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不能等】#原來不只是吃很多吃很少? #飲食失調症
一天三餐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是種享受,但是對飲食失調症患者來說卻是一件困難的事。飲食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會有異常的飲食習慣,導致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的兩種飲食失調症包括厭食症與暴食症,但它們到底和吃太少吃太多有什...
【#心理健康不能等】#原來不只是吃很多吃很少? #飲食失調症
一天三餐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是種享受,但是對飲食失調症患者來說卻是一件困難的事。飲食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會有異常的飲食習慣,導致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最常見的兩種飲食失調症包括厭食症與暴食症,但它們到底和吃太少吃太多有什麼分別?
【飲食失調症有多常見?】
任何年齡、身形、性別的人都有機會患上飲食失調症。飲食失調症患者通常是青少年和青壯年(13-29歲)。雖然現時數據上女性患上飲食失調症的機率比男性高出十倍,但隨著健身文化普及化,越來越多男性患上飲食失調症。值得留意的是飲食失調症是一種心理上的病態行為,而不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什麼是厭食症?】
厭食症 (Anorexia) 的患者會透過不同方法去減低自己的卡路里攝取量,從而減低體重。患者通常會有以下的行為病徵、生理病徵與心理病徵。
厭食症的行為病徵包括:
經常擔心體重或外表
節食
撒謊說他已經吃了很多,所以不需要再吃了
只會吃低卡路里食物
經常批評自己的身型
刻意穿一些可以遮蓋自己身型的衣服
摳喉令自己嘔吐、進行過量的運動、或服食藥物 (例如抑壓食慾的藥物、瀉藥、利尿劑) 去減低體重
不喜歡在別人面前飲食
這些行為病徵會引發一些嚴重的生理上的病徵,例如:營養不良、體重過輕、脫水、便秘、身體虛弱、頭暈目眩、皮膚泛黃、月經失調、心律不齊等等。心理病徵方面,他們可能會有以下狀況:自卑、討厭自己的身體、脾氣暴躁、害怕社交、抑鬱、焦慮等。
【暴食症與厭食症的分別?】
暴食症 (Bulimia) 的患者的確會暴食大量的食物。但由於擔心體重或外表,他們反覆暴食後會感到強烈內疚和羞恥,導致補償行為的出現,例如:過度運動、摳喉、服食藥物,以防止體重增加。
這些行為病徵會引發與厭食症不同的生理問題,例如:體重飄忽不定、脫水導致嘴唇乾裂或破裂、眼睛有血絲、摳喉的手指指關節上的老繭,瘡或疤痕等等。
【飲食失調症的成因】
以下可能是患者渴求減低體重,漸患上飲食失調症的原因:
1. 性格遺傳因素
有研究指出,如果你的家庭成員有飲食失調症的歷史,你患上飲食失調症的風險會高七至十二倍,反映飲食失調可能與某些特徵的基因(例如:完美主義)有關。
2. 心理健康
遭受創傷或有其他精神病患(如焦慮症、抑鬱症)的人更容易患上飲食失調症。另外,壓力和自卑感都可能是導致他們過分擔心體重或外表的原因。
3. 家庭環境
父母或會在青少年成長時過度干涉他們的生活,令青少年在生活上沒法嘗試獨立。操控自己的體重便成為他們唯一可以有自主權的東西。如家人對於子女的身形評頭品足,也會增加子女患上飲食失調症的機率。
4. 社會審美觀
現今社會彌漫著「瘦就是美」的價值觀,有些人會因為自己不符合這樣的審美觀而承受無比巨大的壓力,失去了自信。
【飲食失調症的治療】
一般治療飲食失調症的方法包括:
1. 藥物治療
經醫生處方的藥物能有助患者控制食量、抗抑鬱等等。
2. 心理治療
其中一種為「認知行為治療法 (CBT)」。CBT主要透過啟發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緒,運用多角度思考模式及行為體驗,協助他們面對及處理自己與食物的不良關係,走出飲食失調症的漩渦。另外,與家人一起接受輔導亦是常見做法,不僅能改善年輕患者與父母的溝通,亦能教導父母如何在康復路上給予子女最佳的支援。
亦可能視乎情況進行其他心理治療及配合營養指導。
小編:你與自己身體的關係是如何的?無論是好是壞也可以跟小編說,讓小編給你一個抱抱~讀到這裡,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可能患上飲食失調症了,請儘快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飲食失調症 #厭食症 #暴食症
====================================
【 JAM心理諮詢服務】
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各種心理、情緒和人生困擾?
