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情緒勞動論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情緒勞動論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情緒勞動論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情緒勞動論文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家庭情緒勞動不失衡】1-3 親愛的HIGH媽~ 很高興聽到妳說,想一起聊聊我們家圍爸和喵爸之間怎麼合作與情緒勞動? 真是太難得有人願意一起聊聊家裡頭的情緒勞動了! 也許「情緒勞動」這個詞,真的有這麼一點學術?但我卻覺得這是家庭照顧工作中,最最最核心的一環,既花費最多的時間,也花費最多的心力。情緒...

情緒勞動論文 在 Antoris T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05 16:54:51

這群認識不到熟識度65%的人,契合度倒是高的嚇人,而且這幾個人,可以生出一堆極端任性資方的炫燿型服務,阿布就剛好有舞者、剛好有企劃、剛好有領隊,剛好有基礎舞台技術,剛好有喔我這根公司吉祥物「仙人掌」寶寶的加持 我認為現階段台灣管理階層的品味跟邏輯能力都有極大的錯亂意識,但好巧不巧,得豪我本人剛好崛...

情緒勞動論文 在 吳姵瑩Chloe Wu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03:23:50

確診之後濺血急診室!醫護人員有多少情緒讓你消耗? 看著新聞播報的急診室濺血事件,看了讓人憤慨不以,你確診了很痛苦、很恐懼,不代表你可以將情緒宣洩在努力做好感染醫治工作的醫護人員身上! 確診了你很不願意,而傳染病流行醫護人員更不願意!當人們習慣被服務,甚至將醫療專業視為服務業時,就會要求與索取更多照...

情緒勞動論文 在 4Samantha 莎曼莎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20 22:40:18

• 我的2020電影十大片單 ⠀ ▸▸ 往右滑看電影海報 ▸▸ 往右滑看電影海報 ▸▸ 往右滑看電影海報 ⠀ 除舊佈新,台北下雨,廢在家看電影。 去年和 @moving.evan 一起看了很多電影,想把它們記錄下來,謝謝它們以各種方式出現在我的生命裡。 ⠀ ⠀ 一些失語的時刻,這些電影訴說。 我靜靜...

  • 情緒勞動論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4 08:00:01
    有 219 人按讚

    【家庭情緒勞動不失衡】1-3
    親愛的HIGH媽~
    很高興聽到妳說,想一起聊聊我們家圍爸和喵爸之間怎麼合作與情緒勞動?

    真是太難得有人願意一起聊聊家裡頭的情緒勞動了!
    也許「情緒勞動」這個詞,真的有這麼一點學術?但我卻覺得這是家庭照顧工作中,最最最核心的一環,既花費最多的時間,也花費最多的心力。情緒勞動就是得耐住性子,然後一而再,再而三,無論怎麼不耐煩,就是得好聲好氣,或穩住自己完成的所有家裡的那些,好像不做也不會怎麼樣,但心情就是不太美麗的事。像是不想讓家裡看起來亂糟糟,總要做一些規劃,不管是採買或是什麼的,或是要記得家裡什麼東西在哪裡,還有有時得在伴侶溝通、親子溝通、家庭溝通時,就得耐下性子,為了維持關係好好溝通,就算當下不一定願意。
    我在學習成為家長的過程中,很常聽到有人對家庭主婦說這句話:「妳不就是整天在家,沒什麼事,怎麼東西不都整理整理?妳在家也沒什麼事,怎麼不……」
    喔!不!講這樣話的人,最該來體驗一下那種「在家工作」,所有的家事彷彿都是自己的事的感覺!我常說:「家事就是永遠做不完的事。」而且,好像永遠有可以挑剔或做得更好的地方,家事真的碎瑣到一個無遠弗界。
    我記得我讀研究所的時候,忘了是什麼狀況,秀了一張我和喵在家的投影片,我說我們家已經整理過了,我心底覺得整潔程度是滿意的「95分」,我沒有說出來。而現場的另兩位媽媽同學,直接了當地說:「這樣子不及格,連30分都沒有。」
    究竟,這些事要用誰的標準?

