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 《#花木蘭》真的有這麼爛嗎? 迪士尼找到的女性新觀念是「#孝」? 李長潔 👧
.
一部電影可以被黑到讓人專程去看,也是一種成就。最近上映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讓大家看得氣氣氣氣氣(#chi),使有點害怕迪士尼公主的我,特地去觀賞這部作品。直接說結論,《花木蘭》還真不是很好看,儘管場景華...
【認真聽】 《#花木蘭》真的有這麼爛嗎? 迪士尼找到的女性新觀念是「#孝」? 李長潔 👧
.
一部電影可以被黑到讓人專程去看,也是一種成就。最近上映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讓大家看得氣氣氣氣氣(#chi),使有點害怕迪士尼公主的我,特地去觀賞這部作品。直接說結論,《花木蘭》還真不是很好看,儘管場景華美,但在敘事情節、鏡頭運作、演繹表達等多方面上,都可以感受到一些足以令人出戲的毛邊。
.
真人版《花木蘭》真的有這麼爛嗎?花木蘭是一個怎麼樣的迪士尼公主?迪士尼公主有甚麼性別意義?真人版《花木蘭》居然把華人的「#孝道」拿來當作新世代女性特質,是不是搞錯了甚麼?!
.
📌 #今天的內容有:
.
▶ 花木蘭到底好不好看?
▶ 迪士尼的公主進化論
▶ 電影中的東方主義
▶ 孝順做為一種美德(?
▶ 雙元孝道的理論模型
▶ 其實花木蘭也沒有很爛啦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5rT6U9YctNslXtqs122V2?si=vSi4YxCgQ-60v7DFks3xbQ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evkz4vfopop0839tan4komg?ref=android
-
-
-
/////// 完整論述 ///////
.
▓ #迪士尼公主論
.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性別(gender)具有操演性(#Performativity),也就是說,性別是模仿、表演、施行而成(Boucher, 2006),而媒體就是其中一個形塑性別的機器。Fought與Eisenhauer(2006)的迪士尼公主內容量化研究發現,女性角色的台詞量隨著年代增多,顯示性別意識的進步;而公主的性別特質,也隨時代轉變成更堅強、更獨立的女性。#公主的女性再現,會成為女孩們演繹性別的脈絡,因此,迪士尼當然重視公主的性別形象所帶給大眾的參照性。
.
社會學者們也非常在意這些在童年裡扮演重要社會角色的公主,她們是一種「#認同的文本」(Wohlwend, 2012),公主跨媒介地出現在電影、電視、玩具、遊戲中,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動作。每一個女孩(或男孩)都可以有「#做公主」的機會。(回頭看以為自己是Elsa的5歲乾女鵝)
.
▓ #花木蘭中的東方主義
.
當然,我絕對不會計較《花木蘭》中文化轉譯上的失誤,甚至是誤讀。這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Said, 1979)的傾向,是基於「東方」與「西方」二者之間作本體論與知識論的差異。像是片中土樓場景的使用、對「氣」的理解與詮釋、莫名的鳳凰。在妝容與服飾上倒是還挺符合花木蘭身處的魏晉南北朝,柔然的幾角色設置也還看得出迪士尼的用心。畢竟,《花木蘭》主要觀眾群應該還是西方青少年以下,嚴謹考究的戲劇設定,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
不過,對於真人版《花木蘭》把「#忠孝兩全」作為某種迪士尼公主的價值核心,到底有甚麼問題?
.
▓ #孝道的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
.
許多評論者把片中置入的「孝」的概念視為父權(中國)勢力的再現,這個部份我覺得可以再思考一下。我們從社會理論來看看,花木蘭被賦予的特殊價值「孝」究竟是甚麼?孝道的文化原型主要奠基於華人家庭對宜農生態環境的適應策略,而孝道的心理原型則根植於親子間自然情感互動的基本需求。
.
