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忍是會意字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忍是會意字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忍是會意字嗎產品中有5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謙預 Qianyu.s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切的失敗和不足,都是最美好的安排】 All Failures & Lacks Are The Best Things to Happen to Us 三個月前,收到來自台灣客人的這封電郵時,開心和心酸交織著在心裡。 開心,因為這是一年前通過Zoom視訊的客人。他居然在我們看八字的一週年,特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萬的網紅詹大衛 David Z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下是中文文章。之後我會不定期的在這平台錄英文版本的影片,但 as always, 我會上中文字幕。 相信大家對於下列這種情境一定不陌生,尤其是面對自己心愛的另一半時 從一開始只是指著對方鼻子罵,不知怎麼地就開始漸漸變成比誰聲音大,最後變成只要伸手能抓到的東西大概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若不是掉到...
「忍是會意字嗎」的推薦目錄
忍是會意字嗎 在 ?莊撞 Jon Jon Jonatha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13:20:50
緣份深厚,在拍攝現場圍着邂逅 等埋位時,認識了這位三歲小豆丁,林先生 Hea在梳化,旁坐着三份怕醜的他,手捧著一本有關宇宙的多字繪本,懷疑着他,真 的 能 看 明 白 嗎 順手拿來一看,多嘴問句,你知道這些星球的故事嗎? 撻着了總掣,他變得雀躍,跟我分享很多銀河系故事,輕鬆背出八大行星,再讀出聞所...
忍是會意字嗎 在 玖玖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17 16:34:40
/#20210409(抽書🌹)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些那樣的時刻,我們不會意識到那是一個怎樣的當下,直到時光流轉到非常遙遠的彼方,回望後才真正明白了,那一個當下對自身生命究竟存在什麼樣的意義。」—《荒涼手記》 - 午後,我同她坐在一樓沙發上,用蹩腳的台語談天,內容大同小異,無非午餐好吃嗎、飲料好喝嗎、...
忍是會意字嗎 在 子涵 Elsa?涵話效應|文字、藝術、生活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08:33:02
#CODA #右滑聽歌 「為了隨時離世都不留遺憾,我想多創作一些對得起自己的,不管是工作還是音樂。」——坂本龍一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那天正好看見KKBOX上架了坂本在2017年為電影《Rage》製作的OST。 一邊聽著旋律階梯似的向自己遞進、將身子慢慢淹沒;聽見了演奏中夾雜著一絲絲若有似無的呼...
-
忍是會意字嗎 在 詹大衛 David Zh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4-17 08:00:00以下是中文文章。之後我會不定期的在這平台錄英文版本的影片,但 as always, 我會上中文字幕。
相信大家對於下列這種情境一定不陌生,尤其是面對自己心愛的另一半時
從一開始只是指著對方鼻子罵,不知怎麼地就開始漸漸變成比誰聲音大,最後變成只要伸手能抓到的東西大概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若不是掉到地上可能就是砸在牆上
然後可能說時遲那時快,從她口裡吐出了一句直接戳中你要害的話,這句話可能接下來有好幾年都一直不斷在你腦海裡重複上演,久久無法釋懷
大部分的關係達人都會告訴你說:當你在氣頭上的時候,「千萬不要口出惡言」,要學習控制好自己。但拜託,說真的,當兩個人已經吵到不可開交的時候,誰還有那閒功夫想到什麼要hold住自己的嘴啊,見鬼了。我的意思是,在那個當下,兩個人根本就不是在溝通,而不過是兩個不講理的幼稚鬼拼了老命想要證明對方是錯的罷了。
