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必修物理章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必修物理章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必修物理章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必修物理章節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放榜了! 三升一孩子都知道自己花落誰家, 不少孩子私訊詢問俐媽準備考語資班、數理資優班、電腦科技班、人社班、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雙聯學制⋯的資訊, 去年有分享過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大家可以去看看 今年也陸續收到學長姐的投稿📇 以下是建中駱學長針對建中數資班的分享, 非常感謝他的大方...

必修物理章節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2:32:11

放榜了! 三升一孩子都知道自己花落誰家, 不少孩子私訊詢問俐媽準備考語資班、數理資優班、電腦科技班、人社班、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雙聯學制⋯的資訊, 去年有分享過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大家可以去看看 今年也陸續收到學長姐的投稿📇 以下是建中駱學長針對建中數資班的分享, 非常感謝他的大方...

必修物理章節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0:27:06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 如何準備學測化學 📍|前情提要| 在必修物理、必修化學、必修生物、必修地科四科中,必修化學算是內容相對較多的一科,因為必修化學其實就是把原本舊課綱基礎化學兩冊的內容濃縮成一冊。講白一點,就是學測的化學範圍很多!所以,看完這篇文案以後,不要再滑...

  • 必修物理章節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5 19:29:26
    有 50 人按讚

    放榜了!
    三升一孩子都知道自己花落誰家,
    不少孩子私訊詢問俐媽準備考語資班、數理資優班、電腦科技班、人社班、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雙聯學制⋯的資訊,
    去年有分享過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大家可以去看看
    今年也陸續收到學長姐的投稿📇

    以下是建中駱學長針對建中數資班的分享,
    非常感謝他的大方慷慨!👍🏼
    其他學長姐的投稿,俐媽一樣歡迎喔🙏🏻
    ———————————————————————-
    📍 考進數資班有什麼優點呢?
    🔆 主科老師會是比較有經驗的,幾乎沒有地雷老師。
    三年不分班,會有電神互相切磋討論。
    教學資源多,可以借用科學館做實驗、借競賽資料、想考數理科免修可以直接報名。
    數理科目進度較快所以比較早上完,有更多時間準備大考。

    📍 數資班的內容會不會比較難,成績會不會不好看?
    🔆 數理科的內容會比較難,高一時課內最多到高二的難度,像我們班的老師是把必修和選修一起上。
    某些科目段考較難,老師會調到比較高分,不用怕成績很難看。
    我們這班的數理科老師高一還沒當過人,反而是英文和家政有人被當,所以在讀數理之餘也要顧一下文科。

    📍 我是一個沒有超修的國三生,要怎麼快速準備考試?
    🔆 初試:
    認真寫考古題,就比較有機會過。
    先寫完數資班的考古題,行有餘力再寫更難的科學班考古。我那一屆就有遇到差不多的題型。
    初試會有沒準備的人來考,分數的標準差較大,只要考得好,T分數就可以多拉高一點(可以去看一下成績計算方式)。
    初試有分數學和自然(沒記錯的話數學佔4成),數學會需要一些幾何觀察或代數技巧,我認為絕大部分可以用國中方法解出來。當然有些題目可以用高中方法算,但初試的題目多數還是設計成用國中方法就解的出來。建議不要從0開始拼高中數學,反而是刷考古題和看一下國中數學競賽技巧就好。
    自然的部分也是多刷考古題,然後會發現各個領域的常考方向,主要是邊刷考古題邊加強自己國中基礎較弱的章節。

    🔆 複試的部分變化較多:
    數學佔複試4成,會出一些基本上不會看過的題目,每屆幾乎都有幾何證明,很重要。另外也會出數學遊戲,或尺規作圖,不要忘記帶圓規。我認為這裡比較難準備,因為範圍太廣了,只能確定的是加強幾何和作前幾屆的考古題。
    物理和化學各佔複試的2成,都有筆試和實驗。
    物理筆試會考一些標準的高二高三題型,但範圍較大,最常考的是運動學和力學,可以先讀一下好拿分。光學和熱學大多是國中的變化題,高中的電磁學與國中難度差較多,考的比較少。
    化學筆試範圍有點多,建議稍微瀏覽高中各個章節,看過基本觀念,簡答題才不會空白,就算不會也要用自己有的知識掰出來。另外也有計算題,要寫整齊,細節也要嚴謹,因為我們的幾個化學老師是比較嚴格的人,所以不要讓會的題目被扣分。當然如果不會寫就盡量掰吧,老師還是會斟酌給分。

