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恩格斯主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恩格斯主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恩格斯主義產品中有8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XXY 視覺動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H&M History + Movies】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09/14 ~ 09/20 每週一次的【影史7日談】單元來囉!我會用七部電影或影集,告訴你這禮拜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讓你在看這些電影或歷史事件時,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空間唷! . ▶ 1812-SEP. 14...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640的網紅鍾翔宇 Xiangy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購買實體專輯: 已完售,感謝大家的支持! Follow Xiangyu on Twitter https://instagram.com/notXiangyu Follow Ransom-Notes o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ransom1992 0:00 星...
「恩格斯主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XXY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Camillus’ 歷史劇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台中 藍色起士,美食咖啡旅遊,taich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鍾翔宇 Xiangy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恩格斯主義 在 James Hong Official 項明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恩格斯主義 在 XXY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2:43:36
【H&M History + Movies】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09/14 ~ 09/20 每週一次的【影史7日談】單元來囉!我會用七部電影或影集,告訴你這禮拜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讓你在看這些電影或歷史事件時,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空間唷! . ▶ 1812-SEP. 14...
恩格斯主義 在 Camillus’ 歷史劇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36:34
#人與神的距離 『能與他人分享痛苦的,是人;能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是神!』 . 8月28日知名壽星:『德國文學之父』~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 堪稱寰宇文學,乃至於人類近代文明史的殿堂級巨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歌德,被視為是『威瑪古典主義』...
恩格斯主義 在 台中 藍色起士,美食咖啡旅遊,taichung,taiwa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15 04:29:29
#很牛炭燒牛排崇德店 感謝好友從崇德路外送便當過來💕 知道我準備三餐慢慢開始簡(偷)單(懶) 看到都想對他們唱"感恩的心"了❤️ - #很牛 防疫期間限定的直火便當🍱 外送要前一天訂👈 訂餐連結請上店家粉絲頁動態消息 - 隔幾天翁先生下班後想去向上店外帶 打了幾通電話沒有人接,我想生意應該很好 以價...
-
恩格斯主義 在 鍾翔宇 Xiangy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7-27 12:00:02購買實體專輯:
已完售,感謝大家的支持!
Follow Xiangyu on Twitter https://instagram.com/notXiangyu
Follow Ransom-Notes o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ransom1992
0:00 星星之火 A Single Spark
2:52 延續和決裂 Continuity and Rupture
6:02 流言蜚語 Rumors and Slanders
8:56 夢 Dream
11:26 這不是請客吃飯 This Is Not a Dinner Party
14:50 社會主義還是人類滅絕 Socialism or Human Extinction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5LXDWD9UWMinJpuGXfOHF9
Apple Music: https://music.apple.com/album/1475720641
KKBox: https://www.kkbox.com/tw/tc/album/Po-XjuEwvaj3s0F3XnGK009H-index.html
虾米音乐: https://www.xiami.com/album/5021315036
專輯介紹: https://tw.news.yahoo.com/%E5%98%BB%E5%93%88%E5%8F%8D%E5%B8%9D%E5%9C%8B-%E9%8D%BE%E7%BF%94%E5%AE%87%E8%AA%AA%E5%94%B1%E6%98%9F%E6%98%9F%E4%B9%8B%E7%81%AB-063724380.html
繼 2018 年金音獎入圍的《炮打司令部》後,中文嘻哈界絕無僅有的共產主義饒舌歌手鍾翔宇與英國製作人 Ransom-Notes 馬不停蹄地聯手炮製出六首歌的新專輯《星星之火》,相較於上張專輯還有如〈保力達B〉、〈偶像的手冊〉等比較詼諧幽默的歌曲,這張專輯顯得更加嚴肅而深入的闡述自己的意識形態。
即使如此,這張專輯並沒有流於自我重複的說教,而是透過自己在美國成長過程親眼目睹的(台灣媒體跟好萊塢電影不告訴你的)具體事實,鍾翔宇戳破所謂的「美國夢」,一層一層爬梳嘻哈音樂如何失去最初的反抗精神、分析爭取勞動權益的困境甚至環保議題。很難想像這麼龐大的知識量被鍾翔宇精巧的放在一張不到 20 分鐘的專輯當中,這樣大膽的嘗試絕對值得你靜下心搭配歌詞細細玩味。搭配 Ransom-Notes 充滿黃金年代風格的編曲,讓嚴肅的歌詞不再難以下嚥。而鍾翔宇精心設計的多韻和不時的好笑 punchline,也展現他想讓歌曲直面普羅大眾的誠意。
批判美國的霸權和當今的社會經濟制度等於動搖了非常多人的基本信念,鍾翔宇也深知這一點。然而看到不公不義的事實而站出來發聲,這是讓鍾翔宇之所以愛上嘻哈的浪漫初衷。《星星之火》這張專輯就如同他的偶像,英國嘻哈詩人 Lowkey 的 “Soundtrack to the Struggle” 一樣,是貨真價實的革命之聲,所有真心想衝破世界當今所面對的困境的人,肯定能從鍾翔宇的音樂中得到啟發。
Shortly after his 2018 album "Bombard the Headquarters" was nominated best hip hop album by the 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 Xiangyu, one of the few openly communist rappers in the Sinosphere, together with his comrade Ransom-Notes from the UK, began working on "a Single Spark." In comparison to his previous album, which contains comedic songs like "Paolyta B" and "the Idol's Handbook," "a Single Spark" takes on a more serious tone and delves deeper into Xiangyu's ideology.
