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情侶微件刪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情侶微件刪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情侶微件刪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情侶微件刪除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StoryTeller 說故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睡前故事:【他們期待 ⋯⋯ 光明正大地手拖手】 「媽媽,為甚麼那兩個男生會手拖手?」 小男孩拖着媽媽的大手走在街上,指着不遠處的一對同志情侶問道。 「手拖手,代表他們相親相愛喔,」媽媽微笑說,「就好像媽媽和你一樣呢。」 「男生和男生也可以相親相愛嗎?」小男孩問。 聽到小男孩的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4萬的網紅眾量級CROW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幫大家整理好囉👇🏻 趕快追起來! 1. Andy特製"毛毛蟲蛋糕"家寧吃下肚反應竟是!? 【眾量級CROWD|PRANK互整情侶特輯】 https://youtu.be/FbMqhVXlQKs 2. 用世界爆辣大王麻辣乾麵惡整男友!男友當場斷片險送醫!? 【眾量級CROWD|PRANK互整情侶特輯】...

情侶微件刪除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7 12:53:47

【@girlstyle.mag】胡杏兒貼文用「這字眼」被質疑辱華! . 胡杏兒老公李乘德(Philip)早前被網民嘲「世紀軟飯王」,胡杏兒在 IG 發英文千字文力撐 Philip,怎料因「China」這字而慘遭內地小粉紅出征留言攻擊質疑港獨,胡杏兒為平息事件火速刪文,小粉紅轉攻微博狠罵! . # 胡...

情侶微件刪除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3:42:12

【@girlstyle.mag】傳Angelababy不滿被後輩打臉+吐口水掀粉絲罵戰 . Angelababy(楊穎)在內地憑藉中國版《Running Man》《奔跑吧》走紅,從第1季開始,一做就做了9季,是節目中的元老級成員。日前網上卻傳出她疑似跟節目組不合,被爆將會退出節目,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情侶微件刪除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03 16:25:30

【@girlstyle.mag 】黃子韜露骨表白IU惹爭議! . 韓國不時會有些藝人公開表白自己的偶像,以小粉絲的身份向自己一直崇拜的前輩、偶像表達傾慕。最近EXO前成員黃子韜(Tao)就在直播中,突然向粉絲表示自己有一位很愛的女孩,更表示自己不是以粉絲的心態,而是認為真的有可能。而這位女孩很快就被...

  • 情侶微件刪除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7 21:00:42
    有 347 人按讚

    #睡前故事:【他們期待 ⋯⋯ 光明正大地手拖手】

    「媽媽,為甚麼那兩個男生會手拖手?」

    小男孩拖着媽媽的大手走在街上,指着不遠處的一對同志情侶問道。

    「手拖手,代表他們相親相愛喔,」媽媽微笑說,「就好像媽媽和你一樣呢。」

    「男生和男生也可以相親相愛嗎?」小男孩問。

    聽到小男孩的問題,媽媽知道她必須認真回答了。她蹲下來,看着小男孩的眼睛說:

    「愛是沒有分性別的。無論是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他們都享有相愛的權利喔。」

    「可是⋯⋯男生和男生不能結婚呀。」小男孩問。

    於是媽媽想了想:「假如有天,有人突然說爸爸和媽媽要分開生活了,因為法例是這樣規定的。你覺得如何呢?」

    「當然不行!」

    「你試想像,假如媽媽現在開始不准你和上課坐你旁邊的同學玩,你會有甚麼感想?」

    「那當然不可以啊!」他緊張的說。

    「沒錯啊。可是,現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被禁止享有自己應有的權利。」媽媽說。「那些相愛的人被迫分開,就連想組織家庭以及享受家庭温暖的權利,都要被剝奪了。」

    聽着媽媽認真解釋的小男孩,似乎開始明白了。然後,小男孩重新拖着媽媽的手, 一起踏上回家的路。

    「愛可以發生在不同人之間。」媽媽說,「無分男女,人人都應該享有相同的權利。」

    有很多人以不同的理由嘗試阻止這些相愛的人,但說再多的藉口可能只是想掩飾心中的「偏見/歧視」而已。願終有一日,全世界所有相愛的人都可以不再畏懼任何人的目光,能夠無分性別地一起手拖手走在路上的。

    Storyteller : 黃宇恒 @wongyuehang2047
    Illustration by Empty Pot @emptypotandstuff

    【Story is a light in life】

    喜歡這故事和畫作嗎?購買這故事的限量 Pocket Art,珍藏級的giclée art print連同故事,一至二百年不退色,並有畫家簽名,讓故事成為自己收藏或送給朋友的禮物,帶一點光和想像到生活。

