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 #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中的主角 #韓可魯 ,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斯密達」(雖然我看到最後還是不知...
「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 #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中的主角 #韓可魯 ,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斯密達」(雖然我看到最後還是不知道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在某些人眼裡,他非常奇怪,焦慮的時候會不斷唸一些海洋生物的種類和部位、有些時候甚至會拿頭去撞牆壁、一眼就能夠記下所有的數字和東西、執行任何動作的時候嘴巴要碎碎念等等,可是當他善用他的特質在恰當的地方,反而能夠有很好的結果。所以與其說是「患者」**,不如說他有屬於他獨特的「寶藏」。
我想一想,既然我有亞斯特質,就會相對來說比較好相信數字,可是做完這個測驗之後,很意外比我想像當中的分數還要低一些(你可以玩玩看自己有沒有大於32分)。或許這些年來被治療和工作上面的學習,也改變了我許多。
根據我粗淺的了解(如果有錯請不吝指正我),亞斯雖然是一種疾病診斷,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亞斯特質」,就像性別認同一樣,不是二元的男女,而是一個光譜,甚至可能會有更多元的情況。在這個測驗當中,你會獲得一個分數,如果你得到滿分50分,也不代表你真的是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只是代表你對於某一些細節、某一些東西特別在意跟執著,如果你需要明確的診斷,可能還是求助身心科醫師比較好。
你可能會問說,如果我的得分很高,那我還有救嗎?除了這個測驗本身有它的限制之外,老實說,在做這個測驗的時候我還有一種感覺: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好像有點不一樣。包含對人際的敏感度,察言觀色、語言相處的感覺等等,似乎在學習諮商之後,我變成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亞斯特質的人」,比方說「我很難察言觀色」這一個題目,對以前的我來說是「絕對同意」(小時候我媽都說我是一個不會察言觀色的小孩),但透過一些課程的訓練,我慢慢「知道」,兩隻手放在前面交叉可能是防衛、用手托著下巴,或許代表專注聆聽,眼神接觸,可能表示這個人願意跟你談到他的心情,而眼睛看著地上,或許他正在逃避某些東西、逃避互動等等——這些「很基本的人際互動法則」我原本都不知道,是透過訓練之後慢慢知道的。從這個角度看來,雖然花了很多學費還沒畢業,但也算是值回票價的!(感謝一直以來沒有放棄我的朋友跟老師們XD)
換句話說,你可能因為經歷了一些學習或者是調整,你身上的某些特質、有些部分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的背面,就是有些部分是無法改變的)。重點不是你改變了多少,而是你有沒有辦法展現出你比較擅長的那一個部分,把它當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飛向更遠的地方。而那些你不擅長的部分,一方面要感謝陪在你身邊的友人*(例如劇中的 #尹樹木 ),一方面也要謝謝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你生命的色彩。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不是亞斯都一樣。一直看著自己陰暗的部分,只會越陷越深;嘗試用你擅長的地方,把你的人生點亮,你會發現,當你活出真正的自己,雖然身邊的人不一定會喜歡你,但至少,你會變得比較自在一點,而這個一點點,就像是海洋上面的燈塔,讓你在迷惘當中慢慢長大,安頓下來,不再害怕。
#限動上滑做測驗
#亞斯伯格成人量表
——
*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當你發現自己有些部分和別人格格不入,別人覺得你很奇怪的時候,請先不要先入為主的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這可能是症狀或者是你的特色本身,可以改變很好,不能改變也沒關係,畢竟這跟大腦的一些結構有關;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的朋友或是伴侶,可能會面臨所謂的的 #卡珊德拉症候群 ,你在一種壓力和痛苦當中,但別人卻看不出來,甚至認為有問題的人是你。關於這個症候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這個詞的意思,應該可以找到一些因應與相處的方法。