不想再被各種煩惱拉扯?
想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申請JAM的心理諮詢服務,
讓我們幫助你。
🔽改變從這一刻起🔽
🌈到Bio Link了解更多🌈
====================================
▍JUST A MOMENT ▍
❤️喜歡內容請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吧!
✨你的鼓勵是熬夜小編的最大動力💪🏻
性別焦慮症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瑪:「有位傲嬌的悅稅想找尋新家人喔~」
---以下為子民口吻---
《貓咪送養 在台中北屯》
傲嬌的王子病悅悅想要有個家
#送養文 #認養
名字:悅悅
地點:台中北屯
性別:是個有著尖下巴嫵媚臉的王子
健康狀態:4歲,6公斤,已結紮,點全能,一般血檢正常,白血愛滋陰性。
目前右腳底有點脫毛治療中..有點貓知覺過敏症狀(FHS)吃舒壓胺基酸跟使用插電費洛蒙中
個性:小孩子性格,任性,不怕人,熟悉之後黏人跟屁蟲,貪吃,不安全感比較重,也比較情緒化...只要阻止牠想做的事或想去的地方會罵人生氣,但一下子就好了,大部份時間跟人蹭人要人陪(一直呼嚕)、睡覺舔毛爬高..
對於新環境不會躲反而會探索!但陌生的氣味人貓仍會有警戒反應。
悅悅雖然是前主人從小養大的家貓,但因為不當飼養造就了古怪敏感的性格跟知覺敏感的症狀,並因為牠會主動攻擊小孩而打牠棄養牠。
前主人在幼貓時期沒教好用手跟牠玩,也可能有讓牠長時間餓過或在牠吃飯時干擾牠,導致悅悅對吃特別沒安全感...容易焦慮莫名生氣或偶爾像是找人般喵喵叫...
牠會一直跟人黏人討食,剛開始甚至會有護食的行為(吃飯很急,人靠近時會低鳴哈氣)或是在蹭腳時、摸牠時突然莫名低鳴哈氣出掌打人,知覺敏感症狀也可以參考照片。
目前單貓環境中途使用舒壓胺基酸跟費洛蒙焦慮症狀有明顯緩解,大部份時間是親人黏人撒嬌的,也不再護食貪吃..吃飽躺著翻肚討摸..但偶爾還是會因為小事生氣,很快就好..
這樣的悅悅希望能有一個非常有耐心的單貓或無貓的老手家庭能夠帶牠回家..🙏
連絡人: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22099110595
性別焦慮症治療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醫師:研究生憂鬱、焦慮是正常人6倍】
接連發生大學生自殺意外事故,「安南醫院精神科-張俊鴻 主任」表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高學歷帶來高壓力,研究生得到焦慮症或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六倍,親友的陪伴與傾聽,及本人的自我察覺都相當重要。
張俊鴻說,一般人認為高學歷者是人生勝利組,應該一切順心,但根據美國Kentucky大學作的研究調查(發表在2018 年NATURE BIOTECHNOLOGY)顯示,2279位研究生中(9成是博士生),41%有焦慮症,39%有憂鬱症,竟然比一般人得到憂鬱症或焦慮達6倍以上之風險。
此外,歐洲另一篇研究結果報告顯示3659個博士生中,有32%博士生有一般的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最多,平均三個博士生就有一位有身心疾病,實在是很大的警訊。
而有身心疾病的朋友本身就比較會有較高自殺風險,張俊鴻表示,大數據統計發現憂鬱症患者大概有15%左右的人會選擇自殺結束生命,而思覺失調症約10%也是死於自殺。【註1】
■為什麼不要對憂鬱症患者說加油?
憂鬱症患者通常是很努力的,就是因為太努力,努力到無力,於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面的路。他需要休息,不要再努力,才會再度看到,啊,路在那裡,才會有力氣往前走一點點。【註2】
■如何面對憂鬱症患者:「三不守則」、「6個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正確觀念」
當心愛的人有憂鬱症,我該如何面對?是要小心翼翼地談話,然後不要提到任何關於憂鬱症的敏感話題?或是都不理他,讓他一個人靜一靜?還是應該鼓勵他多正向思考?