    #收藏這故事:@cabinet.of.stories 網上商店 https://bit.ly/30sYJ9i /實體店購買

    你知道嗎?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每年的這一天,都是紀念國際性小眾群體權利的日子。

    為甚麼是 5 月 17 日?那是因為世界衛生組織在 1990 年的今日,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中刪除,讓同性戀不再被視為疾病的一種。

    2019 年的 5 月 17 日,台灣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讓同志能夠共諧連理,光明正大地手拖手。可惜到了今天,台灣仍然是亞洲唯一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日本現時只少部份地區實行了同性伴侶註記制度,泰國則有望成為亞洲第二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至於香港,雖然部份同志平權案件取得勝訴,但同性婚姻合法化多年來仍然未有寸進⋯⋯不知道,相愛的人都能光明正大地手拖手的日子,何時才會來臨?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EveryoneisStoryteller #同性婚姻合法化 #同性婚姻合法化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支持 StoryTeller 繼續創作美好的故事:
    https://bit.ly/2MNRcP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 Ztorybook Issue 01 : https://bit.ly/3j9RLzv
    📮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到訪繪本故事書房 Cabinet of Stories:中環士丹頓街15號1樓 @cabinet.of.stories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Follow @ztorybook.official 留意最新動向

  • 情侶微件刪除 在 Beautiful Life By G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04 11:40:09
    有 42 人按讚

    |#屬於我們的微電影
    5年前GM回加拿大拍攝愛情微電影
    故事述說著相愛的一對情侶交往過程
    因著不信任和沒有足夠安全感讓原本很相愛的兩人因此分離…
    而最後男孩決定不讓這份『安全感』就此被破壞,決定挽回女孩…

    在愛情中建立 #信任 #安全感 是很重要
    兩人相愛,如果連最基本的信任與尊重都沒有,愛情很難鞏固長久。

    很多時候我們愛一個人,越表現出不信任對方,那是因為我們在乎、越是在乎,就會產生不信任感而害怕失去,多疑而沒安全感。
    常常需要懷疑、測試對方,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GM交往10年結婚3年。
    在交往的第一年,G主動將手機、Facebook中所有異性朋友刪除,當時M還年輕不解G為何要這麼做,認為大家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交友自由。
    但經過G一番解釋後,M懂了G想給的那份信任與安全感。

    愛和信任是密不可分,而信任也是愛的根基。
    單單只有愛是不夠的,缺乏安全感的愛情是非常辛苦又折磨人心的~

    因此兩人再一起一定要懂的體諒、互相、尊重、理解,這份感情才能一起走的長遠。

    GM相處了13年,平時鬥鬥嘴都還是一定會有,但是在一段感情要怎麼找到中間平衡點和溝通,真的很重要。

    常常M都會為了小事(雖然當時不覺得是小事)和G吵,但常常事隔多天後G提起此事,M也忘了為何當時要為此起爭執!!

    婚姻諮商師說,有時退一步並不代表挫敗或示弱,反倒換來平靜與和諧的關係,也向對方展現你的包容與寬大。

    一段健康的感情關係,一定要先懂的如何愛自己、尊重自己還有另一個你要一直牽著他的手走下去的伴侶。
    生命很短暫,真的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GM微電影

  • 情侶微件刪除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7-30 12:09:23
    有 48 人按讚

    [關於分手]
    關於分手,在過去已經有大量的研究了,但是從我碩士論文所收集到的一些資料,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因此,在這邊分享給大家。

    以下,將以問答的方式提出四個問題:
    1.對於分手的調適,焦慮傾向跟逃避傾向會有什麼影響呢?
    2.失戀後不要急著找下一個?
    3.不同依附傾向對於分手後關係的影響。
    4.分手後關係對分手調適的影響。

    以及兩個有趣的小發現
    1.同性戀與異性戀,在戀愛的本質上似乎是一樣的。
    2.男女性之間,在分手調適上與依附特質上有一些差異存在。
    3.焦慮依附、矛盾依附特別愛填量表,逃避依附、安全依附特別不愛填依附研究問卷

    Q1:對於分手的調適,焦慮傾向跟逃避傾向會有什麼影響呢?
    關於這個部分,我曾經在 #泛科學 的《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依附理論系列(十一)》一文中,寫過焦慮傾向對分手調適的影響──焦慮傾向會讓一個人變得比較難以走過分手,但是在分手後的成長會比較多[1]。而關於逃避傾向高的人,則能在分手之後快速地走過分手後的三階段[1],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很擅長隔離自己的情緒(詳見 #泛科學《不是不痛只是把感覺關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不安全依附者該如何面對壓力事件?──依附理論系列(十三)》)。

