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怡和洋行有限公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怡和洋行有限公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怡和洋行有限公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怡和洋行有限公司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舊時香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六十年代末的尖沙嘴九龍倉碼頭】此時,碼頭已逐步重建,漸漸退出香港海運樞紐的角色。 九龍倉碼頭(Kowloon Wharves)是香港開埠初期的貨倉碼頭,由保羅·遮打成立的香港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今九龍倉集團前身)與怡和洋行於1886年設立,位於九龍尖沙咀西部海旁,為當時九龍規模最大的碼頭。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早於1899年已有棉紗廠,當時渣甸洋行(怡和洋行)在銅鑼灣掃桿埔設立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將入口棉花織成棉線,成為本港首間棉紡織廠,而該路段亦命名為棉花路,作為本港棉紗歷史的印記,惟渣甸洋行於1914年將廠房北遷至上海,棉花路舊址則發展成今天的聖保祿修院建築群。本港紡織業發展至1930年代開始變得具...

  • 怡和洋行有限公司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17 17:19:24
    有 701 人按讚

    【六十年代末的尖沙嘴九龍倉碼頭】此時,碼頭已逐步重建,漸漸退出香港海運樞紐的角色。

    九龍倉碼頭(Kowloon Wharves)是香港開埠初期的貨倉碼頭,由保羅·遮打成立的香港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今九龍倉集團前身)與怡和洋行於1886年設立,位於九龍尖沙咀西部海旁,為當時九龍規模最大的碼頭。

    1963年,九龍倉碼頭獲香港政府資助,將原有的第一號碼頭重建為樓高四層的海運大廈,成為當時罕見的集商場及郵輪碼頭於一身的建築物。

    至1965年,九龍倉碼頭的部份地段改建為馬可孛羅香港酒店及海運戲院。到了1970年代,隨着葵涌貨櫃碼頭啟用,九龍倉碼頭的地位被取代,碼頭便全面拆卸重建,發展成由商業大廈、酒店及商場組成的海港城建築群。

  • 怡和洋行有限公司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24 16:56:26
    有 321 人按讚

    1960年 六十年前 看香港電影尋找往昔香港 (附加影片對比,中文註解)
    ☆九龍城 白鶴山 候王廟,
    ☆尖沙咀九龍倉碼頭片段(海運仍末起),尖沙咀廣東道口(星光行海港城位置),水警總部山丘(今為1881 Heritage商場)
    ☆尖沙咀彌敦道74-78骋 堪富利士道口《文遜大厦》
    ☆旺角上海街524號 山東街口《金唐酒家》(位置今為朗豪坊一部分)

    喜雙逢 丁皓 雷震主演

    #歷史時空

    ★歷史 《九龍倉碼頭》是香港開埠初期的貨倉碼頭,由保羅·遮打先生成立的香港九龍碼頭及貨倉有限公司(今九龍倉集團)與怡和洋行於1886年設立,位於九龍尖沙咀西部海旁,為當時九龍規模最大的碼頭。
    1963年,九龍倉碼頭獲香港政府資助,將原有的第一號碼頭重建為樓高四層的海運大廈,成為當時罕見的集商場及郵輪碼頭於一身的建築物。1965年,九龍倉碼頭的部份地段改建為馬可孛羅香港酒店及海運戲院。到了1970年代,隨著葵涌貨櫃碼頭啟用,九龍倉碼頭的地位被取代,碼頭便拆卸重建,發展成由商業大廈、酒店及商場組成的海港城建築群 (資料維基百科)

  • 怡和洋行有限公司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8-20 21:28:07
    有 341 人按讚

    1967年香港,五十二年前 香港無線電視TVB興衰,由邵逸夫等投得牌照後興盛一時到邵逸夫逝後TVB已步向衰落。
    回顧開台時期,在這年代能買這款聲寶牌電視機都是非富則貴 !香港無線電視啟播 獅子山隧道通車,船灣淡水湖建做,當年樓價。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英文縮寫為「TVB」),創立於1967年11月19日,由邵逸夫、利孝和、祈德尊等人創辦,是香港首間商營無線電視台。
    1965年,港英政府有意發出地面電視牌照,吸引六個財團參與競標,當中包括由希慎興業大股東利氏家族、余仁生家族成員余經緯、邵逸夫旗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等人、英國獨立電視台、機利文洋行(現太平洋行)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合組的「香港電視集團」、由商業電台及怡和集團組成的財團(後來此財團聯合親中國國民黨媒體華僑日報、工商日報等成立佳藝電視),以及日本富士電視台等。結果由香港和英美資金組成的「香港無綫電視」(即無綫電視)標得。無綫電視是免費廣播,因此迅速受到觀眾歡迎。

    #歷史時空

  • 怡和洋行有限公司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4-29 08:00:00

    香港早於1899年已有棉紗廠,當時渣甸洋行(怡和洋行)在銅鑼灣掃桿埔設立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將入口棉花織成棉線,成為本港首間棉紡織廠,而該路段亦命名為棉花路,作為本港棉紗歷史的印記,惟渣甸洋行於1914年將廠房北遷至上海,棉花路舊址則發展成今天的聖保祿修院建築群。本港紡織業發展至1930年代開始變得具規模,設立了多間針織廠和梭織廠,惟在香港棉紡織染公司北移後,香港沒有一間紗廠生產紗線,要依賴外國入口棉紗。直至1947年,人稱「紡織巨匠」的上海商人李震之在港創立大南紗廠,擁有5000個紡綞及200部織機,打破了「香港氣候潮濕、缺乏技術不能造棉紗」的神話,更吸引到不同廠商到港設廠。南豐集團的創辦人陳廷驊,祖籍浙江寧波,1923年出生於一布商家庭。1950年陳廷驊移民香港,初期從事棉紗、布疋等貿易生意,1954年創辦南豐紡熾有限公司,在荃灣設有佔地面積廣闊的南豐紡紗廠。1969年陳廷驊將南豐紡紗改組,於1970年4月在香港上市。當時,南豐紡織法定股本4,500萬元,已發展成一縱合式企業集團。南豐紡織上市後,業務發展很快,到1979年已擁有環錠和空紡紗錠10.4萬枚,月產棉紗640萬磅,穩執香港紡織業牛耳。陳廷驊亦因而被譽為香港的「棉紗大王」。70年代中期以後,陳廷驛鑑於紡職業已漸走下波,而地產業發展前景看好,開始將投資重點轉移到地產業和證券市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