進一步來說,前者乃是為鞏固家族結構來滿足務農社會之實際生活需求,透過將家庭日常運作與其經濟功能緊密連結,孝道規範逐漸從生計生活經驗中演化成形,藉以促進家庭體系之整合與延續;同時又在人為的政治力量作用下,將儒家特定的倫理階序觀強化為孝道規範的依據,使孝道意識型態從繁複細緻的文化設計進而成為華人首要的「#絕對主義倫理觀」。(葉光輝,2009)
.
▓ #孝其實也有很多意涵啦~
.
因此,「孝」是一個社會—歷史性的概念,並且在孝道二元模式裡變動拉扯。以「尊親懇親」、「抑己順親」、「奉養祭念」、「護親榮親」四個變項,呈現為「#相互性」與「#權威性」孝道兩個面向。其實,從卡通版到真人版的20年過渡,在女性主體與孝道關係的表現性上,的確有新的進展。一方面,父親與皇帝皆具有「慈」的呼應性,符合相互性的孝之條件。
.
此外,花木蘭從一開始的「抑己順親」、「護親榮親」,壓抑自我符合社會關係,轉向「尊親懇親」、「奉養祭念」以真實女性身份,達到孝道的境界,更加符合相互性的孝。我覺得,評論者在一個「現代性」的自我要求下,去批判該片對孝道關係性的掙脫與自我表達,稍有失去對孝道多元意義的真正理解,有直接將孝道掛上「中國」、「傳統」沉痾之嫌。
.
▓ #不好看也不難看
.
其實說來有趣,《花木蘭》引起大眾對孝道的敏感,但實際上是對中國的對抗。但回顧現代孝道的論述形構,反而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承接了源自胡適、魯迅五四運動的「#反孝」。而在台灣的情境中,因為國民黨執政時期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的「#崇孝」運動,權威性孝道則比較常出現在台灣。我想這是一個台灣人的症狀式閱讀。
.
至於真人版《花木蘭》到底好不好看呢?找片源看就好…
|
#參考文獻:
.
1. Boucher, G. (2006). The politics of performativity: A
性別差異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代無性婚姻,一場高級的出家
--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當代婚姻中,「無性」比例是多少,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但是現代人對「無性婚姻」的敏感度有多高,基本上我們心裡有數。
凡是提到無性婚姻,不管已婚的、未婚的,都豎起了耳朵。無性婚姻的比例應該不小。大家好奇,正是因為想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樣,以便確定自己是否正常。
也許很多人覺得「無性婚姻」是一種困擾。我之前也經常思考,婚姻的品質是否會受此影響。
但後來我想明白了。就像兩個挑食的人,我不吃大蒜,你不吃香菜,因為這兩道忌口,我們兩人就不能一起生活嗎?大可不必。因為大蒜和香菜都不是主食。我們吃的主食已經太多,讓人的精力和胃口都到了極限,那麼大蒜和香菜的有無,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現代婚姻差不多就是這樣。那麼多瑣碎的煩心事擺在眼前,愈來愈多人沒空去思考「性」的存在。
今時不同往日,現代婚姻有新的結構,不要偏離本質就行。至少不要因此過於困惑,也不要跟別人比。我有些朋友,孩子都挺大了,她們屬於那種會對別人發出驚呼的「什麼,你們居然一週才三次?」。所以你看,婚內性生活的頻率,千萬別拿別人來做對照組,否則沒氣死,也少了半條命。
那無性婚姻和出軌離婚,是不是因果關係?是先無性再出軌,還是先出軌才無性?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出軌者並不一定是因為婚內無性,而是因為他就是要出軌。離婚也不一定是「無性」導致,大多數離婚,還是因為個性或精神層面不能融合。
說七年級的夫妻無性,六年級的朋友不高興,覺得自己被忽視了,連八年級的都跳起來,「瞧不起誰呢?誰不是結了個佛系婚啊!」
這年頭,好多人結婚就跟出家差不多。這就是一場修行,而且不沾葷腥。本來是外面的不沾,現在連家裡的也不沾了。
純修佛性,多年後會發現自己肉欲少了,妄念沒了,平淡是真了。
如果唐三藏生活在現在,他完全可以和女兒國國王結婚,反正結了婚也依然守身如玉,二人如兄妹般相敬守禮,共同切磋佛法。就像我們現代夫妻一起切磋數學題和語文考卷一樣純潔,這可是至高水準的大和諧啊!
