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產品中有3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兩種心靈 #認識人類苦痛的不同模式 #同理心 #受苦意味著什麼 我越來越清楚,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的不同任務教導了年輕醫師用不同的方式同理病人。 兩者都是同理,但它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同理。同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柔軟可變、讓人感覺良好的情感,也不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彙時所說的那種溫暖而模糊的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的網紅BigFamilyz親子大碼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DHD有不同徵狀,對生活各方面的影響也不同,若家長能及早發現問題,對症下藥,情況定能改善。?今期「ADHD醫生信箱」繼續有?‍⚕️張正平醫生 (精神科專科) 及?‍⚕️楊潔瑜Kitty (教育心理學家) ,分別就「ADHD怎樣治療效果最好?」以及「親子遊戲點樣玩最好?」分享實用tips?。 ?家...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15:16

#兩種心靈 #認識人類苦痛的不同模式 #同理心 #受苦意味著什麼 我越來越清楚,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的不同任務教導了年輕醫師用不同的方式同理病人。 兩者都是同理,但它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同理。同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柔軟可變、讓人感覺良好的情感,也不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彙時所說的那種溫暖而模糊的狀...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 在 木的Mood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8:48:08

#木的放映室 (微雷) 近期的小品韓劇「不瘋不狂不愛你」,劇裡的男主角與女主角分別有著心理疾病,兩人因緣際會下看了相同的精神科醫生。 男主角有情緒障礙,在緝查毒品的過程中被革職,對此感到憤恨與無奈,女主角則遭遇親密關係暴力,在上了新聞後成為了眾矢之的,生活中會不斷的擔心門窗有無關緊、出門墨鏡總不...

  •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1 12:47:58
    有 264 人按讚

    #兩種心靈 #認識人類苦痛的不同模式
    #同理心 #受苦意味著什麼

    我越來越清楚,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的不同任務教導了年輕醫師用不同的方式同理病人。

    兩者都是同理,但它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同理。同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柔軟可變、讓人感覺良好的情感,也不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彙時所說的那種溫暖而模糊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你,身為同理者,去想像成為別人——那個你所同理的人——會是什麼樣子。

    同理永遠不可能完全精確。一個人的經驗密度超越了觀察者所能掌握的,也因此,同理就好比是人生,在這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事實,每件事實都是由特定的同理者和被同理者的結合中產生。不管你的同理心是多還是少,你同理的方式、你能夠同理一個人生活中的哪些內容,以及如何同理,很大程度都與你是誰、你在那個時空下如何設想自己的任務有關。

    教導學生執行同理任務時,觀察者可以觀察到部分同理的組成:如何感知被同理者、如何與他產生共鳴,如何與他恰當地互動,以及哪個人真正渴望與他相處。我們知道,所有這些都會在我們傾聽和回應彼此的過程中呈現出來:我們所看到的人,是以我們希望自己是那個樣子去看,並且伴隨著過去自己被鼓勵採取的感覺和行為。

    沒有人是簡單的。我們穿越自己閉塞的過往,穿越過往的眾聲嘈雜來聆聽他們的悲痛。我們能聽見的,往往只有能和我們共振的聲音。

    精神科醫師被教導用特殊的方式聆聽:他們會聽到我們大部分的人聽不見的訊號,他們會尋找我們大部分的人看不見的模式。他們的兩大任務一一方面是診斷與開立精神藥物,另一方面是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教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聆聽和觀察。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我可以看見年輕的精神科醫師必須在診斷和心理治療中分別達到什麼目標,我也可以看見他們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學了哪些事情。我可以看見他們為了完成他們的任務,如何學習去理解個案;我也可以看見他們所學到的那些將成為這些他們是如何學習害怕、厭惡或愛他們的病人;而且我可以看到,一家醫療單位偏向生物醫療或偏向精神動力觀點,將會決定這些單位所認定的適當行為的樣貌。我要再次強調,這些差異是任務的一部分而非醫師的個性所導致,儘管不同的任務永遠肯定會吸引到不同類型的人。我能看出誰在這些不同的領域裡受到崇拜,所以當一位年輕醫師在病人旁邊,不僅可以問他在病人身上看到了什麼,還可以問他應該渴望成為誰來回應病人。

    根據這兩種不同的任務,上述所有都是年輕精神科醫師學習成為病人的醫師的一部分方式。這就是本書所要描述與剖析的。

    這本書也做了一個讓人更為困擾的結論。無論如何,我們理解了精神疾病的可能原因,也提出許多證據,證明對大多數的患者和疾病來說,精神藥理學和心理治療合併使用的效果最好。當兩種方法可以串聯著用,患者可以更快有所改善,更能待在社區裡而不需住院。兩者都很重要,都不可或缺,而且大多數精神科醫師——無論其本身取向是哪一種都同意這一點。