    ──
    妳問我:「防疫在家渡過了將近九個星期,你們和肉肉的這九個星期,過得如何呢?看你在粉專上分享跟肉肉的互動的時候,我經常想,你們和肉肉一起共渡的一天,不知道是怎樣的?你和喵爸,通常是怎麼一起合作的呢?」「我很好奇,同志家長的家庭,在這波疫情停課不停學之中,是怎麼運作的呢?家裡的主要照顧者是爸爸的家庭,在這波居家隔離之中,又是怎麼運作的呢?」

    很開心的是,防疫終於要降級,但我比較希望家務、照顧工作也可以跟著降級,說完這句話,只能乾笑。

    我們好像一直都沒有「典型的一天」,防疫這段期間,真的是太慌亂了。
    我和喵爸都是老師,我們都把學校的工作帶回來,突然WFH的時間,我們心裡是直接WTF。因為得照顧肉肉,有時候白天喵爸在另一個房間上課、辦公,我就主要照顧肉肉和處理家務,料理食物;到了晚上,喵爸下班,換喵爸照顧肉肉,我就開始工作上班。因為,這段時間我還得做研究寫論文,所以有時還得在趁喵爸、肉肉沉睡,夜深人靜之時,好好打開錄音檔、逐字稿、分析表,然後一字一字地敲著鍵盤。
    更別說,我得為了倡議「同志無血緣收養」家庭的事,忙著準備演講或聯繫倡議團體,為了讓肉肉在法律上能有兩個爸爸,努力爭取更多人的支持與理解。我想這是異性戀家長不用煩心的事吧。然後一邊忙著,也不總是這麼順利的,因為肉肉會隨時亂入,讓我知道,我的人生不是只有工作、論文和倡議,還有這個寶貝女兒。我很難拒絕她渴望我陪伴的眼神。我也清楚知道,我花多少心力投入在她身上,她就會和我建立多親密的關係。
    但這樣也是不夠的,因為如果我只照顧到這些,那家裡還是會一團亂,也會讓我和喵爸的關係變差,我一定要多處理一點事,不然,喵爸也會很崩潰。
    我需要記得,桌上的杯子、碗盤不能都是喵爸收,自己要主動一點。地上的玩具,還是要叮囑肉肉撿一撿,不然我就得一直小心踩到地雷。或是,告訴自己:我得乖乖自己把玩具撿一撿,成為肉肉一覺醒來,就發現家中總有自動撿玩具的天使降臨。
    我一邊料理食物,一邊把能洗或過水的器具給洗了,盡量留給喵爸比較好清洗的部分,或是讓他可以不用一直待在廚房。
    要記得幫檢查尿布還夠不夠,要不要再買,溼紙巾還夠不夠,衛生紙還夠不夠,沐浴乳還夠不夠,洗衣粉還夠不夠,奶粉或要煮的食物還夠不夠(麵呀、菜呀、油呀、鹽呀)。夠的時候,沒有人會發現,不夠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發現。喵爸也會檢視夾鏈袋、垃圾袋、洗衣袋、洗碗精、密封夾、牙刷之類的夠不夠。不知不覺,我們形成我們各自的管區,他管的區域我只管用,我管的區域他也可以省點心。
    家中的情緒勞動清單好像無限長,永遠需要在我和喵爸的Line對話中記下,還要記得出門時順道買什麼,還有什麼事要再排入行程之中。無論外食要吃什麼,或是在家要煮什麼,好像總有規劃不完的事。

