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性別流動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性別流動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性別流動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性別流動英文產品中有3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居家防疫一日推一部電影的悶熱七月天,就來複習這一部,有水,有童話,有奇幻,也有愛情,為了打破隔閡與跨越藩籬而存在 —— 第 90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Guillermo del Toro 的《#水底情深》。 ⠀⠀⠀⠀⠀ ⠀⠀⠀⠀⠀ 耗盡上帝所有層次的湛藍,抽離人間陰鬱垂死的渺小,深不可測的水底萬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性別流動英文 在 Sex Chat 談性說愛 |情慾情感 podcast 節目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6:24:20

性別、性愛、舞蹈,所有我最喜歡的東西都在這部電影裡頭了。 我必須非常老實的說,《#跨越大西洋的戀人》是一部超級實驗性、十足前衛的電影,但是我真的喜歡,就算機會渺茫,還是希望可以寫一點字,記錄我的喜歡,也希望能找到小到不行的小眾們,願意去電影院給它一個機會。 《跨越大西洋的戀人》描述巴黎(女)舞者...

性別流動英文 在 Joe English|林軒英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0:22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有什麼想法?⠀ /⠀ 這週看到知名國插(國際插畫家)Cherng的圖文,又笑又生氣,但也不禁感嘆這社會上存在不少誤解與歧視,如「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社會移工歧視」、「恐同」等。⠀ ⠀ 老實說我自己也算有遇過「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的狀況。⠀ ⠀ 畢竟...

性別流動英文 在 Jying Cha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5:37:05

#purrreads​ ​ 笹沼俊暁《流轉的亞洲細語》
​ ​ 「從人類史規模來看,人類長久不具有以民族國家為前提的語言文化,但人類一直以來都享受由語言構成的種種文化。」​ ​ 身為在台日本教授的作者,以繁體中文寫作,用文化脈絡戳破台日友好的鄉愿假象,是極具勇氣的。​ ​ 為了對抗被過度約化的文化表...

  • 性別流動英文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19:23:28
    有 670 人按讚

