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情緒勒索英文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情緒勒索英文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情緒勒索英文版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萬的網紅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篇文章是我和太太一起合寫的,有很多感觸睡不著,所以躺在床邊妳一言我一語,我執筆完成了這篇文,所以算是共同署名。 最近很多篇文章,恰巧這兩天也有些朋友傳私訊給我和胎胎問這些問題,看完之後我們有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 ✅要不要3C育兒 我家老大2010年出生時,我們也發下豪語,絕對不讓孩子使用3c...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新Z世代辦公室設計診斷書:留住90好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何大為 內容簡介: 扳倒三觀的超狂辦公間設計 風格OUT、固定OUT、環境情緒IN 玩樂式工作環境逆勢稱王 Z世代,你所不知道的他們,正在刷新未來的場域設計觀! 求神問卜找人才, 不如設計好辦公空間...
-
情緒勒索英文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2-05 15:27:07本集主題:「新Z世代辦公室設計診斷書:留住90好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何大為
內容簡介:
扳倒三觀的超狂辦公間設計
風格OUT、固定OUT、環境情緒IN
玩樂式工作環境逆勢稱王
Z世代,你所不知道的他們,正在刷新未來的場域設計觀!
求神問卜找人才, 不如設計好辦公空間創造高KPI
90、00後是未來生產主力,他們行動全看一顆奇檬子決定
加薪可以留人但留不住心,90後上班族更愛能實現自我的創作空間
老闆們/主管準備好GETCHA “90後”了嗎?
動不動就「裸辭」? 階級觀、大目標已經過時了
一天到晚旅行亂花錢?這才是真我的生活
被電子產品毀掉的一代? 傳統OA家具將瀕臨絕種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包容他的「自我實現」,絕對帶來新氣象
又佛又喪、只知道及時享樂? 玩樂創造力、突破舊有商業模式
這才是Z世代深藏不露的真特質,足以顛覆過去100年固化不動的辦公室設計思潮。
設計師一定要懂的Z世代心理方程式
觀察90後的社會現象、分析心理行為,
全面反應出我們需要新的設計觀!
既要符合功能效率,又要掌握員工情感,企業主、公司主管、室內設計師都必須了解90後、拉攏他們,創造出能抓住他們感情、提升雙方創意與產值的工作環境設計:
【情感式】:快樂第一、成長第二,90後忌諱情緒勒索,工作環境卻愛「感情用事」,環境氣氛要有fu,不對會哭哭~
創造一個能抓得住他的歸屬環境!
【顏值式】:可以隨時玩樂,認真上班也能開外掛,浩呆辦公桌椅退流行,90後追求美感家具,把公司當夢幻遊樂園。
連咖啡茶水間都能往外移動,變成企業展示間!
【共享式】:年輕海豚型組織,大公司裡的小社區個體戶,游牧聚落般的移動式上班法。
創造各種空間中的空間,平面規劃要大解放!
【智能式】:新世代求快速,行動辦公室隨時隨地開張
桌面、隔屏尺寸變小,自由區開始擴大,強調創意、多變的設計方式!
【環保式】:90後愛自由更有社會道德感,願意為美好環境改變生活習慣,自己的工作場 所不環保,會心存芥蒂。
環境中要展現自然與質樸相關的設計,連氣味都要照顧到!
【模糊式】:是工作也希望是玩樂,不害怕權威、重視自我價值,一抬頭被主管看見最好。
使用的建材要具備「輕、短、快」,代表管理層與部屬關係直接、明快!
