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悲情城市配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悲情城市配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悲情城市配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悲情城市配樂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電影第一顆鏡頭是陳松勇在昏暗的光線下捻香祝禱,情婦產子,布簾後淒厲的哀鳴交纏著日本天皇透過廣播的玉音放送,那聲音低低切切,像催眠又像咒語,更微弱的聲響之後是更細微的聲響,S.E.N.S.配樂前奏,細細碎碎地蠢動著,陳松勇斗室中來來回回,不安地調整著燈泡,「幹拎娘,電今嘛才來。"」主旋律驟然落下,大鳴...

  • 悲情城市配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5 13:04:05
    有 803 人按讚

    電影第一顆鏡頭是陳松勇在昏暗的光線下捻香祝禱,情婦產子,布簾後淒厲的哀鳴交纏著日本天皇透過廣播的玉音放送,那聲音低低切切,像催眠又像咒語,更微弱的聲響之後是更細微的聲響,S.E.N.S.配樂前奏,細細碎碎地蠢動著,陳松勇斗室中來來回回,不安地調整著燈泡,「幹拎娘,電今嘛才來。"」主旋律驟然落下,大鳴大放,上字幕。

    悲情城市。

    電影,就是從這一天開始的。

  • 悲情城市配樂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8 09:39:06
    有 2,405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0628)
    自由時代的終章
    香港國安法頒布的一年前,《蘋果日報》出版一本25週年特刊,取名「不是最終章」,一年後,「最終章」在6月24日成為現實。
    在滂沱大雨下,《蘋果》最終章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不錯,仍然有許多人若無其事,有許多人公開或暗自竊喜,但鋪天蓋地的貼文、照片、影像,在社交媒體洗版,已經告訴全世界,香港人正在悲痛著這裡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香港。
    最能夠反映這個時刻的,是攝影師和導演梁銘佳(Ming Kai Leung)製作的「豪情夜生活——蘋果日報最後一晚我最喜歡的人(目前)」,影片以著名的蘇格蘭「驪歌」《Auld Lang Syne》配樂,剪輯了大雨中《蘋果》大門外最後一夜民眾聚集,和次日凌晨開始香港各區報攤、便利店大排長龍的情景,飄逸著依依不捨的情懷,令人傷感。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襲擊下,傳統的媒體尤其是紙媒許多都結業了。人人都習以為常。不久前,《蘋果日報》台灣版的紙版收攤,社會上沒有掀起一絲漣漪。封殺了《蘋果日報》的廣告,《蘋果》何時辦不下去,幾年前行內行外都認為是時間問題,老闆黎智英為理想不斷貼補墊支,是勉強撐持下去的唯一原因。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使《蘋果》的訂戶驟增,算是暫度難關。但靠社會運動帶來的支持,畢竟不是生意經。因此,運動被壓制後,《蘋果》缺廣告和讀者流散,仍然未脫經營困難。
    儘管廣告戶受到政治壓力而使《蘋果》斷水源,但基本上這仍然是依市場規律作淘汰。若香港《蘋果》如同台灣版那樣結業,23、24日的夜與日,不會使香港成為悲情城市,而《蘋果日報》的結束也不會顯得如此轟轟烈烈——不過就是一份報紙結束吧了。
    但所有香港人,全世界輿論,都看到這不是市場淘汰的結束,而是從去年7月國安法在香港實施以來的一次有計劃的鎮壓反對派意見表達的行動。於是,「蘋果最終章」的出版日,就成為香港人、香港歷史、甚至世界報業史、自由抗爭史的永遠被記住的一天。
    因為,這一天不只是一份報紙的最終章,而且是自由香港的終章。自1841年開埠以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蜚聲國際的國際金融中心,長期高倨全球經濟和新聞自由度前列,而這個法治保障下的自由所創造的奇蹟,在6月24日這一天走到「最終章」。不是香港人告別了《蘋果日報》,而是香港告別了自由。