    對了,通常我是會規劃旅行行程,或是公園行程、博物館行程,那種需要交通移動行程的人,我總是得安排出一個我們三人都能滿意的行程,這也不太容易。記得有一次,喵爸帶肉肉去台北參加同志遊行,因為我還有工作沒跟去,喵爸才突然發現平常我會把所有車票準備、路線處理好,我沒在北上的現場,他才突然感受到我在旅行中的存在感。
    對我來說也是這樣的,喵爸不在,我看到堆積的衣服和碗盤,我就頭痛,我真的不偏好做這類的事。不是不會做,而是真的沒那麼喜歡做,如果要做,一定是不得不做了,或是為了讓喵爸開心一下,才做的。
    我通常是家裡挑書、買書、查育兒資訊的那個人,喵爸則是帶著肉肉買玩具的那個人,也是讓肉肉每一類玩具都能有一個家的那個人。喵爸有超強的收納能力,已然是收納達人,許多朋友來我們家是在參觀喵爸驚人的收納物及收納術!喵爸總是會規劃家裡還可以怎麼調整,可以讓玩具擺放得更好,或衣物、各種家裡的用品更容易被看得或取用。而且記得家中每一樣東西放在哪裡,喵爸就是我們家的SIRI,總能在我一開口詢問,就告訴我物件在哪裡。像這樣的事,我真的完全無法像他那樣傑出與花費心思,我比較喜歡面對文字作戰,就像現在寫這封長長的信一樣。喵爸會說:「太多字了,我不要看。」但我會說,那些收納的事,「太專業了,請跳過我。」

    這就是我們居家防疫期間的生活,但好像扣除輪流上班、上課的這件事,其他就是我們每日又每日不斷循環,又總有些不同的日常。
    沒有居家防疫的日子,我還得指導肉肉每週的作業,寫肉肉的聯絡簿(要在聯絡簿上寫上有意義的東西也不太容易),與學校作親師溝通,協助學校家長會的事務等等。
    我完完全全不敢相信,我上面說的這一堆事情,如果只有媽媽要負責,會怎麼樣不崩潰?怎麼樣不憂鬱?我完全沒有辦法想像沒有喵爸的日子和生活。
    我常和喵爸說:「如果只能在肉肉和你選一個人,我一定是選擇你。因為你對我太好了,沒有你我怎麼辦。」(哈,放什麼閃?)

    謝謝妳說我們的合作像跳舞,我很喜歡這個形容。很美。但我們也不總是跳得曼妙,有時候也會拐到腳。我們腦子各裝著不同的東西,好讓彼此都少裝一點對方裝的東西,才不會什麼都要看頭看尾。我們有著不同的知識和技能,來分工把家裡所有的事張羅好。
    但關於肉肉的事,基本上,就是我們共同的事,所有肉肉的事,我們都盡量交流、討論,一起學著處理。不管是誰要去做自己的事,都能充份地相信對方能好好照顧我們共同的寶貝女兒。就算有時教養意見不同,先支持他就對了!
    ───

    妳又問我:「接肉肉回家之前,是怎麼樣一起面對和準備孩子的到來,中間的情緒勞動分擔,是怎麼流動的呢?接肉肉回家的第一天,是怎麼樣照顧和安頓,在那些兩個人都是第一次、兩個人都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

    當時,我們為了把肉肉接回來,我們只有兩三天可以好好搬家,和佈置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因為社工覺得我們原本的家太小了,要我們租屋、買房,才能把肉肉帶回家。我們準備好的空間,需要有各種的安全檢視,我們完成了兩頁的檢核表,以及確認育兒用品全部備妥,社工師才會讓我們把肉肉帶回家。
    還好喵爸的同事、學生們一起幫我們很多忙,才在短短的時間,網羅一起整理一車又一車的恩典牌,準備好新家。幾天內準備了尿布、奶粉、奶瓶、嬰兒床、安撫娃娃、哄睡神器、防蚊紗罩、嬰兒枕頭、嬰兒棉被、防踢被、衣服、保暖衣物、洗澡盆、止滑墊、板凳、嬰兒用溼紙巾、嬰兒用沐浴乳、嬰兒用洗髮乳、紗布巾、屁屁膏、身體乳液、口水巾、擦澡巾、米精、奶粉分裝盒、溫乳機、保溫熱水瓶、食物罐、寶寶湯匙、學習碗、用餐圍巾、安全餵食椅、副食品保存盒、加熱盒、夾鏈袋、推車(傘車、戰車)、背巾、安全座椅、幫寶椅、趴行墊、防撞墊、固齒器、圍欄、健力架、布書、其他教玩具、醫藥箱、空氣清淨機。反正呢,我們一起準備與整理這些物品的過程,也是我們準備成為父親的過程。
    我相信我們第一次成為家長,都是一樣的慌亂。你們又是怎麼準備這一切的呢?
    接肉肉的第一天,老實說,肉肉是天使寶,朋友總叫我們不要立旗,就不多說了。我們只最擔心肉肉還是嬰兒,在轉換環境上,飲食、睡眠和排便的適應。肉肉算是滿重睡眠的孩子,原本的保母在前四個月也把肉肉照顧得很好。
    肉肉入家時,我正在心理師實習。很感謝當時我實習的診所,讓我有很大的空間,讓我近乎全職照顧肉肉。但全職照顧的過程,我也覺得滿崩潰的,經歷了一種彷彿產後憂鬱的過程。我好像失去了原有的人際關係,我打開眼睛就是照顧肉肉,那時肉肉每兩小時又會睡一次,我得趁那個時間去煮副食品,查詢育兒知識、準備接下來和他醒來要一起做些什麼,順道整理家裡,好讓喵爸在五點下班後回來接手肉肉時,不用再煩其他家務事。週間白天是我和肉肉主要相處的時間,週間晚上和週末主要是喵爸和肉肉相處的時間。一三五是我幫肉肉洗澡,二四六就是喵爸幫肉肉洗澡。星期日嗎?就都別計較了。