理解90後的心理需求,創造最潮的工作環境
‧90後+00後的天生網美性,在玩樂也樂在工作
‧無關風格只管特色,夠自由才有行動效率
‧大公司小聚落,走到哪office就在哪,衛生間也能開工
10個精心研究設計解方 X 10大亞洲公司實務設計
‧空間不靠「風格」定義,「環境情緒」才是未來。
‧「拍照、上傳、打卡」,才是90後認定「夠美」的標準。
‧「愈顛覆、愈自由」的格局設計才是王道,公司內要到處都可開工。
‧茶水間OUT!休閒感、購物才in!甚至搬到公司門面的咖啡茶水間,沒有甚麼不可能。
‧建築內要有「第二空間」,養成「公司內小聚落」,隨時可以跨部門合作。
‧桌子愈來愈小、隔屏愈來愈低,最重要的是椅子的設計。
‧「輕、短、快的材料」大量使用,能夠拆卸、重複組裝更好。
‧燈光不只是照明用途,變成造型的一環才高明。
‧有智慧機能、能對談的新創意都能抓住他們的眼球。
‧環保全面性,從材料、視覺到呼吸通通要顧到。
作者簡介:何大為
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建築設計碩士
現任 大為建築設計(台北/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
經歷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班講座講師,央視CCTV2 «空間榜樣» 及北京電視台BTV 專題採訪,同時也是TEDx演講人。擁有二十年豐富的環保建築及室內規劃設計經驗,特別對當前Z世代90後辦公環境設計有獨到見解。
獲獎 英文版 INTERIOR DESIGN , 100 Big Ideas 年度世界百大創意
美國LEED Gold 綠建築金獎
Bloomberg 亞洲最佳辦公室獎
日本Good Design獎
台灣建築獎
金外灘獎、艾特獎、金堂獎、紅星獎、華鼎獎等等。
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認識他--倒著來的斜槓設計師:
20歲學建築,
30歲做牧師;
40歲前往英國學設計,
45歲開始真正做室內設計師,
50歲公司結束,所以創業,
現在認真寫下這一本書………
出版社粉絲頁: 風和文創+美化家庭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情緒勒索英文版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文章是我和太太一起合寫的,有很多感觸睡不著,所以躺在床邊妳一言我一語,我執筆完成了這篇文,所以算是共同署名。
最近很多篇文章,恰巧這兩天也有些朋友傳私訊給我和胎胎問這些問題,看完之後我們有些想法想跟大家分享。
✅要不要3C育兒
我家老大2010年出生時,我們也發下豪語,絕對不讓孩子使用3c或是看電視。當時我住院醫師,幾乎天天值班,一個月有23天睡醫院,所以太太幾乎天天要一個人跟大女兒PK。
2012年有了二女兒,逐漸開始妥協。有時候我上班,她在煮飯的時候,也只能偶爾給孩子看巧虎。
2018年,生了灰灰,我們夫妻也38歲了。一打三的媽媽,真的沒辦法再堅持什麼零3c育兒,但我們會給孩子看英文版的卡通(比如說彩虹小馬/冰雪奇緣/雷霆戰狗之類),過濾掉海綿寶寶/蠟筆小新之類的影片,然後有種鴕鳥心態,至少他們在練英聽。
但每次有人在發表父母就不該給孩子看電視的時候,其實太太聽在耳朵裡、總會覺得「我是不是一個壞媽媽?我不盡責?我不愛孩子?」,心裡都會覺得酸澀。
✅該不該用機車載小孩?
我自幼家貧,印象中爸爸買車應該是我國中的事了吧?而且爸爸的工作在外地,就是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我記憶中的童年,根本都是媽媽騎著小達可達,載著我和妹妹出門,就算颱風天也一樣。
太太有三個姐姐,也是從小爸媽各騎一台機車三貼出門,到了國中家中才有車,出門還要一台老corolla車坐兩大四小,塞了六個人超載,每次過高速公路的收費站,還要一個小孩躲起來。
我當然知道開車安全,最好NCAP、IIHS都要滿分,汽座也要撞擊測試高分,老實說,現在我們帶小孩出門,一定堅持要開車,要坐安全座椅,因為生灰灰,還把剛買2年的ct200h換成xc90,就是為了安全。
但誰說用機車載孩子的就是不及格的父母?照很多網路文的說法,幹嘛不搭捷運?幹嘛不買車?沒準備好買車的人幹嘛生小孩?