    🔆 實驗的部分就要練習寫1次以上的實驗報告,建議要有基本的排版和模型在腦中。物理實驗大多很好懂。化學實驗如果沒學過就盡量掰。老師會在一旁觀察大家,操作器材也算一個分數,不要有危險行為。實驗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完,數據也不一定很有參考價值,分數主要是在實驗報告裡的內容,如果實驗做不完記得先寫報告。
    生物和地科各佔複試一成,我建議精熟國中內容就好,除非時間很多,不然不要花太多時間看高中內容。生物高機率會有辨別動植物器官、顯微鏡細胞等跑臺的題目,要對圖片有印象。

    🔆 考試時不會就跳過(有時候錯題目怪怪的會送分,不要太糾結在文字)
    簡答題不能空白,一定要寫。
    如果有不會寫的難題不要太緊張,搞不好那一年特別難大家都不會寫。

    ✅ 再來是學習歷程的部分,學習歷程會用到競賽、專題等東西,不論最後有沒有要考數資,還是建議先從5科(數物化生地)中找到一個或多個有興趣(一定要有興趣,不一定是本來比較強)的科目,並加強他。

    ✅ 開學初會有能力競賽,奧林匹亞之類的,比較好選擇方向(除非5個科目都超強,但班上的確有那種神人)。

    ✅ 聽學長說歷年來數資班的升學率幾乎都是靠大考,能用科展或競賽保送的人佔少數。但建議還是可以多少參加競賽,就算有些只有初試過也是一個超大的加分,畢竟名額不多,學習歷程也用得到。

    ✅ 再來就是要關注人才培育計畫,大概在8, 9月可以去考,有台大、清大、中研院等等各科的培育。我是因為忘記報考所以學習歷程就少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學弟一定要記得有人培可以考。
    ———————————————————————
    還有沒有學長姐願意補充?
    俐媽代替學弟妹感謝您😊😊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資優班篇
    #台大明明學長姐學弟妹的經驗傳承很棒

  • 必修物理章節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7-26 08:00:00
    有 89 人按讚

    感謝 科學撚 TC The Science Nut 為我的新書撰寫導讀!

    //沒有歷史,人類注定湮沒在時間長河。前人仰望穹蒼,讓點點星光引領到至荒至遠,至到時間的盡頭,想像開天闢地,譜寫始源神話,無非為了開解存在的困惑:從遺忘中尋回前人的足跡,在流逝中挽留身邊的人事,從而建構個人和族群的身份,為無常的生命賦予意義和定下目標。

    可是,在各種宗教神話和傳統歷史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學術的國族歷史囿於文字紀錄,借助考古學亦只能重構人類文明的興衰,「人從何來」的大哉問止於石器時代,「天地萬物何來」更無從入手。

    至半世紀前,點點星光再次引領人類,讓科學家尋得來自時間源頭的線索,確立宇宙學的科學地位,取代占星學和古老神話,以科學模型描繪宇宙的演化。另一方面,生物遺傳學和地球地質學逐步解開生命演化和地球生態之謎。千禧年前後,一個跨領域的「大歷史」學科已具雛形,將人類和大自然的歷史綜合在宇宙演化之內,提供一個共同的始源故事框架。一道 130 億年的大歷史弧線,將時空、物質、天體、地球和生命的演化,連接到人類、社會和文明的變遷,以至每一個人的存在。史學家 William McNeil 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學術思維突破,等同牛頓將人間的力學定律引用到天體,或是達爾文將人類置於一切生命的演化當中。

    雖然宇宙的始源萬物共通,但受光速所限及沒有單一的標準時間,大歷史只能環繞於地球的所在和人的所知。在𣈱銷書《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年青史家哈拉瑞只用了一頁的篇幅,就交代了 130 億年的人類前傳,而天體物理學博士余海峯的《宙》則用了四分之一章節,由宇宙初生到地球生命的崛起娓娓道來,直至「地球生命其中一個分支將演化出一個對宇宙萬物都有著熱忱好奇心的物種……」。大歷史學術始創人之一 David Christian 說,「猶如宇宙在悠長的沉睡中慢慢睜開眼睛。」