所以要怎麼讓自己不在這樣的情況下受傷呢?答案就是,你必須從自己的期待改變起。男性同胞們, 只要有跟朋友幹過架你應該就會懂,打架的時候只有頭腦有洞的人才會想到要控制自己,我才不信你沒有一心只想著要把對方頭扭斷!但我問你,如果你真的被卯中一拳,就算痛到想罵三字經,你也是二話不說地忍下來了,因為你知道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但這跟我們剛講的跟自己心愛的另外一半吵架其實也是大同小異啊,當你們越吵越烈的時候,一心就是只會想著要怎麼出招才能夠傷到對方!同樣地,這種時候談「自制」根本形同放屁,特別如果已經兩人吵得不可開交了。所以我會建議你,先做好心理準備,知道對方可能會講出一些很傷你的話,或甚至可能講到你的家人也不一定。畢竟只要有吵架,受傷是在所難免的,不是嗎?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想說,難不成我是在鼓勵你說,如果你跟你心愛的另外一半吵起來了,不論想怎麼幹譙對方就儘管開罵嗎?當然不是,而是我希望你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看待與另一半「吵架」的想法。當與另一半發生爭執時,我們自以為是在溝通,其實只是在以言語重重地揮拳在對方身上,打得鼻青臉腫後才想著要幫對方敷敷秀秀,但已經來不及了。不過,一旦當你改變了自己對於與另一半吵架的眼光後,你才會意識到自己所說的話其實很傷人,也可能會對你們之間的關係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只要認知到這點,就能夠恢復理智,開始真正的「溝通」而不是沒完沒了的「吵」下去,這也才是最一開始的初衷,不是嗎?事實上,你也真的沒有要傷害她的意思,你只是想要向她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是吵架跟溝通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碼子事,建議如果下次你跟另一半吵起來的話,要記得自己是要跟她「溝通」,而不是用言語對她拳打腳踢。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DHV...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4IAu...
------------
謝謝收看詹大衛日記。
如果你喜歡我的影片,記得一定要訂閱!
喜歡用 Facebook 追蹤的人,請案這 -》 https://www.facebook.com/davidzhan.show/
忍是會意字嗎 在 謙預 Qianyu.s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切的失敗和不足,都是最美好的安排】
All Failures & Lacks Are The Best Things to Happen to Us
三個月前,收到來自台灣客人的這封電郵時,開心和心酸交織著在心裡。
開心,因為這是一年前通過Zoom視訊的客人。他居然在我們看八字的一週年,特地寫了封感謝函給我,真有心!
心酸,因為他寫在電郵裡的低落心情,我完完全全明白。
他的經歷,是我的曾經。我當初也是很難,很久才能走出來。
有一回,我為一位芳華正茂的女子批八字時,她很用心的寫下我說的話。
論寫筆記的完整,她是我客人當中的佼佼者。
寫到一半,我注意到她的右手開始微微顫抖。我以為是空調的風太大了,冷到她,便問她要不要披巾。
她說,是她的焦慮症發作。
「我沒在兇你,也沒對你嚴厲,你為何突然焦慮?」
「我.....打從今年疫情打亂了我的計畫,我就一直很焦慮。我覺得我很沒用,同學們都前進了,只有我現在什麼都不是,亂糟糟的。我就一直很緊張,萬一我一直都是這樣,怎麼辦?」
說著,她眼眶一紅,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鏈似的灑下來。
我的媽呀!是我的樣子長得很催淚,還是我的聲音聽起來很虐心?怎麼客人,不分男女老少,東南西北,看到我好像都很容易哭?
我抓起一張紙巾遞給她。
「所以,我不是來了嗎?你來找我,就是要問個明路,而你很幸運那麼快就看到我啦!你看你的筆記寫得多工整,多齊全。我很多客人都不如你啊!我今天的工作,就是來給你答案的。我沒有把握,也不會接你這份差事。我接了,就代表還可以補救。你照著我的指示去做,一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又另一回,一位四十多歲的媽媽請我看兒子的八字。
我在批著八字時,這位媽媽點頭認同,然後就聲淚俱下。
我轉頭看著她沈默不語的先生。我說錯了什麼嗎?太太哭成淚人,你怎麼連紙巾也不拿給她啊?