Despite the comparatively somber tone, this new album avoids repetitive preaching. Through sharing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e things he saw growing up in the United States, Xiangyu debunks the so-called "American Dream." Using materialist dialectics, he tells us how hip hop has lost its rebellious essence, and also analyzes power dynamics and touches on topic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how Xiangyu and Ransom-Notes were able to condense such a vast expanse of knowledge into an album less than 20 minutes in length. You will not be disappointed should you decide to sit down and listen to such a bold album while studying the lyrics. Reminiscent of hip hop's golden age, Ransom-Notes' beatmaking provides the listener with the sugar that makes the pill easier to swallow. Xiangyu's carefully constructed rhymes and the occasional humorous punch line demonstrate his sincere attempt to make his agitprop more accessible to the layperson.
Criticizing US hegemony and the socioeconomic order of today is tantamount to shattering the fundamental beliefs of many, and Xiangyu is acutely aware of this. The fact that hip hop can serve as a platform for pointing out injustices is what attracted Xiangyu to the genre in the first place. "A Single Spark" is similar to "Soundtrack to the Struggle" by Lowkey, one of Xiangyu's influences,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truly revolutionary in content. Those who genuinely seek to transform the predicaments plaguing our world today will certainly find inspiration in Xiangyu's music.
作詞:鍾翔宇
編曲:Ransom-Notes
錄音:鍾翔宇
混音:鍾翔宇、Ransom-Notes
母帶後期製作:Glenn Schick
繪圖:Bijan Nader Sharifi
Lyrics by Xiangyu,
Beats by Ransom-Notes,
Recorded by Xiangyu,
Mixed by Xiangyu and Ransom-Notes
Mastered by Glenn Schick,
Artwork by Bijan Nader Sharifi.
#星星之火 #鍾翔宇 #aSingleSpark -
恩格斯主義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11 19:00:05#記得打開CC字幕 #結婚 #同居 #楊丞琳#李榮浩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31 為什麼有婚姻制度?
02:11 那些結婚的理由,真的合理嗎?
06:15 婚姻制度有可能消失?!
07:21 「團隊」的觀點
08:30 提問TIME
07:22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人生還是必須結個婚」的心理狀態,真的是多數人類無法控制的嗎?https://reurl.cc/RMEp6
→ 到底結婚的意義是什麼:https://reurl.cc/eY7eW
→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https://reurl.cc/98Ljn
→ 《關於淺論恩格斯的婚姻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啟示——比較兩種不同意義的一夫一妻制》
→ 反對同性婚姻的主力,為什麼來自基督教?https://reurl.cc/m14V7
→ Marriage and weddings:https://reurl.cc/2qy2n
→ Overview of the Victorian Era:https://reurl.cc/D5LG6
→ 伊斯蘭文化:古典穆斯林的婚姻與情愛觀https://reurl.cc/NeLVQ
→ 真的有適婚年齡這件事情嗎?http://www.pinsoul.com/blog-zh/2016/6/3/1
→ 法律為婚姻附加太多特權,所以更該支持同性婚姻合: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194
→ 愛情與社會主義: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0661
→Trends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ivorce, 1973-2018:https://reurl.cc/dZl6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恩格斯主義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M History + Movies】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09/14 ~ 09/20
每週一次的【影史7日談】單元來囉!我會用七部電影或影集,告訴你這禮拜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要的歷史事件,讓你在看這些電影或歷史事件時,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空間唷!
.
▶ 1812-SEP. 14 #莫斯科大火 拿破崙征俄戰爭 Great Fire of Moscow 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
《#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1966
俄羅斯的重要大城 莫斯科,在歷史上經歷了不少次大火;1812年莫斯科大火指的是,拿破崙一世發動入侵俄國的俄法戰爭期間,9月爆發的博羅金諾戰役後,俄軍執行焦土戰術,帶走莫斯科所有糧食並釋放監獄的囚犯,放火燒城,讓拿破崙的大軍一無所獲。
.
