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理師倫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理師倫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理師倫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理師倫理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海苔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能夠透過某種方式,來「重塑」過往你覺得很羞愧、罪惡、後悔的時刻,重新回到過去的某一個時間點,面對那些你一直不敢面對的傷痛,你願意給自己這樣的機會嗎? . 記憶浮島 就是這樣的一部片。今天在 KKTV追了這部短片,內心百感交集。 . (圖片小雷,經行銷同意之後截取貼出。) 下面截取的這些畫面,是...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所有助人工作者,通常都很清楚會談內容是需要保密的,但比較困難的會是例外部份,因為它通常涉及通報、倫理及治療關係,這會讓助人者比較頭痛。 這則短片我想針對這個主題,跟大家分享我的實務經驗與考量,希望能夠減低你在處理這類事件的壓力。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

心理師倫理 在 鄧善庭|發瘋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32:29

為什麼心理師都不在線上跟我聊聊我的困擾啊🤕 - 諮商是人與人深層且信任的關係,就像醫師處理人的生理病況需要醫學倫理、心理師處理你的「心」時,也需要專業倫理規範。 ✨避免你在過程中受到傷害! - 右滑👉看看你在諮商中被保障的權利。 - 心理師在與當事人諮商時,不只是聆聽、同理你的困擾,與你一同找出生命...

  • 心理師倫理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13 22:36:15
    有 1,040 人按讚

    如果能夠透過某種方式,來「重塑」過往你覺得很羞愧、罪惡、後悔的時刻,重新回到過去的某一個時間點,面對那些你一直不敢面對的傷痛,你願意給自己這樣的機會嗎?
    .
    記憶浮島 就是這樣的一部片。今天在 KKTV追了這部短片,內心百感交集。
    .
    (圖片小雷,經行銷同意之後截取貼出。)
    下面截取的這些畫面,是我覺得是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些片段。以下盡量減少劇透的方式,跟大家說我聯想到的一些體會。
    .
    1.母親情結(前面的七張):你媽媽曾經跟你說過類似的話嗎?你曾經很想要離開家、受夠了這個家,但是她為了維護那最後一點點的自尊,硬是說「是我把你趕出家的!」嗎?如果你也有同樣的回憶,那麼大概在你和媽媽之間,也有一個沒有被解開的結。
    .
    2.如何原諒自己?(中間的7張):當你很討厭自己的時候、當你被過去某一件事情給抓著,可能是某種遺憾或者是後悔、來不及給卡住的時候,或許可以嘗試片中的這個方法——對著鏡子跟自己說「我想要練習開始愛你、我想要學會真正原諒你,OOO(你的名字),過去發生的事情,不是你的錯。」必須注意的是,由於每個人的狀態不一樣,有的人嘗試過後可能會激起更多的情緒、有的人可能會有反抗的感覺、有一些人在和自己說完話之後會覺得平靜,所以可以邀請你現任的朋友、或者是跟你的治療師一起嘗試,斟酌使用。
    .
    3.記憶與自我認同(最後的六張):其實記憶是我們「覺得自己是自己」的重要關鍵,如果你失去記憶了(或是你在意的人失去了記憶),會面臨「認同上困難」——眼前的這個人,還是他原來的自己嗎?不過,倘若過去有一段記憶,是你很想要消滅、改變、甚至不想想起的,你會願意透過某種方式,讓他消失不見嗎?為什麼會,或者為什麼不會?
    .
    關於最後這個問題,我特別感興趣。過去發展心理學做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研究發現,很多我們對於早年的記憶,都有「重新再修改」的傾向。講起來有點複雜,但簡單地說就是,我們通常只會選擇記得我們所記得的。
    .
    如果從深度心理學的觀點,就會說那些我們所不記得的(或者是不願意記得的)的東西,會被壓到潛意識的深層,然後默默地影響你。可能在你不知不覺的時候、情緒爆發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一直以來這個記憶並沒有消失,而是被藏在某一個深處。比方說,夢境。
    .
    我們都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過《榮格解夢書》曾經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你夜間的夢境自衛也會影響到你白天的清醒自我」,這就是為什麼你做了一些夢之後,突然會覺得心情很好或者是很差,甚至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發生一些不可思議、你可能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
    .
    這部劇是關於記憶、後悔、夢境、還有那些不敢面對的過去;關於親情、母親情結、還有那些你覺得羞愧的、不想再提起的家人等等。當然,我猜想還有一些更黑暗、更難以言喻的部分,還在更新當中。
    .
    我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部片裡面用的催眠手法也太瞎了(就我所知好像不會用這種方式,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還有片中很多心理師倫理的議題都被違反了),但後來發現,心理治療之所以有倫理規範,除了權力不對等的考量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於——面對於那些我們所無法掌控的潛意識,如果我們不維持某一種界限,很容易就被吞噬。(儘管如此,裡面用的催眠方式,還有一些符號跟象徵,我覺得都有很有趣的隱喻)。
    .
    這部片我想要推薦給曾經被黑暗給籠罩甚至吃掉的人,如果你曾經被吃掉過,你就知道那個黑暗到底是什麼。但同時,你會發現當你走過那一個地獄之後,有一個已經死掉的你已經留在某個時刻了,現在的你,是另外一個自己。
    .
    或許,當你一邊看這部片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有些事情你不去面對、逃避去看它的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面對的過程。
    ——
    質感台劇《記憶浮島》探討內疚與創傷、慾望與控制,KKTV每週五中午12點更新 ,與你一同窺看記憶
    https://hi.kktv.to/38plqw