但這些人是不是忘了,除了台北,哪裡會要去哪裡都有捷運?有些地方連公車都沒有好嗎?難道我父母、岳父岳母都不愛小孩,我和太太都不該被生出來?
✅該不該請防疫假?
這是今天我和太太加起來被問了超過20次的問題。
我應該會幫灰灰請假,姐姐們視情形也有可能請假,但那是因為太太是全職媽媽,可以一打三在家帶小孩。
但難道雙薪家庭不能請假的,難道上班族媽媽就不愛孩子?對,這件事我特別強調媽媽,是因為這個社會總把育兒壓力單獨加諸在媽媽身上。好像媽媽不幫小孩請防疫假,不回歸家庭帶孩子,就是不及格的媽媽。
大家沒發現,現在在糾結該不該請假的,大部分都是媽媽嗎?
題外話,我有個麻醫同學,他太太是外科醫師。他們遇到颱風天保姆堅持休假的時候,因為麻醉科住院醫師比外科住院醫師好請假一點點,所以都是爸爸請假回去帶小孩。
育兒路上夠苦了,不要再加重媽媽們的心理壓力可以嗎?家中情況允許的,請防疫假當然很好,現實情形不允許請假的家長,難道要辭職回家顧小孩,然後全家喝西北風?
請不請假沒有對錯,上面每個問題都沒有對錯。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考量,也都有自己的無奈,相信每個父母做出的每個決定,都有自己不得不的理由,我想旁人就少出點意見吧。
我雖然孩子生得多,我自認孩子也都教得不錯,但我很少對育兒教養方面發言,因為高談闊論的教養文,其實常常會傷害到無力的媽媽們,就像誰都不想被長輩親戚朋友鄰居對你的家庭、婚姻、教養等等指手劃腳一樣,我們不要犯了好為人師的毛病,不要去指點他人,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以好意和關心的名義,強加在做不到的父母身上,這何償不是一種群眾情緒勒索?
以上。
邱豑慶&史佳霖 2021.05.17
情緒勒索英文版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新Z世代辦公室設計診斷書:留住90好人才」介紹
訪問作者: 何大為
內容簡介:
扳倒三觀的超狂辦公間設計
風格OUT、固定OUT、環境情緒IN
玩樂式工作環境逆勢稱王
Z世代,你所不知道的他們,正在刷新未來的場域設計觀!
求神問卜找人才, 不如設計好辦公空間創造高KPI
90、00後是未來生產主力,他們行動全看一顆奇檬子決定
加薪可以留人但留不住心,90後上班族更愛能實現自我的創作空間
老闆們/主管準備好GETCHA “90後”了嗎?
動不動就「裸辭」? 階級觀、大目標已經過時了
一天到晚旅行亂花錢?這才是真我的生活
被電子產品毀掉的一代? 傳統OA家具將瀕臨絕種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包容他的「自我實現」,絕對帶來新氣象
又佛又喪、只知道及時享樂? 玩樂創造力、突破舊有商業模式
這才是Z世代深藏不露的真特質,足以顛覆過去100年固化不動的辦公室設計思潮。
設計師一定要懂的Z世代心理方程式
觀察90後的社會現象、分析心理行為,
全面反應出我們需要新的設計觀!
既要符合功能效率,又要掌握員工情感,企業主、公司主管、室內設計師都必須了解90後、拉攏他們,創造出能抓住他們感情、提升雙方創意與產值的工作環境設計:
【情感式】:快樂第一、成長第二,90後忌諱情緒勒索,工作環境卻愛「感情用事」,環境氣氛要有fu,不對會哭哭~
創造一個能抓得住他的歸屬環境!
【顏值式】:可以隨時玩樂,認真上班也能開外掛,浩呆辦公桌椅退流行,90後追求美感家具,把公司當夢幻遊樂園。
連咖啡茶水間都能往外移動,變成企業展示間!
