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怎麼死不會被發現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怎麼死不會被發現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怎麼死不會被發現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怎麼死不會被發現產品中有947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王繁捷 Wang, Fan-Chieh,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買房子的經驗​ ​ 我的工作室因為擴大的關係,換了好幾個地方,也因為這樣,碰過非常多的房東。​ ​ 如果你有看過我寫的書,就會知道我遇上的房東大部份都很爛,只有非常、非常少數是不錯的!​ ​ 像是房子原本就有漏水問題,房東花了一大筆錢修好之後,跑來找我付一半的錢,我心想:​ ​ 「這人腦子有問題嗎...

 同時也有32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鳳梨妹 Vickyp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mongUs #太空狼人殺 #鳳梨妹精華 阿汪:『原來狼要全開來打』 鬼之票型,三狼裸體都盤不出來? 這局真是精彩精彩 週週上精華!趕快訂閱嘿( ˙꒳​˙ᐢ )💖 本集是2021/09/12的直播精華 💜歡迎大家追隨鳳梨妹Twitch台看直播哦!! 🚀記得訂閱+開啟小鈴鐺!之後會有更多Am...

怎麼死不會被發現 在 小妮子情理生活學〡關係療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4:14:36

/ 當你被負面情緒卡住,一定有人也告訴要「轉念」,但到底要怎麼轉呢?今天用一篇貼文的時間來和大家談談。 ⠀ 其實,在大學接觸到埃利斯(Ellis)  ABC 理論之前,我自己也有許多沒邏輯的「非理性信念」,上完課才發現原來我有這麼多的負面情緒都是源自於此竟不自知。在做牌卡諮詢時,我也會試著引導個案了...

怎麼死不會被發現 在 Jerry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07:54:20

· 永遠記得Mr.的雜七雜八翻譯的一篇翻譯,礙於篇幅不多贅述,希望能分享給你們、在困難時幫到你們,原文寫得超美,建議去看。
(以下文章已取得Mr.的雜七雜八翻譯同意轉載。) 我曾聽過一篇很棒的podcast,主題是關於如何面對失去,名稱為〈船難〉,內容大概如下: 「我已經很老了,這也代表我活得比...

怎麼死不會被發現 在 K 采孜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6:45:31

著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ödinger's cat),指在想像實驗中,一隻貓被鎖在一個箱子中,並有一毒氣瓶,在一量子粒子處於某狀態下毒氣瓶會破裂,但若該粒子處於另一狀態,則毒氣瓶完好無損。將箱子封閉,此粒子的量子狀態是兩種狀態共存的情況,也就是說毒氣既是已從瓶中放出,又被封存在瓶中,也因此,箱中的...

  • 怎麼死不會被發現 在 王繁捷 Wang, Fan-Chie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30 18:00:26
    有 309 人按讚

    我買房子的經驗​

    我的工作室因為擴大的關係,換了好幾個地方,也因為這樣,碰過非常多的房東。​

    如果你有看過我寫的書,就會知道我遇上的房東大部份都很爛,只有非常、非常少數是不錯的!​

    像是房子原本就有漏水問題,房東花了一大筆錢修好之後,跑來找我付一半的錢,我心想:​

    「這人腦子有問題嗎?」​

    所以我受不了了,決定工作室用買的,再也不用和這種人囉唆。​

    不過買房子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我不想當冤大頭,所以先去上了一些房地產的課,以免買到爛房子,或是買太貴。​

