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理系學校排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理系學校排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理系學校排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理系學校排名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31的網紅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那些爸爸媽媽教我的事 5 放棄尋找安穩的工作 - 打字排版姊姊 念國中時,小量印刷需求一直增加,家裡的印刷廠應接不暇,但客戶都是拿著手寫的資料來,無法直接印。於是需要打字人員、排版人員 週日的有些時後,我會客串外務小妹,騎腳踏車去打字排版姊姊家裡面,送稿收稿。 工作有難度、稿量又很大,月...

  • 心理系學校排名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22 08:43:19
    有 42 人按讚

    #那些爸爸媽媽教我的事 5

    放棄尋找安穩的工作

    - 打字排版姊姊

    念國中時,小量印刷需求一直增加,家裡的印刷廠應接不暇,但客戶都是拿著手寫的資料來,無法直接印。於是需要打字人員、排版人員

    週日的有些時後,我會客串外務小妹,騎腳踏車去打字排版姊姊家裡面,送稿收稿。

    工作有難度、稿量又很大,月底發錢的時候,打字姊姊的收入逼近五萬元

    爸媽看我唸書累得臉色蒼白、開玩笑的問

    『不如去做打字排版工作呢?』

    隨即喃喃自語

    『我看你會嫌無聊,然後罵死客戶吧,不過還是把打字學起來吧』

    - 國中老師

    大學聯考後填志願前,前途茫茫。

    但感覺得出來,親戚們羨慕那些願意填師大的小孩的父母:

    無論如何是生活保障啊、鐵飯碗呢。

    .

    不過我的同學們不太流行填師大。

    除了排名前面的國立大學,有同學早早選定要去美國或中國唸書,正好都是美得如詩如畫的同學。他們考的是托福或者中國高考。高三時,我還陪去中國考試的同學,在長長的重慶南路上買了一堆國學常識書。

    爸媽再次忍住了『反正你去當老師也當不久,還是不要瞎折騰、誤人子弟了』

    扯遠了,總之沒有來自家裡的壓力,志願怎麼填都可以,選了課表看起來最有趣的社會系

    - 心理輔導師

    念了社會系,似乎跟有愛心的社工很接近(才不是)。再加上因緣際會認識不少救國團張老師員工,他們想要些種子球員,很爸媽也有點心動。

    救國團,聽起來就是個安穩又上進的工作。

    張老師,又是個助人的專業,多適合社會系啊。

    前輩們看起來人很好,還有人邊工作邊唸博士班,怎麼看都很完美,其實我也不討厭。

    正好學校有心理系,團體活動像團康一樣有趣。

    叫做小荳荳的八人團體活動,每週一次聊天、認識自我、探討未來,非常熱門難報。我努力在每期開始報名那天就衝去輔導室簽名繳費(沒有網路的年代⋯⋯)

    杜鵑花盛開季節,心理系門口的兩棵櫻花樹,美得讓人忘記年月。

    修了快十個心理系學分後,入門進階都有點感覺。

    有個跟我熟,又跟家裡也很熟的教授,輕描淡寫又語重心長的說

    『我看你還是不要當輔導老師吧,沒病的人跟你聊之後,可能....都會...,更何況這行心理壓力其實挺大的』

    賓果,果斷放棄此行當。

    爸媽呢?再次隨我去了。

    .

    對比後來找工作之辛苦,更感謝爸媽隨我去
    .

    #舊文再貼

  • 心理系學校排名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2-20 17:17:13
    有 64 人按讚


    ※ 2017.12.20 觀點—《泰晤士報》Ed Conway ※
    大學生再多也無法讓英國變富

    作者 Ed Conway 是天空新聞台(Sky News)的經濟新聞主編。

    ————————————

    34 加 17 等於多少? 太簡單?那麼 456 乘 3 等於多少?

