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理幸福感量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理幸福感量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理幸福感量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理幸福感量表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錯失恐懼症】目前還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是對於年輕人卻有很大的影響 !! 2020年已經結束,你是否曾算過這1年來花了多少時間在追蹤別人的社群媒體?每天拿起手機第1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自己錯失或遺漏參與他們的生活? 根據2020年8月發表於《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擔心...

心理幸福感量表 在 等一等 Just A Moment | 心理諮詢平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20:05:59

【#等我建立好關係】#測測看我在談一場一起進步的戀愛嗎?⁣ ⁣ 在 #談一場一起進步的戀愛,我們提到伴侶可以幫助我們朝着理想的自我進發。但一段關係除了能讓我們在個人層面上有進步,伴侶透過互相影響彼此的自我認同、習慣,及建構共同回憶與目標以達到共同進步,也是親密關係之所以可貴的原因之一。這種長期穩定、...

心理幸福感量表 在 斜槓夫妻華生✘阿西︱自我成長•閱讀學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05:57

-​ #你是不是不懂拒絕的爛好人​ ​ 心理學家Harriet B. Braiker提出了『E型人格』理論,特質是總是想討好所有人的心態,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還會從爛好人情節漸漸演變成心理疾病 #取悅症 ​ ✔️來檢視你的#爛好人 程度​ ​ 💬如果你的總分低於10分​ 你的好人情節...

心理幸福感量表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1:59:25

【明天準時上班︱#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 你是工作狂嗎?沒有工作你會周身不自在嗎?無時無刻都在想工作的事情嗎?想知答案,不如試試用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評估自己?⠀ ⠀ 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Bergen Work Addiction Scale)由挪威卑爾根大學心理學院﹑挪威卑爾根診所基金會和英國諾丁漢...

  • 心理幸福感量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3 07:30:00
    有 128 人按讚

    【錯失恐懼症】目前還不是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是對於年輕人卻有很大的影響 !! 2020年已經結束,你是否曾算過這1年來花了多少時間在追蹤別人的社群媒體?每天拿起手機第1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自己錯失或遺漏參與他們的生活?
      
    根據2020年8月發表於《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的這種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相關。【註1】
      
    ■「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FoMO 也被翻譯為「錯失焦慮症」、「資訊遺漏恐懼感」、「恐懼錯過」、「害怕錯過」或「擔心錯過」【註2】。雖然錯失恐懼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這個縮寫出現的時間不長,但其背後的成因卻已存在許久。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天生就有可能得到FoMO。早從巧人和直立人的時代【註3】,這些靠獵捕和採集為生的部落居民就很清楚自己擁有哪些東西,或者沒有擁有、但需要哪些東西才能安然度過每一天。
      
    在那個時代,恐懼焦慮是有好處的。如果跟同伴一起遊蕩時,錯失了重要的食物來源、水源或安全的藏匿處,所有人的性命都會陷入危險。
      
    此外,這些早期的人類知道生存還有另一項關鍵,那就是他們必須一直待在幫助他們行走在當時那種惡劣環境的群體之中。
      
    若遭群體拋棄,或者沒有得到重要資訊,你就有危險了。你知道,在適者生存的環境中,你必須跟著群體一起行動。你必須有所歸屬。沒有FoMo,人類這個物種可能早就消失了!【註4】
      
    ■美國研究指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有關」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者曾針對14至47歲來自美國各地的419位參與者進行研究,透過「錯失恐懼調查」量表的10個項目,包含是否同意「我擔心自己的朋友、密友、家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玩得很開心」,以評估參與者在其社交圈中擔心錯失活動的程度。
      
    結果發現,「錯失恐懼症」與高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關,較可能出現在那些對自己評價不高、感到社交孤立或兩者兼具的人身上,反之,「錯失恐懼症」可能會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以及低生活滿意度。研究指出,生活中有「較高社群媒體參與度者」,其「孤獨和低自尊」與「錯失恐懼症」之間的相關性較強。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錯失恐懼症是1個結果,很多老師跟家長可能會因果倒置,認為青少年、成年人因為網路成癮而造成人際關係與溝通互動的問題。
      
    但事實上卻是因為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向依賴網路,他們在真實生活本來就孤單疏離,借用網路媒體更加深了孤單感,呈現惡性循環,而漸漸產生錯失恐懼症或是網路成癮的現象。【註1】
      
