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性別意識培力主要的目的為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性別意識培力主要的目的為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性別意識培力主要的目的為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性別意識培力主要的目的為何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Negotiating Opportunities :How the Middle Class Secures Advantages in School 》(Calarco,2018)書中,作者 Jessica McCrory Calarco研究美國小學裡,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分別採取哪些策略和學校...

  • 性別意識培力主要的目的為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1 23:17:58
    有 187 人按讚

    《Negotiating Opportunities :How the Middle Class Secures Advantages in School 》(Calarco,2018)書中,作者 Jessica McCrory Calarco研究美國小學裡,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分別採取哪些策略和學校老師及教育體制互動。

    同時,老師對策略與孩子的期待,如何沿著階級界線而變化,產生不同的回應。作者認為「階級」才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最主要的因素,而「種族」與「性別」相對較不明顯。換句話說,作者同意過往研究,認為相同階級擁有類似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慣習,就會採用相似的實踐策略。

    近一步透過在家裡基於課堂文化需要的教導,讓孩子繼承這些資本。學校標準向來被認為與中產階級文化緊密相關,此場域剛好讓中產階級的孩子大展身手,將老師當成可使用的資本與工具,透過尋求協助、挑戰權威、吸引注意力、發揮創意、更改規定、要求方便及表現各種才藝等「影響力策略」(strategies of influence),再搭配家長威脅老師、後勤與金錢支援、解決學校及老師問題等手段,讓中產階級的孩子持續保有學業成績的優勢,進而鞏固自身階級的優越地位。

    這樣的結果不僅存在小學,而是一路擴展到中學、大學,甚至就業市場上,中產階級都能應用這些自小在家中學習的策略,不斷獲取好處滿足自我實現的目的。相對而言,勞工階級則因各種資本的不足,且從小生活場域培養出的慣習,其邏輯相悖於學校場域,導致勞工階級的孩子採用「尊敬策略」(strategies of deference),自己解決問題或被動等待老師發現,他們在學習與校園生活上陷入掙扎。勞工階級父母在家的教養腳本,更重視孩子的品格遠勝於學業成績。

    但這也導致,他們尊重老師權威及服從學校規矩,即便不公平的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大多選擇默默承受。這樣的慣習常導致他們學習上的障礙,進而造成成績表現不如中產階級的孩童。勞工階級父母以消極被動的方式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他們希望孩子在校不要被懲罰就好,能順其自然地快樂成長。即使在收入有限的狀況下,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前提是他們快樂,而非中產階級以功能為導向。

    這本書的研究關懷與結論,並非淪為階級或結構決定論,且強調其中有不少階級裡的異例。同時,也補充經歷階級流動的人的慣習,相互滲透中產與勞動階級的既有邊界。但作者的論證仍堅持「階級」超越性別、種族是造成社會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原因。尤其透過教育體制複製上一代的階級,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又採取自身肯認的策略,持續鞏固自己的階級位置與未來的社會成就。

    但我好奇這樣的結論是否適用於台灣或是其他國家,地理位置、教育制度、婚姻制度、文化風俗、教養腳本不同的場域,「階級」是否仍就如作者所言具有強大的解釋力——中產階級在學校就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及勞工階級都只能消極被動地被結構宰制,無法展現專屬於勞動階級的能動性?

    當勞工階級越努力想藉由教育制度達到階級向上流動,就得越用力否定自己的階級、父母、家庭與出身——這過程無疑是勞動階級異化的開始。但對於成功與美滿人生定義,在如此單一的主流敘事中,卻仍箝制著生活在裡頭的每個人。

    唯有,當結構因為一次又一次的事件發生,才能轉變文化與圖示,進而回過頭改變結構中能動者的意識形態,這也是我們社會學家為何聚集在此的原因。先發現學校的標準加深階級鴻溝與社會不平等,進而提出革新的辦法。

    這些研究中(我的文獻回顧報告)發現勞工階級可以透過努力讀書考上好學校,就有機會贏得中產階級才享有的紅利。雖然這樣的能動性只是對結構短暫的抵抗,終究,我們應該回到偏見的最源頭:「為何從事勞力、長工時又危險的工作,反而收入與地位最低。」現階段,這篇只是要鼓勵更多勞工階級的家長與孩子,透過上述的研究發現採取可行的策略,讓孩子在學校取得好成績,並擁有漂亮的學歷及證照以利未來就業。