    哈拉瑞將智人簡史分為四個階段,由石器時代開始,經歷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以及融合統一,來到現代人身處其中的科學革命。在共同的大歷史框架下,《宙》的時光之旅亦穿越始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史來到現代。余博士大學時代已熱心參與科學傳播,現時在教學和研究之餘更勤於經營個人科普網頁以及為各媒體寫作。對 David 來說,「科普」只是翻譯科學語言的手段,將「踏在巨人肩上」的科學巨人的生平事蹟和他們的科學成就融會貫通,才是最大的動力。

    David 更相信,科學探索和人文關懷同根共生。每當仰望穹蒼,知道當中的古老星光曾見證為生命提供重元素的大爆炸;又或當人類的飛船使者轉頭回望,只見「所有在時間洪流中存在過於地球的人、事、物,都發生於這個比一個像素更細小的一點蒼藍上」,我們的世界觀能不改變,能不更珍惜人類共同的命運?《星塵革命》作者 Jacob Berkowitz 說得好,「人類以為正在探索外太空,卻找到最深處的自我」。在宇宙大族譜找到位置的每一個人,將能「從時光流逝中得到救贖」。

    一切尋根都為了仍可改變的未來。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約制下,不但時光不可逆轉,而在遙遠的未來,一切亦終會歸於徹底無序,生命和物質的流轉變化都不再可能,宇宙只餘無垠的「熱寂」。但《宙》並不悲觀。正如人生苦短更要積極面對,現代人更應珍惜地球生命圈這個宇宙最高度複雜的局部逆熵(違反第二定律)奇蹟,聯手對抗全球溫化、核武器等滅絕文明的威脅。

    筆者有幸大學一年級時受過一科必修課的洗禮,走出香港中國歷史課留下的不快陰影。那是 J. Bronowski 的 “The Ascent of Man”,跨學科的人類大歷史先河。時至今日,完整的大歷史已成為很多地方大中小學的課程,網上更有看之不盡的多媒體課程、影片和文章。《宙》相信是華文世界第一本由科學家親撰的大歷史故事。初遇 David (余海峯)時他還在慕尼黑求學,我遠道前去邀請他為《立場新聞》科學版撰稿,後來更成為我們的科學顧問。後來幾年他參與過重力波發現的研究,完成 X-Ray Burst 博士論文,回港在大學任教,期間筆耕不斷,為科學傳播不遺餘力。想不到 David 創作力驚人,與友人合著《星海璇璣》後才不久,《宙》已完成。在描寫費曼的整整一章以及散落全書的愛因斯坦、法拉第、伽利略等偉人的生動典故,在對個各種科學概念的精心解說,在對人生世道的深切關懷,我感到年青科學人的熱誠、執著和胸襟。能搶先讀畢全書,是老夫的福氣。//

  • 必修物理章節 在 芬蘭.媽媽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2-16 15:47:12
    有 1 人按讚


    對教育有興趣嘅朋友可以ㄧ看 😉

    Peter Gray - 孩子們的自我教育II:眾所周知的幼童自我教育

    你有沒有停下來思考一下,孩子們在他們生命最初的幾年,在他們還沒有被任何人試圖系統地教育起來時,學了多少東西?他們的學習是自然而然的,是他們玩耍,探索,觀察周圍人的本能結果。但是,這是自然的,卻並不意味著無需努力。

    嬰兒和幼童在學習上投入了巨大的能量。其持續關注的能力,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還是克服障礙和挫折,都是非同凡響的。下回你有機會觀察一個五歲以下的孩子時,坐好,靜觀一段時間。試著去想象一下,當一個孩子在和世界打交道時,他頭腦裡的經歷。如果你允許自己有這個奢侈,你將會獲得極大的享受。這個經歷會使你以全新的眼光來看教育,這個光,來自孩子的內在,而不是照在孩子身上的。

