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悲天憫人民胞物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悲天憫人民胞物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悲天憫人民胞物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無待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盧斯達:抗爭再起,送頭論亦然 — 政治困境下的各種心理防衛機制】 不論是過去幾天,還是今天,很多人在街上聚集表態,然後防暴警察又來一輪驅散或拘捕。有些人會說這是「送頭」,是無意義行動。其實從去年 6.12 到現在,送頭之說,次次衝突都會有。你說在街上聚集,成為防暴警目標,有甚麼特別作用?「理性思...

  • 悲天憫人民胞物與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14:53:44
    有 114 人按讚

    【盧斯達:抗爭再起,送頭論亦然 — 政治困境下的各種心理防衛機制】

    不論是過去幾天,還是今天,很多人在街上聚集表態,然後防暴警察又來一輪驅散或拘捕。有些人會說這是「送頭」,是無意義行動。其實從去年 6.12 到現在,送頭之說,次次衝突都會有。你說在街上聚集,成為防暴警目標,有甚麼特別作用?「理性思考」得出結論,就是「無用」。

    然而很多人心裡恐懼革命無疾而終、被迫回到日常,已經超過恐懼自己安危。自從推翻《逃犯條例》之後,都是潛意識政治水銀瀉地。潛意識不是毫無結構無中生有,它恰恰完全反映意識,夾雜一二百萬人的總情緒:生還者愧疚自責、厭惡自身無力面對極權、集體尊嚴受挫、渴望久違的勝利滋味 … 行動往往都不是非功利計算,而是互相情緒勒索。有人死了、我目擊其他人倒下、我犧牲了你也應該做點事 … 差不多一年來,近乎所有事情的動能都是如此翻滾出來。

    都會中產和近代左翼對民族主義戒懼,因為他們信仰個體,不接受情緒勒索,然而在群眾政治,感情和羈絆才是主體,才是力量泉源。「我永遠不想跟其他人同路,我要『獨立思考』」,永遠只能停留在文字和智力遊戲,無法感受血氣之實。

    表意識以為自己掌握理性可以窮盡的可能,計算出最合理最有利最安全的取態。然而「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本身,本來就是一片昏閉大霧,無論如何學富五車、見多識廣,在政治裡總是有如臨深淵、目不能視之感。因為情報總是封閉、世界運作起來其實很隨機、個體亦受到自己偏見和身心限制,「真實」其實是無法接觸,觀念無法理解超觀念,正如人不通過催眠、臨床操作或特殊藥物,鮮能接觸自己的潛意識。政治也是如此。你不嘗試,永遠無法單靠理性思考就進入內層。你沒有胡亂宣誓,你還以為香港立法會是自有永有之後都會有。

    嘗試之後多數發現世界像意識底層一樣混亂無序,多數會找到絕望真相。中老年人記得警察斯文有禮,但現在試出了軍警從來是國家機器,二三十年溫文爾雅不代表轉性,不過時也勢也,殘暴本質可以輕易恢復;當民主呼聲再壓不住,中庸策略家無法再限制新力量,當香港產生了自己的底線,中國就會撕破「一國兩制」面紗。這一切都是必要過程,爆發是時間問題,你無法永久封禁一個人的心靈。

    嬰兒有一日會知道在自己以外,有一個客觀世界,形成自己的心靈疆界,就要求自己的玩具、私隱,要求人格承認和獨立自主。香港難治難馴,因為香港人曾經有過自己是獨立自主的幻覺,而這幻覺在這十年之間,如朝霧般退散收攏。就像一個成年人被迫要演小孩子,要受父母事事約束;起先是精神折磨,之後是肉體虐待,回頭看來更有人先約法三章,然後自毀承諾。如果將心理分析推到一個一二百萬人的維度,就是政治分析,也是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經常忽略的維度。

    如此香港人長期無力和掙扎,人人都會諸訴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例如「壓抑」(忍耐,唔好激嬲北京)、「抑制」(避談當年自己支持過民主回歸思潮)、「替代」(學習融入大灣區做中國人)、「否認」(聲稱一國兩制殘而不廢,有險可守)、「矯枉過正」 (加倍批港賤港)、「合理化」 (認為有人激烈抗爭才導致北京強硬治港)……這些都是香港社會人生百態,每個人的現實取態,皆源於某種對殘暴現實的心理防衛。

    防衛機制有簡單也有複雜,指向較高文化社會目標的,比較「健康」和容易成功。例如「昇華」(sublimation),就是社會運動的高潮,也是為人歌頌的部份。犧牲自己,鋪成想像中後繼者之骸路,為達成一個模糊而更好的將來,是昇華;以自身入獄換取推翻一條條例,是昇華;將鬱結化做文宣、藝術、著作,是昇華;將自身痛苦轉換為「有益社會和群體」。