「我是個沒有用的母親,很不稱職的母親。我沒有辦法教好孩子。我很愛他,可是很多時候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做,我就會對他發脾氣,說狠話,過後我又後悔。我忍下來,可是後來還是會一樣!」
我沒打斷她,等她的哭聲逐漸小聲後,我柔柔的說:「我來啦!我坐在你前面了。你已經看到我,就是有辦法了。你知道你自己不行,會去找辦法,就代表你願意去學習做個好媽媽啊!」
我把紙巾遞給她,再說:「不要哭了,要不然,別人看了以為是我不要借你錢,才把你弄得那麼傷心。」
曾幾何時,我們都會以外在所擁有的,來定義自己的人生是否值得自己喜歡。
從原生家庭、樣貌、健康、身型、智力、天賦等,到後來的學歷、友情、事業、財富、婚姻、子女......
哪一樣沒有,而偏偏是我們最想要的,我們就會認定自己失敗的一塌糊塗。
我認為這就是普通教育最大的問題所在。父母老師都是這樣把我們「分門別類」的。值不值得父母疼愛或向親朋戚友炫耀,也離不開那幾點。
久而久之,我們也只會以「成功」來定義自己是否有價值,甚至來衡量自己是否有活下去的勇氣。
我比較喜歡佛法的定義。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尊佛,六道眾生皆有佛性,只因一時的迷,因此墮落在苦輪不停的輪迴。
可正因為我們有佛性,我們都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每個人的內在有著很強大的力量,等著我們遇到明師後,去發掘、探索和了解。
而這天生俱來的力量,就是你改命立命的資本。
如果人生順風順水,我們永遠不會想要出離,誤把人間當極樂,所以一定要有苦,我們才會意識到,為什麼我們會在這鬼地方?要怎麼樣才可以離開這鬼地方去到極樂?
反過來,我們都應該感恩自己遇到的挫折,因為從這些苦中,我們才能生出智慧。
沒有一個八字是完美的。一切的失敗和不足,都是最美好的安排,如此你才會有出離心,返本歸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months ago, when I received this email from my Taiwan client, there was this feeling of bittersweetness.
I was happy because this was the client I did a Zoom consultation last June. He sent me this email on the one-year anniversary date of our Zoom call, to express his gratitude. How sweet!
On the other hand, I could relate to the emotional turmoil he felt at that point in his life.
His experience was my past. It also took me a very long time to walk out from my gloominess.
Once, I analysed the Bazi of a very young lady. She was meticulously jotting down notes as I spoke.
Her detailed note-taking skills easily took the top place among my clients.
Halfway through, I noticed her right hand was trembling slightly. I thought it was due to the cold draft from the air conditioning, so I asked if she needed a shawl.
She replied that it was her anxiety disorder acting up.
“I was not fierce or strict with you. What caused your sudden anxiety?”
“I…ever since the pandemic disrupted my plans, I have been in this state of anxiety. I kept feeling useless. All my classmates are progressing expect me. I have nothing to show for and my life is in a mess. I am very anxious. What if I continue to be like this? What am I going to do?”
As she spoke, her eyes turned red and tears started rolling down like a broken strand of pearl necklace scattering onto the ground.
Oh dear! I am beginning to wonder if I have a tear-jerker face or a heart-tormenting voice. Why do my clients, regardless of gender and age, North South or East West, seem to cry easily when they see me?
I grabbed a piece of tissue and handed it to her.
“Ain’t I here already? You came to me for a roadmap and you are very lucky to see me so soon. Look at how precise and neat your notes are! Many of my clients aren’t even on par with you. My job today is to give you answers. If I didn’t have the confidence, I would not have taken up your request. Now that I did, that means there is still hope. If you follow my instructions, you will see things looking up very soon.”
On another occasion, a mother in her forties came to me for her son’s Bazi consultation.
As I was analysing, the mother nodded her head in agreement. The next thing I know, she started weeping loudly.
I turned to look at her husband, who had been silent all along. Did I say something wrong? And hello, your wife was crying. Why weren’t you gentleman enough to give her a tissue paper?
“I am a useless mother. I am incompetent. I do not know how to teach my son well. I love my son very much. But many times, I do not know what to do and thus I flare up at him and speak harshly. I always regret afterwards. I tried enduring but it still ends badly!”