這屆婚姻可比三藏那時候優越得多,主要是大家更開明、更講道理,男人女人已經突破千百年封建保守意識的束縛,把「性」這件事端上了檯面。
這可是一大進步啊!只不過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大家剛培養了性解放的意識,但是性已經不需要解放了,它只想靜靜。
其實在婚姻裡,男女雙方在「性」這件事上,並不是完全對等的。比如當一個女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男人通常不會想太多。可是當男人表現淡漠、愛理不理、毫無興致的時候,女人卻會套用三種理論。
‧理論一:「他不愛我了。」
‧理論二:「他出軌了。」
‧理論三:「他身體不行了。」
基本上沒有例外。
這被男人認為「神經質」、「歇斯底里」、「無理取鬧」的三點,是女人的大腦結構和生理特質所決定的,而不是由什麼理智、邏輯、證據決定。
所以男人哪,長點心吧,別老是「我怎麼怎麼樣」。你結婚了,你要考慮的應該是「我們怎麼怎麼樣」,不然你老婆太委屈了。
但女性也應該理解,現代男性真的和以往任何一代男性都不太一樣。他們非常多元,存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個體差異,有著我們完全難以想像的特質,也真的不是「只要我願意,沒有得不到」。
現代男人漸漸演變成不再完全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這是進化史上的一個突破,但可能是婚姻史上的一個「黑洞」。
結婚前,大家說「沒有愛的性」是不負責任。
結婚後,我們才發現「沒有性的愛」也是不負責任。
當了媽後,很多人終於明白婚姻的形態原來可以如此多元,兄弟情、戰友情、親情、人道主義、助人為樂、討拍,都有,但就是愛不明顯了,性也不明顯了,甚至連性別也不明顯了。但婚姻依然還是一個婚姻,以它隱蔽的、不為外人所知的姿態堅持著。許多中年夫妻的婚姻狀況是:無愛,無性,有小孩。但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很悲哀、很痛苦嗎?也並不一定。
有句話說「優秀的女人都是無性的」。起初我認為這句話可能是從性別角度吧,優秀的女人,雌雄同體,不分男女,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因此才優秀。後來我發現,這個「無性」不光指性別的模糊,也是真的無性啊。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忙啊!
我認識一個三十歲的妹子,她對我們坦言:白天忙工作,面對各種人,每天都很緊湊,晚飯也隨便吃吃,回到家坐定下來已經十點,洗個澡睡覺,根本不想滾床單。她可是新婚啊!
我們問:「那你老公呢?」
「他很開心地去打遊戲了。」
原來很忙的不只是女人,男人也有了更多選擇。新婚燕爾都比上一屆更佛系,更別說中年夫妻了。
所以啊,別給自己那麼多責任和壓力。吃多了會膩是人類的本能。更何況我們每天面對的,是那個容顏不斷蒼老、腰圍持續增加、霸占馬桶不放、不會帶孩子只幫倒忙、要麼雲霧縹緲要麼指手畫腳、看見就想吵的另一半──讓你彷若初見、毫無心理障礙地突然下手,你做得了?