    後來這些日子,我和喵爸家庭照顧與育兒的分工,大概經歷了四五個週期的改變。有時候喵爸也會崩潰的,他會覺得我什麼都沒做,他做了好多。我就會告訴他,我明明了做了什麼什麼,我希望他能看見我有做什麼什麼。他會覺得我根本沒做什麼。
    抱怨一下希望對方多做的,覺得自己做太多。然後再一起抱著哭一下,也反省自己哪裡還可以調整,嘗試接受難以調整的部分,繼續行動找解方。我們再繼續從這個動態的過程,調整出新的平衡。

    正如妳說的:「凡是兩個人一起育兒,哪有完全平衡的呢?」「情緒勞動失衡是一種常態。」
    我是這樣想的。抱怨是健康的,有機地回應抱怨,聆聽抱怨,並從對方的抱怨看到對方的看重的部分。
    從對方的抱怨中,聽到對關係的需求,對於獲得更多支持的需要。從抱怨中,聆聽到:自己對對方的感恩。我一直都相信,會有抱怨,就是失衡了,抱怨是因為真的已經試了很多,也忍了很久了。因為這些情緒勞動真的向某一方傾斜太多了,該是再一次調整的時候了。
    如果家就像一個小孩,小孩會成長,家會成長,我會成長,我的伴侶也是,我們的關係也會成長。我們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創造更多彈性與調整的,不是嗎?
    我們兩個同志爸爸,都在賺錢工作,沒有人可以貶低對方的工作,無論是職場上的工作,或是在家裡這些難以計算的情緒勞動。我們很幸運的是,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框架,可以成為從家庭照顧中逃逸的藉口。因為我們想讓孩子學習的是,「我們是爸爸,我們也是媽媽,我們都要一起為我們的家庭關係負責。」讓任何一方垮了,我要承擔的會更多,我一點也不想要讓這個局面發生。
    Gemma在書中說:「我很緊張,也很疲累,但我對羅伯的無所作為並沒有任何不滿。畢竟這種分工已經在我們心底根深蒂固,我們兩人從未想過還有別種分工方式。」
    我和喵爸在育兒的過程,也是小心翼翼,也都疲累。但是,我總覺得我為這個家做得不夠,因為我總是看到喵爸做了很多。分工永遠無法平衡,因為喵爸常有著比我高的標準,做得比我更好。但在我瘋狂投入論文的期間,原本只會煮白飯、水餃和玉米濃湯的喵爸,竟也學著做出一道又一道的美味菜餚(雖然過程中也有無數次可怕的調味和焦味,但有嘗試就值得一再鼓勵)。
    所謂「性別意識形態」,分為「鞏固」及「拆解」異性戀父權體制的兩種性別意識形態。我想,在這兩者間,我們沒有選擇,唯有「拆解」與不斷調整,我們才有辦法存活下去,並維持著這個痛苦並幸福著的家庭生活。誰叫家是我們最甜蜜的負荷呢?