I did not interrupt her and waited for her cries to soften, before speaking gently, “I’m here! I’m already sitting in front of you. You are looking at me now and that means help is here. You know that you are incompetent, so you went looking for solutions. That means you are willing to learn how to be a better mother!”
I handed a piece of tissue and said, “Don’t cry anymore, otherwise, other patrons will think that it’s because I refuse to lend you money.”
Since young, we have been using external possessions to define whether our lives are worth liking.
The family we are born into, our looks, health, body shape, intellect, talents, and then we move on to compare our academics, friendships, career, wealth, marriage and children.
If we are lacking in the area we covet most, we grade our lives as a failure.
I think this is the biggest problem in societal education.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categorized us that way. Whether we as children are worthy of their love and bragging, depends on the few points above too.
Thus over time, we can only use the term “success” to determine whether we are of value, for some people, whether they should live on to take their next breath.
I very much prefer the definition in Buddhism. We are all Buddhas. Each and every sentient being in the six realms has a Buddha nature in them. But they got lost momentarily and fell into the endless wheel of reincarnation.
Yet, because of our Buddha nature, we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potential. Every one of us has a very powerful strength inside us. It is just waiting for us to meet an accomplished teacher, so that we have the tool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it:
And this strength that we are born with is the capital for us to transform and establish our own destiny.
If life is smooth-sailing, we would never want to leave and would mistake this mortal realm for Pureland. Thus, we all need sufferings, to realise that we should break out of this hell of a place. There has to be a better world somewhere. So how we get there?
We should, in fact, be grateful for all the setbacks and failures we have. Because it is from these sufferings, our wisdom arise:
