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靈病房台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靈病房台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靈病房台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靈病房台詞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

心靈病房台詞 在 雀雀看電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7-17 01:20:20

《無聲》在學會恨之前,他們卻先學會了愛 台北電影節開幕片 看 2020 年最具性別議題的台灣電影《無聲》的過程之中,難免會留下眼淚。眼淚是有層次的,領人嚐到不同生命滋味。不論是男主角劉子銓啞口嘶喊出來的全片唯一台詞告白、劉冠廷捶心肝式地向學生說「我知道」、陳姸霏企圖撫慰受傷男孩們的甜美微笑...

心靈病房台詞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07:36:16

#波妞評舊片 【一路玩到掛】 有雷,請慎入!! 【個人評分: 4 / 5 】 這部片由兩位得過奧斯卡獎的演技派男星傑克尼克遜與摩根費里曼主演,且由《華爾街之狼》導演羅伯萊納執導。 先來談談片名,為什麼英文片名為「The Bucket List」呢? 「Kick The Bucket」 是用來解...

  • 心靈病房台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2 09:29:57
    有 817 人按讚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 心靈病房台詞 在 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的手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1 21:29:45
    有 395 人按讚

    半年前,一個三十二歲的男性,右手中指被電鋸鋸傷,來到急診的時候,是自己提著斷掉的中指斷端出現的!
    我看了看,覺得情況不太樂觀。這種斷指,等於是被機器半鋸半拉,神經血管都被像抽絲一樣地,邊絞邊抽了出來@@
    「手指我們努力接接看,但是不一定會成功!」我說
    「那就努力試試看好了!」病人心裡早有準備!

    他其實是一個很樂觀的人,即使受了這樣的傷,說話還是聽起來莫名地很有喜感,臉上竟然可以帶著笑容,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有什麼喜事報到 ,平常沒事喜歡抽抽小烟,當作心靈的慰藉。推進開刀房時,還在調戲護理師,為此洋洋得意 > <
    (這位先生你不是剛斷指嗎=.=會不會太有閒情逸致)

    麻醉藥緩緩地注射入血管,他漸漸失去意識,一動也不動了!
    我們先把中指被拉扯出的骨頭釘起來,正面反面的肌腱都縫好,接下來~~
    燈燈燈燈
    又派出了上次大家看到的那台顯微鏡老兄上場~
    這種手指遠端的血管比腳的血管小得多,只有0.6mm左右
    是的,你沒看錯,單位是用公釐來算的。用的線也是頭髮髮絲的六分之一粗。
    經過了三個小時的汗流浹背,好不容易接合了一條動脈,和勉勉強強的一條靜脈。半夜接斷指,我實在累得很像一隻狼狽的狗.......汪~
    好不容易,接上去的手指終於流出紅色的鮮血...

    就說高興不能太早,術後轉入加護病房,隔天,發現手指指尖泛藍,末端流出深黑色的血! 當下我立刻臉上一抹憂愁!
    「你接起來的靜脈看起來回流不好,所以我們現在必須進行每個小時放血的治療!」我語重心長地跟病人說!
    「蝦!!!!醫生,那我的手指頭還有救嗎??」他說
    「我也不能保證,我只能說努力看看!」我皺著眉頭說
    「是喔,好吧!! 那醫生,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我什麼時候可以抽菸??」他竟然呆呆地笑著問,這件事情對他很重要!

    「一輩子都不能@@」語畢,我苦笑三聲,覺得很傻眼地走了!
    於是,開始了每小時手指大放血的恐怖療程。
    每個小時,護理師就會拿一根針,在他接起來的手指頭上,一直刮、一直刮,黑血不斷地汩汩流出,直到流出來的血變成鮮紅色為止,雖然對我們來說是正常醫療處置,但是病人嚇都嚇死了,想說這種中古世紀的放血療法,竟然醫院裡面真實上演!

    半年後的今天,他剛好回診。右手那段中指,也已經好端端地回歸其位、成功存活了半年了。這半年來,他一直很認真地做復健,每次看到我,一定會問一句話
    「醫生,我可以抽菸了嗎?」(你欠揍是嗎,想都別想!!)

