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情感詞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情感詞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情感詞彙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類除了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會運用語言來傳達出自己的情緒。但不同民族語言上看起來相同的詞彙,指得都是相同的情感嗎? 這篇來自【MPlus+Article】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學者對於不同民族情感語言的研究,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他人語言中情感的表達。 -------------...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圖文板] 與孩子讀唐詩5個學習步驟分享《與狗店長樂讀詩》:https://bit.ly/36Nxx9r 詩詞中有豐富的詞彙、精妙的形容詞,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情感、對萬物變化的感應等。所以,孩子從小讀唐詩的好處有:豐富語彙量、增加語感、貼切運用語詞、增加識字量等語文能力。 小朋友很喜歡聽故...
情感詞彙 在 陳世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42:36
閱讀心得-1984 Reading Review-1984 「你是否曾經對媒體操弄與思想控制產生過疑慮?這本1940年代的反烏托邦經典名著可以讓你參考。」 隨著時間推演,1984所訴說的媒體操弄以及監控更加的真實且諷刺,如同一本預言書似的漸漸成真。 —————— 書中「黨」做了許多事情,其中三件讓...
-
情感詞彙 在 曼曼職能治療師的育兒紀錄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7-25 21:30:00🔎[圖文板] 與孩子讀唐詩5個學習步驟分享《與狗店長樂讀詩》:https://bit.ly/36Nxx9r
詩詞中有豐富的詞彙、精妙的形容詞,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情感、對萬物變化的感應等。所以,孩子從小讀唐詩的好處有:豐富語彙量、增加語感、貼切運用語詞、增加識字量等語文能力。
小朋友很喜歡聽故事,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故事的方式,來引發孩子讀詩的興趣,讓孩子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想像當時的情景、了解詩人想法或情緒,進而提升上述語文能力。
因此《與狗店長樂讀詩》系列繪本誕生了!讓孩子在大腦快速發展階段,透過共讀繪本故事,來朗誦優美詩句,灌溉孩子文字美感的養分,作為孩子的第一本古典詩詞啟蒙繪本。
#影片中寶皇4歲8個月 #兒童唐詩 #親子共讀 -
情感詞彙 在 那那大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7-08 19:00:13唱歌時,總被嫌沒有感情嗎?
教你6大絕招,學會後,唱歌情感濃到噴發!!!
★重點章節★
00:00 預告+開場
01:04 示範不狗血唱法
01:45 咬字用力咬
02:41 重複詞彙加深痛感
04:05 中高音被嗆到之我是燕姿
06:25 我是饒舌妞
07:38 高音被電到之我是鐵肺歌手
09:40 最後兩字高八度
11:09 狗血全曲示範
灑狗血音樂教室 第一集:https://youtu.be/H-esKOPOqPI
----------------------------------------------------------------------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 :https://goo.gl/Fhkc1b
按讚我的Facebook專頁:https://goo.gl/jGS8Nw
追蹤我的IG專頁:https://goo.gl/PF1EZn
更多影片:
美少女戰士:https://is.gd/8ruyXw
音樂唱聊室:https://is.gd/Y9TT4t
地獄翻唱:https://is.gd/GEcRCB
那那大歌廳:https://goo.gl/tWvnFC
鬼叫KTV:https://goo.gl/8MUYiC
那那大師音樂教室:https://goo.gl/Cmms95
#孫燕姿 #潘美辰 -
情感詞彙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19 18:41:42「#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情感詞彙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類除了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會運用語言來傳達出自己的情緒。但不同民族語言上看起來相同的詞彙,指得都是相同的情感嗎?