No single Bazi is perfect. Every failure and lack we experience is the best arrangement for us, so that the heart of renunciation will arise in us and we will return to where we came from.
忍是會意字嗎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罵完孩子好愧疚?親子教養作家羅寶鴻:可以做這件事補救親子關係,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在乎、有價值】
衷心感謝未來Family電子週刊訪問羅老師,以下是這次訪談的內容:
…………
親子教養作家羅寶鴻兒子念大班時,他送兒子跟同學一起去上足球課。原本孩子上得很開心,有一天突然就不想去了,「為什麼不想踢了?你之前不是踢得很開心嗎?」兒子才說出因為之前搶球時被大哥哥撞倒受傷,因此感到很害怕,不想再踢足球了。
羅寶鴻選擇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爸爸知道你害怕,害怕沒有關係,我會一直陪著你。」在羅寶鴻的鼓勵下,最後兒子鼓起勇氣開心的回到球場上踢球了。
羅寶鴻將他和兒子的故事,寫成繪本《爸爸,我不要踢足球!》,透過具體的情境,文末提供父母重要的教養觀念和心法,如何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同理和接納孩子。
*「這有什麼好怕的?」孩子只好壓抑自己的情緒
當羅寶鴻看著眼前的兒子,因為害怕而退卻,彷彿看到小時候的自己。小時候羅寶鴻和朋友一起玩,遇到排擠和霸凌,回家跟爸媽說,爸媽卻說:
「要玩就不要哭,要哭就不要玩!」
羅寶鴻只好選擇不要玩。但其實他的內心很受傷、委屈,沒有人理解他的情緒。
羅寶鴻指出,小時候害怕卻不被接納的經驗,造成他後來成長過程中很害怕人群,在人群裡總覺得不自在、不想說話,寧可一個人獨處;再者,也害怕人際關係出現衝突。長大後,羅寶鴻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做改變,才變得不害怕人群。
羅寶鴻指出,當孩子感到害怕恐懼時,大人習慣用講道理的方式:「這有什麼好怕的?勇敢一點,快點去!」孩子為滿足大人的期待,只好壓抑自己的恐懼,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事,但日後遇到事情,很容易選擇逃避或退縮、不去面對。
當受傷的大人變成父母後,看到孩子害怕時,「很容易挑起大人自己內心的種種情緒,甚至討厭眼前害怕的小孩,」結果又用以前自己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孩子,「你怕什麼?有什麼好怕的?」
羅寶鴻指出,「如果爸媽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在乎,慢慢地孩子的內在也會愈來愈穩定,教養也就沒那麼難了。」
* 對孩子的愛不會寵壞小孩,少了規範才會
羅寶鴻投入蒙特梭利教育將近20年,隨著接觸的家長愈來愈多,羅寶鴻發現,一個大人的內在及其原生家庭都會影響這個大人的親子關係,於是深入研究正向教養和薩提爾模式,希望幫助家長也幫助自己。
羅寶鴻育有8歲的兒子,他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在日常的教養中落實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也融合正向教養與薩提爾模式,常在臉書上分享教養的心得。
羅寶鴻觀察,很多爸媽不知如何表達愛,習慣用講道理和指責的姿態,「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媽媽不是跟你講過嗎?」明明大人是心疼孩子、在乎孩子,卻說出傷人的話。有感於此,羅寶鴻寫了繪本《媽媽,你還愛我嗎?》,希望親子共讀時,能夠傳遞彼此內心的愛,改善親子關係。
有家長認為,太多的愛會寵壞小孩。羅寶鴻強調,「愛本身沒錯,問題在於如何表達愛的方式;給孩子愛與尊重,絕對不能少了自由與紀律。」
「蒙特梭利教育強調自由與紀律,好比硬幣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羅寶鴻說。簡單來說,給孩子自由之前,必須先設立清楚規範;給孩子自由但未設規範,或是只規範孩子卻不給任何自由,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偏差。
「自由必須建立在合理的限制之上,教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環境。」例如,在《媽媽,你還愛我嗎?》書中,孩子亂畫牆壁,出現不尊重環境的行為時,大人當下必須提醒他,適時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
* 在家裡貼海報,提醒自己多說「正向語言」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當行為呢?羅寶鴻表示,通常是因為孩子內心「歸屬感」與「價值感」不足,想要吸引大人的關愛、關注。羅寶鴻不諱言,孩子出現不當行為的當下,爸媽管教孩子的難度很高,「需要高超的話術和很安定的內在。」