    ■錯失恐懼症(FoMO)現象及衍生問題
    目前錯失恐懼症(FoMO)相關學術研究可追溯自 Przybylski 等人(2013)以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的觀點來探討錯失恐懼症的行為及相關因素,包括:自主性(autonomy)、效能感(competence)及歸屬感(relatedness),並發現高度 FoMO 傾向者,由於缺少能力(效能)、自主性(有意義的選擇)及歸屬感(與他人的聯繫)的基本心理需求,會經常感到焦慮、自尊心低落以及自覺不夠好,對於社交關係也比一般人敏感,因而出現高度的社交媒體參與行為,期望藉以減少害怕失去無所不在聯繫的心理焦慮。
      
    FoMO對於生活的各個層面皆會帶來相當程度的不利影響,尤在生理功能及心理狀態上最為研究所重視,初步彙整過去發現分述如下:
      
    (一) 易使生活失序:
    ■睡眠及飲食作息異常、學習及工作表現不佳
    越是頻繁、持續性關注網路社群,且密集地刷新動態(如:為了確保自己參與到朋友或同儕的各項活動及聚會),是 FoMO普遍出現的行為。
      
    嚴重者不僅會間接出現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及手機成癮症,亦因耗費大量時間在社群媒體,導致睡眠時間大幅降低,睡眠品質隨之減損,因而產生失眠、睡眠不足等症狀,且飲食方面也會同步出現障礙、失調等現象,進而影響其學習表現或工作效率。
      
    (二) 形成負向自我概念:
    ■自我價值感低落、情緒及行為兩極化
    FoMO易使人產生沮喪、焦慮、不安等負向情感,且具有強烈的比較心態,在一次次的比較當中,常常衍生出自尊心不足與自卑感。
      
    由於深怕自己不被他人所需要,使其注意力大多放在自己是否與他人保持聯絡及緊密關係,情緒亦受到社群軟體的動態所牽引,因此 FoMO者常會情緒化、神經質、過度敏感,致使行為也出現偏差(如:酗酒、嘗試許多高危險性行為),進而將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
      
    綜言之,過去研究一致指出,FoMO 對個人的情緒及生活滿意都帶來負面效應。值得一提是,FoMO 對各年齡層所造成的影響程度皆不同,其中以對年輕世代的青少年影響最為顯著,亟須嚴加正視。【註2】
      
    ■三步驟遠離錯失恐懼症(FoMO)
    研究發現,年輕族群的「錯失恐懼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對於青少年來說,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青少年可透過3個步驟來避免社群媒體使用所帶來的不愉快:
      
    ▸第一步「辨識警訊」
    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味的羨慕對方,感覺與社群中的密友越來越疏離,甚至覺得自己很糟,應開始思考是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
      
    ▸第二步「自我增強」
    看到對方使用名牌服飾、參加派對到處遊玩,自己卻只能在家寫功課、玩遊戲,當發現自己無形中在比較時,可告訴自己不用這樣,可以「想想我有什麼,像是我很關心家人、我有莫逆之交」,增強自己在做的事情、累積自我能力,而不是否定自己去羨慕別人。
      
    ▸第三步「回歸真實」
    應清楚知道社群中看到的照片與文字往往都被誇大修飾,呈現的只是他們生活中的精彩片段,而非完全的現實生活,建議可暫時將程式關閉並拿起電話打給社群中的密友,與他們聊聊天或碰個面而非沉溺在負面、比較的情境裡。【註5】
      
    FoMO 並非一種新的現象,而是現今社會比以往擁有更多媒介,進而助長了此種擔憂。隨著網路與行動裝置的普及率提升與進步,以及青少年對於社群媒體的高度依賴下,FoMO 已然是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FoMO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以如何有效協助及介入,乃是未來教育相關工作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避免 FoMO 對青少年所造成的可能危機與日俱增。【註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 1841-1848.
      
    ∎註1:
    (元氣網)「不滑IG、FB就感到焦慮? 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有關」:https://bit.ly/2KOhD7B
      
    ∎註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5),頁 68-71
    淺談青少年的錯失恐懼症及改善策略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9-5/free/01.pdf
      
    ∎註3: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智人」:人屬(Homo)的物種,包括巧人(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匠人(Homo ergaster)、人屬魯道夫種(Homo rudolfensis)以及智人(Homo sapiens)。這些人種或已滅絕,或彼此間有親緣關係。其中,智人是人屬中唯一現存的物種。而巧人則是人屬中的第一個物種,出現在距今250萬到200萬年前的東非與非洲南部,可能自南方猿人(Austropithecine)演化而來。
    https://bit.ly/38WKqyz
      