    上完課,接下來就是實戰,直接和房屋仲介見面看屋!​

    有的仲介老實可靠,有的仲介舌燦蓮花,幸好我做生意好幾年了,所以比較能看得出來仲介有沒有在騙我。​

    有一次,我看到士林有一間屋況還不錯的房子,標價大約是1900萬台幣,到了現場看完房子之後,我問仲介:​

    「之前有人開過價嗎?」​

    仲介說:​

    「有啊,之前有人開到1800,屋主不願意。」​

    在看這間房子之前,我查過那一區的實價登錄,知道就算是1800,這房子還是偏貴,所以我說:​

    「這價格太貴了。」​

    房仲說:​

    「不然你想要多少錢?」​

    我計算了一下這房子的合理價格,然後跟仲介說:​

    「1500~1600左右,才比較合理。」​

    房仲一聽,馬上大聲的說:​

    「不可能啦!屋主不可能會同意的。而且我告訴你,屋主開的價格已經很低了,你在這一區找不到這麼便宜的房子啦!」​

    房仲的氣勢非常強,像是要一口把我給吃了。​

    我說:​

    「不是吧,這一區同樣屋齡、同樣類型的房子,一坪的價格最多就是賣43~46萬元,你這開價已經超過非常多了。」​

    房仲楞了一下,沒想到我有做功課,可是她馬上恢復鎮定,又大聲的說:​

    「我跟你說啦,你看到那些一坪45萬的房子,屋況都爛到不能住人,你怎麼跟這間房子比?不能這樣比啦年輕人!」​

    我的語氣也開始硬了起來:​

    「我這價格不是亂開哦,我是已經有把屋況給算進去了,我一個一個算給你看。」​

    然後我算給他聽,地板鋪的磁磚大概是多少錢,弄好兩間狀況不錯的廁所要多少錢,氣密窗多少錢,天花板裝潢……等等通通算出來,然後跟房仲說:​

    「屋況最爛的房子一坪43~45萬,我開的價格,是已經有把這些裝潢費幫你加上去了,可是你總不可能叫我付100%的裝潢費吧?扣掉一些折舊的錢,全部算完我才跟你說1500~1600的價格,這可不是亂砍。」​

    房仲沉默了一陣子,語氣開始軟化:​

    「好啦,我知道啦,可是屋主不願意賣啊……」​

    因為剛剛見識到房仲氣勢凌人的一面,所以我有把握,如果房仲站在我這邊去說服屋主,贏面會提高不少,所以我說:​

    「今天不是我亂砍價,問題是屋主那邊賣的價格脫離現實太遠了,請你幫我跟屋主說一下。」​

    房仲說:​

    「好吧,先下斡旋,我去談談看。」​

    我除了買自己住的房子以外,因為工作的需求,工作室也買了兩間,所以和房仲交手的經驗不少,其中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一定要做功課。​

    查房子的實價登錄是最基本的,用網路Google一下就可以知道最近幾年,那一帶的房子大概都賣多少錢,甚至可以看到你想要買的房子,屋主當初是用多少錢買的。​

    (如果是太久之前買的,就查不到了)​

    查了實價登錄,你會發現有些房仲很老實,跟你說這一區房子的真正價格賣多少,你也會看到有些房仲很會用話術,挑這一區最貴的房子跟你說最近的成交價。​

    然後你也可以找懂裝潢的朋友,瞭解一下各種材質、施工的基本價格,才不會被房仲用屋況好的藉口,來提高房價。​

    另外,有時候不是房仲要騙你,而是屋主會騙房仲。​

    例如屋主會跟房仲說,這屋子的電線最近有全部換新,房仲就會這樣跟客人說,很少有房仲去查證是不是真的換新。​

    確認電線有沒有換新很容易,只要打開電箱看看電線的年份就知道了,只是有些電箱需要用工具開,看房的時候記得帶工具,房仲通常都會答應讓你打開來看。​

    在大部份的情況下,我們是沒辦法和屋主見面的,全部的流程幾乎都是透過房仲,所以怎麼讓房仲站在我們這一邊是關鍵,而不是被房仲和屋主給聯手吃死。​

    做功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房仲知道你是懂的,不要再騙你了,這樣他才會反過來幫助你,去和屋主談價格。​