    人類社會的「四大自由」,是: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而言論自由是「四大自由」之首,而且是其他自由的保障。言論自由範圍的新聞自由,它的主要功能,依美國大法官Hugo Black的定義,就是「防止政府任何部門欺騙人民」。因此,當政府任何部門可以扼殺新聞自由的事情發生,那就是社會言論自由的泯滅,也就是人們所有的自由失去保障。
    《蘋果日報·》的消失,不會令香港失去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但《蘋果日報》以現在這種方式消失,就的而且確是向一個時代告別,告別的不是一份報紙,而是自由的時代。
    如果不是英國殖民地帶給香港的自由的時代,不會有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會有香港人對中國抗日戰爭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抗爭的支援,不會在海峽兩岸都缺乏言論自由的時代,成為獲取兩岸資訊並外轉內影響兩岸局勢的最重要基地,不會大批中國商人在法治下各顯神通,創造國際級的企業,不會在歷次中國蒙災蒙難時香港人的慷慨伸手,不會有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發展。
    而我的整個人生,也正好因為在香港發展我的編輯寫作生涯,才可以在中港台的局勢充滿轉變的時代,因緣際會地自由論政,成全了可以無愧的漫長人生。
    1984年,當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塵埃落定,知道1997年香港和香港人將由一個非自由法治的共產政權管治,那時及以後,我都不認為香港的自由可以延續。97前兩年,《蘋果日報》創刊,社論指出,「對九七後香港新聞自由的信心絕不動搖」,「在資訊自由的今天,人民選擇自由的威力比任何力量都要強大」。1997年香港主權轉移,美國財富雜誌指是「香港之死」,而《蘋果》當天的頭版是「一個大時代的開始 ——香港信有明天。」亦引述了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的話:「貫徹高度自治 香港人當主人」。
    在之後,《蘋果》一直堅守「一國兩制」立場,推動《基本法》下的港人治港,反對台獨、港獨甚至本土化,即使本土化是世上所有地區在外來者侵凌下的必然趨勢。《蘋果日報》所代表的,確實是香港市民中無法或不想離開的人士,對中國承諾的一國兩制的真誠期望,並努力促其真正實現。香港24年的實踐,由《蘋果日報》的災難式終結,就等於宣示一國兩制的終結,香港180年自由的終結。
    蘋果落到地上,種子在泥土中,會生長出更多的蘋果樹。這是許多人對《蘋果》終結後的樂觀希望。我從來不是樂觀者,對人性的醜惡了解越多,越知道真理很難敵得過強權。但追求自由是人性中無法遏止的渴求。強權雖得逞,但自由壓不住。強權永遠無法代替真理。
    沒有了《蘋果》之後,這是續刊《失敗者回憶錄》的第一篇,如有機會出版,很可能會放在最後。因為這也是我回憶在香港從事自由編寫生涯的終結。(29)u

  • 悲情城市配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5 17:53:23
    有 9 人按讚

    {觀玲老師聽音樂}很愛這張專輯「侯孝賢電影家族」雙CD,裡面除了有侯孝賢自己演唱的電影配樂,還有林強跟李宗盛,但收錄的電影配樂只有幾部代表作並沒有全部,像是「在那河畔青草青、悲情城市、少年吔!安啦、只要為你活一天、風櫃來的人、戲說人生、南國再見南國、好男好女、戀戀風塵、童年往事」,然後一張CD是歌曲,一張CD是音樂。

    我不是文青,但侯孝賢的電影我幾乎全都看過(除了「紅氣球」跟「咖啡時光」),所有的作品也都有收藏DVD,除了「冬冬的假期」、「尼羅河女兒」跟「刺客聶隱娘😐」。

    唸復興美工時,大家都要喜歡侯孝賢,但說真的,小時候根本看不懂他的電影還硬看,「悲情城市」跟「海上花」我都看到睡著!侯孝賢的電影,沒有一點人生歷練真的無法,但「刺客聶隱娘」除外🤪!

    #侯孝賢 #侯孝賢的電影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