    親愛的HIGH媽。心理師,
    我也有對妳們一家有很多的好奇呢!對妳們來說,育兒過程中,最有價值的情緒勞動,而會想不斷投入的會是什麼呢?對妳的伴侶來說,他可能感到最想投入的情緒勞動會是什麼?
    相同的,當妳和先生間,情緒勞動失衡會帶來妳們的關係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在溝通情緒勞動失衡的經驗中,什麼是對妳來說最困難的?什麼時候變得比較不困難?是怎麼創造出那一點,不容易的合作經驗的呢?
    這些問題,我也好想問問,和我們家不一樣的──異性戀的家庭們,妳們究竟是怎麼和伴侶一起走到現在的?

    平安自在

    圍爸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共同承擔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 #家庭情緒勞動
    #爸爸樣 #老子都不老子 #老媽子可不老媽子

    High媽。心理師
    蔓媽咪與他的小跟班們 一起闖天下go
    社團法人高雄市全人教育家長協會
    育兒性別實踐實驗室

  • 情緒勞動論文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8 08:10:00
    有 136 人按讚

    各位大小夥伴們早安!
    轉眼間《扭曲的正義》上市三個月了,各位都讀過了嗎?
    還不趕快趁最近居家時間來翻書?

    分享OKAPI作家讀書筆記許菁芳博士的書評:
    「用愛發電」不是口號,而是他們真實的處境──《扭曲的正義》寫下台灣檢察官的心累日常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676

    Quote:
    「《扭曲的正義》是本土第一本法普書籍,忠實呈現第一線檢察官的生活與工作。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吳忻穎告別公職之作,點滴紀錄她過去在檢察官崗位上3年9個月的所觀、所思、所想。

    檢察官的工作性質使然,若沒有一點正義凜然之氣,很難把這份差事做好;吳忻穎的正氣浩然,書中眾多細節昭然若揭。從其大膽細心辦出警界騙票案,收服鴿子界眾多小耳朵與粉絲,再到檢察同仁相濡以沫,前輩後手稱許其案件品質良好。這是一位真正專業的檢察官。

    不過,《扭曲的正義》最是正義凜然的部分,是作者言所當言,直指檢察體系本身的諸多問題,包括資源嚴重不足,畸形的升官文化,與記者、警方交相賊——可以清楚感覺到,作者帶著極高的自我期許進入檢察體制,也非常堅持她所信仰的法治理念。」

    「檢察官的資源也相當有限。《扭曲的正義》紀錄眾多例子,有些好笑,有些心酸,有些令人傻眼。好笑如地檢署為了省錢,冷氣限時開放。所以檢察官早上八點半上班,要等到九點才有冷氣吹,五點半冷氣就斷電,一直到七點才恢復,而且只能吹到九點。有誰能在五點半準時下班?加班不到七點就熱濕了內褲(p.61)。另有網路速度超慢,百人機關只配 16M 頻寬,有同事實測辦公室網速,只有 2.4M。(這是21世紀的台灣嗎?)

    令人心酸的例子,如精神鑑定。涉入刑事案件的被告,很多都是社經弱勢;有時候,甚至也有精神障礙。從法律的觀點看來,以刑事懲罰精神障礙者並不合理,這樣的犯罪嫌疑人,需要的是治療,而非懲罰;懲罰沒有意義,也不會有效果。」

    「檢察官「用愛發電」不是口號,是他們真實的處境。過勞的工作環境,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情緒勞動,非常有限的升遷機會,其實沒有特別高的薪水——這樣一份工作,其物質報酬確實遠遠比不上眾多有形無形的付出。不足的部分,必須要由檢察官自身的熱情補足;無論是正義感,將犯罪者繩之以法的成就感,社會大眾的肯定,或者只是一份個人單純、正直的初心。