    畢竟有些房仲,話術真的太多了,像是我自己住的房子,當初也是用很合理的價格買到的,不久前有個房仲帶著客戶,去看我隔壁要賣的房子,我因為好奇也跟過去看看。​

    房仲不知道我是鄰居,我隨口問了一句:​

    「屋主有期望什麼價格嗎?」​

    房仲說:​

    「他期望的價格跟開價差不多。」​

    有在台灣買房的人都知道,開價通常都會比實際價格高,很少、很少會有開價和實際價格差不多的情況。​

    我說:​

    「這開價太高了吧?」​

    我自己的房子才買不久,隔壁的格局和我一模一樣,但是我買的價格等於是他的開價打了6折。​

    房仲馬上說:​

    「沒有喔,你看看他的隔壁,當初賣的價格就和這價格差不多!」​

    房仲指的隔壁是我的另一邊,當初那一戶就是當了盤子,格局大小也是一模一樣,花了非常貴的錢買房子!​

    房仲很聰明,不跟客人說我這間買到的價格(因為便宜合理),偏偏要挑整個社區買最貴的那戶來跟客人說。​

    聽完他這樣講,我也不再多說什麼,因為我未來只想跟值得信任的房仲合作,沒必要和他再多打交道。​

    p.s. 那戶當盤子買貴的住戶,他們不久前把房子賣掉了,賠了好幾百萬,所以買房子真的要盡量談到合理的價格,不然會很慘。​

    p.p.s. 開頭我看的那間工作室,也順利用合理價格成交了​
    ________________​

    p.s. 這裡有另外一篇關於網路行銷的訣竅,是PDF的形式,在下面這個連結填寫email之後,這份PDF會寄到你信箱。​
    未來我的行銷知識、創業經驗,也會寄給你。​
    連結: ​
    https://baco-street.com/markba​

    另外,出版社邀請我出了一本書《成為1%的創業存活者》,裡面寫了我創業這幾年的經驗、行銷訣竅,可以幫助你避開不少歪路,訂購連結在這裡:​

    https://baco-street.com/MAB​

    我經營的公司是貝克街巧克力蛋糕​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CoStreet

    貝克街官網:​
    http://www.bacostreet.com.tw

  • 怎麼死不會被發現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6:00:05
    有 33 人按讚

    [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 怎麼死不會被發現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30 12:48:12
    有 180 人按讚

    終於我的筆記本又到了必須換新一本了,放在最高攤開的那本就是最新的,其他我堆積起來的,是我過去寫滿的筆記本。

    當中所記錄的,包括從我20歲開始記錄關於修行的資訊。之後開始學NLP,又開始記錄關於如何影響人或影響群眾的資訊。之後開始學把妹,有一段時間我是有記錄出招的效果,包括搭訕時後說得到的反應和心得。我多年來的招生說明會時,說測試的各類話術和故事,也一樣被記錄下來。

    講課當中有時候,我的嘴巴也會給我驚喜,我也會跟我的學生稍微打斷一下,因為我要即場的把我自己剛說過的話記錄下來。

    為何要不斷的寫這些筆記呢?

    人腦要過濾資訊時,是需要斷定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

    其中一個讓腦袋覺得某些是資訊重要的方法,就是透過寫筆記來強化印象。一旦你有快速的把心得、點子、想法、聯想等等寫下,你的腦袋就認為既然這些資訊是重要的話,它就會如同Facebook的演算法,繼續給你更多這方面的心得、點子、想法、聯想!

    當然,還有其他的方法,例如跟朋友聊天時,討論你的心得。

    演講也是一種方法,所以以前的中國、印度、古希臘都有教學相長之說。

    我相信二十年前,可能也沒有人想到,另外一種方法就是透過社交媒體,也能做下這種腦內強化的方法,也沒有人想到你是可以用直播來強化自己腦內創意。

    筆記、視頻記錄下來後,需要重看嗎?

    不用。

    要重看,當然不是問題。不過要讓自己腦袋活躍,記錄了自己的想法就夠了,你會收割很多的創意好處。

    你剛開始的記錄,可能只是簡單的抄寫下你覺得重要的資訊。你只要堅持下去,必然會發現抄寫著的時候,會有自己的聯想會冒出來,這當下就很重要了!

    你必須不過濾你的想法,也把它們抄下!

