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性別分析指引 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性別分析指引 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性別分析指引 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性別分析指引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臉書言論審查機制應公正透明 #數位平台壟斷霸權需要更多治理 #看歐盟如何保障人民數位權利 臉書(Facebook)會以自己的《社群守則》、審查員來審查言論。 例如,討論到中國人對於特定事件的反應並無羞辱言論被禁言;提到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基金會發起 #葉黃素計畫 被鎖帳號;提到台灣獨立、高端施打數...

性別分析指引 在 Jying Cha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37:05

#purrreads​ ​ 笹沼俊暁《流轉的亞洲細語》
​ ​ 「從人類史規模來看,人類長久不具有以民族國家為前提的語言文化,但人類一直以來都享受由語言構成的種種文化。」​ ​ 身為在台日本教授的作者,以繁體中文寫作,用文化脈絡戳破台日友好的鄉愿假象,是極具勇氣的。​ ​ 為了對抗被過度約化的文化表...

  • 性別分析指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8 12:52:16
    有 4,466 人按讚

    #臉書言論審查機制應公正透明
    #數位平台壟斷霸權需要更多治理
    #看歐盟如何保障人民數位權利

    臉書(Facebook)會以自己的《社群守則》、審查員來審查言論。

    例如,討論到中國人對於特定事件的反應並無羞辱言論被禁言;提到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基金會發起 #葉黃素計畫 被鎖帳號;提到台灣獨立、高端施打數據、美食評論,被歸類為霸凌、騷擾或垃圾訊息。

    但另一方面,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提及:「有人以簡體字一直罵人『民進黨養的狗x種』,經檢舉卻被判定未違反《社群守則》;同樣的,諸如『台巴子』、『留島不留人』等各種言論,都在臉書允許之列。」( 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39131

    顯然,臉書審查機制出了問題。

    我自己則接過不少性別和人權團體反映,這幾年來,臉書也會出現攻擊同志及女性的仇恨言論,內容還混雜不實謠言。

    但這類 #真正的仇恨或不實言論 幾乎無法被檢舉下架,不論提供多少證明。

    這顯示,臉書可能不只審查機制出了問題;甚至可能倒過來,成為 #仇恨歧視與假新聞的幫兇。

    江雅綺Yachi Chiang(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也提到:「這幾年臉書成為假訊息、不實資訊、訊息戰的平台中心,也已不是新鮮事。

    『劍橋分析』公司操縱選舉的案件,透過Netflix的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十分清楚的呈現,透過臉書平台可以輕易取得選民的資料,幫助選舉團隊建立使用者的個性模型,然後利用這些資料、操縱選民的行為。

    除了操縱選舉的前科紀錄,臉書也常常被認為是仇恨言論的傳播中心,聯合國甚至曾控訴臉書為仇恨言論提供最佳平台,應該為緬甸的羅興亞族群所遭受的迫害負主要責任。」

    我辦公室整理了,臉書審查機制的問題,可能包含:

    ❌《社群守則》並非由實際整體社群擬定,無法反映社群共識。

    ❌《社群守則》多數規範過於攏統,缺少細部指引及示例,審查標準高度依賴人工判定。

    ❌ 但審查工作會外包給不一定具足夠專業且嚴重過勞的血汗審查員。臉書自己也承認,每天約有10%的審查錯誤(還不包含申訴無效的案件)。

    ❌ 審查機制缺乏透明度,限制發言、懲處(包含降低觸及率)、申訴都未說明審查判定的原因及標準。

    ❌申訴機制形同虛設,即使是最後一層的監察委員會也鮮少發揮實際作用。

    #數位平台已形成壟斷霸權

    我雖然以臉書做例子,但這些審查爭議,不只在臉書發生;也已在包含Google、Twitter、Line等平台發生。

    只要有人提出疑問,就會有人說:「不爽不要用,又沒人逼你用。」

    但這已經不是個人是否要使用的層次。當這些平台成為 #國內外資訊快速傳遞的關鍵核心,不用的人或國家,會因此降低獲取國際資訊的速度、乃至於減弱和國際的連結。

    平台已成為 #數位世界的壟斷霸權。

    近年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及想辦法以法治處理。台灣正要準備成立 #數位發展部,各種討論中,我也不斷提醒必須注意 #網路反壟斷 ,這是 #數位治理 重要的一環。