    台灣的檢察官從民主化至今,其實也有輝煌的歷史,有大氣魄的領袖,有無名英雄,有堅守崗位的在地將領。現在,更多的是像《扭曲的正義》所記錄的,平凡而偉大的第一線司法人員。這些檢察官謹慎而正直地守在工作崗位上,巧婦為無米之炊,在眾多壓力下,嘗試踩緊法治國的底線。」

    -「用愛發電」不是口號,而是他們真實的處境──《扭曲的正義》寫下台灣檢察官的心累日常: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676

  • 情緒勞動論文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4 01:14:06
    有 30 人按讚

    (依然是角爸)

    前天的發文謝謝大家不嫌棄,都在下面的留言表達支持與祝福,這些善的力量真的對世界有幫助,我和角媽也謝謝大家的回饋。

    今天特地來提一件事。

    在5/18的時候,我們的BPD社團中有一位同伴分享了她的《半痊癒經驗》,這讓我眼睛一亮,因為社團中少有這樣的文章出現,也很少知道有人憑著自己努力而「半痊癒」中,我覺得這相當難能可貴,這樣的經驗分享也很值得細讀與理解其中的邏輯。

    基於她自己陳述是怕被認識的人認出來,所以用小號來發表,而且在私密社團的發文無法使用分享,我這裡節錄出相當重點(畫螢光筆的地方)的地方,在粉絲頁,讓沒加入社團的人也能看見。

    以下為內容節錄:
    =====================================
    <前略>

    二、目前我的狀態是?
    沒有伴侶,第一次讓自己感情狀態空窗了一年多,但感覺比過去十幾年都好,沒有宗教信仰,不必吃藥,不必再找任何諮商師,生活完全可自理,也有經濟能力。
    不會再迫切地想要投入一段親密關係,然後反覆精神崩潰,覺得自己是寄生蟲,不會想要再瘋狂地找人安放我過剩的感情,不會再每天都覺得很痛苦很想死,每天都可以通過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來感到快樂。
    .
    當然一般人該有的生活壓力還是有啦,遇到突發的重大壓力(如同事欺凌、勞資爭議)也會失眠厭世,不過這裡要強調的是,我所提到的三件給我帶來快樂的事情「完成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跟「體驗新的事物」,都是不需要向一段親密關係/人際關係提出索求,就可以獲得快樂的事情。
    .
    畢竟關於減輕痛苦還有壓力的方式,跟伴侶索求真的沒什麼效果(不是批判這麼做是對或錯,純粹認為真的沒啥效果),而這也是我接下來要分享的核心思維。

    三、首先具體來說,我會建議可以怎麼做?
    (1)不再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可以產生我們想要的止痛效果。
    不管是怎樣的關係,效果都像古代皇帝服用的養生丸,一開始服用的時候真的可以擺脫一些不好的感覺,但實際上不僅副作用很強,效果還會越來越差,而且很浪費時間。更別提,那段拖累別人也拖累自己的時間,反而是拿來讓自己痊癒的黃金時光。
    .
    (2)不要立刻就暴怒說:「亂講!我才沒有相信投入一段關係就可以產生我要的效果啊!我哪有那麼頭腦簡單!」
    很多邊緣型人格被“不好的感覺”追上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抓到什麼“人形止痛劑”就趕快吞,就算不相信對方100%可以幫忙止痛,只要對方有機會減輕我們10%的疼痛,基本上都是先吞再說。
    .
    但前一點已經提過:不要相信這種做法可以真正改善自己。
    .
    還有,人真的要學著在該對自己誠實的時候誠實,除非能夠真正做到對問題完全無視,不然對自己誠實就是解決問題的初步方式。
    .
    (3)善用“不相信的力量”
    很多邊緣型格會說自己早就失去希望,早就不願意相信未來會更好,但是一有機會可以把別人拿來幫自己止痛時,卻又總是很輕易地就燃起希望。
    .
    但事實上,這僅僅是因為“相信的力量”,會讓我們以為“人形止痛劑”可以止痛,從而讓我們想要投入一段關係。
    可是因為精神狀態不穩,所以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而無法經營好一段關係的壓力,又會反過來造成更大的壓力,反而讓自己的精神更無法穩定。
    .
    因此,那不如就大方地不去相信,不要再去相信一段關係真的可以止痛,不要為了攝取人形止痛劑而“選擇性相信”或“選擇性不相信”,堅持一段時間後,就可以讓自己好過很多。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已經培養出能獨立運作的機能,即便尚未經過伴侶驗證,但至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已經不用再靠向人索求感情或認同,來得到活下去的力量。已經培養出自己就能活下去的獨立的能力。