【共享式】:年輕海豚型組織,大公司裡的小社區個體戶,游牧聚落般的移動式上班法。
創造各種空間中的空間,平面規劃要大解放!
【智能式】:新世代求快速,行動辦公室隨時隨地開張
桌面、隔屏尺寸變小,自由區開始擴大,強調創意、多變的設計方式!
【環保式】:90後愛自由更有社會道德感,願意為美好環境改變生活習慣,自己的工作場 所不環保,會心存芥蒂。
環境中要展現自然與質樸相關的設計,連氣味都要照顧到!
【模糊式】:是工作也希望是玩樂,不害怕權威、重視自我價值,一抬頭被主管看見最好。
使用的建材要具備「輕、短、快」,代表管理層與部屬關係直接、明快!
理解90後的心理需求,創造最潮的工作環境
‧90後+00後的天生網美性,在玩樂也樂在工作
‧無關風格只管特色,夠自由才有行動效率
‧大公司小聚落,走到哪office就在哪,衛生間也能開工
10個精心研究設計解方 X 10大亞洲公司實務設計
‧空間不靠「風格」定義,「環境情緒」才是未來。
‧「拍照、上傳、打卡」,才是90後認定「夠美」的標準。
‧「愈顛覆、愈自由」的格局設計才是王道,公司內要到處都可開工。
‧茶水間OUT!休閒感、購物才in!甚至搬到公司門面的咖啡茶水間,沒有甚麼不可能。
‧建築內要有「第二空間」,養成「公司內小聚落」,隨時可以跨部門合作。
‧桌子愈來愈小、隔屏愈來愈低,最重要的是椅子的設計。
‧「輕、短、快的材料」大量使用,能夠拆卸、重複組裝更好。
‧燈光不只是照明用途,變成造型的一環才高明。
‧有智慧機能、能對談的新創意都能抓住他們的眼球。
‧環保全面性,從材料、視覺到呼吸通通要顧到。
作者簡介:何大為
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建築設計碩士
現任 大為建築設計(台北/北京)有限公司負責人。
經歷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班講座講師,央視CCTV2 «空間榜樣» 及北京電視台BTV 專題採訪,同時也是TEDx演講人。擁有二十年豐富的環保建築及室內規劃設計經驗,特別對當前Z世代90後辦公環境設計有獨到見解。
獲獎 英文版 INTERIOR DESIGN , 100 Big Ideas 年度世界百大創意
美國LEED Gold 綠建築金獎
Bloomberg 亞洲最佳辦公室獎
日本Good Design獎
台灣建築獎
金外灘獎、艾特獎、金堂獎、紅星獎、華鼎獎等等。
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認識他--倒著來的斜槓設計師:
20歲學建築,
30歲做牧師;
40歲前往英國學設計,
45歲開始真正做室內設計師,
50歲公司結束,所以創業,
現在認真寫下這一本書………
出版社粉絲頁: 風和文創+美化家庭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情緒勒索英文版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讀心書:《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
前陣子讀完這本書,是讀第二次了,但讀完心情仍然很複雜。
原先很喜歡愛麗絲米勒的書,她所撰寫的《幸福童年的秘密》是我在就讀心諮所碩一時讀到的書,驚為天人。她在自己的著作中,討論孩子在父母的錯誤對待、嚴厲教養方式中,因而受創、壓抑情感,甚至無從探索、了解自己真正的樣子,而戴著面具,被迫用「眾人喜歡的樣子」來回應、適應這個世界。關於孩子因父母的錯待而造成的創傷,甚至影響到成人時期,愛麗絲米勒花了許多力氣探討,也成為了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
而會閱讀《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也是一個意外。有次和同是心理師的朋友閒聊,朋友告訴我,愛麗絲的兒子馬丁米勒,寫了一本關於他媽媽的回憶錄,不過內容有點驚人。聽到朋友的分享,由於當時還沒有中文版,我立刻先買了英文版閱讀,讀完之後,完全可以理解朋友所說的「驚人」之處為何。
今年,心靈工坊出了中文版,再讀一次,仍然有很多感觸。這本書,是馬丁米勒面對身為「兒童捍衛者」、也是著名心理學家的母親,因為自身的創傷經驗,影響了她的一生,也影響了身為她的兒子--馬丁米勒,以及他的妹妹。即使面對母親,馬丁自身有許多創傷,卻仍然試著抽離,以一個當事者、也是旁觀者的立場,回溯母親的一生,了解她一輩子都在逃離的創傷與恐懼。