這篇來自【MPlus+Article】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學者對於不同民族情感語言的研究,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他人語言中情感的表達。
--------------------------------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心理學家約書亞‧康拉德‧傑克森(Joshua Conrad Jackson)和克莉絲汀‧林奎斯特(Kristen Lindquist)分析了20個主要語系的2474種語言中的情感詞彙,以及用於描述相似概念的詞彙(例如水和海)。
他們從情感詞彙中找到一個整體架構。普遍來說,表達好與壞的感覺的詞彙並不相同,而表達身體興奮的感覺的詞彙也不一樣,傑克森說:「全世界的人在失去親人時都感到難過,全世界的人在面臨危險時也都感到心跳加快。」
但在這個前提之下,研究者仍然發現了差異。例如,在一些印歐語系語言中,「焦慮」與「憤怒」為同義詞。但在南亞語系中,「焦慮」、「悲傷」和「遺憾」的關聯則更為緊密。研究者發現,在某些語言中「驚訝」與「恐懼」同義,但在其他語言中則不然。
舉另一個例子來說,日本的「Kawaii」文化經常被誤解為只是「cute」,因此有些人會疑惑,某些東西客觀來說並不好看,為什麼日本人還是說某樣東西很「可愛」?那是因為「Kawaii」一詞對日本人來說不只是「cute」或可愛而已,而是一種讓人產生情感連結與想要呵護或觀察的意思。因此,當某個東西與自己產生了情感共鳴或特別,就會說那是「Kawaii」。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372?fbclid=IwAR1GSjSgBnOX8DRHtjWj5zFbVQ3ddLUzhxJjHe0Os-Acwa0gGRH11zZ3fPQ
情感詞彙 在 瑜錄 The O Dor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值得再看,共勉之
爸爸影響女兒一生的性格與氣質
很多女孩都偷偷穿過媽媽的高跟鞋和長裙,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風姿綽約的女人。然而,連她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洗手的姿勢、哈哈大笑的樣子更像爸爸,甚至內心裡也一直朝著父親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爸爸對女兒一生的影響極其巨大,他們在不自覺中影響了女孩的擇偶標準、性格和氣質。
*爸爸影響女兒的擇偶標準
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第一位男性,能為女兒樹立心目中男性的標準──女孩希望別的男孩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來對待她。
父親能使女兒懂得男人的深沉和廣博、榮譽與正義、價值與意義,當父親真誠地面對女兒,真實地表現出自己的男子氣概時,女孩將學會尊重男性。與此同時,她們也將學會青睞那些尊重她、平等對待她的男性,避開那些有暴力傾向的男性。
對於女孩來說,父親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女孩的人生路上,父親能夠指引她對男性懷有健康的認識,也可能錯誤地引導她們,令她們在與男性相處時困惑迷惘,不知所措。
調查顯示,40%的女孩顯示出和異性交往的能力與父親有關。如果說母女的親密關係帶給女孩滿足的體驗和情感的支持,那麼父女的關係則使女孩初步懂得怎樣與異性相處,以及如何維持異性間的關係。
*爸爸影響女兒的性格
心理學家指出,母親影響女兒的是生活層面上,父親卻對女兒的性格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媽媽給予女兒的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爸爸則不同,通常只在女兒取得好成績時才把愛做為一種獎勵給她。
然而女孩的心靈是細膩敏銳的,爸爸如果不善於表達,會被女兒看作是爸爸不愛自己,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女孩會變得自卑、悲觀,甚至對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感興趣。
反之,如果女孩有一位關注她們、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父親,那麼女孩在父親的關注和鼓勵下,就會變得自信、樂觀,做任何事情都充滿積極向上的動力。
*爸爸影響女孩的女性氣質
女性氣質雖然是在一生中不斷塑造而成的,但早期與父親的溝通與互動卻會促進或阻礙氣質的發展。如果爸爸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例如當女兒注視爸爸時,爸爸能夠以微笑的眼神回應;如果爸爸讚賞女兒的新髮型、新衣服或新鞋子,那麼,她的女性特質都會倍受鼓舞。女兒對性別的自我認同受到父親對她外表的反應影響很大。
此外,父親還會讓女兒形成特殊的氣質,有資料顯示:43%的女兒從父親那裡繼承藝術天賦;超過二五%的女孩成年後認為自己的服裝品味來自父親;五三%的成年女性認為自己的歷史、自然科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女孩比較不感興趣的學科知識,是從父親那裡獲得的。
給爸爸的建議:如何成為女孩的好爸爸?