    這一點相當難能可貴。

    一直以來,我和角媽分享的,都是BPD與陪伴者之間的互動,該怎麼認知,該怎麼面對,該怎麼處理,而我們的經驗裡最缺乏的,就是針對單身BPD該怎麼讓自己轉變,讓自己不再那麼痛苦,我和角媽一直幫不上忙。有了這位同伴的分享,也讓我大概理解了對於單身的BPD來說,也許有哪些有效的方法的可能性,這點真的幫助很大。

    再看她文章的後篇的重點節錄
    ==========================================
    <前略>

    一、 就算前篇所提及的建議我都願意去做,可是在那之後,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下一步該怎麼做?
    .
    我自己的作法是:找一個“不會向親密關係積極索求”的人,當作自己的「學習模板」。
    .
    要知道學習模板對人類成長的重要性非常巨大,不是要把對方當成目標,而是把對方當成方向。就像北極星只是用來指引方向,而不是要迷途的人飛上北極星,甚至成為北極星。
    二、所以你是怎麼使用“學習模板”的?
    .
    我在決定改變自己後,我先是拿我的朋友D當學習模板,以下是D的幾個特點。
    (1) D是一個母胎單身、自稱很懶、但同時又很愛運動的異性戀男人XD
    (2) D從來沒去追求過女生,只要一有空就是打遊戲跟鑽研學問寫論文,偶爾才會跟學生時代的男性友人們一起吃個飯。
    .
    而我選他當模板的理由是:
    (1) D很正直,脾氣好,後來他知道我拿他當學習模板後,他也明確地表示他雖然願意幫我,只是他也趁機跟我講清楚,他不考慮跟我交往,也不會跟我有更進一步的關係,他只是覺得跟我很有話聊,也只當我是朋友。
    (我們連不小心揮到對方的手都會趕快道歉,更別提床第關係)
    (而且當時我們的關係其實也談不上熟,他只是覺得他幫我是舉手之勞,後來變熟真的是意外)
    .
    (2) D從來不會相信,自己需要找個伴侶過日子,人生才會有快樂。
    他甚至覺得,自己當處男一輩子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可以讓人生獲得滿足的事情多了個去了。
    而這樣的思維,對於當時不斷搞砸親密關係,卻又想不斷投入親密的我而言,簡直就像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們(?)
    .
    (3) D傾向解決問題>靠北情緒,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會跟別人靠北情緒,卻很少真正花力氣去做改變,然後下一次又故態復萌,那基本上就只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就只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轉嫁給別人,重點還沒有效果。
    .
    (4) D擁有非常明確的人際界線,因此他會很明確地拒絕我超過界線的依賴。我崩潰的時候,他也會認為我必須自己冷靜下來,花多少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自己撐過去,不要指望別人的存在可以幫忙安撫。
    .
    而我拿D當學習模板的具體方法則是:
    (1) 找一個感興趣的新東西來學
    好處是可以充實自己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建構自我價值感,同時轉移注意力。
    雖然剛開始的那陣子,我天天都很崩潰,畢竟精神狀況已經爛那麼多年了,不太可能立刻就好起來。
    更別提,期間生活依舊充滿各種打擊,因為人生根本不會因為你想改過自新就對你手下留情。
    不過堅持了大概快一年後,效果就出來了,現在不但很少在崩潰,甚至還長出了自信。
    .
    (2) 不要再相信自己是一個“精神狀態一爆炸就一定要立刻找人傾訴”的悲劇人物
    .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建構兩個概念,那就是不管怎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就算身邊有人可以依靠、有人可以幫忙安撫也是一樣;同時,每個人控制好自己的潛力也都比想像中還好(例如某亞斯政治人物只要去到中國就不會失言)(?)
    .
    至於要如何“練習”自己安撫自己的精神狀態,建議如果真想要跟別人傾訴,建議也是在崩潰完冷靜下來之後,再跟別人說自己的感受,前期雖然很痛苦,像在戒毒,不過很神奇的是,後期竟然就會慢慢覺得:這其實也沒什麼啦。
    .
    但是,精神一爆炸就立刻找人哭哭說“嗚嗚我好爛哦”,確實是稱不上對自己的控制練習,只是抓止痛劑。
    .
    而且對於讓自己長期感覺好一點的效果也堪稱奇爛無比,自然就沒有“後期狀態會越來越好的”事情發生。
    因為根本沒有開始。