    然而善男信女容易純粹歌頌光明面,而忽略製造光明的人,一定是從黑暗裡來。尼采說大樹要長得高,接觸陽光,樹根就一定要深入地底和黑暗。沒有陰暗面就沒有驅力。驅力是與社會風俗相衝突的那一面,但也正是因為有這種能量,才能轉化成更高的存在。釋譯做人話:如果社會上不是有些人苦大仇深,任何社會抗爭和改革都不會出現。因為社會賢達的心理驅力已經跟現實社會完全調和,不會出現越界,因此亦不需要過多心理防衛,亦因此不可能出現昇華。分別只是苦大深仇者,是用本能去反抗自身,例如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賊,解除世界對自己的壓迫,還是將精力轉移向一個「對其他人有利」的慈善方向:例如推動社會向好、或者單純敵擋邪惡。

    客觀而言沒有各種嘗試就沒可能推翻任何事情,主觀而言人性必然是用各種方式排解情感。無力感折磨了香港人幾十年,已經到了理性無法規限的程度。2014-16 年和之後的事情,不能用「現實主義」去解釋和規勸,因為人不是機械人,尊嚴受挫到某程度就會爆發。而香港人爆發的方式,不是隨街殺人擄掠原始發泄,而是投入爭取民主、建立國族、建立國家,已經是複雜的轉移和昇華,亦證明香港人的發展程度深密而繁複。

    頹廢一點地說,傷害自己比起傷害別人,來得慈善和節制。冒一些被捕或者死亡風險,或者做不到事情,但亦基本無礙他人,可能是維持長時間戰爭心理健康之必須。我也會覺得事情似乎永遠不解決,折磨悠長而難耐。然而台灣對抗國民黨專制,用了半個世紀;愛爾蘭對抗英格蘭,長度以世紀計,不可能每一次行動都是出於大藍圖,何況,藍圖何在?甚麼方法可以解香港之圍?現在說話的人,其實沒有一個知道。以現實主義來看,示威又無用、選舉無用;當然去年 6 月前我們心裡都這樣想,但事實證明情感不只正當,而且有用,關鍵時候可以爆發結出果子,成就一次後人不斷追認的建國神話。這便不是每日談論策略的人能夠達成,而是集體解放和混亂的天成。

    參與政治及示威遊行,初衷一定不會是複雜的偉光正原因,起點一定是自身,而且多數是負面情感,只是用一種「正面」方式排解出來,而之後變得建設性和崇高。《沉默的羔羊》女主角不斷追捕連環殺手,不是生下來就悲天憫人,而是源於童年陰影:小時候喪父,被迫與陌生家庭同住,農場家庭有一晚在殺羊,她就帶著一頭羊逃跑,但羊竟然沉默也不逃跑。她最終失敗,那頭羊還是一樣被殺。她恨自己無法拯救那頭羊,也恨自己,最後這種無力和愧疚驅使她考FBI,驅使她身為一介女流在一群大男人中力爭上游,驅使她成功追捕連環殺手。

    她不是一個濫好人,正如香港人也不是天真無邪,但如果香港將出現強者,他會是凶暴同時澤心仁厚;充滿悔恨同時朝向光明;會是狡猾而抱有底線;他不需要別人歌頌和留意,他就只是要重估世界的價值,並且以自己的方式不被世界改變。

    如果說參與政治活動可以是一種正面心理防衛機制,初衷是為了排解個人心理障礙,那麼覺得其他人「送頭」的講法,其實都一樣是另一種方式排解無力感,只是過於簡單和原始,因為說者一樣被現實無法改變寸進所折磨,看見別人繼續前仆後繼,就覺得痛苦,也疑問自己安全是否有問題,也是一種另類幸存者愧疚,用攻擊和輕視的方法來排解;昇華的方法,是自己去保護和救人,也共同體味一種「策略上的愚蠢」,被拖累,被羈絆;成功,可以戰勝自己憤恨的對象 (所謂「送頭」者),失敗,也將怨恨目標導正到施暴者 (軍警政權)。 反正大家都是無計可施,唯有各出奇謀繼續試,繼續生存。

    排解負面情緒的方式,有簡單有複雜。簡單的防衛容易失敗,因為你鬧完人送頭,大局面抑鬱很快又會回來;複雜的防衛有助昇華。自覺 (不一定是真) 走得前,也要做額外的心理功課,要調解;等如你要選舉、你要迷信、你要天真無邪、你好膠、你反對國族,但始終你還相信甚麼,總比無所相信好。你始終會被迫承認,你會改變。我一如以往恨你們,恨你們跟我不一樣,但同樣地,我深愛這顆樹,就連樹葉也愛護。謂人送頭,不過掩蓋自己一樣無能無助。我為甚麼要批評那些跟我一樣無助而狂亂覓路的同胞?