    而在我的研究中確實發現,焦慮傾向越高的人,同時也是情緒適應較差的人,同時,他們也比較容易出現自傷傷人的意圖及行為,在經過迴歸分析之後,焦慮傾向越高也確實能夠顯著的預測情緒適應較差,以及高傾向的自傷傷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適應上,焦慮傾向和生活適應之間是沒有關聯的,在迴歸模型中反而顯示著,分手時間才是主要預測生活適應的指標,也就是分手的越久,自然而然就越能回歸正常生活。

    而逃避傾向呢?雖然逃避傾向在情緒調適上有些微的相關性,也許逃避真的能讓他們調適得稍微比較好,但是在迴歸分析上,逃避依附卻無法顯著的預測情緒適應;倒是在生活適應上,逃避依附的人確實適應得比較好,無論是相關或迴歸模型都顯示了這樣的傾向,也就是說,逃避依附的人可能真的比較能把重心轉移到分手之外的生活上。但有趣的是,雖然沒有像焦慮傾向的關聯性那麼強,但逃避傾向和自傷傷人傾向在相關及迴歸上都顯示著顯著的相關性。

    而這些統計數據代表著什麼呢?焦慮傾向的人強烈的情感,確實容易讓一個人難以從分手後的負面情緒走出來、比較容易出現自傷傷人的衝動,但同時,他們在生活適應上,焦慮傾向似乎沒有辦法左右一個人重新適應分手後的生活;而逃避傾向雖然能讓一個人從分手後很快地回歸到感情之外的生活世界,但是他們的情緒似乎沒有辦法真的被壓抑下去,因而在情緒調適上,逃避傾向和情緒調適之間並不具有關聯性,甚至在自傷傷人的傾向上,逃避依附也對其具有顯著預測力。

    這或許呼應著過去的研究:逃避依附在分手之後,很可能會不斷地責備自己(self-blame),畢竟斷然分手的往往是逃避依附,而這很可能會讓他們揹負著罪惡感 ,甚至出現藥物濫用與酒精濫用的情形[2][3]。因此,逃避依附在分手後,可能並不是真的不痛,只是他們擅長用切斷情緒的策略,強迫自己回到日常生活中罷了。

    Q2:失戀後不要急著找下一個?
    許多人都說,失戀之後不要急著找下一段,但是除了我曾在海苔熊的演講中聽到,失戀後找下一段讓一個人恢復的效果遠遠大於心理諮商之外,我的研究也出現了這樣的效果。在情緒適應上,失戀後有下一段感情的人,確實比沒有下一段感情的人好上許多,比較不再受困於前一段感情的失落感當中,但是,在生活適應上,兩者卻沒有顯著的差距。

    這代表著什麼呢?我認為這代表著,雖然失戀之後找下一個確實有它的好處在,但同時也有它的風險在:讓前一段感情走得不順的個人議題,或許會在新的感情中又再次冒出來,因為生活適應的概念包含著「能不能讓自己不再把感情看得太重」、「能不能讓自己恢復以往的生活秩序」,雖然情緒上或許受惠於新的感情而不再痛苦,但在生活模式上,卻不會因為交了新的男女朋友而有太大的改變,這依然是我們必須得去面對的議題。

    Q3:不同依附傾向對於分手後關係的影響。
    誠如前面提到的,台灣過去並沒有關於分手後關係的研究,而我的研究資料卻發現了,有21.1%的人和對方依然是朋友,2.6%的人則仍然和對方維持著類似情侶的關係(雖然可能只是暫時的)。那麼,不同依附傾向是否造就了不同的分手後關係呢?