    #參考歐盟經驗
    #保障人民基本數位權利

    之前愛信任-劉世芳邀請我共同主 辦「跨國網路平台與內容產業影響」公聽會。我便指出,台灣應參考歐盟《數位服務法》及 《數位市場法》草案,這兩者是繼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範)後,歐盟推出保障人民基本 #數位權利 的第二步。

    #數位服務法

    針對超大型跨國數位平台*,制定高達17類義務。

    包含平台須建立值得信賴的舉報及申訴機制、公開各種機制與透明度報告、通報刑事犯罪、外部風險稽核和公共問責等。

    藉此對平台或有心人士操控資訊、大量假新聞入侵、政府不當干預等問題 #建立預防機制,強化公民對數位平台的 #民主監督,保障使用者數位權利。

    此外,還被要求必須針對風險管理系統進行獨立審核,以防止濫用。

    特別是「非法內容散布」、「對基本人權的不良影響」,以及「平台服務遭蓄意操縱以傷害公共利益及公共安全」等三個面向。

    如果查到違反法規,將會有高達年度營業額6%的罰鍰;若調查發現平台/企業提供「不正確、不完整或誤導性的資訊」,罰鍰最高可達年營業額1%。

    *對歐盟來說,覆蓋歐盟人口10%以上、即4,500萬人的跨國數位平台,即算是超大型跨國數位平台。以這算法,臉書、IG、Google在台灣都算是。

    #數位市場法

    平台壟斷的問題不光是前面所提的言論自由及散播不實或歧視言論,同時在技術發展上也會有托拉斯的問題。

    因此數位市場法將大型跨國數位平台定位為 #守門人(Gatekeeper),禁止平台不公平對待企業用戶及使用者來獲取不當利益。

    南韓公平交易委員會日前對Google濫用市場主導性、限制其他手機系統開發商競爭的問題,開罰2074億韓元(https://bit.ly/3Axetd3),也是基於同樣的觀念。

    在大型跨國網路平台優點及問題不斷浮出的現在,#數位治理政策 更顯得重要,我會努力加速 #數位發展部 的推進,並訴求納入對平台的適切監督。

    數位環境中,人權、隱私、言論自由,同樣是不可退讓的底限。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 性別分析指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5 20:30:22
    有 701 人按讚

    #新學期開始的重要提醒
    #一起留意校外人士不當教學
     
    開學了!家長們組成的校園志工隊還有熱心的校外人士也一起動了起來,感謝大家,都是推動校園事務的重要助力。

    但為了促使孩子學習更健全,學校對於校外人士協助教學或活動內容應有把關與處理機制。

    我去年推動教育部公布 #校外人士協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學或活動注意事項( https://bit.ly/3t6QDlo ),避免不當違法內容趁機混入。
     
    隨著開學,我的辦公室再度接到憂心的家長陳情,表示學校內有些志工的教學和活動好像怪怪的,擔心再度出現 #違反宗教中立 以及 #違反性別平等 的問題。
     
    #教育部接到申訴的統計分析
     
    本辦追蹤,「注意事項」公布後,教育部今年8月針對實施情形有初步統計分析,109學年度上學期收到陳情或申訴校外人士不當教學的問題多為:
     
    📊 校外人士背景具宗教色彩 100%
    📊 未落實部定、校訂課程之課程審查機制 45.5%
    📊 未落實非部定、校訂課程之審查機制 36.4%
    📊 與家長之溝通缺乏多元管道 27.3%
     
    #志工是豐富學習
    #不要變成傳遞假消息的工具
     
    志工等校外人士進入校園、協助教學和活動,原本用意良善,是希望藉此協助學校,豐富孩子學習的深度及多元性。
     
    少部分校外人士濫用此美意,透過 #晨光時間 #課後社團 及部分 #正式課程,長期違法傳遞錯誤資訊,影響孩子的學習發展,甚至導致學生長大後因此傷害且自責。
     
    例如,我曾聽過有個女孩說,自己在志工家長的教導下,一直認為女生的第一次是送給丈夫的禮物,女生必須盡力守護自己的貞節,否則就不是好女孩。

    在她某天不幸遭遇性暴力後,她因此覺得自己的人生毀了,她說:「#我從此髒掉了,即使其他人告訴我不是我的錯,但過去那些教導仍讓我覺得自己很髒。」

    在那之後花了很多年,她才逐漸走出來,才可以接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女性可以決定自己的價值及追求。
     