    居家防疫一日推一部電影的悶熱七月天,就來複習這一部,有水,有童話,有奇幻,也有愛情,為了打破隔閡與跨越藩籬而存在 —— 第 90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Guillermo del Toro 的《#水底情深》。
    ⠀⠀⠀⠀⠀
    ⠀⠀⠀⠀⠀
    耗盡上帝所有層次的湛藍,抽離人間陰鬱垂死的渺小,深不可測的水底萬物為此而靜止,透明的泡沫柔和沐浴在這道光芒週遭,輕舞旋轉再散開冒向上方的水平面,靜靜閃耀著永恆的光芒,一旁寒冷的黑暗不動聲色,隔絕了整個塵世的紛擾庸俗,這是愛情最純淨而懾人的樣貌,兩個孤獨破碎的靈魂毫無掩飾的深深一吻,為彼此而生,為彼此而死,猶如水般柔軟填補千瘡百孔的軀殼,為彼此而完整。
    ⠀⠀⠀⠀⠀
    一場啞巴與魚人的戀曲,一段平凡與不凡的交會,從開始到結束的一切氛圍、畫面、時空、故事到音樂都巧奪天工,在《羊男的迷宮》後 Guillermo del Toro 再度透過電影此項魔法呈現自身內在美好而善良的世界,美麗極致,浪漫極致,愛情撼動靈魂深處的模樣連鴆毒也一飲而盡,真正的愛情無論身為怪物、野獸、凡人、殘疾,都是褪去偽裝後彼此眼裡那一抹最美而永遠停駐的景色。
    ⠀⠀⠀⠀⠀
    在冷戰時期的美國,一處高度隱密、戒備森嚴的政府實驗室裡,總是形單影隻的女清潔工 Elisa 因啞巴缺陷,以為自己一生注定被沉默和孤寂籠罩,與不得志的同性戀畫家 Giles 一同租在電影院上方的舊房裡,兩個被世界冷落的寂寞生命互相陪伴、加油打氣。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作息,正常人的生理慾望,導演亦沒有忽視。一天清掃環境時,意外發現一處列為機密控管的實驗室,藏著被大型水槽囚禁的神秘兩棲生物,有近似人類的外型,卻佈滿鱗片也有魚鰓,據說亞馬遜當地的土著將魚人視為神一般供奉。
    ⠀⠀⠀⠀⠀
    雙眼落在這個奇特的生物身上,孤獨的 Elisa 似乎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衝動,因為一個無法言語,一個並非人類,能發出的聲響只有可憐的殘缺之聲,某種程度而言,他們猶如被世界驅離的同類。在冷漠疏離的環境,她帶著純淨的眼神,溫暖的童心,裝在成年女人的身體裡,水煮蛋代表了食慾也藏著情慾,從擺放一顆漸漸到一字排開,魚人學會比劃蛋的手語,在音樂悠揚的薰陶下也建立起不需隻字片語的溝通橋樑,究竟,人與人的互動除去言語之後還剩下什麼?
    ⠀⠀⠀⠀⠀
    人類生而具備溝通的能力,後來成了巧言令色舌燦蓮花,無法傳遞真情、難以表達本意,然而,這兩人之間卻是無聲勝有聲,舉手投足散發信任與關愛,每個眼神暗藏著情感之流動,他們寂靜的國度裡沒有任何人能擅闖,不得其門而入,只要彼此相擁,死也不足為懼。
    ⠀⠀⠀⠀⠀
    When he looks at me, the way he looks at me. He does not know what I lack or how I am incomplete. He sees me for what I am, as I am.
    ⠀⠀⠀⠀⠀
    Guillermo del Toro 浪漫到無可救藥的故事,總會折射歷史狀態和社會弊病,《羊男的迷宮》以奇幻故事包裝了西班牙內戰的殘酷史實,《水底情深》裡也隨處可見美蘇對峙時期的性別歧視、沙文主義、菁英文化、階級分明和種族霸凌的醜陋樣貌。
    ⠀⠀⠀⠀⠀
    Michael Shannon 的上校讓整部電影的轉折更具層次感,他象徵著權力、暴力、控制慾和另一種男性主宰的渴望,先是在廁所裡毫不避諱的於女性面前小解,以羞辱下位者的姿態宣示權威,接著走到哪都把玩著那支電擊棒,以管教之名不斷凌虐人魚發洩怒氣,自恃於實驗室裡如神的存在,盲從買下業務口中代表成功人士的凱迪拉克,還是足以匹配他獨特品味的限量色,以男性雄風和權力地位凌駕眾人之上讓他洋洋得意。但偏偏,自始至終不屑一顧的女性清潔員工竟在他眼皮底下讓自己顏面盡失,將軍翻臉不認人的責罵更狠狠挫了他的銳氣,為了彌補過失最終殺紅了眼,鮮明劃分出整個故事裡的善與惡、是與非、黑與白,宛如多數童話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對立,在泯滅人性的遭遇裡看見人性緩緩綻放。
    ⠀⠀⠀⠀⠀
    整部電影私心認為最出色之處在於導演處理情慾的手法,名符其實的「魚水之歡」。
    ⠀⠀⠀⠀⠀
    水、愛和情慾的意象都是流動的,從晨光自慰到水煮蛋的暗示,上校一語雙關的威脅恫嚇,會被以黑色童話視之也是因為情慾與生活的難以分割,純真的心靈並非除去性慾,而是以再自然不過的角度看待慾望。所謂相由心生,朋友、同志畫家、心地善良的啞女,親眼見證也體現了愛情的本質,若被成見歧視與仇恨矇蔽了雙眼,便無法理解更遑論接納如此清晰而美麗的模糊感受,只有用自己的心才能看清事物,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就因真相往往不夠完美,而人們需要的更多,在撼動天地的淒美愛情面前,導演將所有的道德議題、合理爭論都任憑浪潮奔流入海,泛起老派而真摯的陣陣漣漪,撫慰了現代人渴求溝通的冰冷心溝。
    ⠀⠀⠀⠀⠀
    「我相信生命,我相信愛情,我更相信電影。」
    ⠀⠀⠀⠀⠀
    I believe in life. I believe in love and I believe in cinema.
    ⠀⠀⠀⠀⠀
    投入電影二、三十年至今,Guillermo del Toro 深刻體悟到一時的順遂不是永遠的順遂,往往下一秒就從高處墜落谷底,經歷潮起潮落,他依然堅持初衷,投注六年的時光籌備拍攝,勇於挑戰各種世代與族群的限制,畢竟,好萊塢始終不是一個樂意給予拉丁美洲人種和奇幻電影機會的友善之地。
    ⠀⠀⠀⠀⠀
    《水底情深》讓人情不自禁愛上的一點,在於導演親手扭轉了怪物電影的框架,也親手改變了愛情童話的陳規,現實世界裡公主和王子,走到後來只有一個千瘡百孔滿是殘缺的孤獨靈魂。但,純粹的愛情是看見彼此真實的面貌,沒有一個人需要為了追求不屬於自己的事物而隱藏自我,唯一在電影裡蛻變的,就是愛上彼此再平凡不過的一面,一無所懼,為心底最美的情感放手一博。
    ⠀⠀⠀⠀⠀
    上善若水,愛,是「水」情感化後的樣貌,有時桀傲不馴有時以柔克剛,一個無孔不入一個無處不在,導演將自己堅信不移的人生價值幻化成令人著迷且懾服的電影美學和藝術語言,溫暖如水包覆觀眾,浪漫如水凝聚人心,純粹如水滲透表象,綺麗如水深沉致命,奇異如水拓展想像,悠揚如水餘波盪漾,細膩如水綿延無盡,寬闊如水觸碰藩籬,悠久如水亙古流長。
    ⠀⠀⠀⠀⠀
    ⠀⠀⠀⠀⠀
    「水的形狀隨著容器而變,如此溫柔,同時具有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穿透硬石腐蝕鋼鐵,無孔不入。我想這就是愛,我們能與年長十五、二十歲的人談一場忘年之戀,也可與同性別、不同宗教、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墜入情網,宛若水的形態和模樣,愛足以包容一切差異,打破所有藩籬,跨越千里鴻溝。」

  • 性別流動英文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5 00:03:37
    有 30 人按讚

    相信接觸過性/別理論嘅朋友應該常常接觸「性別認同」呢四個字。每個人都有形容自己嘅方式,有一啲人會用「男/女」、有啲人會用「非二元」、「流動」、「酷兒」、「唔男唔女」等等嘅字眼。隨着我哋長大,不斷摸索、體驗、感受,而慢慢確立現階段嘅性別身份,當我哋追尋「做自己」呢一個目標嘅時候,背後有啲咩因素係影響緊我哋嘅性別認同呢?