他建議爸媽兩件事,「第一,當下能好好說,就好好說。第二,如果不能好好說,要罵就罵兩句就好。」
羅寶鴻在家裡的飯廳貼了一張大字報,上面寫著「正向的語言:肯定句、鼓勵句、關懷句、禮貌句、詢問句,負向的語言:命令句、責備句、質問句、否定句、威脅句」,提醒自己多說正向語言。
「爸媽如果都和孩子說負向的語言,長期下來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愈來愈低,覺得自己不被在乎、不重要、沒價值,不是個好孩子,」羅寶鴻說。「當孩子能夠學會自愛、自重,他就能夠尊重別人、愛別人。」
羅寶鴻舉他和兒子的幾段對話為例,對孩子說正向語言,孩子立刻就會去做,效果明顯。
(一)吃早餐以前,孩子還沒照顧寵物:
✗:「你又忘記起床後要做什麼事了對不對?」(質問句)
○:「你知道起床之後要先做什麼嗎?」(詢問句)
(二)吃完早餐想要看iPad,但還沒寫作業:
✗:「寫完作業才可以看!」(命令句)
○:「寫完作業就可以看囉,加油!」(鼓勵句)
(三)客廳還沒整理,兒子想跟爸爸玩:
✗:「先整理好客廳,你看這麼亂!還沒整理好,我不跟你玩!」(命令句+責備句+威脅句)
○:「好喔!客廳整理乾淨就可以玩囉!」(鼓勵句)
* 每天睡前3件事,增溫親子關係
當父母的難免修練不夠,看孩子不乖罵了他,或是不自覺又說了些威脅句、命令句。羅寶鴻建議,爸媽落實「睡前3件事」,跟孩子說3件今天爸媽想要感謝他的事情,讓孩子在一天結束前獲得正向的回饋。
羅寶鴻強調,不一定要孩子今天表現得多棒、多優秀,才要謝謝他,有時孩子做到該做的事、負起應盡的本分和責任,爸媽也可以表達謝意。
「當我們願意去感謝孩子,孩子就會覺得他的努力被看見了,他是值得被愛的、有價值的。」相反地,當一個孩子很努力,但他總是被批評、指責、數落,沒有任何讚美,會削弱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羅寶鴻提醒,如果孩子這天被罵,更需要在睡前給些正向的回饋。例如:沒有收玩具,被媽媽罵快去收;爸媽可以這麼說:
「謝謝你今天被提醒以後,馬上去收玩具,很努力地想做個好孩子…」「謝謝你願意接受媽媽的提醒,謝謝你願意負責任地把東西收好。」
「每個人內心深層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羅寶鴻說,「爸媽若能每天做到睡前3件事,加上日常生活中儘量使用正向的語言,多說肯定句、鼓勵句、詢問句,孩子真的會進步!」
羅寶鴻不諱言,有時候他也會生氣、不想講睡前3件事,但講的當下,會意識到其實兒子一直很乖、很努力,對孩子的心會變得柔軟。
* 有情緒時別教養,快做「3A情緒急救」
「父母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做教養,」羅寶鴻說,當親子有衝突或爸媽有情緒時,若忍不住罵小孩,罵兩句就快閃,儘速對自己進行「3A情緒急救」。
羅寶鴻解釋,所謂「3A情緒急救」為覺察(Aware)、承認(Admit)、允許(Allow)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靜心。
例如:剛罵完小孩,你可以深呼吸,覺察自己身體以及內心的感受,並且去命名這些情緒。若是感到愧疚,就告訴自己「我承認自己的愧疚」,深呼吸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的愧疚,我願意陪伴感覺到愧疚的自己。」
「當情緒被語言辨識、命名出來後,大腦皮層的前額葉就能夠執行調節情緒的工作,這個情緒就可以被釋放,」羅寶鴻說:「看起來不難,但執行起來不容易!只能不斷的練習。」為人父母,就是持續不輟的修練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忍是會意字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毛姆.丘吉爾 .他們的時代》書摘筆記
* 1928年,一戰期間,毛姆將其於日內瓦從事諜戰工作的傳奇經歷,寫下的原型小說集《英國特工阿申登》問世。
這部作品得到極高評價。雷蒙德·錢德勒曾盛讚它「最偉大的間諜小說」。
後來被英國軍情五處作為教材的《英國特工阿申登》,出版過程其實並不順利,從毛姆寫作完成至出版問世,至少花了十年時間。
該書出版最有趣的插曲是原稿差點被丘吉爾以違反《政府機密法案》為理由銷毀。
丘吉爾後來成為毛姆活躍社交圈的好友:他閲讀此書草稿完畢,身為自己一直渴望成為小說家而一生不可得的戰地前記者,當時丘吉爾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文學本事實在不如才氣縱橫的毛姆,看完最後一頁,他說:偉大的作品,勝過狗屁的機密,放行批准了這本書籍。
那個時候的丘吉爾還算年輕,才44歲,尚未登上首相之位,也還沒有嚐到政治的炎涼。
據說丘吉爾初見毛姆,他依舊還是一貫作風自信滿懷,滔滔不絕,但毛姆卻覺得他滿嘴廢話,插嘴了一句,讓丘吉爾驚愕:毛姆的詼諧之語,當場藏匿很大的殺傷力。
但丘吉爾不想和這位他打從心底佩服的文學家鬧翻,於是在眾人哄堂大笑後,他小聲告訴毛姆:咱們倆約定,以後誰也別笑誰,行嗎?
