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悅峰we時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悅峰we時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悅峰we時代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萬的網紅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米其林三星主廚馬西莫.博圖位 (massimo bottura) 「用作夢的方式來生活」 你用盡全力生活出別人的夢想, 就有被複製的價值! 【用盡全力活出別人的夢想,就有被複製的價值】 某個週末的晚上我跟兒子討論sous vide(低溫真空烹調法),一種流行的食物烹調方式。我兒子是...
悅峰we時代 在 阿嬌生活廚房lifekit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米其林三星主廚馬西莫.博圖位
(massimo bottura)
「用作夢的方式來生活」
你用盡全力生活出別人的夢想,
就有被複製的價值!
【用盡全力活出別人的夢想,就有被複製的價值】
某個週末的晚上我跟兒子討論sous vide(低溫真空烹調法),一種流行的食物烹調方式。我兒子是個十五歲的小男生,他從很小時就熱愛烘焙,三年前他告訴我以後想當廚師,國中畢業就要想直接進入廚藝學校,我沒有說yes or no,這是他的人生,但此後我們很多話題都圍繞在做菜這件事上。
低溫真空烹調法源自於法國,這種技法在1970年代被開發出來,藉由長時間的低溫加熱,讓食物(主要是蛋白質,如肉、蛋、魚)可以在密封袋裡面慢慢由生變熟,可以保持一致性的熟度,不會過熟,口感軟嫩又富含汁液。
仔細去想想人類「吃肉」的這項行為,使用火是舊石器時代人類改變生活最重要的工具,讓蛋白質由生變熟,使食物軟化,滋味變好,生活方式的改變反映在演化上,人類的下顎與牙齒越來越小,代表不再需要費力撕裂或咀嚼。
從用火把肉烤熟,到所謂的低溫真空烹調法,人類花了175萬年,但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為了攝取蛋白質,讓肉變軟、變好吃。在漫長的人類與蛋白質微妙熟度對抗的歷史中,唯一的變化是「精確度」,透過對於「熱」這種能量的控制,產生越來越能滿足人類慾望,以及越來越愉悅的結果。
工業革命之前的美好生活是需要大量的資源來滿足「精確度」這件事,有能力匯集大量人力資源,當屬皇室與貴族,透過匯集一時之選的廚藝菁英,給予優渥的報酬、良好的社會地位,這是最早形塑「職人文化」的溫床,中西皆然。
慈禧太后是有清一代著名的美食家,僅服務她一人的壽膳房就有一百多人。法國自太陽王路易十四登基後,宮廷飲食進入顛峰期,至今西式料理的基本程序,亦是在他手裡所奠基,例如改變了把所有食物都堆在桌上的習慣,改成一道菜吃完才上另一道的模式,宴席時一旁必定會有侍膳者,會講解每一道菜的故事與做法,甚至在凡爾賽宮內半烹飪大賽,給予優秀廚師藍帶獎(cordon blue)的鼓勵。除此之外,皇家還提供大量的人力累積文字論述,將經驗得以流傳,例如清代的御茶膳房還下專設檔案房,保留文書檔案「膳底檔」,至今我們仍得以一窺帝王家的飲食用度。
科技是讓「精確度」平民化的關鍵,「火侯」的掌握逐漸從人的經驗法則轉為機器來控制,人類不斷地創造出更多精準控制的機器設備,使得良好的食物品質得以大量複製,進一步降低製作的成本,精確烹調讓古代帝王也難以想像的食物品質,現代人在家也能夠做到。
回到我買的「家用版低溫真空烹調器」,雖然商業版很早前就已經在市場販售,但價格高達三千美元一台,於是一些「廚房裡的書呆子」自製低溫真空烹調器,我想他們會問:這會有多難?不過就是高級版的電湯匙嘛,控制溫度的加熱器。2012年,有人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提出「家用低溫真空烹調器」的想法,至少有三家品牌募得從58萬多到181萬多美金的資金,這些資金讓發明家們得以設計、製造這項絕大多數一般人的廚房都不曾有過的烹飪器具,他們的任務是:要把價錢降低到多數人可負擔且無痛的消費、體積要小操作介面簡便、沒有太多廚藝經驗的人也可以用。
現在市面上「家用低溫真空烹調器」百花齊放,美國一位也是書呆子、具工程師背景的廚師肯吉・羅培茲,在他創辦的網站sreiouseats.com上面寫了一篇專文,測試了市售三個主要品牌產品,分別針對加熱速度、外觀設計、使用介面、耐用度、價格等做了有圖有文,有照片有測試結果的報告,這篇《we test the anova,sansaire,and nomiku sous-vide circulators》的文章,讓坐在太平洋彼岸,在此之前對低溫真空烹調法幾乎陌生的我,乖乖掏出信用卡買單。
我在網路上買過許多更貴的東西,例如家電、音響、手機、電腦、傢俱,但絕大多數都是實際摸過、體驗過,或在生活體驗中徹底瞭解後才下單,而這次從聽到「低溫真空烹調」這個名詞到實際下單不過兩個小時,連我自己都不禁納悶,我哪來的熱情去買這個並非生活上非得用到不可,又幾乎全然陌生的產品。我不在乎花154美元買到一件以後可能變成廢物的玩具,這個商品所代表的「精確度」幾乎讓我崇拜了起來。
另一項讓我感受到「可複製的美好生活」的商品,是一台叫做acaia coffee brewing scale的手沖咖啡專用電子秤,長得像apple TV的四方塊,當然,它的強項也在精確度,可以偵測到小數點後兩位數的公克數,你或許會問,0.01公克的誤差,會對咖啡風味帶來味覺可辨識的影響嗎?
精確度是自度量衡被制定以來的終極目標,「秦衡」是中國古代定義重量的雛形,如今電子秤的精確度卻延伸成為一項紀錄工具:藉由與手機app的連結,精確的重量感應可以記錄手沖咖啡的每一道注水程序,把注入水的力道、繞了幾圈、斷水的時間,供手沖咖啡師得以不斷的實驗並存下,要複製之前的經驗,只要按照app的指示即可重現。
以往一杯手沖咖啡的品質,除了好的咖啡豆,基本控制的變數包括咖啡粉與水量比率及水的溫度,至於注水的時間、頻率、力道,全靠個人主觀的經驗累積,也因此如何沖煮一杯完美咖啡,入水量的速度、該繞幾圈,說法莫衷一是,某種程度來說,A跟B沖出來的咖啡不可能完全相同。
但如今有了這項可被複製的工具,如果你跟頂尖的手沖咖啡師交流,得到他在acaia電子秤的使用記錄,照著app的指示按表操課,你也可以擁有(或接近)大師級的沖煮手藝,這又是精確度讓美好生活可被複製的案例。
米其林三星名廚馬西莫・博圖拉(massimo bottura),在他書中的自序說過這麼句話:「用作夢的方式來生活」,你用盡全力生活出別人的夢想,就有被複製的價值,在家做出一塊餐廳等級的牛排、沖出一杯大師品味的咖啡,這是小確幸,但我們的社會對小確幸一詞有太多貶抑,只想開家咖啡館的上班族、轉行賣雞排的工程師、寧願去誠品打工也不願去工廠賺錢的文青,有些人說,他們的小確幸會把台灣害死。
是這樣嗎?我想小確幸應該這樣被定義:對生活細節的專注,對精確度無比執著。生產acaia電子秤的是一家台灣的廠商,靠著可被複製的小確幸,征服了全世界的咖啡迷,好好過日子,小確幸也有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