其實在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可以參考以下「三不守則」:
▶「三不守則: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
1.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要正向思考等話語。
2.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說都是他的錯,或是有病就什麼事都做不好等等。
3. 不反駁:面對患者沮喪的話語,傾聽就好,不要一直反駁對方說的都是錯的。
除了「三不守則」之外,一起來看看「6個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正確觀念」
▶六個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正確觀念:「關心、傾聽、不要不理他、說出來、一起出去玩、鼓勵就醫」
1.多多關心患者,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如果你身邊有人有憂鬱症,你一定會被一定程度的影響。最重要第一件事可以鼓勵或陪伴她就醫,並且盡力陪伴他完成療程,或是在他不適應原本療程時陪伴他尋找他法。不過也要時時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度沉浸在朋友罹患憂鬱症的情緒中。
2.傾聽
傾聽憂鬱症患者時,要讓他了解現在不好,但不代表未來會不好。
3.不要不理他
患者的孤獨感很大,有時會大到拒絕任何人的接觸,在他們身邊的人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被拒絕就不理他。
4.說出來
患者如果提起自殺的想法,和他們一起討論,不要迴避話題,坦率地與他們討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告訴他們的醫師或是心理師。
5.一起出去玩
可以適時地邀請他一起出門運動或是參加一些輕鬆的活動,如果他不願意,也不要強迫。
6. 鼓勵就醫
在患者身邊的人要積極鼓勵他們就醫,讓患者了解接受治療能有效對付症狀,且讓患者知道療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當療程結束,他將會好轉很多。【註3、4】
■憂鬱症
當一個人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時,那是一種絕望?一種衝動?一種對生命不公平的抗議?失去愛或與人連結的機會?有千萬種理由來解釋。
這些自殺者當中,據研究資料顯示,在生前95%患有精神疾病,70%患有憂鬱症。雖然每位自殺者各有其獨特的起因、發展過程,但在走到自殺那一刻之前,精神疾病似乎是自殺者的一種共通路徑。因此清楚認識、發現、診斷和治療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似乎是在鬼門關前搶救生命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憂鬱症,雖然有其共通的症狀表現,但是不同的年齡、性別、社經階層,卻常有著不同的面貌,因此常讓患病的當事人、親友、老師,甚至一般科別的醫師,都認不出其真正面貌。【註5】
■關於憂鬱症,大家最常誤會4件事
據健保署統計,107年全台共有40萬人因憂鬱症就醫,你我身邊可能都有憂鬱症患者,以下整理4個常見的迷思,由「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袁瑋醫師逐一解答:
1.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
(錯!)憂鬱症患者並非「生在福中不知福」,因為憂鬱症會影響思考能力,患者看待外界事物會變得易怒、煩躁,也因此在旁人看來就像是「不知足」的表現,其實是因為生病了,無法控制自己想法的關係。
2.抗壓性差才會得憂鬱症?
(錯!)許多人以為憂鬱症是因為「走不出負面情緒」「抗壓性太差」而造成,袁瑋醫師認為,其實負面思考和憂鬱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她以車子和汽油來比喻,車子開久了會沒有油,但沒有了油,車子也無法行駛。如果長時間處在負面思考之下,可能使得大腦逐漸失去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如果大腦已經有憂鬱情形,也會加重負面思考的情形。
3 憂鬱症不需要治療?一輩子不會好?
(錯!)正規專業治療對憂鬱症是相當必要的,袁瑋醫師說明,正規治療包括藥物、經顱磁刺激、心理諮商等;藥物治療須持續6至8個月、經顱磁刺激需進行10至20次,經過完整療程後,再由醫師評估停藥、減藥,或是持續心理諮商等後續治療方式。
除了正規治療之外,輔助治療也不可或缺,像是運動、培養興趣、和親友相處、靈性滋養(例如宗教信仰),也都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
袁瑋醫師強調,大多數人的憂鬱症是可以痊癒的,但是不能只靠藥物;藥物可以改變大腦,但如果自己沒有持續調整心理狀態,憂鬱症也容易復發。
4 避免和患者討論憂鬱症?