實際上,即使是心理治療/諮商工作者,要克服自身巨大的創傷,面對自己的無力、恐懼與心中的黑洞,仍然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從事心理工作後,也時常被提醒:要做到「清明」,也就是內心隨時都「清楚明白」,願意深刻地理解、面對自己的每個部分,但實際上,這是要花一輩子去努力、卻也不一定能達到的。
尤其是:當那創傷太大、那情緒太猛烈,而無預警地把自己拉進黑洞的時候;面對根本的恐懼,「焦慮」就會促使我們做出令人意外、但也不意外的決定與行動,有時可能傷害自己、也可能會傷害他人。
「當我沒有被愛過,我要怎麼愛自己的孩子?」
很多年前,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
這麼多年後,我想我還是沒辦法回答好這個問題。
那些人生的困頓與掙扎,有多努力,只有自己知道;有多難熬,或也非他人能置喙。只是,有幸讀完這本書後,我佩服作者馬丁米勒。在傷痛與困惑中,仍讓自己試著抽離這些、而去檢視母親的創傷與成長歷程所造成困難與限制,實屬不易。
而那一代代流傳下來、複製的創傷與重演的腳本,怎能說不是悲劇?但,說是悲劇,又讓人多難以承受?
或許,當我們ㄧ窺他人創傷的ㄧ隅時,願意帶著謙卑與理解的心;那麼,我們將更有勇氣,凝視自我內心的黑暗。
備註:
文中的其中一句話似乎引發大家的討論,我一併回覆在這。
「當我沒有被愛過,我要怎麼愛自己的孩子?」
或許這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正是他承認自己的不足,想要去愛孩子而不想重複創傷的時候;更甚者,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見得是有小孩的時候,而是因此而不想組家庭、不想要有孩子的時候。
我們都不希望父母重複創傷在自己的小孩身上,也不希望父母沒有能力而錯待自己的孩子。但就如同我文中最後所說,面對有機會看到每個人創傷的一小角時,我們能否帶著謙卑與理解,而非很快地帶著刻板印象或下結論,可能是更重要的事。
或許文中的這個提問,對有些朋友而言,會因而想到很多過去或他人的經驗而引發情緒。不過,這句話背後有許多的可能性,並非代表對方一定就已經造成他人的創傷或過度自私等。我想強調的是,當太多「你應該」或「你不應該」時,可能讓這些創傷,連被說出來討論的機會、試著理解自我感受的空間都沒有了。
另外,某些話可能會引發你我的一些情緒,我們或許不一定知道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經過這樣的表達與討論,可以讓我們更釐清自己在乎的事情,因此,這些表達只要沒有人身攻擊,我仍覺得是好的,可以幫助我們更釐清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也可以試著去理解和自己不同價值觀與立場的人的想法。
而這其中,我們自己主觀比較偏向而在意的想法,就是我們做為自我人生依歸的標準與價值觀,甚至是我們維持、形成「理想的自己」的依憑。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遭遇、性格特質所形成的不同價值觀,就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能夠願意試著互相理解困難,而不是太快的給予評價、評斷與教導,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我也還在學習。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看法。
謝謝大家的分享~~
==================
心曦心理諮商所 預約諮商:https://reurl.cc/V6MKR6
💘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https://bit.ly/31lA47t(8月班)
💖 《#關係黑洞》 bit.ly/2QcOnGZ
💖 《#情緒勒索》 reurl.cc/ZOd8da
❣《#他們都說妳應該》 bit.ly/2Gj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