    另一位年輕的同志說,某堂課的老師和志工媽媽,一直和全班說同性戀是錯誤的、需要被矯正。

    當時剛發現自己喜歡同性的他,因此覺得很恐懼,覺得自己做錯事,班上其他人也拿「同性戀」來嘲笑其他陰柔氣質的男同學。

    這個恐懼和陰影,伴隨了他很長的歲月,直到他大學真正了解同志是什麼後,真正開始接納自己後,狀況才逐漸好轉。
     
    好些家長和我抱怨,不懂為什麼小孩到學校必須要學特定宗教的經典?為什麼會有志工在學校活動的戲劇上,主角姓名隱藏信望愛?或是教小朋友唱宗教色彩的兒歌?

    #改變不是一蹴可及
    #我們繼續為孩子的就學權把關

    「注意事項」施行這一年間,我持續和教育部討論實施狀況,也協助家長把陳情反映給教育部。

    有許多家長跟我說,很高興真的看到學校有落實校外人士協助教學內容的審查。

    也有進班說故事的家長,傳給我看要簽一張「入校須知範本」,裡面要一一勾選可以遵守性別平等教育法、不得有特定政治或宗教團體活動等項目;家長說雖然多一個程序,但多一份把關,真的比較安心。

    我追蹤教育部收到的陳情申訴數量,也發現確實持續下降。這些都顯示「注意事項」上路後,原有問題逐步改善中。

    #教育部新公告現場執行QA
    #協助學校更順利執行注意事項

    新規定上路一年,感謝教育部,在蒐集各方意見及討論後,前天公告了「校外人士協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學或活動注意事項」現場執行Q&A( https://bit.ly/3gUfRhQ ),讓學校及地方政府執行「注意事項」時能更加順利。

    我也再特別整理給 #家長 的指引,包括以下三面向,請所有家長一起來 #守護孩子安心學習:
     
    1⃣蒐集資訊:
    📌確認學校有無制定校外人士注意事項且妥善公告。
    📌了解學校志工的資格與任務。
    📌了解學校說明「校外人士課程/活動」的管道,查閱相關資訊。
     
    2⃣透過學校日、班親日或與老師聯繫的機會,跟老師詢問:
    📌班上和學校的課程及活動,是否還有 #志工 #校外人士 入班?
    📌如果有,其內容為何?是否符合學校及教育部的注意事項?
    📌若不符規定,請跟老師表達希望改善。
     
    3⃣申訴不當教學:
    📌如果以上都還是無法阻止 #違法的 校外人士教學,可以依下列順序申訴或陳情:
    >學校專責單位
    >各縣市教育局處
    >教育部國教署
    >范雲辦公室

    新學期,給孩子 #單純與專業的校園環境。我會繼續和大家站在一起,務必阻擋不當教學進入校園,維護每個孩子安心學習的基本權利。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 性別分析指引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1 10:50:39
    有 510 人按讚

    上次同大家分享COVID現有的不同治療方案

    今日跟大家分享下當一個國家COVID爆發時需要大量接種COVID疫苗時面對的困難和難題

    ***以下內容只作分享用途,所有臨床診斷的考慮請跟隨個別醫院指引***

    首先講講全球最常見較為有效而又打了很多劑的疫苗

    Adenovirus vector: AZ and J&J

    mRNA: Pfizer-BNT and Moderna

    至於另一款疫苗如Novavax或台灣高端由於打的人數不多,就沒有太多數據分享

    第一件事要認清的是,由於Delta的出現,疫苗並非神藥,以往大家期望的群體免疫在original或alpha上可能可以達到,但在delta蔓延的今日,似乎有難度。

    根據大名鼎鼎的NEJM的研究,兩劑AZ對symptomatic infection的保護率大約為67%、而Pfizer-BNT的保護率大約為88%。不過可惜的是同時間有一些研究,例如牛津大學研究發現當接種疫苗過一段時間後,保護力會漸減,BNT尤其受到時間的影響。

