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恐慌症神經內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恐慌症神經內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恐慌症神經內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恐慌症神經內科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15的網紅洪櫻娟醫師。身心紓壓聊天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洪櫻娟醫師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務管理進修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住院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

恐慌症神經內科 在 書宇(皿皿)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6-03 09:25:40

. 我已經很久沒有發病了,細數起來超過一年了。 但沒有發病指的不是沒有痛苦,在夜裡整晚痛哭、自殘、自殺,那都不叫做發病,那叫做日常。 我常常沒有去上課,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我不能去。 前幾天收到了預警通知書,我再缺席一堂課就要被扣考了,可是我總不能跟老師說,抱歉我昨晚整晚沒睡都在哭,也在思索著怎樣...

  • 恐慌症神經內科 在 洪櫻娟醫師。身心紓壓聊天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7 06:43:25
    有 66 人按讚

    ▋洪櫻娟醫師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務管理進修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住院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
    ▋專長:
    1.青少年及成年人之身心壓力評估與心理治療。
    2.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疼痛、及各種身心壓力症狀之評估治療。
    3.睡眠困擾之評估及治療。
    3.經前、孕期、產後、更年期、銀髮族…等各種婦女身心醫學。
    4.舒壓減重門診及暴食症、飲食失調…等疾患之身心調整及治療。
    5. 慢性病及腫瘤心理醫學。
    6. 一般精神疾病、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強迫症。

  • 恐慌症神經內科 在 豆豆媽咪健康生活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1 21:07:20
    有 842 人按讚

    上個星期po文說我最近常常覺得喘不過氣來
    那種感覺像是胸口被什麼東西哽住一樣
    一時覺得無法呼吸~~~
    #原來無法呼吸是這種感覺
    真的會讓人感到恐懼

    特別是晚上睡覺時,我習慣側睡
    但側睡壓迫感就會特別重
    所以晚上總是輾轉難免

    以為是心臟問題,看了心臟內科
    醫師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
    包括:心電圖、X光
    也特別做了運動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
    診斷結果出來
    心臟三個門有輕度的閉鎖不全的狀況
    但醫師認為這應不至於讓我這麼不舒服
    所以還是建議我去看身心科

    為什麼要看身心科呢?
    我自己也很驚訝

    醫師問:「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很大呢?」
    我說:「不會啊~ 我應該沒什麼壓力才對」
    醫師笑說:「通常說自己沒壓力的人,壓力最大了!」
    我呆在那邊、只能傻笑回應

    醫生懷疑可能是「恐慌症」或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二個病名一聽起來就讓人感到恐懼
    結果,回頭一看大家的留言
    原來好多人也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這難道是媽媽的職業病嗎?

    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擾
    和我分享你們是如何渡過這段路的,好嗎?

  • 恐慌症神經內科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18 10:00:55
    有 16 人按讚


    過年的失智恐慌症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高雄長庚醫院陳乃菁主任表示,長輩平日可以做些簡易的手腦協調運動健腦。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王昭月攝影)

    眼看就要過年了,身在白色巨塔中的我忍不住想分享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每到家人團聚年節時刻,急診室會出現一波吃壞肚子病人,緊接著就是門診爆量;醫護人員準備面對,兒女帶著老父母往腫瘤科、神經科等門診衝的盛況。

    這現象其實是可理解的,現代社會忙碌,子女為生計遠離家鄉,往往只有在重要節日回到原生家庭,重溫與老父母和兄弟姊妹團聚。一年中大半日子裡多靠電話,或是Line來Line去,沒有機會看到老父老母最真實生活狀況和身體變化。

    以我的失智門診言,常會遇到:「醫師,我媽媽把整個冰箱裡都冰滿魚,可是我家從來不吃魚!現在一口氣買了卅條魚,還都放到壞也不處理!」及「醫師啊,我哥哥前腳才跟媽媽說再見,隔天媽媽竟問我過年哥哥怎麼還不回來?她一定哪裡不對勁。」

    每回聽到這些,心中有數這都是典型失智跡象,通常是將老人家送去做檢查後,就會得到輕度失智症診斷。我總慶幸有年節團聚,讓兒女提早發現長輩變化,也讓患者能及早治療。

    近年來,隨著政府和民間推動認識失智症,家屬來門診描述開始有了變化。最近是這樣說:「醫師,我媽走到廚房、好像會忘記要拿什麼,卻是兩手空空走回來」、「媽媽最近反應有點慢」、「爸爸最近好像有時會問重複問題」。但當我問說,這現象發生次數頻繁嗎?是每小時發生,還是一個月內偶而呢?長輩睡眠狀況好嗎?飲食正常嗎?兒女們往往答不上來,做完檢查多是虛驚一場。

    所以,大力推廣認識失智症有利有弊,好處當然是可幫助更多患者和家屬,但同時副作用就是愈來愈多人開始擔心,更害怕自己有天成為失智患者照護者,會急忙拖著長輩來看病。

    遇到這樣家屬,我總先安慰他們不要慌;說到底,記憶力好不好不是那麼容易判斷,但誰能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呢?

    還是要回到子女身上,唯有當他們察覺老人異常,才可能提早面對失智症診斷和治療。關鍵在於家人必須體會到長輩表現和之前的他「相比」下,的確有異常,而不僅僅是從片斷資訊,就捕風捉影驚慌了。

    既然「熟悉」是關鍵字,應鼓勵兒女多回老家探視,平常也要多聯繫、詢問日常瑣事,至少每逢年節好不容易大老遠回家一趟時,也要記得和父母多相處,除吃吃飯,更要好好聊天講話,找機會一起做點事,如一同上市場買菜,一起準備餐點,飯後別忘了下棋、聊天、出遊、拜訪親友等等。如此一來,能增進與父母親的感情,讓老人家開心,更能準確判斷是不是該帶老人家看門診。這所有的努力都是期望能讓有跡象患者提早就醫,無徵兆的長輩可延緩退化,全家享有美好團聚時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