  • 悲天憫人民胞物與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14:53:31
    有 52 人按讚

    【盧斯達:抗爭再起,送頭論亦然 — 政治困境下的各種心理防衛機制】

    不論是過去幾天,還是今天,很多人在街上聚集表態,然後防暴警察又來一輪驅散或拘捕。有些人會說這是「送頭」,是無意義行動。其實從去年 6.12 到現在,送頭之說,次次衝突都會有。你說在街上聚集,成為防暴警目標,有甚麼特別作用?「理性思考」得出結論,就是「無用」。

    然而很多人心裡恐懼革命無疾而終、被迫回到日常,已經超過恐懼自己安危。自從推翻《逃犯條例》之後,都是潛意識政治水銀瀉地。潛意識不是毫無結構無中生有,它恰恰完全反映意識,夾雜一二百萬人的總情緒:生還者愧疚自責、厭惡自身無力面對極權、集體尊嚴受挫、渴望久違的勝利滋味 … 行動往往都不是非功利計算,而是互相情緒勒索。有人死了、我目擊其他人倒下、我犧牲了你也應該做點事 … 差不多一年來,近乎所有事情的動能都是如此翻滾出來。

    都會中產和近代左翼對民族主義戒懼,因為他們信仰個體,不接受情緒勒索,然而在群眾政治,感情和羈絆才是主體,才是力量泉源。「我永遠不想跟其他人同路,我要『獨立思考』」,永遠只能停留在文字和智力遊戲,無法感受血氣之實。

    表意識以為自己掌握理性可以窮盡的可能,計算出最合理最有利最安全的取態。然而「社會科學」研究的社會本身,本來就是一片昏閉大霧,無論如何學富五車、見多識廣,在政治裡總是有如臨深淵、目不能視之感。因為情報總是封閉、世界運作起來其實很隨機、個體亦受到自己偏見和身心限制,「真實」其實是無法接觸,觀念無法理解超觀念,正如人不通過催眠、臨床操作或特殊藥物,鮮能接觸自己的潛意識。政治也是如此。你不嘗試,永遠無法單靠理性思考就進入內層。你沒有胡亂宣誓,你還以為香港立法會是自有永有之後都會有。

    嘗試之後多數發現世界像意識底層一樣混亂無序,多數會找到絕望真相。中老年人記得警察斯文有禮,但現在試出了軍警從來是國家機器,二三十年溫文爾雅不代表轉性,不過時也勢也,殘暴本質可以輕易恢復;當民主呼聲再壓不住,中庸策略家無法再限制新力量,當香港產生了自己的底線,中國就會撕破「一國兩制」面紗。這一切都是必要過程,爆發是時間問題,你無法永久封禁一個人的心靈。

    嬰兒有一日會知道在自己以外,有一個客觀世界,形成自己的心靈疆界,就要求自己的玩具、私隱,要求人格承認和獨立自主。香港難治難馴,因為香港人曾經有過自己是獨立自主的幻覺,而這幻覺在這十年之間,如朝霧般退散收攏。就像一個成年人被迫要演小孩子,要受父母事事約束;起先是精神折磨,之後是肉體虐待,回頭看來更有人先約法三章,然後自毀承諾。如果將心理分析推到一個一二百萬人的維度,就是政治分析,也是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經常忽略的維度。

    如此香港人長期無力和掙扎,人人都會諸訴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例如「壓抑」(忍耐,唔好激嬲北京)、「抑制」(避談當年自己支持過民主回歸思潮)、「替代」(學習融入大灣區做中國人)、「否認」(聲稱一國兩制殘而不廢,有險可守)、「矯枉過正」 (加倍批港賤港)、「合理化」 (認為有人激烈抗爭才導致北京強硬治港)……這些都是香港社會人生百態,每個人的現實取態,皆源於某種對殘暴現實的心理防衛。

    防衛機制有簡單也有複雜,指向較高文化社會目標的,比較「健康」和容易成功。例如「昇華」(sublimation),就是社會運動的高潮,也是為人歌頌的部份。犧牲自己,鋪成想像中後繼者之骸路,為達成一個模糊而更好的將來,是昇華;以自身入獄換取推翻一條條例,是昇華;將鬱結化做文宣、藝術、著作,是昇華;將自身痛苦轉換為「有益社會和群體」。