這是丘吉爾的智慧。
而毛姆也佩服他的寬容沈穏,答應了。從此一輩子成為好友。
《英國特工阿申登》過了丘吉爾這道關卡後最終出版,兩個英國男人的友誼持續大半生。
樂於社交的毛姆在50年代以後,比較少邀請朋友至家中聚會,但他始終歡迎丘吉爾前來別墅小住,共進午餐。
《毛姆傳》的作者描述倆人交往:早在丘吉爾還是一位年輕的政府官員的時候,毛姆和他已建立了好友誼
在一艘遠洋郵輪上,毛姆和喜劇之王卓別林也一見如故,成為摯友,他們倆甚至曾一起夜遊紐約的貧民窟。
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也是毛姆的劇作戲迷,「二戰」期間毛姆暫居美國時,羅斯福夫人曾經親自去他的別墅拜訪小住,在白宮為他舉辦晚宴。
晚年,毛姆總是忍不住說自己比老朋友硬朗多了。開玩笑丘吉爾面色粉紅,白頭髮卻軟趴趴的,看起來活像「可憐的老頭塑料娃娃」,而且太胖走路困難,別人說話聽不太清。
他常常自嘲:
「你要是覺得我老—老—老了,」毛姆洋洋得意地說,「那你去看看溫—溫—溫斯頓。」
* 毛姆的朋友不僅遍佈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國家,還包括中國。
他曾遠赴中國,和民國時期國學大師反白話文運動的辜鴻銘有過一回短暫會面。倆人談到了哲學、社會現狀等。清末民初,辜鴻銘當然會相當不平,但他是不從權勢的。他以傲慢的語氣表達「英國人思想不行」和「白種人憑什麼高人一等」:毛姆反而喜歡他,認為這位文學家相當有個性,帶著好奇的眼光猜測他。
「我不禁想他多少是一個悲哀的人物。他覺得自己有治理國家的才能,但沒有帝王賦予他治理國家的重任。他想像的帝國已經亡了,他滿腹經綸,渴望傳授給莘莘學子,這是他精神上所追求的,但只有少數生活不幸、貧寒和資質愚鈍的外鄉人去聽他講學。」 (《在中國屏風上》)
辜鴻銘的滔滔不絕,讓幾次想要告辭的毛姆找不到告別的時機,終於當他起身離開時,辜鴻銘說:「你來看望中國最後一個真正的大文學家,我要送你一點東西作為紀念。」
毛姆提出想要一幅中國書法,辜鴻銘當場揮毫寫下毛姆難以理解的漢字。
「你寫了什麼?」毛姆問道。
他注意到辜鴻銘的眼神閃過一絲「傲意」。
「詩。」辜鴻銘說,「在中國仍是一個未開化的國家時,所有的讀書人至少都會寫幾行風雅的詩句。」
他慷慨大方送了字畫,卻拒絕向毛姆解釋詩的內容。
回國後,毛姆找到懂漢學朋友翻譯了一下:
你不愛我時:你的聲音甜蜜;
你笑意盈盈;素手纖纖。
然而你愛我了:你的聲音淒楚;
你眼淚汪汪;玉手令人痛惜。
悲哀啊悲哀,莫非愛情使你不再可愛。
毛姆當然大為震撼。
*喜歡毛姆作品的朋友們大概知道,毛姆寫過很多避世隱居的主人公,他們追求一種純粹的、理想的精神生活,比如《刀鋒》中的拉里·達雷爾,《月亮與六便士》的斯特里克蘭德,《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中的巴納德,都是這樣的避世類型。儘管這些「拋棄世界的人」令毛姆著迷,但他本人的生活卻跟那些主人翁相去甚遠。
毛姆本人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一方面,他嚴格守護著寫作者的私人空間,以寫作創造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但與此同時,他也過著一種豐富多彩、精明世故的世俗生活,正因為此,他的一生這樣傳奇。
他一生算明哲保身,但在世界大戰期間,卻以知名作家的身份作掩護,赴險從事諜報工作。在那個同性戀是非法行為帶來牢獄之災的年代,毛姆是個同性戀者,他有多段秘密戀情。
中年以後他名氣越來越大,同志的身份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了,於是他在地中海邊的里維埃拉買下一座大宅子「瑪萊斯克別墅」,開始長居法國,這所別墅又成為顯赫一時的迎賓之地,高朋滿座,在當時和後世都成為傳奇。