    一旦你抄下了自己想法,你腦袋就開始意識到「哦!原來有想法是很重要的!」

    之後它就會給你多一點想法。

    剛開始的時候,講得直接點,你的想法是很普通的;講得難聽點,可能不少的想法也是很爛的。不管你的想法多普通、多爛,你都得把他們盡量抄下。

    只要你肯堅持下去,有素質的想法才有機會出現,這就是大家所講的創意!

    剛開始的時候,你的創意,可能也只是一般級別,但你只要堅持的記錄下去,有素質的創意又會冒出來。

    你如果肯玩這個寫筆記的習慣,你會發現有時候你的腦袋會在臨睡前玩弄你,突然間給你一個靈感,這時候你怎麼辦?

    你會擔心如果不馬上寫下,明天早上你就會忘記掉一個珍貴的點子、靈感、創見。

    逼不得已下,你就起來快速的記錄下來。

    問題是你寫下這些記錄時,又會有想法、答案、聯想的出現,這下你抄還是不抄?

    你會對你腦袋忍氣吞聲抄下,然後你滿意了,就掩蓋筆記本、關燈、拍拍枕頭,微笑的躺下。

    當你的後腦一碰枕頭時,你心中又罵「Fuck!」,因為又有新的點子出現了,怎麼辦?

    你就會變成自己腦袋的奴隸,死死的聽命,又起來再翻開筆記本,更快的抄下,然後盡快的再躺下。

    結果一躺下,你心中又喊「Common!What the fuck?」

    我試過最高記錄,被自己腦袋靈感來回虐待了七八次後,它才肯放過我,讓我終於可以睡。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小說家的,發現當小說中的一個角色或事件會「不聽話」的時候,不肯跟隨作者的原定預設時,故事才開始有生命。

    英劇 His Dark Material原著者 Philip Pullman在寫他的小說時,當中一個女反派角色 Ms. Coulter一直「不聽話」,最後 Philip Pullman還要跟這角色「談判協商」。這個女反派的角色應該是整個小說裡面最精彩的!

    我會說,Philip Pullman就是被自己的靈感虐待過,所以才寫出了經典。

    那麼可能有人問「是否只要記錄自己的想法、心得、感受」就有機會腦中的靈感會虐待我們?

    答案是不會!

    因為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人是寫下自己心情感受的,幾乎等同心情寫照的日記。

    寫日記當然也有好處,特別是對於觀察自己的的念頭情緒。

    但對於創意的靈感,你不能只是靠「自己」的想法,因為你的「自己」,是有局限的。你的人生經驗就是局限於你活了多少年。

    唯有你在筆記本中也抄下其他人的經驗、想法、資訊,你才能突破自己的框架。

    所以我才會常說大量閱讀很重要。

    雖然過去這幾年我都直接的在我所閱讀的書上寫批註、做筆記,但我本身的這些筆記本依然也不斷做記錄。

    這是一個會上癮的習慣,因為它會讓你腦袋中那種多觸角旁通聯想的境界出現時,你就能明白這些上癮都是值得的!

    根據一個研究能夠改變這世界的人,大概是少過人口1%。曾經有人研究三百個這 1% 內的人,發現大部份都有每天寫筆記的習慣。愛因斯坦會跟你聊著天時,突然間抽出一本筆記,不理你的不知在上面寫些甚麼,達文西的筆記本還被博物館保留著,愛迪生有上百萬頁的筆記。

    我們不用幻想要改變世界,你要創業,可以記錄管理、行銷和推銷的心得想法。

    幾年下來,你的筆記本可能會變成你最貴重的身外物。

    你要經營男女關係,除了看書上課,你也要每天記錄這方面體驗、心得、想法、點子。

    你有記錄你跟老婆做愛時的技術、狀態、心得、創意嗎?

    我就因此發現在做愛前多少個小時的運動量,對我的持久力會有甚麼影響,哪類的運動是會讓我的射量更多,我的超強高潮(那種幾近負荷不到的強度)是怎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就算你是個嫖客,可以透過筆記把自己變成個有出息的智慧型嫖客。

    就算妳有公主病,妳也可以透過筆記把自己變成個有深度、細思極恐的公主婊。

    先別說改變世界,改變到自己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