    另外,初步數據顯示針對delta,疫苗並不能像alpha或original一樣大幅減少打完疫苗的人的病毒含量。打了疫苗的人的病毒含量跟沒打的相當接近,不過疫苗對防止出現病徵和重症或死亡非常有效,只耐何疫苗來得太遲,delta搶先在世上出現。同時初步數據顯示Delta似乎較alpha/original更大機會出現重症和住院的機會,尤其於年輕人身上,不過這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這代表面對惡名昭彰的Delta,我們不能再依靠打疫苗去保護他人,因為疫苗並不能夠阻止delta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當打完疫苗後的病毒量一樣高時,唯一可以做的便是靠打疫苗保護自己,減低自己感染、住院、重症和死亡風險。

    不過當大量接種疫苗時,便會出現一些罕有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醫護人員必須Alert的,而處理這些懷疑的副作用亦對醫療系統造成沉重的負擔。但目前所有大型研究都顯示,疫苗副作用造成對醫療系統的負擔跟任由COVID爆發的社會和醫療成本相比是兩個不同級數的事。

    ================================
    VITTS -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sis thrombocytopenic syndrome

    在adenovirus vector的疫苗身上被發現罕有地會出現這種病症。初步數據是懷疑因為出現platelet factor 4 (PF-4) antibodies,原理跟HITTS (Heparin Induce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syndrome)類似。

    VITTS多數會出現Cerebral Venous Sinus或Splanchnic thrombosis,但亦可在一般常見的血栓位置,例如DVT or PE but much less likely

    一般臨床上可能會出現劇烈頭痛/腹痛/成因不明的瘀血(Petechiae)等等,較常於第一劑的4-42日內出現,亦較常見於年輕女性身上 機率視乎人種和年齡和研究的地方,歐洲數據為約0.00034%的機會出現。同時驗血報告中亦會發現血小板偏低和D-dimer偏高以及positive anti-PF4。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發初期血小板和d-dimer正常都不一定沒有VITTS,個別個案可以於24-48小時後才出現這些features,視乎clinical suspicion, serial review and FBC might be indicated

    ================================
    心肌炎及心包炎Myocarditis and pericarditis

    在mRNA疫苗身上發現的已知罕有副作用,常見炎第二針後的年輕男性(30歲以下)身上,大多於接種第二針後第1-5日後出現,多以心口痛、心悸、暈厥(Syncope)、呼呼短促(SOB)等呈現,病發機率視乎人種、年齡和性別,美國數據為Myocarditis/Pericarditis - 12.6/million = 0.000126%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成因未完全了解,但似乎跟免疫系統激活的過程有關(詳情refer AHA report)。大部分患者病情相對輕微,個別患者可能有ECG dynamic changes, ST elevation, troponin rise, mild reduced LvEF on echo,但大部分患者都在短期內出院with full recovery (96% as per AHA)

    值得注意的是,myocarditis在歷史上的其他疫苗例如流感、乙肝、天花(small pox)等等都有罕有的機會出現,約10-20 individual/100000 per year

    同時感染COVID或其他病毒性感染的話亦可能會出現myocarditis,臨床懷疑的話或需要ECG, troponin, CXR, +/- echo +/- cardiac MRI
    =================================
    任何醫療選擇都有風險,當一個國家進行社區大型接種時,便需要處理這些問題,英美兩大國的經驗其實為世人提供了好多寶貴實用的資訊,好讓大家不用走冤枉路。

    隨著時間的過去,愈來愈多數據和研究讓大家自行分析,多讀書多看研究才不會被任何人誤導,緊記保持批判性思考,無論任何人的高見都別不經消化和思考去接受。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ading
    1. ATAGI statement ATAGI statement regarding COVID-19 vaccines in the setting of transmission of the Delta variant of concern
    https://www.health.gov.au/news/atagi-statement-regarding-covid-19-vaccines-in-the-setting-of-transmission-of-the-delta-variant-of-concern

    2. NEJM - 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B.1.617.2 (Delta) Variant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08891

    3. Oxford University Studies Preprint - Vaccines still effective against Delta variant of concern, says Oxford-led study of the COVID-19 Infections Survey
    https://www.ox.ac.uk/news/2021-08-19-vaccines-still-effective-against-delta-variant-concern-says-oxford-led-study-covid

    4. AHA - Myocarditis With COVID-19 mRNA Vaccines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135

    Photo: interne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