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已經很久沒有發病了,細數起來超過一年了。
但沒有發病指的不是沒有痛苦,在夜裡整晚痛哭、自殘、自殺,那都不叫做發病,那叫做日常。
我常常沒有去上課,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我不能去。
前幾天收到了預警通知書,我再缺席一堂課就要被扣考了,可是我總不能跟老師說,抱歉我昨晚整晚沒睡都在哭,也在思索著怎樣...
.
我已經很久沒有發病了,細數起來超過一年了。
但沒有發病指的不是沒有痛苦,在夜裡整晚痛哭、自殘、自殺,那都不叫做發病,那叫做日常。
我常常沒有去上課,不是我不想去,而是我不能去。
前幾天收到了預警通知書,我再缺席一堂課就要被扣考了,可是我總不能跟老師說,抱歉我昨晚整晚沒睡都在哭,也在思索著怎樣的死法會比較恰當,老師你覺得是上吊還是跳樓好呢?
我當然不能這樣說,所以我頂著核桃般腫脹的雙眼,頭痛的走進教室。
我不能期望別人理解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他們不知道惡魔附身是什麼樣子,更不知道如果自己就是惡魔會是什麼樣子。
我不諱言我是重鬱症、躁鬱症、恐慌症、PTSD患者,我自殺過很多次,也住過兩次精神病院,我每天都要吃很多的藥才能入睡,也會一不小心就恐慌症發作,那像做惡夢一樣,幾乎每週都會發生。(喔不過做惡夢的頻率現在已經高達每天了)
我曾經試圖隱瞞,但我發現我辦不到,因為我就是精神病本身,它已經全然的佔據了我的身體。
我熟知自殘要怎樣才不會留疤、自殺的每一種方式與風險,我甚至光靠一個人的症狀就可以給他開藥,因為所有的藥我都吃過了。
我剛剛看到了林奕含在婚禮上說的一段話,決定把它節錄下來,我知道他在婚禮上這麼說代表了什麼——那是一種絕望的呼喊,以冷靜內斂的方式、以「說」的方式呼喊,因為已經沒有力氣大喊了,也知道只有自己結婚的那一天,才會有人認真的聽他講話。
在此之前不會有,在此之後也不會有任何人把他的話當作一回事。
除非他死了。
以下是他婚禮致詞的節錄:
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想像是什麼?或我們說得難聽一點,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麼?
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襤褸,然後口齒不清,然後六十天沒有洗澡去找他,他就會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又或者他覺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請設想一下,今天你有一個晚輩他得了白血病,你絕對不會跟他說:欸我早就跟你講,你不要跟有得白血病的人來往不然你自己也會得白血病,不會這樣說吧?
你也不會跟他說,我跟你講都是你意志力不夠你的抗壓性太低,所以你才會得白血病。
你也不會跟他說,你為什麼要一直去注意你的白血球呢?你看你的手指甲不是長得好好的嗎?為什麼要一直去想白血球呢?你也絕對不會這樣說。
你也更不會對他說,為什麼大家的白血球都可以乖乖的?你的白血球就是不乖呢?要白血球乖乖的很難嗎?
這些話聽起來多麼地荒謬,可是這些就是我這麼多年來,聽到最多的一些話。
很多人都問說,我為什麼要休學、為什麼可以不用工作、為什麼休學一次休學兩次,然後 bla bla bla⋯⋯。
沒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還要不甘心,這個疾病它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比如說我曾經沒有縫隙的與我父母之間的關係,或者是我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或是隨著生病的時間越來越長,朋友一個一個地離去,甚至是我沒有辦法念書,天知道我有多麼地想要一張大學文憑。
還有有吃過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的藥物的人應該都知道,吃了藥以後 你的反應會變得很遲鈍會很嗜睡,我以前三位數的平方我心算只要半秒就可以出來,我現在去小吃店,我連找個零錢都找不出來,還有吃其中一種藥,我在兩個月裡面胖了二十公斤,甚至還有人問我說 欸你為什麼不少吃一點?
所以有時候你知道,某一種無知它真的是很殘酷的。
我從來沒有做出任何選擇。
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寫文章,其實我從頭到尾都只有在講一句話,就是:不是我不為,我是真的不能。
在中文系的時候,我班上有遇到一些同學,他們是所謂的文青,他們簡直恨不得能夠得憂鬱症,他們覺得憂鬱症是一件很詩情畫意的事情 ,我站在我的疾病裡,我看出去的蒼白與荒蕪,我只想告訴他們這種願望有多麼地可恥。
我也認識很多所謂身處上流的人,他們生了病卻沒有辦法去看病,因為面子或無論你叫它什麼。
.
.
.