  • 性別意識培力主要的目的為何 在 張珮歆Carey Ch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16 03:50:23
    有 257 人按讚

    【 北一女校慶聊天十分鐘45元的新聞,還可以怎麼討論?】
    ﹏﹏﹏﹏﹏﹏﹏﹏
    ▍輿論怎麼開始的?
    ﹋﹋﹋﹋﹋﹋﹋﹋
    .
    北一女中12月12日舉行117周年校慶和園遊會,其中一個攤位提供「聊天」項目,消費者可以從街舞社社長、民謠吉他教學、流行音樂社社長、合唱團團長等學姐中,選擇拍照、點歌、聊天、打球等活動。
    .
    引發網路熱議,有人認為有商業頭腦、有人則認為不妥,更多的是在網絡平台的批評和羞辱。
    .﹏﹏﹏﹏﹏﹏﹏﹏﹏﹏﹏
    ▍可以用什麼方式更深討論?
    ﹋﹋﹋﹋﹋﹋﹋﹋﹋﹋﹋
    .
    1、標籤拆解:
    .
    將主角多重身份背後標籤拆解,通常輿論都是從標籤的衝突之中產生
    比如「你是xxx就應該要ooo」,而當沒有做到ooo時,就會引起輿論
    所以將標籤拆解,以便理解「預設概念衝突」是怎麼發生的
    .
    2、三種觀點:
    .
    這件事的社群輿論主要從三種觀點切入,分別為 #社會 #商業 #教育
    我會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各持這三種不同觀點的人會怎麼表達
    .
    3、先後因果:
    .
    先發生「園遊會」,才有「網路熱議」,然後才有「新聞報導」
    所以不能直接看到「新聞」來反推「辦這種活動」的起心
    「是為了賺錢才辦活動」
    .
    🚩標籤拆解
    .
    北一女學生同時背負 #女性 #名校 #高中生 的標籤
    .
    🚩三種觀點
    .
    ▍社會觀點
    .
    著重在 #女性 #名校 的討論
    .
    ►為什麼這麼多活動,「拍照」「點歌」「打球」可以,唯獨「陪聊」被特別放大?
    .
    ►「女性」與「盈利」掛鉤,潛意識便會跳出「性交易」「八大行業」?
    這是這社會還不願正視的問題所致,#污名化 和 #歧視 普遍散落。
    .
    一來不明白八大行業真正內容為何,而直接認為這是下賤、骯髒的,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酒店從業人員都是在賣身、賣感情,會上酒店的人也不是每個都想亂搞。
    .
    酒店客群主要分成商業客和兄弟客,商業客就是一般西裝領帶的商務人士而已。
    .
    酒店又依照服裝樣式開放程度分成 制服店、禮服店、便服店。
    以最單純的禮服店而言,就只是倒酒、整理桌面、唱歌聊天,僅此。
    .
    再有更多的接觸,如果自己不能接受,是可以拒絕並換桌/換台的,看每個人程度到哪(當然有些人就是想找人包養,用自己去交換未來,用話術和身體去勾引客人,但大部分不是。)
    (btw我前男友幹上的那個就是這種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感謝前男友讓我對酒店行業了解透徹。)
    .
    當感受到被侵犯時,每個小姐會有求救暗號,打暗號讓少爺/行政/幹部知道,就可以被保護離開。
    .
    二來是對於女性的「貞潔」要求凌駕於「身體自主權」,女性應是屬於另一個主體的,不是自己的,這種「自己」除了身體,還上崗到了包括「時間」「談心裡話」
    當這樣的行為被作為獲利工具,就如同出賣自己的靈魂約契
    .
    ►名校背後的品德枷鎖
    .
    大家對於這種社會新聞「xx高材生竟然犯了oo罪」不陌生,這種就是標籤的概念衝突。
    背後假定了「會讀書就應該品行優良」
    .