毛姆本人也是一個偉大的冒險旅行者,當時世界上凡是可以旅行到達的地方,他幾乎都拜訪了。整個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當時被叫做「毛姆王國」,因為除了毛姆,其他作家很少有能力去那些地方。
他去了中國,還說北京是世界上最適合度過餘生的地方,並寫下了以中國為背景的作品,比如《面紗》和《在中國屏風上》。
《瑪萊斯科別墅》在毛姆傳作者黑斯廷斯筆下,詳細描述了這所奢華別墅的種種細節:別墅配備了十三名服務人員,常年有賓客留宿(包括丘吉爾、H. G. 威爾斯、伊夫林·沃等人),毛姆一絲不苟,親自統籌家務,維持別墅的舒適與高效,保證客人的一切要求都得到了滿足。
他是最好的東道主,「為了達到最高的標準,願意付出努力和錢財」,而且「以表面看不到、幕後卻緊鑼密鼓的安排營造出輕鬆隨意的印象」。在賓客們後來的記憶中,瑪萊斯科別墅是毛姆在里維埃拉打造的一座伊甸園,有菜餚精美的酒會、賭局、派對和海上野餐。
但傳記作者黑斯廷斯特別點出儘管毛姆是最好客的東道主,但他自己的生活「嚴格保持著一成不變的日常安排,任何事都不能打擾」,客人們也許通宵狂歡,但毛姆為了確保次日上午的正常工作,總是在十一點前就寢。
黑斯廷斯說:「在某種意義上,瑪萊斯科別墅集合了毛姆本性中的兩面,一面是奢華、溫暖和感官享受,另一面是藝術家的樸素和嚴格的自制。」
今天的讀者常常會忘了毛姆其實是19世紀的「七零年代後」,跟我們隔著整整一百多年。
一個原因大概是他的很多小說今天讀來還是很現代。
毛姆經歷的世紀充滿了災難和變數,但他始終保持著一個冷靜的人性觀察者和記錄者的姿態,即便在大戰期間為國效力、從事諜報工作也不例外。
如果跟著毛姆傳作者黑斯廷斯重走毛姆的世紀人生,看他身邊風起雲湧的時代和人物,可能會意識到跟毛姆同一代的大多數寫作者今天都已經遠去,甚至毛姆自己那些最賣座的劇本,現在也已經被遺忘了。
但那些飽含世俗智慧、犀利揭露人性的小說,把他送到了更遠的地方。
直到今天,他還像是一個「坐在我們中間的人」。
如果讓今天的普通讀者安排一張文學圓桌,說不定毛姆依然和丘吉爾坐在一起,談天說地。
黑斯廷斯在毛姆傳的最後有一段話:很感人。
薩默塞特·毛姆去世後,他的名譽遭受了著名作家們難免要經歷的下滑期,特別是他在漫長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中,都沒有離開公眾的視線,也沒有脫離時代的脈搏。
六十年代是迅速變化的時代,很少有人再想去讀那些講述舊秩序、大英帝國、深居叢林的殖民地官員、太太們在壓抑的愛德華七世時代鈎心鬥角的故事了。
毛姆對此不會感到驚訝。「一名作家剛去世的時候會有微瀾泛起,之後便是多年的無人問津,」
他在1946年寫道,「如果他的作品中包含某些具有長久價值的東西,那麼人們會重新對他產生興趣的。但是,沈寂期或許要持續二三十年。」
他不是沒有先見之明,因為過去二十年間,這位奇人作家的作品,又迎來了顯著的復興。
從幼年起,毛姆就學會了隱藏自己充斥著痛苦的私生活,但他在寫作中找到了幸福與釋懷。他將創作的過程描述為「最令人著迷的人類活動」,創作是作家找到慰藉的所在,一個「可以在不洩露隱私的情況下訴說秘密」的地方。
他對藝術的熱愛與苦心孤詣,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一代代人會為他傾倒,他已經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毛姆,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