    首先(係廢,但都係要講)條件當然就係你個身體啦。

    身體係我哋同人交流最直接嘅實物,身體呈現出嚟嘅外表,以及同其他人嘅差異,都係造就性別定型(例如假設對方係咩性別),繼而理解對方嘅第一步、最原始嘅條件。

    我哋一出世就會被判定成為某一種性別。呢一種完全被動嘅性別認同就係靠當時個醫生睇你胯下而決定。喺出現第二性徵嘅時候,因為生活環境、染色體、荷爾蒙等嘅因素控制住我哋內外器官嘅發展。我哋會見證住自己五官嘅輪廓、脂肪比例同毛髮嘅增長,有啲嘢會生多啲,有啲嘢會生少啲。所以身體嘅轉變就係奠定我哋探索或者疑惑自己性別身分嘅重要一環,軀體就係我哋做開始嘗試同轉變性別表達嘅地方。

    講到轉變,當然包括我哋點樣慢慢塑造自己嘅性別表達啦。

    性別表達,即係我哋嘅言行舉止、衣着髮型、興趣行為都係表達緊自己嘅性別。話雖如此,外在嘅表達往往會受制於自己內心嘅安全感同埋接受程度而改變。所以即使係同一個性別認同嘅族群(或者角色),都會出現性別表達不一致嘅狀況。舉個例,有人以為TB就一定係短頭髮,但都有人一頭長髮,同時認同自己係TB;一仔都好肌肉型,都有走bitchy風嘅一姐。

    呢一種概念落差就係我要講嘅第三個因素 - 社會觀點。

    我哋身在嘅社會、文化、宗教、習俗都不斷咁影響緊我哋對性別身份嘅想法。我哋成日講話着裙就係「陰柔」,但係參考其他文明例如古羅馬,男性會着無褲檔嘅長袍嚟表達自己陽剛嘅性別氣質;十四、十五世紀嘅歐洲都會有男性著長襪吊襪帶。即使喺亞洲、太平洋同非洲地區,都會有男性著裙嚟做民族服飾。

    當其他人靠衣着同埋行為認知自己,喺呢個雙向嘅互動之中,不時會同自己想表達嘅訊息有出入,而造成誤會、尷尬、甚至係唔舒服嘅情況。呢個狀況對於跨性別或者性別流動嘅朋友比較明顯,尤其係被呼叫性別稱謂嘅時候。好多時人嘅本能就係靠睇樣同人社交,依靠自己對性別嘅理解而作出直覺判斷。一層層直覺嘅判斷,你點睇人,同時都點睇自己,都會構成自己性別表達嘅一個改變因素。

    要從社會觀點開始倡議多元性別,唔係就咁叫人「唔好假設對方男定女」,甚或「叫錯名就大大矱」,因為對方聽咗都唔知道要點做,加上誤會,可能會造成更多對立面。蓄意嘅冒犯應該係對方明知你嘅性別認同,都仍然刻意重複叫一個唔恰當嘅稱呼。

    不如諗多一層,準備點樣同對方講自己點解聽咗某啲字眼會唔好受,係咪對方嘅習慣語言同自己唔同。例如,廣東話對所有性別都通用「佢/他」同「你」,無用女字邊嘅「她」/「妳」唔等於英文中用錯pronouns咁。

    仲有啲咩可以做?

    鼓勵更多人初次見面時可以問多一句「你點稱呼」,或者建議一啲直接、通用嘅不分性別稱謂,例如「朋友」、「參加者」、「使用者」、「同學」之類。

    你仲諗到有咩方法呢?下面留言話俾我哋知啦!

    //

    撰文:馬天娜 @mtna.sc
    圖源: @glsen 、互聯網
    #pridelab #pridelabhk #BeTheChange #馬天娜 #所有性別 #性別表達 #hklgbt #性別多元

  • 性別流動英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9 08:49:59
    有 120 人按讚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性別流動英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1-25 20:21:51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性別流動英文 在 米克瑞 MickRayTW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6-22 02:38:00

    你是誰呢?什麼讓你 proud to be?

    想訂閱就訂閱吧!!! =)
    https://www.youtube.com/MickRayTWTV

    英文頻道:MickRay
    https://www.youtube.com/user/MickRayChung

    跟蹤我: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ickRayTV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yunray_chung
    Twitter: https://twitter.com/YunRayChung
    Tumblr: http://mickray-chung.tumblr.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