**感謝讀者的留言補充: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新定義,取消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病名」,放到自閉症類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分類當中。
性別敏感度定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時常會接收到對於不同人生階段「合宜」表現的社會期待,例如「等到大學在談戀愛、某個年紀應該要結婚生子、退休後可以含飴弄孫...」。事實上,生命歷程的分期與約定俗成倫理規範的關係,不只反映出一個社會文化看待、定義與形塑「人」的方式,同時也會形成對於不同社會角色的刻板印象與道德價值觀的判斷。
尤其,「成家」往往被視為作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之前百工的說書會曾經分享《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一書即是從同婚成家多元實踐的跨國比較研究來反思今日現代社會婚姻的意涵。在社會變遷劇烈的今日,單身、不婚的人口增加成為社會議題,尋找伴侶的媒合APP的出現,也反映出市場的需求與個人對於「成家」的期待。讓我們透過這篇 【50+ (FiftyPlus)】 對於中年單身約會市場的社會觀察專訪,來思考婚姻市場中對於中年階段「單身」或「戀愛」的理解背後,反映出的性別差異。
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馬上要舉辦的《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三位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講者,將會從人類學視野來關注職涯與性別議題,千萬別錯過了這次的精彩活動喔!也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張緯紘提到,45歲以上的女性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渴望自由的生活。若發現男性和自己缺乏共同的興趣和價值觀,多半會果斷結束和對方的關係,而非將就進入婚姻狀態。
相對的,45歲以上的男性,未婚原因和擇偶條件就簡單多了。張緯紘說,即使過了45歲,男人最在乎的還是外貌和年齡。這個年齡層的男性,通常期望交往對象的年齡小自己7~8歲,還處在適合生育的年齡。相較於同齡女性,他們也更期望能組織家庭、生養小孩。
沈秀華觀察,台灣人不只對約會市場的想像高度年輕化,當人們談到漂亮、可慾望的身體時,也通常是指青春的女體。外貌不夠年輕、過了生育適齡的女性,會因此被排除在愛情與婚姻之外。
...
既然婚姻市場對女人的青春與美貌如此苛求,女人該如何自處?沈秀華直言,「台灣的熟齡女性比男性有趣多了。不是只有男人不要女人,女人也不一定要這些男人。」她進一步解釋,50歲以上的台灣男性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長年投入工作,性別敏感度較低,興趣培養也有限。反之,同世代的女人因為要照顧自己、照顧他人,往往會發展出許多技能和興趣,有一群自己的好姐妹,懂得如何生活。
(引用自: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2253?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utm_campaign=&fbclid=IwAR1NqZ2VBeozNMHj94_NT2MFaYgnQjyoZ6-niZEsR7raWb9F4X0WtRrSHBg)
性別敏感度定義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裝睡的政府叫不醒
-
國民黨團今天召開記者會,為屏東曾小姐不幸受擄殺事件表示哀悼,並呼籲蔡英文政府應盡速完成立法,別再找藉口!
我認為蔡英文政府應對此次受害的屏東曾小姐引咎自責,曾小姐遇害前報案二次,都以性騷擾處理,出事後官方推說基層敏感度不夠。以我擔任107年行政院「#糾纏行為防制法」的起草人,問題的關鍵不是基層敏感度,根本是法令不夠明確。以曾小姐憾事來說,除了黃男入店言語接觸外,其他的跟追、盯梢跟本不符合法律性騷擾定義,現在的警政署版糾纏犯罪防治法也就無法處理。
-
細數過去跟騷受害往例,民國89年,淡水建商小開王鴻偉,因求愛不成,開車衝撞女方,再砍殺176刀後棄屍。106年世新大學迷戀學妹的學長,也差點釀成殺害慘案。去年10月造成國際矚目的長榮大學外籍女大生案,也是事發前已顯跡象。這些案件就像我們有許多交通改革計畫,但直到太魯閣列車案發生,#顯示出政府的漠視是所有事件的元凶,#執政當局的冷漠、#無感實在令人髮指。
-
行政院負責此法案的羅秉成政委將立法牛步推給民間團體意見及版本太多,司法院對相關令狀有意見,但是去年12月相關機關皆已提出意見,內政部亦於今年1月15日召開會議蒐集民團的主張,為何 #行政院仍毫無進展?內政部警政署版說是要「聚焦性別暴力」,仍說不清楚到底警政署所指的性別暴力是什麼?為何聚焦性別暴力,就要將糾纏限縮在現行法律規定的性騷擾?
-
我認為針對跟蹤騷擾案件首先要有事前預防機制,第二就是要立法明確授權。民間對跟騷立法相當有共識,絕對支持制定跟騷法,但政府與民團開會後就沒有下文,沒有負起與社會、與立法院好好溝通的責任。#究竟還要讓多少跟騷狼爪得逞,#政府才會醒過來?