    ∎註4:
    獨立評論在天下 - 「FOMO錯失恐懼症:為什麼我們會一窩蜂跌進焦慮陷阱?」:https://bit.ly/38SjfVK
      
    ∎註5:
    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董氏快訊】2020/12/29
    使用社群媒體莫名感到焦慮?不妨改變網路使用習慣吧!
    http://www.etmh.org/News/NewsDetails.aspx?type=1&NewId=2679
      
    ➤➤照片
    ∎社交網絡帶來的恐慌—「錯失恐懼症」,緩解惶恐焦慮,你需要知道!:http://bit.ly/2Lmcbsb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錯失恐懼症 #FoMO #資訊遺漏恐懼感 #恐懼錯過 #害怕錯過 #擔心錯過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 心理幸福感量表 在 Beginnero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8-13 18:00:00
    有 39 人按讚


    【明天準時上班︱#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
    https://beginneros.com/triviaDetail.php?trivia_id=935
    你是工作狂嗎?沒有工作你會周身不自在嗎?無時無刻都在想工作的事情嗎?想知答案,不如試試用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評估自己?

    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Bergen Work Addiction Scale)由挪威卑爾根大學心理學院﹑挪威卑爾根診所基金會和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共同制訂,用以劃分和評估一個人工作成癮的程度,從而判斷該人是非上癮﹑輕度上癮或是工作狂。

    根據以下7句句子,使用者可以按自己的情況評分:(1)從不,(2)很少,(3)有時,(4)經常 (5)總是
    1. 你會考慮如何騰出更多時間給工作
    2. 你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遠遠超過最初預期
    3. 你工作是為了減少內疚﹑焦慮﹑無助和抑鬱的感覺
    4. 別人有建議你嘗試減少工作量,但你沒有接納意見
    5. 如果禁止工作,您會感到有壓力
    6. 比起工作,業餘愛好﹑休閒活動﹑運動的重要性較低
    7. 你的工作太多了,它對你的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該量表中的7條問題反映了成癮的7個核心要素,包括突出自己﹑情緒改變﹑容忍﹑退縮﹑衝突﹑復發和問題。如果以上7題中,你最少有4項是選擇「經常」或「總是」,你很大機會是一名工作狂。

    然而,工作狂在工作上的正面作用並不多,但卻對個人生活﹑健康和幸福感存在負面影響,如果在完成評估後發現自己是一名工作狂的話,是時候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要和朋友Chill一下了!
    ------------------------
    延伸閱讀:【OSIM!|#星期一上班的主要工作】
    https://beginneros.com/triviaDetail.php?trivia_id=647
    ------------------------
    <想每日閱讀冷知識?將專頁設為搶先看吧!>
    ◆ 每日分享知識、每月推出課程
    ◆ 網站:https://www.beginneros.com/
    ◆ Youtube:https://goo.gl/OEJrGt
    ◆ Instagram:@beginneros
    ------------------------
    #Beginneros #冷知識

  • 心理幸福感量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8-14 08:48:28
    有 1,037 人按讚


    「當你持續想辦法改善處境,就更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案。當你以為找不到方法而停止尋找時,就一定找不到了。或者,就像大家常引述汽車大亨福特(Henry Ford)的名言:『你認為自己做得到,就真的做的到;認為自己做不到,就真的做不到。』(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think you can’t -you’re right.)」

    這篇文章把恆毅力與幸福感連在一起,並且引導出一種可能性,老師的恆毅力與幸福感高,跟孩子的進步較多,有相關。這其實不令人意外,甚至可以說是在普通常識的等級,只是再次經由研究證實。

    不過,即便如此,身為大人,就算知道自己的狀態跟孩子息息相關,也不見得想從自己改善起。因為要改變自己的心力耗費比較大,不如直接要求孩子容易一點。

    這邊談到的是,先有動機,才比較可能出現改變的方法。有不少朋友覺得,改變自己很困難,可能可以說成是,動機薄弱,所以什麼方法都像攀不上的台階。

    動機這件事,又跟情緒關係密切。所以懂得跟自己的情緒相處,直接、間接影響了許多事情,包括會不會有良好的解決問題方法出現。

    「去愛自己的人生,活在自己所愛的人生裡。」~本田健《讓好運每天都發生》

    這是我之前討論的一本書,跟好運氣有關。所謂的好運氣,跟行動有關,跟我們能不能跟過去和解,跟幸福感有關…

    所以起心動念的源頭,以及我們內在的狀態,很值得我們多下一點功夫。內在跟外在的關係,千絲萬縷,儘管平常不見得看得清。讓我們一起跟作者學習,祝福大家!