    在這,我簡單地勾勒一下發展心理學界對孩子學習的理解。為了令這些知識和教育相關,我把它分為身體的,語言的,科學的,和社會道德的教育。

    (一)體育

    咱們從學步開始。用雙腿走路是人類特有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與生俱來的。即便如此,學步並不容易。每個來到這個世界的人,都為學習走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依然記得很多年前的一個春天,我的兒子,快一歲了,正是可以把著東西來走路,但仍不會獨立地走路的時候。那天,我們碰巧在一個遊船上旅遊,我兒子在整個行程裡,堅持在甲板上,捉著我的手,走來走去。我們在船上走了很多個鐘頭,我一直弓著腰,讓我的手可以被他的手牽著。當然,做這事的決定,完全是他的。我只是個工具而已,一個人力手杖。我一直試圖說服他休息一下,因為我需要休息。但是,每次我們停下一會,他就嫻熟地指揮我回去走路。

    研究發現,幼兒在學步的高峰期,每天平均走路6個小時,走路9000步,距離等同於29個橄欖球場的長度(大約3.2公里,譯者註)(Adolph et al.,2003,Child Development ,74,475-497)。他們並非想去哪裡,他們是為了走路而走路。當他們遇到一種新的表面,他們就會特別要在上面走路。我懷疑那天我的兒子在船上被刺激了,部分原因是船本身的運動令走路更困難,增添了一個新的挑戰。

    在獨立行走的開始,孩子們會經常摔跤,但他們會立刻爬起來,再試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走路之後,是跑步,跳躍,攀爬,盪韆鞦,各種各樣的運動。我們不需要教他們,而且絕對不需要鼓勵他們。我們只需要提供一個安全的訓練基地。

    (二)語言教育

    如果你曾經在成年後試圖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你一定知道這有多難。有成千的詞彙和無數的語法要學。然而孩子們四歲前基本上都精通了他們的母語。在這個年齡,在談話中,他們顯示出對詞語和語法規則的成熟運用。實際上,在雙語家庭長大的孩子們,四歲就掌握了兩種語言,並且懂得其中的不同。

    四歲的孩子不會描述語法規則(美國教育不教語法,譯者註),但是他們的講話和理解說明他們對規則有自覺的知識。他們在名詞後面加“s”,把它變成複數形式,在動詞後面加“ed”,把它變成過去形式,並且表現了對詞類的語法分類的理解 - 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來造新句子。嬰兒來到世間,可能已經有天生的語言能力,正如著名語言學家Avram Noam Chomsky很久以前建議的,但是每個語言所特有的詞彙和語言都很獨特,都顯然是必須要掌握的。

    嬰兒和幼兒不斷地自學語言。嬰兒一開始咿咿呀呀地發出像語言的聲音,聯繫說話的動作。隨著時間,他們開始咿咿呀呀那些他們從身邊語言中聽到的聲音。幾個月大的寶寶會對別人的講話特別感興趣,會參與一些活動去弄明白人家在說什麼。比如,他們經常追隨大孩子或者成人的眼神,去看他們在看什麼,以便猜測他們在談什麼。這個策略,一個幼兒,在花園裡聽到有人說「多美的菊花」,會主動去認識被說的菊花。在2歲到17歲之間,年輕人平均要學會六萬個詞,(Bloom, 2001, Behavior&Brain Sciences, 24, 1095-1103); 這意味著在他們醒著的時候,每個小時要學一個詞。

    學習語言,和學步一樣,是玩耍。它吸引人,強度大,為了學而學。小朋友們到處指點物品的名字,因為指點名字很好玩,而不是為了任何獎勵。當孩子們長大,他們的詞彙遊戲也越來越複雜,用到了謎語,雙關語,和押韻。我們無法教孩子們語言,我們只能提供一個正常的人類環境,讓他們在其中學習實踐,他們可以和會說話的人打交道。

    (三)科學教育

    小孩子們對他們身邊的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即便才出生幾天,嬰兒們會對新的東西長時間凝視。等他們手眼協調能力足夠,能夠伸手把玩物品時,他們就不停地做這件事。六個月大的孩子會仔細檢查他們摸到的新東西,以各種專門的方式了解其物理特性。他們會捏它,從一手傳到另一手,左右細看,搖晃它,摔它,看會發生甚麼;然後如果有甚麼事情發生了,他們會重複一次,好像在驗證這不是個意外。仔細觀察6個月的寶寶,你看到的是一個科學家。