▶ 1950-SEP. 15 #仁川登陸 韓戰 Battle of Inchon Korean War
《#代號鐵鉻行動》Operation Chromite, 2016
韓戰於1950年6月底爆發後,南韓節節敗退,最終在釜山築起最後防線;為了避免朝鮮半島全面赤化,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動用美軍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在靠近漢城的仁川進行兩棲登陸,試圖於半島中部開起新戰場,最終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取得決定性勝利。
.
▶ 1920-SEP. 16 #華爾街爆炸事件 Wall Street Bombing
《#沒有主人沒有上帝》No God, No Master, 2012
1920年9月16日中午,繁忙的紐約午餐時段,一輛馬車停在華爾街23號JP摩根公司總部對面,車內約45公斤的炸藥被引爆,造成38人當場死亡、143人受傷。爆炸案調查最終沒有確切結果,歷史學家普遍懷疑是當時的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為爆炸案的主謀。
.
▶ 1944-SEP. 17 #市場花園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 Operation Market Garden WWII
《#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 1977
位於德國和荷蘭交界的萊茵河,是二戰期間德國邊境重要的自然天險;盟軍在諾曼第戰役後,由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所策劃的「市場花園行動」,投入大量空降兵利奪取荷蘭境內的九個橋樑控制權。但行動最終失敗,德軍持續封鎖萊茵河直到隔年。
.
▶ 1998-SEP. 18 #尖峰時刻 Rush Hour
《尖峰時刻》Rush Hour, 1998
1998年9月18日首映的《尖峰時刻》,是香港武打明星 成龍繼《殺手壕》《炮彈飛車》《威龍猛探》後的第四部好萊塢電影;故事描述一位香港督察前往美國調查綁架案,與克里斯塔克飾演的黑人警官合作。兩人的逗趣組合,讓本系列在全球大受歡迎。
.
▶ 1946-SEP. 19 #第一屆坎城影展 1st Annual Cannes Film Festival
《#不設防城市》Roma: Open City, 1945
19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納粹德國宣揚法西斯主義而出品的電影,強勢在威尼斯影展上大放異彩;決定在氣候宜人的坎城,創立一個新的國際影展;首屆原定於1939年9月舉行,卻遭逢二戰爆發而中止,最終在戰後的1946年舉辦了首屆坎城影展。
.
▶ 1973-SEP. 20 #性別大戰 Battle of the Sexes
《#勝負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 2017
1970年代,昔日的男網世界冠軍 鮑比里格斯以帶有性別歧視的言論,出言挑釁當年29歲的女網新星 比莉珍金恩進行網球挑戰。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吸引約破百萬觀眾關注;雙方分別在1973年5月12日、9月20日舉行了兩場賽事,兩人戰績皆為一勝一負。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恩格斯主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恩格斯主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分鐘閱讀
女性主義思想家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於1908年,1986年逝世。
西蒙波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行動主義分子及社會理論家。她著有一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她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更被世人關注的,是她與當時最著名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開放式戀情,他們堅定忠誠,又各享自由,有人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沙特為存在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先於本質」。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樣,有人說品性是「天生」的,人的本質天注定。「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規條。道德和規條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每個人的本質,是由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西蒙波娃於1949年寫下的經典著作《第二性》,為當時的女性地位,提出存在主義思辨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也就是說,女人憑性徵生為女人,只是存在,而女性的本質、地位,則是後天被「定義」的。「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的本質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有一本最新出版的書,《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以「成為」(Becoming)做書名,是對波娃的思想同人生的最佳概括。
《成為西蒙波娃》
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西蒙波娃撰寫了許多哲學、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小說、隨筆、傳記、專著,其中她生前的自傳也有四部。她晚年,在沙特逝世後寫的作品《告別儀式》也帶自傳成分。她編輯出版過沙特給她的書信。加上幾十年許多寫作者對她的分析與評論,關注女性主義及存在主義的讀者,西蒙波娃她已經甚有認識了。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以及會涉及他人,所以她豐富人生中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思未公開透露。
最近幾年,她的日記和私人信件陸續曝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講師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鑽研哲學、女性主義和宗教,寫有幾本關於沙特、存在主義的著作,2020年8月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中譯本上月在台灣出版。作者全盤檢視了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近幾年曝光的資料,補足了未曾被看見的細節,看到了波娃立體、真實而細微的面貌,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自古希臘哲學以來,西方哲學家都討論「自我」對於人生的重要性。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人類知識的兩大分類。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識自己才稱得上睿智。尼采說,人生在世的任務就是成為自己(Become who you are)。但波娃在哲學上卻這樣反問:如果女性真實的自我根本就被禁止存在呢?如果你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人們卻因你沒有能夠成為你理應該成為的人——好女人、好情人、好母親——而視你為失敗者呢?如果成為自己令你蒙受揶揄、蔑視或羞辱呢?