    或者穿著小綠綠制服,走在路上就應該要舉止端莊賢淑、在公車上要坐有坐相等等。
    (短褲夾腳拖是我高中的基本配備,想來也是對於這種標籤的微小反抗。)
    .
    今天當「應該品行優良的高材生」與「八大從事人員的陪聊工作」碰上了,標籤的衝突因而產生。
    .
    ►物化自己、販賣父權紅利?
    .
    如果說酒店公關是物化女性和販賣父權紅利的終極體現,那在灰色地帶的直播主、「線上聊天平台」算不算是?
    她們都知道「我是漂亮的/性感的/甜美可愛的」「女人」正是收益來源,因此從事此行業。
    .
    但北一女學妹一開始辦這攤販的起心,是「因為我知道男人會付我錢」而去辦的嗎?
    .
    什麼是物化自己?
    用身體作為契約的客體,主動的成為從屬者/商品化,又因性別權力不對等而失衡。
    .
    就我與學妹們聊天的過程中,她們的起心本意與「仗著自己是女生來賺取男生的錢」而且「我就是要成為商品本身附加在男生身上」恐怕相去甚遠。
    .
    ▍商業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與 #高中生 的討論
    .
    ►如果說市場機制裡,有需求就有供應,有客群願意掏錢買單,交易便成立
    但這個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還是本來就存在?
    .
    這個需求內涵是什麼?
    是社會上無處可去的焦慮。
    .
    對高中生而言,就是升學壓力、同時處理課業、人際、社團、家庭的滿腹辛酸,師長的不理解或高壓要求
    因此他們有了「只有年紀相近的學長姊能體會、並針對當前環境給予建議」的需求。
    .
    對校外而言,是對光環的想像與追逐。
    人們對於自己未到過的地方,會有加成的想像附著,例如,能出國讀書/旅行,一定很有國際觀/一定家裡很有錢,那他們是怎麼做到/從中習得什麼,無論他們到底是靠自己的努力達成還是靠爸(能考上名校,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資本落差)
    .
    不一定是升學主義學歷至上,根本而言,出於人性的基本好奇使然。
    .
    ►園遊會本質:娛樂性的進行學生商業行為賺取班費
    .
    這邊有兩種輿論聲音:分享心得經驗怎麼可以拿來賺錢/怎麼可以用無成本的方式賺錢
    .
    但首先,沒有人會在園遊會時候做公益,什麼家裡的破布娃娃都可以拿來賣個三五十塊
    .
    與其說為了賺大錢來辦活動,不如說為了符合園遊會性質加減產生一些金錢流動
    .
    大家都有辦園遊會的經驗,通常都先問班上有沒有人家裡是賣什麼吃的喝的,再來設計一些遊戲或服務
    這就是練習如何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盤點現有資本設計商業模式
    .
    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資本並不多
    「知識」和「經驗」正是他們最大的資產
    .
    呈上,當他們發現有市場需求,而他們正好能以現有資本作出供給,且現實面呈現供不應求情形,證明這樣的價格符合市場機制並未超過
    .
    但為什麼知識可以賣錢?
    .
    ►知識經濟、知識變現
    .
    有位知名網紅表示「女學生要想啊,你憑什麼賺取這個錢,律師和心理諮詢靠講話可以收那個錢,是因為他們的專業」
    .
    憑什麼賺這個錢,就是對於這個「知識」和「經驗」的質疑。
    .
    坊間職能培訓、升學求職經驗分享、家教、線上課程、一堆冬夏令營培訓、之前紅極一時的醫學生面試工作坊爭議,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