    這是普通算術測驗中常見的問題,一般人可能以為,英國最聰明的學生可以輕易回答。

    然而,貝爾法斯特王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研究員實際調查後,嚇了一大跳。二十年前,他們讓心理系的大學生回答上述算術測驗,發現學生平均的正解率只有 53%。2003 年他們又重覆同樣的試驗,發現正解率並沒有提升,反而下降成為 41%。英國其他地方也是一樣。

    這不是英國獨有的現象,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加拿大等國。但英國的情況特別糟糕。最近一份 OECD 的報告指出,在高等教育的學生中,英國學生的算術、拼字能力是各國中最低的。

    也許,這是因為近來英國的大學充斥許多以前不會進大學的學生。現在英國學生上大學的比率逼近 50%,這是東尼・布萊爾 1999 年承諾要做到的施政目標。

    表面上看起來,布萊爾的教育目標已經達成,但它所產生的好處並不如預期。當時,就像今天一樣,政府官員相信:只要大專學位的人數增加,本國的專業水準就會提升,英國的生產力也會水漲船高。

    但是,我們其實是重量不重質。比起前一世代,英國的大學畢業生增加了許多倍,然而這些人中,只有少數能夠正確拼寫、算數。根據大學排名,英國號稱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學,然而我們的基本技術能力卻每下愈況,英國的大學生發現:畢業後直接進入職場愈來愈不容易。

    這個現象,就是勞力分析師稱之的「資格脫節」(qualification mismatch)。根據企業主提供的數據,英國約有 40% 的新進人員最後做的工作與他們所學的科目不一致。這是已開發國家裡面比率最高的,意謂著我們的學生沒有學到適合職場的技能,同時,企業依然受到工作人員技術等級的限制。面對這樣的問題,傳統的回應一向是鼓勵更多學生進大學,也希望企業能創造出新技術的工作機會來安插他們。然而研究顯示,近年來,約有 15% 的工作人員屬於高學歷低就業(overqulification)。

    此事攸關重大,因為年輕人的資格愈符合職業生涯的需求,代表他們的表現愈好,英國的生產力也就愈高。英國在各國之中生產力被看弱,大概不是巧合。許多企業表示,他們寧願僱用有技職資格的學生,也不願僱用大學畢業生,顯示問題的解決在改善進修教育以及學徒制度,這也是英國長期以來一直表現不佳的領域。

    技職教育在英國成為福利國家的頭十年一直不獲重視。幾十年來,許多幫助年輕人就業的技職專校漸漸解體。在金融海嘯後的撙節年代,大專院校因為收取學費,沒有受到財政部經費裁減的影響,然而進修教育——備受財政部嘲笑,稱之為「插花教育」——的經費被大量裁減後一崛不振。

    目前的政府承諾逆轉這樣的情況,為技職學生創造技術資格(T levels),以及承諾學徒教育將獲得政府經費補助。然而沒有證據顯示新措施有成效。問題在於:不像德國,對英國學生來說,技職教育與學徒制度依然是退而求其次的二流選擇。

    企業也難逃其咎,雖然他們抱怨許多求職年輕人的學歷過高,但一般來說,他們給學士的薪水仍比高中學歷高出 60%。為什麼?最有說服力的回答是,雖然我們認為進大學是為了學習,實事上它只是一種象徵。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在即將出版的新書《反教育》(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中寫道:「在那些沒用學科得到高分,就業市場不會付費;就業市場願意付費的,是你藉由獲取高分所展現的特質。」他認為:大學畢業生所得薪水的一半是看在大學學歷份上,而不是因為從學校學得的技能。

    卡普蘭說,這是集群心態(herd mentality):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我們所面對的「資格通貨膨脹」(credential inflation)就愈高——如果每個人都有大學學歷,那麼有一些人勢必取得更高的學歷,以顯示他們更有就業資格。結果我們還是一樣搞錯了教育目標。英國大學已經有太多學生。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教導孩子基本的技能,在這一點,我們的表現很糟糕。

    英國還有比其他已開發國家更嚴重的問題是:一個孩子未來的收入,與父母親的收入有很大的正相關(譯按:即「龍生龍、鳳生鳯」)。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技能上——如果爸媽數學不好,孩子數學不好的機率就高。說到最後,還是回到社會流動性的問題。我們能夠愈早打破其中的連結就會愈好。

    https://www.thetimes.co.uk/…/churning-out-graduates-wont-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