    --------------------------------------------

    【安琪拉‧達克沃斯】

    想改變,就會找到方法

    我投身恆毅力研究幾年後, 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 TFA)的創辦人及當時的執行長溫迪‧寇普(Wendy Kopp)來拜訪賽里格曼。

    當時我還是賽里格曼的研究生,很想參與他們的會談,原因有兩個。其一,TFA 最近派了數百位應屆的大學畢業生到全美各地的弱勢校區任教。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知道教書是非常需要恆毅力的專業,尤其是在TFA 教師被指派的城市和鄉下地區。其二,寇普本身就是恆毅力典範,她在普林斯頓大學大四時,想出TFA 的概念。她不像很多理想主義者後來放棄了夢想,而是堅持下去,從無到有,創造出美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非營利教育組織。「堅持不懈的追求」是TFA的核心價值觀,朋友與同仁也常用這句話來形容寇普的領導風格。

    那次會談中,我們三人想出一個假設:以樂觀方式來詮釋逆境的老師,比用悲觀方式來詮釋逆境的老師更有恆毅力,而且恆毅力可以預測教學成效。例如,樂觀的老師會持續想辦法幫助無法理解的學生,悲觀的老師可能認為他已經無能為力了。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我們決定在老師開始授課前,先衡量他們的樂觀和恆毅力。一年後,再看老師指導的學生進步效果為何。

    那年八月,四百位TFA 教師完成了恆毅力量表,也填寫賽里格曼用來衡量樂觀程度的問卷。如果參與者覺得逆境的成因是暫時、特定的,好事的原因是永久、普遍的,就歸類為樂觀回應。相反地情況則被歸為悲觀回應。

    在同一調查中,我們又多衡量了一點:幸福感。為什麼?首先,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幸福感不只是表現優異的結果,也可能是重要的成因。另外,我們也想知道恆毅力很高的教師幸福感有多少。全心全意投入熱情和毅力是否需要付出代價?還是你可以同時很有恆毅力又樂在其中?

    一年後,TFA 根據學生學業進步的狀況,歸納每位老師的教學成效,接著我們開始分析資料。結果一如預期,樂觀的老師恆毅力比較高,幸福指數也比較高,而且恆毅力和幸福感也可以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樂觀的老師有辦法讓學生在一個學年內進步較多。

    我盯著這些研究結果好一陣子,開始回想起自己的教學經驗。我想到以前有好幾個下午,我又氣又累地回家,腦中充滿了對自我能力的懷疑(「天啊,我真是白癡!」)以及對學生的質疑(「她怎麼又做錯了?她永遠也學不會!」)。我也想到隔天起床,往往還是覺得有辦法解決,值得再試試看,例如「也許帶一條巧克力去教室,把它分成好幾片,他們就會了解分數的概念。」、「也許要求學生每週一都要清理置物櫃,他們就會養成保持置物櫃清潔的習慣。」

    這些從年輕教師收集的資料,連同寇普的直覺、恆毅力典範的專訪以及長達半世紀的心理研究,都指向同樣的結論:當你持續想辦法改善處境,就更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案。當你以為找不到方法而停止尋找時,就一定找不到了。或者,就像大家常引述汽車大亨福特(Henry Ford)的名言:「你認為自己做得到,就真的做的到;認為自己做不到,就真的做不到。」(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think you can’t -you’re right.)

    .

    以上摘文自
    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6310

    .

    延伸閱讀:自己的幸福只能由自己來守候
    https://www.facebook.com/…/a.24819213853…/1514519491897689/…

    .

    --------------------------------------------

    【免費報名】療癒誌工作坊
    https://www.facebook.com/…/a.35644574111…/1536991156391479/…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跟自己和好》+《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我想傾聽你》】
    博客來三本一套75折(即日起至8/3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loc=P_007_004

    2017年5月《療癒誌》上市
    博客來—獨家限量印章親簽版
    https://goo.gl/mXkKR9
    金石堂—限量親簽版+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P9g26T
    誠品—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Snaj8b
    讀冊—明信片乙張(四款隨機出貨)
    https://goo.gl/0mBJ6U
    海外 馬來西亞大眾—親簽明信片
    https://goo.gl/mqnm56

    療癒誌BV與各章簡介播放清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