    知識經濟是近幾年才蔚為風潮的商業模式,最初因著互聯網從中國大陸崛起,2017年被稱作知識經濟元年
    .
    除了打破原本實體物換取收益的模式,也包括縮短知識變現歷程(產品-營銷-交付),轉變為擁有知識的主體獨立完成這個流程,實質經濟性價值判斷就來自「知識的不可取代性」
    .
    衝突點在於他們認為,高中的知識,大家攝取的大部分相同,不可取代性低、「專業性」低,有課綱、有老師,就能觸及這塊知識
    .
    但「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已經脫離全民教育的階段,高中課程更深更廣,無法妥善吸收而載浮載沉於知識苦海的學生才是多數
    .
    北一女學生的專業,不止在於課業本身,更是「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如何有效率的、有系統性的」張羅和梳理浩瀚陌生知識,這才是她們的不可取代性。
    .
    ►「零成本、高收益」
    .
    這則新聞被放上網時,那個筆者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攤販,這個「零成本」恐怕未估計得到這些知識和經驗時間的隱形成本
    .
    在跌跌撞撞中所獨自承受的心理壓力,在沒有人提攜和引領時的惶恐和迷茫,這些對高中生而言,都是很沈重的成本
    .
    在這過程中,學習如何去找前輩解決種種心理與精神困境,如何與同儕相處互動待人處事、在社團上當幹部,學習如何做一個領導者
    .
    要同時兼顧家庭、課業、社團、人際,這些是成本,也是經驗的獨特性
    .
    ►業界前輩怎麼說
    .
    我從前輩板上截取的,但資料太多混淆來源了,如果有人知道麻煩告訴我!
    .
    原文如下:「
    【怎樣是門好生意】
    有一年的期末報告主題是老師給每一組學生一百美元的基金,要他們去創造最高的收入,並在期末報告時上台分享。
    .
    大部分同學都是去買東西來賣,靠各種加工或銷售方式賺取差價。但最後獲勝的那一組根本沒有買任何東西來賣,卻獲得了最高收入跟超高利潤率。你猜他們怎麼做的?
    .
    這組同學仔細分析了所有手上擁有的元素,發現這次報告最有增值空間的不是那一百元能買來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花在這件事上的工作時間、全班同學在期末報告時專注聆聽的十分鐘,以及這些準畢業生的未來。
    .
    於是他們把期末報告的上台時段賣給了徵才企業跟獵才公司,最後選了出價最高的一家,不僅沒有花到那一百元,還賺了好幾千元的收入,甚至可以獲得未來獵才成功的抽成機會。
    .
    這就是商業頭腦,懂得從資源稀有角度出發。我要是天使投資人,還會想從當中談一輪找出是誰發想跟執行這個計畫的(當然要付錢給他們),長期輔導跟追蹤這一群孩子。
    #時間才是最值錢的資產 #年輕人的未來更是」
    .
    ▍教育觀點
    .
    著重在 #名校 #高中生 的討論
    .
    ►誠如前面所述,能夠上名校的,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資本,這些是幸運,而不單靠「自己多努力」
    .
    有些人認為,這是販賣光環,是忽視了作為社會族群中佔優勢的位置,將功勞佔為己有的自大行徑
    .
    但不只北一女有標籤,其他學校各自有各自的原罪要背負,這邊的問題,我想,是會持續在有人有文明的社會持續存在的
    .
    ►身分,資格論,17歲怎麼談108課綱?
    .
    高二,才經歷新課綱一年,可能連自己學習歷程都還搞不定、甚至連老師、學校都還摸不清楚課綱到底在做什麼,有什麼資格談、甚至收錢?
    .
    理念者與實踐者,很多時候是不同人。