*爸爸要盡可能多陪伴女兒
父親往往是家庭中最忙碌的角色,但他必須這麼想:與事業相比,女兒更重要,因此無論多忙,一定要挪出時間陪伴女兒,才能讓她有安全感,這對女孩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女兒從小缺乏安全感,在將來的人際關係中就會不斷地尋找「父親」而導致心理障礙。
一位近四十歲的女性回想和父親相處的情景:「爸爸常想出能夠消磨時光的事情,如集郵、集幣,叫我跟他一起忙。一方面培養我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創造我們父女相處的機會。」其實,女孩渴望父親的陪伴,並不只是希望一起玩遊戲,而是希望獲得父親關注,這樣她就會在心理上得到滿足。
*爸爸需要準備「情感詞彙」密碼
東方社會的父親常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面對女兒時,更不善於表達。針對這點,美國的父親就做得很好,他們常常會對女兒說:「我愛妳!」「我為妳感到驕傲!」當然,由於文化背景是不同,即使說不出「我愛妳」,也應該多多練習誇獎女兒「妳真棒!」「爸爸為妳感到驕傲」。如此一來,「女兒大了,慢慢會和爸爸疏遠」的刻板現象就不會發生。
節錄自書籍︰教出好女兒
作者︰雲曉
出版︰野人文化
情感詞彙 在 蝸牛媽媽育兒心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情緒照顧(上)]
最近努力學習兒童遊戲治療,無非都是想照顧兩小的情緒需要。過去自己比較重管教而輕忽情緒的照顧,即使已經使用繪本教育,但孩子的情緒還是未能有效舒緩,於是遊戲正是好方法!
Lotti提及:遊戲是兒童的語言,玩具是兒童的文字。
我們的社會文化傾向讓人壓抑情緒,甚至拒絕承認、辨識情緒,更莫說是表達。因此對孩童來說,這環境更不利他們的情緒健康。加上香港教育愈來愈催促逼迫,連「玩」的空間時間都愈少,孩子連表達情緒、自娛(癒)心情的機會也愈少,難怪情緒病精神病愈來愈年輕化。
*即使沒有情緒問題,但教學生寫抒情文時,總覺得他們情感詞彙貧乏,連成人都是如此,足見我們的社會在情緒教育及照顧上的嚴重不足。
但研讀海姆·吉納特的《童年的困擾》(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讓我有更深體會的是:不單要供應足夠的玩樂時間空間,更要注意的是我們為父母平時言語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回想以前媽媽的傷害有九成都是來自說話,所以我都反思自己怎樣跟兩小說話。
恐嚇、威脅、條件性話語(收買)、無益的讚賞獎勵、辱罵、譏諷等方式的話,相信每個父母都總有,差別在於多少。我從小被上述的話語薰陶,又怎會說得少。加上行為心理學下的教育方法相對立竿見影,讓無數父母習慣使用。但原來這些話語對孩子來說,不但無益,更無助內化有益的價值觀,管教便變得更吃力,最終父母還是自食其果卻不自知。因此,回到主題,任何的道理管教都必須先讓孩子有健康穩定的情緒狀態。「要改進行為,一定要先處理感受。」(海姆)
怎樣有技巧地回應孩童的情緒而不失霸氣(管教原則)?《童年的困擾》已一一回應,在此不贅述了。我倒是想分享下這兩天試行書裡提及的技巧體驗。
哥哥方面,這些技巧都是萬試萬靈,可能他夠大,智力和道德發展階段都有一定程度,加上以前常用繪本教導孩子辨識疏導情緒的法子,所以未去到使用「親子遊戲治療」,只憑對話(輔導)都能消解問題。但哥哥稍後要面對外科手術,對游泳、卡通片、漆黑、昆蟲等都驚恐萬分的哥哥來說,遊戲治療也許大派用場了!
對於兩歲半的弟弟來說,對話似乎未見成效,他終究太小,未能有效表達情感,又執著於父母的怪責對他造成負面影響(因為他只是重複地控訴爸媽「鬧」他)。所以面對語言不通/不伶俐的幼兒,我還在思考如何處理情緒和管教平衡的問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