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性別不安診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性別不安診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性別不安診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性別不安診斷產品中有3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全台竟有高達160萬人有性別認同困擾?政府有權並應合法化第三元性別】#讀者投書 內政部宣布在2021年7月起全面換發新式身分證——「數位身分識別證」,與過往相比,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及更合適的版面設計,但誰還記得,政府曾經規劃並試圖保障的權益——跨性別者的性別登記。 據統計,台灣約160萬人有性...

性別不安診斷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02 23:16:11

【凱鈞話趨勢—生活】維護身體健康,深入了解正確的健檢觀念,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套餐方案  健康是身體的本錢,現代人的身體問題除了年齡增長的老化外,更因為工作忙碌、生活飲食與作息的不正常,使得在青壯年期就出現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其它器官、骨骼等問題。因此每年健康檢查變得格外重要,在不同的身體狀...

性別不安診斷 在 AJ 談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12:09:10

【適合迎接新年的電影】 ⠀⠀⠀⠀⠀ 「我們沒有參與這場戰爭,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做愛。這時代是如此的幸運,能夠感受我們父母無暇顧及的悲傷,和體會他們從來沒有擁有過的快樂。」(We didn't go to this war. We didn't have to hide to have sex. Our...

  • 性別不安診斷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1 15:57:39
    有 20 人按讚

    【全台竟有高達160萬人有性別認同困擾?政府有權並應合法化第三元性別】#讀者投書

    內政部宣布在2021年7月起全面換發新式身分證——「數位身分識別證」,與過往相比,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及更合適的版面設計,但誰還記得,政府曾經規劃並試圖保障的權益——跨性別者的性別登記。

    據統計,台灣約160萬人有性別認同的困擾,但至今只有666人成功更改性別,可想此條件之苛刻與難以達成。而現今性別登記變更仍存在2個爭議點,一是第三元性別的法律認同,二是診斷書的存廢與否:

    ❙有話想說,你可以直接於文章之中提供更多想法: https://bit.ly/2VtklER

    #跨性別免術換證 #性別平權 #政府 #跨性別 #性別認同

  • 性別不安診斷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9:17:35
    有 29 人按讚

    【LGBT信箱📮】問:聽講跨性別已經喺2018年唔再被當成「精神疾病」,唔知喺乜乜精神病名冊度除咗名,咁啲人以後會唔會無得去公立醫院睇醫生、服用荷爾蒙藥或者做手術㗎?

    💡💡💡其實跨性別從來都唔係一種精神病💡💡💡

    之所以被誤會,係因為大眾經常將跨性別等同成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簡稱GD)或者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簡稱GID)。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第四同第五版,經歷GD或者GID嘅朋友,佢哋因為自己嘅性別認同同埋出生時指定嘅性別唔一致而感到相當顯著嘅痛苦,而呢種痛苦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所以喺香港,跨性別朋友去到公立醫院可以獲得醫療護理,係因為佢地被診斷患有以上嘅「精神疾病」,被列為精神科個案,而唔係因為佢哋係跨性別。

    我地可以咁樣理解:雖然經歷GD或者GID嘅人本身係跨性別,但並唔係每一個跨性別朋友都會經歷GD或者GID。出版DSM嘅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簡稱APA)都提過:

    "The presence of gender variance is not the pathology but dysphoria is from the distress caused by the body and mind not aligning and/or societal marginalization of gender-variant people. "

    性別差異本身並唔係一種病,而係呢班性別差異嘅人因為自己身心不一致,喺社會上被邊緣化,而產生不安,先至係痛苦的根源。

    至於你話乜乜精神病名冊上面除名,其實你係講緊由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最新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簡稱 ICD-11)。佢地將「性別認同障礙」更名為「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仲將佢由以前「精神與行為疾病」(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嘅類別,改成屬於「性健康」嘅類別。

    除咗世衛本ICD名冊講「性別不一致」,APA都有一本DSM手冊講「性別不安」。前者範圍較廣泛,包括各類型已知嘅疾病,而後者就專係講精神疾病。喺2018年,雖然「性別不一致」唔再被世衛承認為一種精神病,但係大家唔好忘記,佢仍然保留喺疾病名冊上面,需要適當嘅醫療照護。所以唔洗擔心,有需要接受心理評估、用藥或者做手術嘅跨性別朋友仍然可以去醫院。無論係乜野類型嘅疾病,切忌諱疾忌醫!