    .
    在坊間教育組織裡,是因為認同了同一個理念而湊在一起,但在國民教育的教學場域,一個政策的實施,不是每個人都認同,迫使大家開始群起討論這個方向,需要更多的激盪和問題反饋,才是推動下一個進程、或是將遇見所阻呈報回政府機關並再修正的重要過程。
    .
    更多的討論,應是被鼓勵、而非以資格審查而禁止的。
    .
    另外,新課綱大家都還在摸索,教學者與當事者,會有不同的摸索經驗,是只有那個位置能看見的視角和困境、新想法和新的焦慮
    .
    各自有各自獨特經驗,就值得被提出來探討,跨越了身份審查的問題
    .
    ►教育資訊落差,是可以販賣的嗎?
    .
    現實是,北一女的資源肯定比其他學校優渥。(我在TFT徵才那篇有詳細談)
    .
    她們有的資訊、管道、組織、計畫,其他學校可能不見得有、或老師不見得重視,阻斷許多機會流入學生手中的可能。
    有些人認為,名校學生經歷這些活動營隊後的心得,販賣給其他學校沒有參加過的學生
    .
    衝突點在於,這樣的資源落差,是大多數教育(含NGO)工作者致力想解決的問題,當這種落差被用作盈利時,是一種「傾銷」之既視感
    .
    在國際衛生場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某A大國獲得B小國的共用病毒株後,回去研發出疫苗,再高價賣給B國
    .
    這個共用病毒株可視為總體教育資源,名校(A國)從總體資源中拿取站比較多的資源後,有能力產製出知識結晶(視做疫苗),再賣給原本被剝奪資源的那些學校學生(B國人民)
    .
    雖然行為無本意,但在結構上問題油然而生,高中生或許不明白這件事還藏有這一層問題在,但每個角色在社會上,都同時擁有壓迫與被壓迫者的位置。
    .
    .﹏﹏﹏﹏﹏﹏﹏﹏﹏﹏﹏
    ▍為什麼先後因果關係重要?
    .﹋﹋﹋﹋﹋﹋﹋﹋﹋﹋﹋
    .
    有段話如下:
    .
    「顧客清一色是男性,恐怕賣的都還是“女高中生”甚至“北一女”相關的概念,所以“成本”並不是零,而賺取的就是“父權紅利”,所以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父權經濟”。
    .
    “父權經濟”在任何男性掌握資本而且有貧富差距的社會都存在,程度多少的問題而已,因為“愛慾”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且女性天生可以在生理和心理上供給,所以市場必定存在。父權經濟的光譜很廣,從單純的陪伴經濟到性產業都是。」
    .
    ►這是很典型「用新聞來看事情」
    .
    看似振振有詞,實質為 #倒果為因 的謬論例子。
    .
    再次強調,是先有園遊會,才有新聞。
    不能看到新聞註解「顧客清一色都是男性」,就認為學生是為了招攬男性而做。
    .
    🚩那新聞媒體怎麼報的呢?
    .
    ▍標題:「真香」「暴動」「懂賺」「清一色男性」
    .
    ▍內文:
    .
    「有沒有照片?正的話馬上驅車前往」
    「便宜還保證女高中生」
    「不早講,我在火車上了」
    「直播主出道預備」
    「良心事業,人美心美」
    .
    ►著重顏值、外貌,而非舉辦活動初心,強化「只有漂亮的我才要去」
    .
    是她們在物化自己、還是新聞出來後,社會在物化她們?
    .
    ▍這是對事實的描寫、還是變相鼓勵風潮?
    .
    是對社會反應的記載,還是以明知可能的眾矢之的作為標題博眼球?
    .
    記者知不知道可能會產生的輿論和社會問題、對當事者、北一女的傷害?
    .
    記者有沒有這個責任要知道後續可能影響?
    .
    有沒有攔截問題的責任?
    .
    ▍刻板印象的強化與新的標籤

