碼在體制上會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在台灣,當年比例就已經只有13%的外省族群(我不知道最新的數字是多少,但我猜想比例只會更低),居然不時會被辱罵歧視,連我本人在學生時期都聽過「總有一天要把你們這群外省人通通趕進台灣海峽去」這種言論,台灣社會對不同族群的欠缺包容可見一斑。

    我為什麼要提到史匹柏這篇演講?他講的或許是反猶太主義或對伊斯蘭的恐懼,但放在台灣今日猶未解決的外省人處境上,也同樣適用。史匹柏提到了「部落文化」,意思是太多人有著部落心態,老是愛把大家分為「我們」和「他們」,而也正是這種「我們」和「他們」之別,創造了很多不必要的仇恨。

    在台灣,這種仇恨只針對外省族群嗎?我太太是個客家人,當她看洪素珠的新聞時,她語氣略帶氣憤地又對我重述了一遍我早已知道的往事:當年,她還是一個高中生時,她在車站等人,遇到一位阿桑用閩南語向她問路。她很客氣地對那位阿桑說,不好意思,但是她聽不懂台語;沒想到阿桑白了她一眼對她說:「哩係啥米台灣人?連台語都不會說!」每當講到這段故事,以及其他類似的遭遇,我太太都不免氣憤地說,「為什麼只有會講閩南語的閩南人才叫台灣人?講客家話的就不能叫台灣人嗎?」

    我無意造成更多的族群撕裂及對立,但我真的要說,就我和我太太的成長經驗來看,所謂「台灣人」的這個史匹柏所謂的「部落」,其實定義是非常狹隘的,而且排他性非常高,對其他族群和文化毫不友善。

    假如這篇文章只有抱怨,而且是一個被定義為外省族群的抱怨,那也只會讓這個社會因為偏見而更糟而已。我分享給大家這篇演講的原因,是因為史匹柏針對「部落文化」提出了3個具體的改善做法,我相信我們若有更多人也能把這3項做法聽進去並設法實踐,我們的社會才有機會更進步也更和諧:

    1. 用「好奇」代替「恐懼」;
    2. 讓「我們」和「他們」設法共同成為更大的「我們」;
    3. 對每一個靈魂發揮同理心。

    我的專長是談判,就像談判不是爭個誰輸誰贏,更好的結果會是共同把餅做大,為彼此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透過一場又一場的談判,我確信也實際證明過彼此共謀其利是可能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相信史匹柏所謂的「更大的我們」是可行的,只要我們真的有心想要接納彼此,也真的相信我們可以共同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希望,等我們的下一代長大的那一天,這樣的事件就已經被埋沒在歷史洪流中,而不要始終是個現在進行式。


    # 加長版內容請見部落格:
    http://negotowin.blogspot.tw/2016/06/blog-post_12.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