    過去幾十年黎,跨性別呢個群體喺國際醫學領域一直被改名、改分類,由以往比較狹隘嘅二元框架,假設咗進行醫療轉化嘅變性人一定係希望成為異性,逐漸變成今日擁抱性/別差異,睇見非二元(non-binary)嘅存在;理解到出現問題嘅並唔係性別認同本身,係由身心不一致所產生嘅心理不安,希望去病化(depathologize)跨性別群體,將治療重點放喺心理困擾上面。

    每個時代都有被誤解的人和事。生於當代,成為小眾,我地可以做嘅事,就係做到自己,自然可以做好自己。希望有需要嘅朋友可以搵到啱自己嘅醫療服務,一步步咁做到自己。

    -

    撰文:達文 

    #pridelab #pridelabhk #DareToBe
    #nonbinary #queer #transgender #非二元性別 #跨性別 #酷兒
    #pride #lgbt #LGBTQ #LGBTPride #lgbtcommunity #hklgbt #性小眾 #香港性小眾

  • 性別不安診斷 在 PrideLab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0:47:48
    有 72 人按讚

    每年5月17日係「國際不再恐同日」,個英文名好長 -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簡稱IDAHOTB。
    如果你年紀有返咁上下,就會睇住呢日由 IDAHO 變 IDAHOTB,不過依家性別身份咁多元,比較欣賞香港區集會籌委改嘅「IDAHO+」多啲。

    點解要有紀念日?
    因為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同性戀(homosexuality)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分類標準》(簡稱ICD)中移除。同性戀同疾病脫鉤,亦都唔需要害怕會「患上」呢個病。呢個就係IDAHO一開始淨係叫 “against Homophobia” 嘅原因,你睇認識歷史幾重要呢~

    30年前同性情慾被病理化。咩叫「病」?邊個有權力決定邊個有病?
    醫療知識專業從來都係一種權力,醫生嘅決定彷彿無容挑戰...

    快速回顧歷史
    1952年美國心理學會將同性戀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第一版嘅心理疾病,描述同性情慾係一種「反社會的人格騷亂」;到1968年第二版再將同性戀歸類「性偏差」(sexual deviance)。喺50至70年代,當時外國對同志有乸型嘅刻板印象,以Fruit稱呼。政府曾經會跟蹤同志,收集佢哋聚集嘅地方。亦用一個叫Fruit Machine測試公務員嘅同性戀傾向:一開始展示普通男女照片,之後換做裸露嘅相,觀察受測試者瞳孔有無放大。測試不通過的話,輕則工作不保,重則可能會被拉去坐監,或者係注射激素等醫學治療。
    以前喺香港出櫃真係好危險,喺1985年至1995年間,瑪麗醫院曾為最少20名男同志進行電擊治療,院方事後都承認根本無效。

    隨住醫療與心理學研究發展,到1973年,美國心理學會宣布,將同性戀從DSM中除名。直到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跟住表態,將同性戀者從ICD第十版中刪除。

    拗直治療仍然存在,並無想象中遙遠
    社會學者Michel Foucault喺《瘋癲與文明》一書提到醫療化社會(medicalized society)將人分為「正常」與「非正常」嚟對待。佢拎十八世紀精神科嘅個案分析,當年嘅醫生會使用厭惡療法,例如浸凍水、綁束身衣等各種方法去「醫好」佢哋,實際只不過用恐嚇嘅手段逼佢哋學習點樣改變行為,睇落似返個「正常人」。

    有睇《American Horror Story》或《Ratched》應該都睇到相關畫面,有冇被嚇親?!唔好以為呢啲咁恐怖嘅情節只會出現喺Netflix,時至今日,喺!香!港!都有機構掩人耳目咁進行呢啲「拗直治療」,使用噁心嘅治療方法對付同志,過程會一邊向同志展示同性相片,一邊利用藥物令佢產生噁心以及嘔吐感,從而嘗試令當事人對同性互動畫面連結不安情緒。2017年亦有報告指出,中國大陸有醫院提供「拗直治療」,方法包括服用或注射藥物,仲有電擊等等。

    促制定政策禁止「拗直治療」
    香港心理學會喺2012年發表聲明,同性戀唔係精神病症,係人類性向正常現象;同時無科學證據指「拗直治療」有效及對人無害。聯合國、美國心理協會、澳洲心理學會等組織更加一致反對「拗直治療」,研究發現「拗直治療 」不但毫無效用,反而令當事人受到心靈傷害、更有引致抑鬱、焦慮以及自殺嘅風險。
    一年又一年紀念5月17號國際不再恐同日,今日有同志可以活喺陽光下...
    但唔好忘記,香港仍然有人喺暗地裡被逼接受「拗直治療」經歷創傷,而帶佢哋去治療嘅人,往往就係佢哋嘅屋企人。

    加拿大、德國相繼通過法案禁止「拗直治療」,今年5月英女皇喺演說中有明確提到將會禁止矯正療法(“ban conversion therapy”)。可惜香港仍然未有制定相關政策。
    要做到不再恐同嘅世界,需要大家同醫學專業人士一齊正視問題。

    #pridelab #pridelabhk #BeTheChange #DareToBe #idaho #idahot #idahotb
    #lgbt #LGBTQ #LGBTPride #lgbtcommunity #hklgbt #同性戀
    #國際不再恐同日 #拗直治療 #禁止拗直治療 #性別平等 #性別平權 #性別多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