    在議題被鼓動到大家一窩蜂去搜尋時,「陪聊」「台女」在搜尋度暴增,新的標籤就產生了,成為「熱門關鍵字」,永遠留在網路平台上。
    .
    ▍媒體少了什麼?
    .
    所有新聞文章都是互抄,片面之詞呈現,但網絡的反撲、指責、甚至對女學生的羞辱卻視而不見。
    .
    所謂的不客觀,不是因為主觀意識表示支持與否,而是少了不同聲音。
    .
    在後續造成的輿論有哪些、校長回那封信的前提是什麼、大家在意的關鍵點是哪些、為社麼會有這個現象、當事者受網路攻擊後的反應如何?
    甚至用數據分析網路聲量、正負面比例、搜尋關鍵字圍繞哪些問題
    .
    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並不是主觀認定,是可以同時呈現在報導裡的。
    .
    但媒體都少寫了。
    是不知道、不在意、不想花時間研究,還是就是打定了想要賺流量?
    .
    但這是記者本身、媒體自己本身的錯嗎?
    .
    要在媒體生態下生存,高工時、低薪資,內部編制導致落在記者個人身上負擔過高,生態惡性競爭即時性和煽動性,廣告與流量定勝負
    .
    導致產能和品質降低,又得成為千夫所指之人,這是記者自願的嗎?
    .
    .﹏﹏﹏﹏﹏﹏﹏
    ▍報導後的低級輿論
    .﹋﹋﹋﹋﹋﹋﹋
    黃士修在留言處寫道「有加S嗎?」(掏皮夾)
    .
    我先來解釋台灣的性交易生態,雖然是非法,但其實到處都有檯面下的交易,而且相當頻繁。
    不一定要從酒店,只要有經濟帶、有群組門路、有學長姐或朋友,只要有「媒合人」,一場交易就能達成。
    (感謝拿我爸的錢去嫖妓的前男友again)
    .
    如果是自己狩獵型的,遇見有解時的通關密語,就是「S?」
    「掏皮夾」的意思是:「性交易的錢直接給現金」就不會有金流、留證據。
    .
    .﹏﹏﹏﹏﹏﹏
    ▍校長怎麼回?
    .﹋﹋﹋﹋﹋﹋
    1. 校慶當天,本校所有園遊會的擺攤學生沒有回報任何負面訊息,也沒有任何外賓反映攤位問題。
    2.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該班級當初設定的客群是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的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想法單純且正向,導師及學務處都支持。
    3. 園遊會現場為公開場合,人潮眾多、教官巡場,未發現任何不妥現象,當天的活動除了學妹外,也有本校家長、大學教授、外校學生等外賓參加,外賓詢問的內容多以本校學業、社團活動、時間管理、校園生活為主。
    4.針對那些沒在校慶現場,只憑臆測去描述自己觀點,並連結負面意象的網友留言,本校表示遺憾。
    .
    親愛的同學們,校長相信你們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事情的真相與是非,也相信你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莫須有的不實流言。這個世界雖不美好,但我們仍要正面以對。
    .
    校長 陳智源敬上
    .
    .﹏﹏﹏﹏﹏﹏﹏﹏
    ⚠️⚠️我們可以怎麼做?
    .﹋﹋﹋﹋﹋﹋﹋﹋
    當媒體無法進到守門人角色時,這個責任就落在閱聽眾身上。
    除了上網跟大家辯論之外,還有哪些是我們能做的?
    .
    1、不要搜尋「被固化的標籤」增加流量和搜尋引擎排行
    .
    🈲️尤其「北x女 陪聊」這種直接綁死的關鍵字,最直接的讓大家在搜尋時會跳到最前面
    .
    2、條列式舉例、分段思辨
    先區分議題,如我前面所提,要討論社會觀點、商業觀點、還是教育觀點?
    要論證舉例,是在哪個區塊、要舉反例,又是不是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
    如果想到什麼講什麼、爆氣式論述,容易讓雙方語言沒有交集
    .
    3、不要讓學生在這場風波中受的傷白費
    這一起輿論能夠鬆動、或喚起社會怎樣的關注和討論,後續如何延續動能?
    既然大家已經發現前述污名化與歧視問題,那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中,做出哪些改變與影響?
    .
    4、面對學生,理解取代羞辱、批判取代批評。
    如果可以,讓孩子們知道這個社會會這樣評判一件事情,何妨不是一次機會教育。
    .
    5、傾聽與尊重。
    不是說支持這種行為(你當然可以不認同、可以批判)
    但可以試著告訴孩子們,這場風暴是一堂課,理解了可能的優缺點與風險之後,在下一次她思考後並做出選擇時,我們會尊重他們、但他們也必須自行承擔後續的社會輿論成本
    .
    .﹏﹏﹏﹏﹏﹏
    ▍我自己的註解
    .﹋﹋﹋﹋﹋﹋
    不是她們自己要販賣父權紅利,看似既得利益,其實是被社會的需求,被迫推向了供給的一方,讓原本立意良善的初心被扭曲、認為他們就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去主動供給,而且被固化為標籤,而且這標籤會跟著所有北一女學生、甚至包括其他女高中生,至少數年。