在波娃在世的那些年,即1908-1986年,女性所擁有的可能性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開始以招收男性相同的條件招收女性;女性取得投票權,也能合法離婚與墮胎。波娃經歷了三十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亞狂潮、六十年代的性革命。女人於公共領域中思考、進而坦率談論自身的方式已有所改變了。但即便如此,人們談論「女性主義」一詞時,所講的內容仍然令波娃覺得粗劣、愚蠢和難以忍受。波娃因此寫了《第二性》。當她寫下「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句名言時,她並不知道《第二性》這本書竟會對自己往後的人生及後世的人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已有諸多文獻深入探討這句名言的意義、探討人究竟如何「成為」女人。《成為西蒙波娃》這本書則旨在探究波娃是如何成為她自己。人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因為人生是永無休止地成為自己的過程——這是波娃在十八歲時就作出的結論。
因此,不可能有條理地書寫自己人生的波娃,她的生命與思想的書寫就由凱特‧寇克派翠完成了。
波娃一生的哲學追求,就是女性要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但諷刺的是,她最受世人關注的,卻依附於沙特,是與沙特的「知識分子情侶檔」關係。
在《第二性》中,波娃說,「女人所能擁有的最多也僅是極不牢靠的力量:無論她是奴隸或是偶像,決定她命運的人從來都不是她自己。」她的哲學也讓她瞭解,她能做的只有持續成為自己。
女性感情生活被無限放大
1927年某天,19歲的西蒙波娃和她父親對於什麼是「愛」起了爭執。那個年代裡,社會期待所有女性都能把結婚生子當作人生夢想。波娃的父親表示,愛就是對他人的服侍、愛慕與感激,而波娃就強烈反對,說愛不只是感激,不只是因為他人對我們付出而欠下的債。波娃在日記中寫:「有這麼多人不曾明白什麼是愛!」
在波娃的經典著作《第二性》中,她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使男人重新獲取權力,她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無畏時代限制與社會成見的枷鎖,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解放女性,鼓舞每個人「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
但即使這樣,她和沙特組成非婚姻的終生情侶檔,仍然使波娃在社會輿論中被認為是沙特的附屬。大眾普遍認為「知識分子」指的是沙特,而波娃只是構成「情侶」的另一人。波娃在1986年於巴黎過世時,《世界報》(Le Monde)的訃聞標題說她的著作「偏向通俗讀物而非原創作品」。1994年,一位知名的女性主義批評家表示:「若有人認為西蒙波娃的重要之處主要在於她與沙特和其他情人間的非典型戀情,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是在社會未脫離男性主導的情況下,由於對女性感情生活的無限放大,而導致對她的哲學成就的低估。事實上,很可能波娃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
被看見好還是不被看見好
法國的哲學家長期爭論著人活著到底是被人看見好,還是不被人看見好。笛卡兒表示人得「不被看見,才能過得幸福」,沙特認為,他人物化的凝視如何將我們囚禁於次等地位中。但波娃並不同意這些說法,她認為人要過得好,就得被他人看見——只是必須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波娃生前陸續出版了四本回憶錄,其他著作有些也具有自傳性質,比如她的美國和中國紀行。她也將沙特寫給她的信件整理出版。 她讓自己被看見。
不過,波娃逝世後的數十年間,新的日記及信件陸續出版。許多人震驚得知波娃不但擁有過同性戀情,對象更是她過去的學生。她寫給沙特的信也透露出她在哲學上對於沙特的影響。
終其一生,波娃受困於人們對於她的能力與原創性的質疑之中,有些人甚至說她的著作其實是沙特寫的。有人說她像是「引用宗教經典一般地」引用沙特。
當年女性作者經常面臨這樣的指控,而她們往往也會將這樣的看法內化。波娃某些原創的論點,很可能正是令沙特聞名後世的論點。有一年,因為沙特太忙了,波娃便用沙特的名字替他發表文章。沙特說過,《嘔吐》(Nausea)原本只是一篇抽象的哲學論文,是波娃建議將其擴寫為一部小說。沙特也說過,在他漫長的哲學生涯中,波娃以她嚴謹的批評與深刻的洞見,幫助他在發表前將文章修改得更為出色。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成為西蒙波娃》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
由 衛城出版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