    四、 所以“半痊癒”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經過越來越多次的練習以後,我開始發現,漸漸地,自己的精神狀態已經可以到達“無痛”的境界,再也不會醒著的時候就痛苦纏身,連帶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比一年前的自己要強大很多。
    .
    雖然現在的我依然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可是我很喜歡現在的樣子。同時我也相信所有邊緣型人格應該都不會排斥變得“喜歡自己”。
    .
    只是現在的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向伴侶索求”的方式,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因此我暫時不打算找新對象,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在親密關係裡的表現,是不是真的有改善了,所以我決定用“半痊癒”來形容自己的經歷。畢竟在沒經過真實情形考核的狀況下,確實不太適合宣稱“自己已經徹底改善”。

    ===========================================
    <節錄結束>

    這位同伴透過找一個「學習模板」,來讓自己轉變新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很大的關鍵點。很值得每一位BPD參考。

    當然確實這位同伴也很幸運,這位學習模板沒有跟她有感情上的牽扯,很純粹的當了個模板而已。假如不幸這位學習模板和同伴產生了感情上的牽扯,這個「學習模板」的功能將會全然喪失,而且功虧一簣。

    其實BPD都會找尋模板,這一點並不難,因為這就是一種BPD當下的狀態,就是會被一些人格給吸引,只要這些人格正好具備值得學習的條件,都能夠觀摩學習。但最大的問題點是:BPD千萬不能愛上模板。這大概是許多BPD本來有機會變好,卻又一夕之間崩壞的關鍵點。

    任何值得學習的模板,一旦和BPD有了感情上的糾葛,模板可能也會走鐘,原本看來美好的特質也會在某個瞬間被「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給摧毀,所以這位同伴的幸運在這裡,這位模板恰巧對她沒興趣,也沒有用下半身思考,這實在不容易。

    一定有很多BPD也曾經把諮商師當成模板的心理狀態,但都是因為某些時刻對諮商師感到失望(因為抱以太大期望,覺得諮商師能解決一切),而原本想學習的念頭也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這位同伴分享的「學習模板」的概念,如果今後能成為種子,讓BPD朋友們能對這件事下定義──「找一位學習模板,且不要和模板有感情上的牽扯」,也許後繼也會有其他單身的BPD成功練習到新的價值觀也不一定。

    所以這位同伴分享的經驗,真的價值很大。

    對照我和角媽的經驗,當然角媽多多少少也被我影響著,而漸漸偏向「一般人」或是一些「正向」的價值觀。但因為我和角媽就是有感情上的糾葛,所以事情複雜得用了幾年來學習相處與處理。這就是兩種極端。

    所以我們得到了兩種可能性。要嘛,單身的時候,找一個不會有感情糾葛的學習模板,練習新的價值觀與看法,千萬不要放感情,否則就會變成要走角爸角媽的痛苦學習模式。當然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有禁斷症候群,畢竟長久以來根植於BPD內心的價值觀很難調整,唯有透過許多「新經驗去取代舊經驗」,才能一步步走向新生。

    所以沒有難易的問題(都不容易),只有可能性與方向對不對的問題。

    這裡有了兩個可能性,感覺上,變好的機會就開始變大了不是?
    (若是未來有更多的人也分享「變好的經驗」,那麼可能性就更多了。)

    真是令人躍躍欲試啊(#新石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