  • 性別意識培力主要的目的為何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12-08 18:00:29
    有 116 人按讚

    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婚姻平權,我原本並沒有太去關注,因為這不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嗎?就像有的人愛吃吳郭魚,有的人愛吃鮑魚,並不是說愛吃鮑魚的人就比愛吃吳郭魚的人高級,那只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但是看到太多荒謬且令人啼笑皆非的謬論,讓我實在很想回應啊。其中最常見的一種理論,是他們認為同性戀者只是一時迷惘,同性戀的行為是可以被矯正的。

    我們來做個假設。今天,異性戀的你,你很愛你的老公或妻子,如果有一天他變得一無所有,變得貧窮,你還愛嗎?愛,因為你們是真愛。如果有一天他變老變醜,你還愛嗎?愛,因為你們是真愛。如果有一天他得了重病,只剩三十天生命,或者得了阿茲海默症,他完全忘記你了,你還愛嗎?愛,因為你們是真愛。如果有一天,他的長相個性所有條件都跟原本一樣,但卻變成了跟你同樣性別的一個人,你還愛嗎?你遲疑了,明明是同一個人,只是性別換了,你就遲疑了。如果你沒辦法繼續愛他,那表示你無法去愛一個你原本所不愛的性別,那你又為何強迫一個同性戀者去愛一個他原本所不愛的性別呢?你對性別的偏好無法扭轉,你只愛某種特定性別的人,那又為何認為同性戀者對性別的偏好能夠被扭轉呢?回過來講,如果你是個異性戀者,你所愛的這個人,任何條件都跟原本一樣,只是性別換了,變得跟你一樣,而你依然愛他,那恭喜你,你們是真愛,而且,你也成了同性戀者的一份子,既然如此,你不是更應該能理解,這世界確實有同性戀的存在嗎?

    當然,上述是一種詭辯的說法。跨性別的議題其實很廣,還包括了變性,雙性戀等等。而回到婚姻平權這議題,反而是相對簡單的,因為它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人權』。「女人憑什麼享有跟男人一樣的投票權?還要參政?別鬧了!」,「那些長得黑黑的生物連人都稱不上,只是奴隸,我給他飯吃就不錯了!」。翻開人類的歷史,很多在現今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過去卻不是如此。雖然不能說現在完全沒有歧視,但至少男女平等,各人種種族平權的觀念是普世的價值觀,一百年前的人絕對想不到黑人可以當美國總統,全世界現在有這麼多國家領導人是女人。而如今回過頭檢視那一段段抗爭史,你會很訝異明明是最基本的人權,當年卻是花這麼大的力氣,耗費這麼大的社會成本,性命,甚至美國總統林肯都因而喪命,但這些對人權的訴求並不過份,也是很理所當然的啊。我相信,後世的人來看我們現在的婚姻平權運動,應該也是這樣的感覺吧。這世界沒有亙古不變的真理或價值觀,你別忘了,兩千年前的耶穌與他的信徒們,也是少數,被視為異端的一群,所以基督徒們應該是最能體會的,畢竟你們的先知就曾是受打壓,受歧視的,耶穌甚至為此付出性命。而兩千年後的今天,再也沒有人能說,基督教是世界上的弱勢團體。曾經羅馬人認為基督教會帶來災厄,曾經黑人解放,婦女解放,也被認為會導致世界毀滅,但是有嗎?現在看歷史,會覺得非常荒謬,相信後世也會這麼看我們。

    這世界沒有所謂的真理,真理,只是還沒被推翻而已。「地球怎麼可能是圓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是繞著地球運行的」,這些在過去被視為是科學的真理,現在看起來卻滿可笑的。以前認為是對的,現在卻被證實為錯的,但將來呢?沒人說得準。會不會在未來,人類發展出更安全的受孕方法,或是用機器來培育受精卵,而男女性交受孕,還有女生懷孕分娩等等行為,反而成了少數?不要覺得不可能,幾百年前輸血也是一種被禁止的療程,但現在卻是稀鬆平常的醫療行為。DNA的發現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時間內,而現在DNA是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這件事情,卻是連國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

    很多人說要守護傳統的家庭價值觀。而他們口中的傳統家庭價值觀究竟是什麼?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觀念也不過是近一百年的事情,華人世界的傳統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要守貞,而男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只要你有能力,可以坐擁無限多名妻妾,一夫多妻,才是我們所謂的傳統,我們的革命先烈們,就做了最好的示範。所以這傳統家庭價值觀究竟是什麼?如果人類結婚的目的,只是回歸最根本的生物本能,傳宗接代,那在這些人眼中,不孕者是否也沒有所謂的結婚權?儘管他是異性戀者。你的兒子或女兒,交往對象是個不孕者,那麼你會禁止他們結婚,倘若不孕的是你的兒子或女兒呢?難道他就不配擁有幸福,不配結婚嗎?