    然而善男信女容易純粹歌頌光明面,而忽略製造光明的人,一定是從黑暗裡來。尼采說大樹要長得高,接觸陽光,樹根就一定要深入地底和黑暗。沒有陰暗面就沒有驅力。驅力是與社會風俗相衝突的那一面,但也正是因為有這種能量,才能轉化成更高的存在。釋譯做人話:如果社會上不是有些人苦大仇深,任何社會抗爭和改革都不會出現。因為社會賢達的心理驅力已經跟現實社會完全調和,不會出現越界,因此亦不需要過多心理防衛,亦因此不可能出現昇華。分別只是苦大深仇者,是用本能去反抗自身,例如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賊,解除世界對自己的壓迫,還是將精力轉移向一個「對其他人有利」的慈善方向:例如推動社會向好、或者單純敵擋邪惡。

    客觀而言沒有各種嘗試就沒可能推翻任何事情,主觀而言人性必然是用各種方式排解情感。無力感折磨了香港人幾十年,已經到了理性無法規限的程度。2014-16 年和之後的事情,不能用「現實主義」去解釋和規勸,因為人不是機械人,尊嚴受挫到某程度就會爆發。而香港人爆發的方式,不是隨街殺人擄掠原始發泄,而是投入爭取民主、建立國族、建立國家,已經是複雜的轉移和昇華,亦證明香港人的發展程度深密而繁複。

    頹廢一點地說,傷害自己比起傷害別人,來得慈善和節制。冒一些被捕或者死亡風險,或者做不到事情,但亦基本無礙他人,可能是維持長時間戰爭心理健康之必須。我也會覺得事情似乎永遠不解決,折磨悠長而難耐。然而台灣對抗國民黨專制,用了半個世紀;愛爾蘭對抗英格蘭,長度以世紀計,不可能每一次行動都是出於大藍圖,何況,藍圖何在?甚麼方法可以解香港之圍?現在說話的人,其實沒有一個知道。以現實主義來看,示威又無用、選舉無用;當然去年 6 月前我們心裡都這樣想,但事實證明情感不只正當,而且有用,關鍵時候可以爆發結出果子,成就一次後人不斷追認的建國神話。這便不是每日談論策略的人能夠達成,而是集體解放和混亂的天成。

    參與政治及示威遊行,初衷一定不會是複雜的偉光正原因,起點一定是自身,而且多數是負面情感,只是用一種「正面」方式排解出來,而之後變得建設性和崇高。《沉默的羔羊》女主角不斷追捕連環殺手,不是生下來就悲天憫人,而是源於童年陰影:小時候喪父,被迫與陌生家庭同住,農場家庭有一晚在殺羊,她就帶著一頭羊逃跑,但羊竟然沉默也不逃跑。她最終失敗,那頭羊還是一樣被殺。她恨自己無法拯救那頭羊,也恨自己,最後這種無力和愧疚驅使她考FBI,驅使她身為一介女流在一群大男人中力爭上游,驅使她成功追捕連環殺手。

    她不是一個濫好人,正如香港人也不是天真無邪,但如果香港將出現強者,他會是凶暴同時澤心仁厚;充滿悔恨同時朝向光明;會是狡猾而抱有底線;他不需要別人歌頌和留意,他就只是要重估世界的價值,並且以自己的方式不被世界改變。

    如果說參與政治活動可以是一種正面心理防衛機制,初衷是為了排解個人心理障礙,那麼覺得其他人「送頭」的講法,其實都一樣是另一種方式排解無力感,只是過於簡單和原始,因為說者一樣被現實無法改變寸進所折磨,看見別人繼續前仆後繼,就覺得痛苦,也疑問自己安全是否有問題,也是一種另類幸存者愧疚,用攻擊和輕視的方法來排解;昇華的方法,是自己去保護和救人,也共同體味一種「策略上的愚蠢」,被拖累,被羈絆;成功,可以戰勝自己憤恨的對象 (所謂「送頭」者),失敗,也將怨恨目標導正到施暴者 (軍警政權)。 反正大家都是無計可施,唯有各出奇謀繼續試,繼續生存。

    排解負面情緒的方式,有簡單有複雜。簡單的防衛容易失敗,因為你鬧完人送頭,大局面抑鬱很快又會回來;複雜的防衛有助昇華。自覺 (不一定是真) 走得前,也要做額外的心理功課,要調解;等如你要選舉、你要迷信、你要天真無邪、你好膠、你反對國族,但始終你還相信甚麼,總比無所相信好。你始終會被迫承認,你會改變。我一如以往恨你們,恨你們跟我不一樣,但同樣地,我深愛這顆樹,就連樹葉也愛護。謂人送頭,不過掩蓋自己一樣無能無助。我為甚麼要批評那些跟我一樣無助而狂亂覓路的同胞?