過去,「性生活是否和諧」是判斷婚姻好壞的標準之一。那些書籍雜誌,會把性生活不和諧描繪成洪水猛獸。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人已經沒空去重鑄「性對婚姻的意義」了。現代女性忙於事業的愈來愈多,腦子裡想的大事列表比老公想的還多,同時還要兼顧家裡的瑣瑣碎碎,她們並不需要「採陽補陰」啊。她們只想靜靜。
男性也不再和過去那些時代裡的男性一樣,要展現雄風,靠性生活的「按時定點定量」給女性安全感。女性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已遠超於此。
綜上所述,結婚多年後,性生活從形態上和功能上都變了。也許可以錦上添花,但不是必需品。也許可以起到助興作用,火上加油,但肯定不是壓軸重頭戲和雪中送炭。
這種高級的佛系,有些人理解不了,說:「扯那麼多幹麼?無性就是關係不和諧啊!」
那也不一定,婚姻的和諧,有多種表現形式,這同樣要與時俱進。過去的人時間充裕,娛樂貧乏,長夜漫漫,沒事好做,要不就睡覺吧;睡覺也沒啥可思考的,要不就滾床單吧。但現代人不一樣,大晚上的,大好時光,用來滾床單?男的打遊戲、玩手機、跑步、健身不好嗎?女的追劇、看八卦、聊天、學習智鬥小三酣暢淋漓不過癮嗎?再不行,看一下小孩作業,低血糖和低血壓一下子全好了,這還不健康嗎?
當我們焚香沐浴,如出水芙蓉般走近六尺大床,你是更想靜候佳人,還是更想獨自放空?
摸著你的肚皮,好好思考一下再回答。
.
本文摘自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作者:格十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對我來說,「性」的範圍很廣。兩個相愛的人,彼此深情凝視,即是一種「性」的表達。
所以即便不一定會做愛,真正要保有無性婚姻,在我的角度來說其實很難。夫妻真的不做愛也無妨,愛也可以用言語表達。
性生活,從肢體碰觸就可以開始啦,根本不一定要走到最後一步,要看當時有多少時間多少力氣,這勉強不來。能天天做愛,早中晚都做愛,那也不錯啊,雙方都有這樣的活力也給予祝福,但一定年紀之後要注意是不是會爆血管?!
婚後還能保有友誼,我就覺得很讚啦~~~~~~~
有沒有持續做愛,那實在不完全是重點!
祝願您,能用更寬廣的態度看待伴侶關係!
性別差異理論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求學的價值
適逢大學開學季,一起來回顧兩年前東京大學「平成最後一次開學典禮」上,東大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引起熱烈討論的致辭。
她一反過去師長致辭中常見、四平八穩的「正能量宣言」,直接提及東京醫學大學黑箱入學事件展現的性別天花板、東大男學生集體性虐待私立大學女生事件中的學歷歧視和厭女情結、並直陳整個社會的階級資本差異等血淋淋的現實。在當時除引起輿論譁然外,亦有媒體形容為「狠狠打醒了這群天之驕子們」。
但本文譯者更想分享的,是上野千鶴子身為一位學者、教育者、與熱愛社會的前輩,在對社會現實直言不諱之外,對學子們仍有著溫暖而深刻的期許。
「至今你們所學,都是有正確答案的知識。但今後等著你們的世界,充滿了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性別差異理論 在 Crossing Camp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求學的價值
適逢大學開學季,一起來回顧兩年前東京大學「平成最後一次開學典禮」上,東大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引起熱烈討論的致辭。
她一反過去師長致辭中常見、四平八穩的「正能量宣言」,直接提及東京醫學大學黑箱入學事件展現的性別天花板、東大男學生集體性虐待私立大學女生事件中的學歷歧視和厭女情結、並直陳整個社會的階級資本差異等血淋淋的現實。
在當時除引起輿論譁然外,亦有媒體形容為「狠狠打醒了這群天之驕子們」。
但本文譯者更想分享的,是上野千鶴子身為一位學者、教育者、與熱愛社會的前輩,在對社會現實直言不諱之外,對學子們仍有著溫暖而深刻的期許。
「至今你們所學,都是有正確答案的知識。但今後等著你們的世界,充滿了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