    但是社會經濟的力量和意識形態的結合將心理治療趕出精神醫學之外。對於住院醫師來說,要學習心理治療、或在醫院環境中看出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現在比任務的本質,而不是基於這位醫師的風格或個性。我還可以看見精神科醫師如何在不同的任務環境中預測病人的狀況, 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對於患者或醫生來說,現在也比以前更難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

    如果管理式照護公司的損益中心策略把精神科給付項目裡的心理治療部分砍掉,將導致精神科醫師只能用生物醫學任務所教導的方式去觀察、思考和回應。這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

    即使具有某些心理治療背景,即使他們是在診斷和開藥,這個錯誤都對那些對患者更敏感的精神科醫師相當不利。這對我們的社會不利,因為生物醫學鼓勵一種思考精神疾病的方法,這種思考可能會剝奪精神疾病受苦者身上的人性。最重要的是這對患者不利,如果單純只從生物醫學角度進行治療,他們的治療會較差,效果會較不好。

    還有一個更隱微的風險。精神醫學不可避免地與我們最深切的道德問題糾纏在一起:是什麼使一個人(person)得以成為人(human)、受苦意味著什麼、成為一個良善而關懷的人又意味著什麼。這裡所謂的「道德」,與其說是一種正確的行為準則,不如說是我們直觀地認為什麼是應該負責的、何時該咎責,以及如何打從內心確定我們的雄心壯志是正確且良善的。

    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方式透過不同的方法塑造出這些基本類型,孕育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道德本能。這些基本類型是證成我們對照顧受苦者有所責任的工具:誰是一個人(這不是個外顯的問題)、什麼構成了那個人的痛苦、我們究竟是誰而得以介入、什麼是好的介入。這兩種方式教導他們的治療者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他們有不同的內在矛盾和不同的重點。兩者各有各的強項和弱點。而任何一邊都改變了醫師理解病人、社會感知病人,以及病人自我覺察的方式。

    --
    📖 本文摘自《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作者譚亞‧魯爾曼為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將自己的研究描述為「心智的人類學」。

    電子書 ◼️ https://readmoo.pse.is/3mkz93
    紙本書 ◼️ https://reurl.cc/Q6d2n9

  •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0:00:24
    有 577 人按讚

    #接受現實 #不等於屈服
    #真正的接受是很有力量的
    .
     我們常常將「接受」與「屈服」兩個概念混淆。在一次與來自北美的大學教授們對談的過程中,我解釋道:「透過冥想訓練自己的心靈,能幫助我們改變對痛苦處境的感知方式,並且使我們更有能力應對人生中種種跌宕起伏。」席間有人毫不留情的反駁我,認為這種提倡自我適應、抱持「人類會受苦只是因為尚未適應環境」的想法,是極端危險的,難道我們要向受到奴役者、受暴婦女、冤獄的受刑人,以及其他遭受壓迫者說:「沒有比冥想更好的解決之道」,讓他們享受現狀,而非鼓勵他們追求正義、終止壓迫嗎?
    .
     這樣的想法其實來自於誤解。
    .
     以勇氣與平靜的心面對艱難的情況,事實上是一種減少自己所受痛苦的手段,但此種能力與「屈服」完全無關。透過培養心靈內在的自由,我們能避免自己在面對磨難的同時,額外的遭受絕望、憤怒等情緒的襲擊,學會「接受」是為了避免二度受苦。
    .
     面對一位為疾病所苦之人,我們當然不能說:「我建議你就接受這份痛苦吧,相信你的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我們必須告訴對方,我們會盡一切努力來結束他的痛苦,但如果與此同時,他能在自己心中採取不同的態度,這將對他的處境很有幫助。有時甚至必須讓對方正視,在目前我們對情況無能為力的事實。比起單純的「屈服」,這種「接受」不會阻擋我們望向未來的視野,並能為事情添增正面的色彩。
    .
     加拿大作家雷米・特布雷曾經寫過一本動人肺腑的書《河畔的紅椅子》,書中談論他兒子染上毒癮的故事。他解釋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努力遮掩自己的痛苦,並因此陷入了一種「希望—等待—失望」的惡性循環。
    .
     沒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而特布雷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習到,如何真誠的面對自己的痛苦,也就是既不助長痛苦,也不逃避;既不無視痛苦,也不過度反應。
    .
     時至今日,他可以從容的陪伴在孩子身邊並願意敞開心胸傾聽,他形容這樣的陪伴像是「愛的擁抱」,能讓人們彼此更相愛、更平靜,因此更能在面對困難時採取明智且正義的行為。
    .
     換句話說,在面對無法改變,或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扭轉的困境時,我們應學著去接受,並且抱持開放的心態,用「愛」為事情加上一層可能的自由度。
    .
    --
    本文摘自心理師想跟你說八月推薦書《人生關鍵字:僧侶、醫師與哲學家的智慧探索》。
    .
    作者三人組分別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是出家四十年的藏傳佛教僧侶,也是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克里斯多福.安得烈(Christophe André)是精神科醫生,情緒心理學權威,實踐靜心冥想多年。亞歷山大.喬連安(Alexandre Jollien)則是哲學家與作家。
    .
    三人組在《人生關鍵字》一書中,以「智慧」為主軸,帶領讀者從180關鍵字出發,以智慧分析、控制自我,讓智慧帶我們往幸福靠去,並走上一條歡迎錯誤的路徑。每個關鍵字,都能帶給你邁步前進的力量。
    .
    📖《#人生關鍵字》
    https://reurl.cc/qgj8Xg
    .
    讀讀三人組的前一本合作書
    📖《#三個朋友的人生智慧大哉問》
    https://reurl.cc/Ake8zQ