    小朋友們探索的主要目標是學會控制他們的環境。很多實驗顯示,嬰幼兒對他們能控制的物品之興趣,遠遠大於那些他們不能控制的物品。例如,一個他們自己可以開關的音響,遠比一個自動開關的,或者大人們開關的音響更吸引他們。在他們學習控制這個音響的時候,就更被這類東西吸引。一旦他們學會控制一個物品,玩遍了一切可能的玩法,他們就會對這東西失去興趣。這就是為什麼,玩具盒對孩子的吸引力,會超出內裡新奇的但無法控制的玩具。

    人類對搞清楚物品運作的原理,以及如何控制它,有著強烈的動機,它並沒有隨著童年結束而消失;只要孩子和成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道路,這個動機就會延續。這個動機就是科學的基礎。當人們被告知對一個新的東西必須做什麼,如何去做時,這個動機就遭到了最大的毀害。科學的樂趣來自於發現,而非被發現的知識。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真的,無論是六個月的嬰兒正在玩手機,還是兩歲的幼童在玩盒子,還是成年科學家,正在探索一個物理微粒或酵素的性質。人們喜歡科學是因為他們喜歡去發現自己的問題的答案;沒有人喜歡科學的原因是源於喜歡被灌輸別人的問題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標準的科學培訓從來不能培養出科學家來。科學家們恰恰是克服了這樣的培訓,才成為科學家的。

    (四)社會和道德的教育

    比物質環境對幼童更有吸引力的,是他們的社會環境。。。。。孩子們自然地被他人吸引,尤其是那些比他們稍大一點,能力稍強一點的孩子們。他們會去模仿那些孩子,想和他們玩。社交遊戲是每個孩子的社會和道德教育最主要的自然工具。

    通過遊戲,孩子們學會和別人相處。在遊戲中,他們必須考慮到其他孩子們的需求,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學會對差異談判,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學會和別人相處愉快一起玩耍。這些都是很難的課程,卻是我們要能幸福地生活的最重要一堂必修課。這些課是我們無法教給孩子們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讓他們和別的孩子們玩,從中體會社交上成功與失敗的後果。和別的孩子一起玩的強烈內在動力,驅使他們努力地與遊戲中其他孩子們和睦相處。不能和睦相處的直接後果就是遊戲玩不下去了,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體驗。沒有任何大人的說教和勸告能夠取代這樣的體驗。在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以後有文章專門詳述。

    那麼孩子們五,六歲時,他們的動機發生了什麼變化?

    有一次,當我兒子大概七歲時,他在公立學校裡上學。我對他的老師提起,他似乎比上學前遠遠沒有學習的動力了。她的反應大致是這樣的:「作為心理學家,我肯定你知道,這是個自然發展的變化。孩子小時候的天性是自發地學習,但是他們後來就越來越以任務為主了。」

    我能夠理解她是從哪裡得到這個看法的。我見過一些發展心理學教科書,每個單元講一個年齡,學齡前被叫做「玩的年齡」。所有關於玩的討論都在前幾章,好像到了5、6歲,玩就結束了。餘下的章節主要是關於怎麼讓孩子們完成大人給他們作業的研究。我想這個老師在學教育學時,一定讀過一本這樣的書。這種書扭曲了自然。下面的兩篇文章裡,我會提供證據,當年輕人過了六歲之後,如果有自由和機會追尋自己的興趣,他們玩耍探索的動力會繼續促進他們,進行越來越複雜的學習。

    =======================================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畢生致力於研究教育發展學的生物基礎。他是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心理系研究教授,也是「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熱門部落格「自由學習」 (自由學習)的版主。他的新書《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已經翻譯成中文。

    Peter Gray 二月講座報名:
    http://www.ednovationfest.hk/speaker/peter-gray/
    作者官網: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experts/peter-gray-phd
    原文: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children-educate-themselv…
    本文來源:
    https://www.douban.com/note/472813862/
    譯者:曼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