    至於,孩子不是親生的,就真的不會去疼愛嗎?同性戀家庭主要透過兩種方式得到小孩,第一種是透過領養,絕對不會是去偷去搶別人家的小孩,領養的主要是被拋棄,在育幼院的孩子,或是透過人道方式,去領養被原生家庭家暴,或在戰亂飢荒地區出生的小孩。請問在育幼院,或是在家暴家庭,戰亂地區長大的孩子,真的會比在一個有疼愛他的雙親,儘管他的雙親並非親生的,來得幸福嗎?同性家庭領養小孩,也多少是分擔了社會的負擔,否則,這些在惡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異性戀家庭能夠全部領養,或是金援的嗎?異性戀家庭真的做得到,再來反同性戀家庭領養小孩吧。而第二種得到小孩的方式,是同性戀雙親之一,與另一名異性生小孩。也就是這樣的家庭組成,雙親之一是與小孩有血緣的,而另一個則沒有,這種組成方式,其實類似於異性戀家庭離婚後再婚的情況不是嗎?至於性侵自己的小孩,那叫做戀童,不叫同性戀,同性戀有戀童者,異性戀家庭一樣也會有,不是禁止同性婚姻就能避免的。

    回來檢視歷史上的平權運動,婦女的解放,要感謝男人給予她們權利,儘管幾千年來剝奪女人權利的正是男人。黑人解放,要感謝許多白人的幫忙,儘管將黑奴從非洲大陸抓來奴役的也是白人。同性婚姻平權,也要謝謝異性戀者,願意給予同性戀者跟異性戀一樣的婚姻權利。這聽起來樣某句名言,「我把你當人看」,明明只是要求一樣的權利,沒有要要的比較多,卻還是這麼困難。坦白說,如果將來我的小孩告訴我說他是同性戀,我會很難過,難過的原因,並不是他是同性戀這件事情本身讓我失望,而是我知道,他身為一個同性戀者,他的未來有多麼困難,他將遭受多少歧視與打壓。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神,我相信祂會公平對待每個人,不論人種,出生,性別,除非你犯了罪,而同性戀本身不該是罪,同性戀的出發點是愛,他愛著與他相同性別的人,既然是愛,就不該被當成是罪。

    有些人說,希望護家盟的人的小孩,是同性戀,就像詛咒廢死聯盟的人的家人被人殺害一樣。我當然知道這是希望他們有同理心,去感同身受同性戀者或是被害家屬的感受。但你不會真的希望同理心的形成,是因為一個悲劇的發生。你應該很清楚,生在不一個不被父母認可的家庭的悲哀,所以倘若護家盟的父母他們的小孩是同性戀,那這個小孩也就是你們的一份子,你難道不希望他獲得幸福嗎?如果他的父母是不認同同性戀的護家盟成員,那他會有多痛苦?所以我真切的不希望,任何一個同性戀者出生在護家盟的家庭,雖然這種事情不是我祈禱就有用的。

    當然,同性戀受歧視受打壓的情形,已比過去好很多了。婚姻平權的法案,應該是會通過,只是遲早的問題,因為人權意識已經抬頭。當同性戀者的人權已經被拉到與異性戀者相當的水平時,接下來更該關心的是在這個族群的邊緣人。老的,生病的,找不到伴侶的,不是你在臉書或是遊行時會看到的青春臉孔。他們或許已經過了追求愛情的年華,也找不到廝守的伴侶,更多的是膝下無子,畢竟他們可能是出生在更受壓抑的年代。他們是這個族群的一份子,所以也需要你的關懷。

    最後,同性戀者希望獲得別人尊重,那也請好好尊重自己的族群。很多人選擇不出櫃,那一定是有他的考量與苦衷,不為外人所知的部分。有時候會看到很多人會去刺探哪個明星是否為同性戀,說真的,異性戀男生應該不太在意哪個男明星是不是同性戀,而比較在乎那個宅男女神的走光照流出。所以會去瘋傳那個男明星的露點照,或是不停追問他是不是同性戀的,我想大多數應該也是男同性戀者。有時候看到哪個男明星的新聞,底下留言都是在八卦他的性取向,就覺得那也算是種網路霸凌吧。就算你是個公開出櫃的男同性戀,你的父母也很支持你,那你很幸運,可是如果有人在未經你同意的情況下,去刺探你的隱私,大聊特聊你過往情史,應該也會讓你反感吧?所以,給予每個人足夠的空間與隱私,也希望不論是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都能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

    最後,婚姻平權,無所謂支不支持,因為婚姻本來就是每個人的權利。如果你們已經是成年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何要禁止兩個相愛的人共結連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