-----
今日國民黨團記者會新聞連結: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496799
曾女兩度報警仍求助無門新聞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10000808-260402?chdtv
性別敏感度定義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一勞動節 🏳️⚧️ 跨性別職場調查 - LONG LONG ROAD TO 平權~
PRIDELAB的 #跨性別小組 在3月份進行了首次針對 #香港跨性別職場友善度 的調查,我們最後收回有效問卷62份,談及自己的經驗需要很大的勇氣,感謝每一位跨性別朋友無私分享自身經歷🙏🏻。今日適逢五一勞動節,晴晴分享調查當中的發現及感受,希望讓我們對平權路多一點啟發。晴晴分享一點的發現及感受,希望讓我們對平權路一點啟發,總結一句﹕「#平權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性別認同不止男女,#非二元性別 認同者佔30%
調查中我們定義的「跨性別」是性別認同與出生指定性別不符。調查發現超過三成問卷回應性別認同為男或女以外的「其他」性別。目前法定性別只有男和女兩種,而正進行立法諮詢的 #性別承認法 亦刻意忽略探討第三性別的立法可行性,使一眾跨性別人士沒法去獲到與性別認同相符的性別生活。其實當FACEBOOK都會有71種的性別選擇,更多海外國家亦已實行「Gender X」法定性別立法,香港法定性別選項仍然只有「男」和「女」是否足夠應付實際需要?
🏳️⚧️跨性別職場不友善對待TOP3
“Come out or not come out”彷彿就是世界其中一條最難答的題目,但即使出不
出櫃,仍然有機會因跨性別身份受到不友善對待。調查發現36人回應曾在公司受到不友善遭遇,其中13人在公司有come out ,而跨性別職場最常見不友善對待頭三位分別有﹕
1️⃣ 對方使用不符合自己性別認同的性別稱謂 (69%)
2️⃣ 言語侮辱 (39%)
3️⃣性騷擾 (36%)
#性騷擾 受現行《#性別歧視條例》所規管,有已在公司出櫃跨性別表示同事仍會說黃色笑話。現行關於性騷擾的培訓及個案例子以順性別女受害者為主,使人忽略不同性別受害者感受。亦有跨性別穿著合符公司規定的服飾,卻被經理更以「不喜歡」為理由,要求他穿著更陽剛男性打扮。,事主更受到性別上的言語霸凌卻沒法申訴。子華神都會講一句﹕「搵食啫?犯法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天生也是獨特的,跨性別不過是其中一種的特質,將心比己每個人都希望快快樂樂上班去,難道跨性別就是一種原罪?就可以令你忍心這樣對待跨性別的同事?
🏳️⚧️97%企業未有提供培訓
原來有97%的僱主無提供性別敏感或性小眾的培訓,反映香港缺乏性別角度僱員培訓,政府目前只為特定範疇人員提供相關性小眾培訓及資源,一般行業僱主難以尋找相關支援,連 #工作指引也欠奉。歧視往往源於不理解或者敏感度不足,例如﹕公司制服設計要分男女裝、使用「先生」、「小姐」等不符性別認同的性別稱呼跨性別人士,這些對跨性別人士都會做成傷害。若工作間能有具性別角度培訓及指引,能更容易締造與跨性別人士共融相處環境。
🏳️⚧️職場性別友善平均分4.8
我們邀請受訪者以十分為滿分,評論香港整體現時的職場對跨性別的態度友善度,發現平均分是4.8分。不少受訪者反映公眾對於跨性別其實仍然是 #一知半解,更甚香港職場可能 #不太知道如何與跨性別的同事相處。4.8分有甚麼啟示,即是如果平權是一份考卷,社會今天的情況其實是「#有待改善」。
🏳️⚧️結語﹕平權路漫長 千里之行始於立法
猶記得去年5月新任既平機會主席朱敏健,已經講過「日後會朝立法方向在就業、教育等三個範疇作出推進令香港逐步成為共融多元的社會。」,可惜到今日都仲係一張白紙。跨性別已經客觀地存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不同的考慮上是否也應該包括在內呢?立法保障只是其中一步,更重要是跨性別只是一個身份,本身其實同大家沒有分別。同樣也需要被認同及被尊重。
#性別工程 私人感晴
#撰文_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