如果今天我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一個新的人,那麼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告訴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們這種願望是不對的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讓無論有錢或沒有錢的人都毫無顧忌地去看病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汙名化的那種人。
林奕含 2016/04/03
#寫字 #憂鬱症 #憂鬱 #重鬱症 #躁鬱 #躁鬱症 #精神疾病 #精神病 #自殘 #自殺 #林奕含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婚禮 #結婚 #恐慌症 #ptsd #depression #bipolardisoder #overdose #suicide #panicattack #psyco #mentalillness
恐慌症神經內科 在 洪櫻娟醫師。身心紓壓聊天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洪櫻娟醫師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務管理進修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住院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
▋專長:
1.青少年及成年人之身心壓力評估與心理治療。
2.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疼痛、及各種身心壓力症狀之評估治療。
3.睡眠困擾之評估及治療。
3.經前、孕期、產後、更年期、銀髮族…等各種婦女身心醫學。
4.舒壓減重門診及暴食症、飲食失調…等疾患之身心調整及治療。
5. 慢性病及腫瘤心理醫學。
6. 一般精神疾病、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強迫症。
恐慌症神經內科 在 豆豆媽咪健康生活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個星期po文說我最近常常覺得喘不過氣來
那種感覺像是胸口被什麼東西哽住一樣
一時覺得無法呼吸~~~
#原來無法呼吸是這種感覺
真的會讓人感到恐懼
特別是晚上睡覺時,我習慣側睡
但側睡壓迫感就會特別重
所以晚上總是輾轉難免
以為是心臟問題,看了心臟內科
醫師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
包括:心電圖、X光
也特別做了運動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
診斷結果出來
心臟三個門有輕度的閉鎖不全的狀況
但醫師認為這應不至於讓我這麼不舒服
所以還是建議我去看身心科
為什麼要看身心科呢?
我自己也很驚訝
醫師問:「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很大呢?」
我說:「不會啊~ 我應該沒什麼壓力才對」
醫師笑說:「通常說自己沒壓力的人,壓力最大了!」
我呆在那邊、只能傻笑回應
醫生懷疑可能是「恐慌症」或是「自律神經失調」
這二個病名一聽起來就讓人感到恐懼
結果,回頭一看大家的留言
原來好多人也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這難道是媽媽的職業病嗎?
如果你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擾
和我分享你們是如何渡過這段路的,好嗎?
恐慌症神經內科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過年的失智恐慌症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高雄長庚醫院陳乃菁主任表示,長輩平日可以做些簡易的手腦協調運動健腦。聯合報系資料照 記者/王昭月攝影)
眼看就要過年了,身在白色巨塔中的我忍不住想分享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每到家人團聚年節時刻,急診室會出現一波吃壞肚子病人,緊接著就是門診爆量;醫護人員準備面對,兒女帶著老父母往腫瘤科、神經科等門診衝的盛況。
這現象其實是可理解的,現代社會忙碌,子女為生計遠離家鄉,往往只有在重要節日回到原生家庭,重溫與老父母和兄弟姊妹團聚。一年中大半日子裡多靠電話,或是Line來Line去,沒有機會看到老父老母最真實生活狀況和身體變化。
以我的失智門診言,常會遇到:「醫師,我媽媽把整個冰箱裡都冰滿魚,可是我家從來不吃魚!現在一口氣買了卅條魚,還都放到壞也不處理!」及「醫師啊,我哥哥前腳才跟媽媽說再見,隔天媽媽竟問我過年哥哥怎麼還不回來?她一定哪裡不對勁。」
每回聽到這些,心中有數這都是典型失智跡象,通常是將老人家送去做檢查後,就會得到輕度失智症診斷。我總慶幸有年節團聚,讓兒女提早發現長輩變化,也讓患者能及早治療。
近年來,隨著政府和民間推動認識失智症,家屬來門診描述開始有了變化。最近是這樣說:「醫師,我媽走到廚房、好像會忘記要拿什麼,卻是兩手空空走回來」、「媽媽最近反應有點慢」、「爸爸最近好像有時會問重複問題」。但當我問說,這現象發生次數頻繁嗎?是每小時發生,還是一個月內偶而呢?長輩睡眠狀況好嗎?飲食正常嗎?兒女們往往答不上來,做完檢查多是虛驚一場。
所以,大力推廣認識失智症有利有弊,好處當然是可幫助更多患者和家屬,但同時副作用就是愈來愈多人開始擔心,更害怕自己有天成為失智患者照護者,會急忙拖著長輩來看病。
遇到這樣家屬,我總先安慰他們不要慌;說到底,記憶力好不好不是那麼容易判斷,但誰能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呢?
還是要回到子女身上,唯有當他們察覺老人異常,才可能提早面對失智症診斷和治療。關鍵在於家人必須體會到長輩表現和之前的他「相比」下,的確有異常,而不僅僅是從片斷資訊,就捕風捉影驚慌了。
既然「熟悉」是關鍵字,應鼓勵兒女多回老家探視,平常也要多聯繫、詢問日常瑣事,至少每逢年節好不容易大老遠回家一趟時,也要記得和父母多相處,除吃吃飯,更要好好聊天講話,找機會一起做點事,如一同上市場買菜,一起準備餐點,飯後別忘了下棋、聊天、出遊、拜訪親友等等。如此一來,能增進與父母親的感情,讓老人家開心,更能準確判斷是不是該帶老人家看門診。這所有的努力都是期望能讓有跡象患者提早就醫,無徵兆的長輩可延緩退化,全家享有美好團聚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