  •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9 14:03:26
    有 73 人按讚

    「匹茲堡最大身心科醫院Western Psychiatric醫院急診室看診人數穩定,精神科醫生Garrett Sparks通常一晚為十幾位病人診斷病情,但上周四(24日)一晚卻看了21位病人。......Sparks表示,民眾憋了一年,如今一次爆發出來,不僅看診人數激增,患者狀況也都很糟,『許多人在疫情前心理狀況就不好,如今他們都患上焦慮症或憂鬱症。』」
       
    「美國國會審計室(GAO)在3月表示,在去年3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間,因服藥過量及有自殺企圖的急診病患分別大增36%和26%。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一項民調發現,在去年4月到今年2月之間,38%的受訪者出現焦慮或憂鬱症狀,遠高於2019年的約11%。......美國兒科學會(AAP)估計,去年每10萬人就有47人需要看兒童精神科醫生,人數幾乎是往年的四倍。」
       
    人們在家裡都悶壞了,近期聽到越來越多朋友表示,一開始在家工作(WFH)覺得輕鬆,但漸漸地,焦慮煩躁的心情不斷蔓延,沒辦法與人接觸使得生活無味。過往假日偶爾的小聚會,現在看來才驚覺竟然如此重要。
       
    同時,原本就有焦慮憂鬱症狀的夥伴,在這一次的隔離中更難接觸到世界,使得原本的症狀加劇。
       
    每個人的內在原本就有「獨處」與「連結」的需求,當這兩個需求的比例失衡時,就容易產生不穩定的情緒,對於情感的依賴或排斥也會變得強烈。
       
    這時我們更需要回到內在,看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一方面找出緩解的辦法,另一方面從根源理解自己的情緒與情感波動的因素。當下一次失控的情緒可能來臨前,有充分的準備,好好照顧我們敏感的心。
        

  •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 在 BigFamilyz親子大碼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5-08 21:37:22

    ADHD有不同徵狀,對生活各方面的影響也不同,若家長能及早發現問題,對症下藥,情況定能改善。?今期「ADHD醫生信箱」繼續有?‍⚕️張正平醫生 (精神科專科) 及?‍⚕️楊潔瑜Kitty (教育心理學家) ,分別就「ADHD怎樣治療效果最好?」以及「親子遊戲點樣玩最好?」分享實用tips?。

    ?家長如有任何有關ADHD問題,亦歡迎留言或inbox給我們 : https://www.facebook.com/Bigfamilyzhk/

    ?回顧【ADHD醫生信箱系列】
    ~ 在家學習篇: https://bit.ly/3bL5to1
    ~ 親子遊戲篇: https://bit.ly/2W9u3cV

  • 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分別 在 BigFamilyz親子大碼頭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5-08 21:24:50

    疫症期間小朋友無得出去玩,惟有諗下屋企可以玩咩?。尤其對患有ADHD的小朋友而言,需要多D活動?‍♀️?‍♂️放下電。?今期「ADHD醫生信箱」有?‍⚕️楊潔瑜Kitty (教育心理學家) 及 ?‍⚕️張正平醫生 (精神科專科) ,分別就「原來在家可以咁樣玩!」以及「停課期間可以唔食藥嗎?」分享有趣且實用tips。

    ?家長如有任何有關ADHD問題,亦歡迎留言或inbox給我們 : https://www.facebook.com/Bigfamilyzhk/

    ?回顧【ADHD醫生信箱系列】– 在家學習篇: https://bit.ly/3bL5t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