  • 悲天憫人民胞物與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24 08:00:17
    有 6,430 人按讚


    《愛在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來自古荷語的「Bruocsella」,有「沼澤之鄉」的意思,是比利時的首都,一座使用法語和荷語的雙語城市,大約二佰萬的人口,其中穆斯林約佔四分之一,常在國際新聞看到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總部,就設立在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的建城史可上溯自公元六世紀,因此許多遺留的歷史建物,如布魯塞爾市政廳、拉肯皇家城堡、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布魯塞爾王宮等,融和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的完美呈現,置身其間,彷彿穿越了時空,隨時會有一位身穿白麻布杉的少女,從古老的巷弄朝你走來,輕唱著「史卡布羅市集」(Scarborough Fair),在荷蘭芹與迷迭香的氣味中,一段纏綿悱惻的中古世紀之愛,在你面前悄然上演。

    我是2017年4月用自駕旅遊的方式來到這座城市,春天的氣息,正在這座美麗城市的街頭巷尾,洋溢特有的芬芳,令人忍不住要大口呼吸,唯一遺憾的,是2015年11月發生在巴黎的恐怖攻擊,當時造成一百多人罹難,數百人受傷,而策動此次恐攻的疑犯薩拉赫.阿卜杜勒.薩拉姆及多名從犯,就是在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中被抓獲,當地人從此談恐色變,甚至有媒體認為莫倫貝克區已是恐怖主義在歐洲的「老巢」,是培養「聖戰士」的溫床,令布魯塞爾在世人的心中,留下一塊很大的陰影面積。

    在當地一位余教授、張大哥的陪同下,我特地來到與市中心僅一條運河之隔的莫倫貝克區實地探訪。

    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以西的莫倫貝克區,80%以上的居住者是摩洛哥人,早年由於比利時政府鼓勵摩洛哥人過來開採礦產,集中在莫倫貝克區,給予許多優惠移民措施,發展至今,成為穆斯林的聚落。雖與市區僅隔一條運河,但這兒的街道就顯得陳舊髒亂,少有白人遊客出沒,尤其自巴黎恐攻之後,這區居民的失業率竟高達30%,很多商家都不願聘雇中東臉孔的穆斯林,以至於已經在比利時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的摩洛哥裔居民,始終仍難融入比利時的社會,某種社會剝奪感也越來越重。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量的伊斯蘭移民歷盡艱辛進入歐洲各國,成為永久居民,可是他們的第二、三代,竟有人在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離開原生家庭,加入方興未艾的蓋達激進組織,終生與恐怖殺戮為伍,問題的癥結,實難一語蔽之,其中糾結在宗教、文化、貧富、教育、社會階級、移民政策、難民收容、種族歧視等等千絲萬縷的原因之中,若真要究極到一個源頭,我想,那應該是缺乏一種民胞物與的愛吧!而使得人與人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從隔閡產生衝突,從衝突發生殺戮,從殺戮種下仇恨,然後不斷惡性循環,最終走向毁滅。

    這樣的問題太沈重,和比利時的朋友們討論著,心情也不免沈重起來。

    我們聚在一位摩洛哥裔比利時人開的小咖啡館中,老闆非常熱情,在我們聊天的中途,參與我們的交談,用法語向我們介紹他的臉書,他這家店的建築已被政府列為文化遺產,相當於台灣的二級古蹟吧!而他的咖啡廳最大的特色,除了咖啡好喝之外,他的屋頂掛滿各式各樣的杯子,使得他的小店聲名遠播。

    我們一行人被這位老闆的熱情驅動,聊天的氛圍一下子又鬧騰起來,我非常好奇,為何常在布魯塞爾市區路樹枝幹上,看見一方方玲瓏小巧的木屋,裡面還擺放堅果穀物之類的食物。

    張大哥為我釋疑,原來布魯塞爾的市民非常有愛心,擔心過冬的鳥禽無巢可居,無食可覓,便替牠們製作堅固的居巢,準備好過冬的食物,讓牠們像人們一樣,也能過個好年冬。也不知道是誰開始這樣的巧思與實作,許多市民自發性地仿效,竟成這座城市的「愛的運動」,如今已是布魯塞爾一道美麗的風景。

    我為布魯塞爾市民們這樣的愛心感動著,如果在人與獸之間,都能具備如此悲天憫人的大愛,何況雖不同膚色卻同為人類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能坐在一起?不能走在一起?不能生活在一起?

    讓我們的愛,從布魯塞爾再度出發,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