    比較讓人意外的是,交往時的焦慮分數,在四組人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即便類似情侶關係的人的焦慮分數比較高,但依然離顯著水準有一段差距;但逃避分數對於分手後關係,就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了:在「我和對方幾乎/已經完全斷絕聯絡了。」、「我和對方依然有聯絡,但那是基於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我並不想和對方維持聯繫。」這兩組上,他們的逃避分數顯著的高過於「我和對方依然是朋友。」這一組的逃避分數,這顯示著逃避依附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在分手之後,和對方會不會維持朋友關係的重要因素。

    Q4:分手後關係對分手調適的影響。
    既然分手之後,彼此不一定會就此斷乾淨,那麼不同的分手後關係,是否也會影響分手調適呢?很顯然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分手後依然和對方維持類似情侶的關係,會讓一個人的情緒調適遠比斷絕聯絡以及依然是朋友這兩組來得糟糕。有趣的是,完全斷絕聯繫的人,和分手後依然是朋友的人,他們在分手後情緒調適上的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且數值上也差不多(斷絕聯絡2.78、依然是朋友2.83,六點量表),因此,分手後做朋友,似乎沒有我們印象中想像得那麼糟。

    同樣在生活適應這一點上,分手後仍然和情侶很類似的這一組,他們的生活調適遠比另外三組來得差,但是依然是朋友的這組,他們的生活適應程度,和完全沒有聯繫、被迫有聯繫這兩組也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分手後做朋友,似乎並不是一件多麼糟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分手後是朋友的這組,他們自傷傷人的程度,竟然是四組之中最低的。或許讓關係用另一種形式維持下去,是讓這些人能夠釋懷的原因吧!

    但是回到前面來看,逃避分數越高的人,越會選擇在分手後和對方斷乾淨,這或許也代表著,雖然分手後做朋友或許有其好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在分手後和對方變成朋友。

    總歸一句,統計上有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被忽略掉了,每一個人的狀況有所不同,資料是一個參考,找到合適自己的調適方式,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一些有趣的小發現
    除了上述的發現之外,從我的資料裡面,也有一些有趣的小發現,我就在這裡一併列出來了:

    1.同性戀與異性戀,在戀愛的本質上似乎是一樣的
    根據我所跑出來的統計資料,無論前任是同性戀或異性戀,受試者在分手調適的程度、交往時的依附分數上,都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唯一有差異的在於分手後關係,當中有20筆「我和對方的互動仍然和情侶很類似。」的資料,都是屬於異性戀的,在刪除這些資料之後,同性戀和異性戀在其它三種關係的分佈上,都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2.男女性之間,在分手調適上與依附特質上有一些差異存在
    在情緒適應的模型上,男性顯著的比女性來得更差,這或許代表著社會文化依舊影響著我們,讓男生比較難找到情緒的出口,因此在失戀之後依然適應的比較差。同樣的,在自傷傷人這一點上,男性也顯著的高於女性,雖然只有高一點點而已(6點量表,平均數1.7和1.8的差距),不過這或許不代表什麼,因為在自傷傷人的量表中,大多數人都填1分而已,因此自傷傷人是一個很明顯的左偏分佈。而在生活適應上,女性依然顯著地比男性適應得更好,這些可能都反映著傳統社會的價值觀,讓男性依然比較難從分手中調適過來。

    除此之外,在焦慮的程度上,男性和女性雖然沒有差異(平均為女3.41、男3.54),但分數其實都蠻高的,都落在臨界值3.5左右,或許代表著這個社會的焦慮依附情形其實蠻普遍的,而且有趣的是,女性的逃避依附程度顯著地比男性來得高(女3.14男2.86),這也是過去論文中沒有提及的。

    3.焦慮依附、矛盾依附特別愛填量表,逃避依附、安全依附特別不愛填依附研究問卷

    從下圖來看,X軸為焦慮平均,Y軸為逃避平均,橘線為3.5,總樣本數為762筆。有49.7%受試者的焦慮分數≦3.5,51.3%>3.5,63.8%受試者的逃避分數≦3.5,36.2%>3.5;若按照定義來看,安全依附者約有31.7%、焦慮依附者約有32.7%,逃避依附者約有18%,矛盾依附者約有18.6%。

    就一般而言,安全依附者大約占50%,焦慮依附大約占25%,逃避依附大約占25%,矛盾依附則十分罕見來看,矛盾依附的人在本研究中是蠻多的,焦慮依附也超過平均值,而相對的,安全依附和逃避依附的樣本是少的。

    由此可以推之,焦慮軸似乎暗示著促使個人更想瞭解自己,而逃避軸則讓人更不願意去瞭解自己。

    引用文獻
    1.Marshall T. C., Bejanyan K., Ferenczi N. (2013).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distress, rumination, and tendency to rebound. PLoS ONE, 8, e75161.

    2.Kellas, J.K., Bean,D., Cunningham,C., Cheng,K,Y.(2008).The ex-files: Trajectories, turning points, and adju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dissolu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 (1), 23-50.

    3.Davis D, Shaver PR, Vernon ML (2003) Physic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nvironmental i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 Soc Psychol Bull 29: 97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