(不一定!)該不該和憂鬱症患者討論病況或憂鬱症,袁瑋醫師認為答案因人而異、因當下狀況而異。如果身旁有憂鬱症患者,她建議先詢問「我可以怎麼協助你?」有時候對方只需要你靜靜傾聽,也有時候需要你適度提供意見,可以視狀況提供協助。
袁瑋醫師強調,請務必確保自己在穩定的狀況下和他適度討論,不要太急著想要「跳下去救他」;即便是好意相助,或是單純鼓勵他「加油!」,卻可能帶給患者更大的壓力,認為「我已經很努力了,你卻沒有看到。」操之過急反而造成反效果。【註6】
■延伸閱讀「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貼文【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http://bit.ly/3qw1PW7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udn.com 聯合新聞網)「高學歷高壓力? 醫師:研究生憂鬱、焦慮是正常人6倍」:http://bit.ly/3qyKqfC
∎註2
(遠見雜誌)為什麼不要對憂鬱症患者說加油?:http://bit.ly/3oYe5OR
∎註3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如何面對憂鬱症患者:5件你可以做的事」:http://bit.ly/3nVkYz1
∎註4
親子天下 「3不6要,陪伴身邊憂鬱者走過人生低谷」:http://bit.ly/38Whxnp
∎註5
( 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 羅東聖母醫院)「認識憂鬱症」:https://bit.ly/2XUQXVm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郭峯志主任)
∎註6
健康2.0-抗壓性差、不知足才會得憂鬱症?醫師點出大家「最常誤會4件事」:http://bit.ly/2NleY6h
➤➤照片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資訊圖表】陪伴深陷憂鬱的朋友時,不要再說加油了⋯好嗎?:http://bit.ly/38UyDC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 #精神疾病 #憂鬱 #焦慮
羅東聖母醫院-把愛傳下去 /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 安南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性別焦慮症治療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只防疫 更要防家暴】🏠
長期從事家庭社會工作,我認識相當多從事家暴防治的社工,近期我們除了關注新冠肺炎的疫情外,也關注因為民眾自主在家避免社交接觸機會,或因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而被迫待在家不能外出,導致的家內暴力比例增加的問題。😢
從英國、法國、美國、中國到日本,全球新冠肺炎疫期都出現嚴重的家庭暴力,聯合國也發出警訊,提出驚人的數字,表示有些國家的受暴婦女,是過去的兩倍,同時呼籲各國在對抗疫情的同時,也必須把預防家暴納入整體的方案。👩💼
在台灣也有許多人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失業或放無薪假,我們花蓮是以觀光產業為主的地方,因為疫情,就業工作機會變少,在經濟壓力日益增強的情況下,因防疫必須或增加和家人朝夕相處的機會,產生摩擦與爭吵的機率就相對提高,在情緒沒有其他宣洩管道或抽離的機會時,極度容易導致家庭暴力的發生,雖然目前花蓮縣1-3月並沒有因為疫情導致通報案件增加的趨勢,但我們仍應做好預防性工作,避免家暴的發生。🙏
以下摘錄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醫師提出,防疫期間降低家暴風險的幾個建議,請大家多多注意:
✅平時溝通不良,容易發生衝突的雙方,在家隔離時,應儘量保持空間上的距離,相敬如賓。與平時的情緒支柱,可利用現代科技保持聯繫,像平常一樣傾訴心事,相互扶持共度難關。
✅酗酒使暴力發生風險增加。儘管環境隔離讓生活苦悶無聊,仍不應該在這時候過量飲酒,尤其是過去酒後會發生破壞和干擾行為的人。
✅外在的壓力可能使焦慮症和憂鬱症惡化,但忌憚疫情,不敢去醫院診所領取常規藥物,常導致復發。精神疾病發作,也是家暴風險因子之一,此時更應透過治療讓病情穩定,以免因為小摩擦而引發憾事。
✅患有注意力缺陷與過動症的兒童,若因停班停課在家,應考慮持續服用上學期間的藥物,以免親子間因管教衝突,引發家庭暴力。
若您自己或周遭親友、鄰居正遭受家暴威脅,也別忘了撥打以下保護專線通報喔~
📞 24小時免付費保護專線 ☎ 1⃣1⃣3⃣
🗂參考資料:
當封鎖和隔離變得「正常」,武漢肺炎給家暴者的一場「完美風暴」
https://reurl.cc/MvXRQL
裘莉投書「時代」雜誌 呼籲重視防疫期間的家暴隱憂
https://reurl.cc/lVZvWq
防疫期家暴增 新北推性別友善資源包
https://reurl.cc/7XjR1D
居家防疫控管情緒 慎防親密暴力
https://reurl.cc/7Xjk99
📷圖片擷取自公視新聞報導畫面:
防疫被迫待在家 英法家暴案件遽增
https://reurl.cc/GVXe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