    今天,台詞竟然換了!!
    「醫生,你喜歡什麼東西,我想要買給你!」
    (大驚??什麼??)
    「我還好阿,不用特別啦,哈哈哈!」
    「我看很多人都買東西來答謝你,我也想要!!」
    「真的不用特別啦!」
    (都追蹤這麼久了,今天是怎樣??)
    「我想要感謝你,幫我把這隻中指接起來,我今天車子出事故,跟人家嗆聲時,幸好還比得出中指,雖然氣勢稍微少一點,但是還是看起來很完整的一隻,所以我真的很感謝.....」

    @@
    「...................」
    「醫生,你是不是喜歡吃甜的?」
    「....................」

    #教科書不應該只強調拇指的功用,對於情緒表達而言,中指才最重要> <
    #這位先生你半年來只有此時用到中指嗎,顆顆XD
    #都已經幾個月沒抽菸了,竟然還沒有戒掉是怎樣?
    #放血療法不是鄉野趣談而已,整形外科天天用在靜脈阻塞的皮瓣和斷指
    #我沒有特別喜歡什麼東西,你送的我都愛,嘻嘻~
    #最後送大家一隻氣勢十足的、我的完美傑作: 中指!!

  • 心靈病房台詞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0-20 18:30:00
    有 9 人按讚


    #波妞評舊片 【一路玩到掛】

    有雷,請慎入!!

    【個人評分: 4 / 5 】

    這部片由兩位得過奧斯卡獎的演技派男星傑克尼克遜與摩根費里曼主演,且由《華爾街之狼》導演羅伯萊納執導。

    先來談談片名,為什麼英文片名為「The Bucket List」呢?

    「Kick The Bucket」 是用來解釋一個人已經過世了,所以「The Bucket List」 的意思就是一張一定要在死前全部完成的清單。但台灣翻成一路玩到掛,我覺得有點難聽。
    -

    劇情描述兩位背景截然不同的老人,因生病而住進同一間病房。一位是黑手,一位是億萬富翁,雖說兩人生活環境差很多,但他們都有兩個共通點就是:第一他們都不瞭解自己,也不確定自己的人生抉擇是否正確;第二,他們都希望好好利用人生的最後時光,完成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

    於是,這兩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不管醫師的指示擅自出院,一起踏上他們現在可能才真正開始的人生,他們帶著自己的人生清單及滿腔熱情,追尋著各自的夢想。 旅途中,他們也不知不覺成為真心的患難之交。
    -

    「你在生命中有沒有找到喜悅?」
    「 你的生命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

    我想看似簡單的課題,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甚至一輩子都辦不到的事情。快樂,其實很簡單。但隨著年紀增長及社會歷練豐富之後,人會將物質上的獲取變成一種快樂的取得方式,但有沒有想過心靈上的快樂呢?我們有好好滿足嗎?
    -

    「如果你剩下不到一個月的生命,你最想做什麼?」

    我想這個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很難回答,包括我也是。
    這些想做的事情裡會有你的夢想嗎?
    很可能是你年輕時許下的夢想。小時候寫在作文裡頭的夢想,你完成了嗎?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漸漸被現實所屈服,甚至忘了當初的夢想,而當人生到了盡頭,你要抱著遺憾死去,還是再勇敢踏出那一步去完成自己當初來不及實現或沒辦法實現的夢想?
    -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死亡」是每個人都必經的人生課題。兩位主角的背景很懸殊,一位是有錢人但很寂寞,一位是不怎麼有錢但他的家庭很美滿,但他們在某個方面都一樣,他們的人生有遺憾。雖然生命將至,但他們還是努力去完成他們自己的人生清單,讓自己人生不留白。

    -
    送上我很喜歡的一句台詞:

    We live, we die, and the wheels on the bus go round and round.

    我們活著,我們死去,而生命的轉輪從不停止。

    --
    親愛的粉絲們~波妞已經推出每周固定單元囉!!
    每週一【波妞聊演員】【波妞聊導演】
    每週三、五 【波妞評舊片】
    除了以上這些固定單元,也會時不時介紹新片及新片短評
    歡迎粉絲們一起來討論,記得要準時收看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