  • 心理師倫理 在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23:17:54
    有 145 人按讚

    Hello,我是蔡心。
    .
    我相信沒有優秀的專業人士,會拿自己的專業來當兒戲。(不過我的專長不就是兒童遊戲治療嗎,簡稱兒戲)
    .
    幾年前,我發現我做自費的能力越來越好,但我一直捨不得離開醫院,並不是醫院的薪水比較多,也不是有醫院的頭銜我好像比較厲害,而是我很心疼那些付不出自費的健保個案,他們往往才是最需要幫助。直到最後一件事情,徹底的毁了我想繼續留在健保體系的心意。
    .
    在醫院工作時,心理師必須花很多時間做心理衡鑑(評估),我一個月大概要評估20個孩子。我評估一個孩子大概2個小時,再花一個半小時寫報告,所以完成一個心理衡鑑我需要3.5個小時左右。但是在醫院工作時,除了心理衡鑑外,還必須要帶團體、做治療,所以我常常把報告帶回家寫。
    .
    我寫心理衡鑑報告很仔細,兩三千字是基本;如果孩子狀況比較複雜,寫到五六千字也是家常便飯,因為我知道看的人可能不知道專業用詞,所以我特別寫的很清楚明瞭。
    .
    有一次,有位家長把我寫滿滿五六千字的心理衡鑑報告,只截圖一段不到兩百字的小結,就貼在網路知名好幾萬人的臉書社群裡讓大家公審。她當然「好心」的蓋掉我的名字,但我一眼就看出來這是我的報告。
    .
    有不少網友都留言批評我很寫的草率、很混(奇怪這些網友不都只是家長,而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嗎?怎麼資格來評價我的報告),甚至還有一位在某個地方開心理治療所同行,公開說這份報告不專業。只有少數同行幫我說話。
    .
    我當下氣到無法工作,一個人關在辦公室內打手遊(還課金)順便還買了出國的機票。後來我把這些人的留言一一截圖存檔,不是我有一天要去告他們,而是我要讓我自己記著這件事。
    .
    我不要再讓自己陷入同樣的境地,我明明很認真在評估孩子、寫報告,但我不知道我做錯什麼,還要被這樣糟蹋;更可惡的是有不肖同行,藉著批評別人,提高自己的地位。
    .
    我本來對這件事情很生氣,特別對那一位根本就沒有看過我的完整報告或個案就這樣評價那片段的報告的心理治療所所長,我覺得這有違法倫理的議題。所以我就直接跟該所長的地方臨床心理師倫理委員會投訴。
    .
    結果大家知道發生什麼更扯的事情嗎?我用email投訴,馬上就獲得回信。我還想說該地方臨床心理師倫理委員會真是有效率,結果居然是被退信了!
    .
    我被退信了!因為該地方臨床心理師倫理委員會的信箱滿了⋯我不知道是該地方的心理師太沒有倫理、投訴過多,還是該倫理委員會根本沒有整理過信箱。我本來想直接跟臨床心理師全聯會投訴,但我覺得實在是太麻煩了,我是受害者我還要自己去舉證,於是我開始覺得這整件事情都太荒謬與鬼扯,我從被退信的那一刻,我就笑出來,想說算了。
    .
    這件事後,我就下定決心要離開健保體系,也不再接任何心理衡鑑業務。雖然有點留戀,但是後來想想,我不適合這個健保制度。坦白講,我賣賣情緒圖卡、開發教案,偶爾接接演講(不過我每年演講都破120場,感謝百香果鄉親支持)做做自費個案,有空時接接督導、拿閒錢做期貨,我的薪水就是我在醫院工作時的三倍以上,我何苦再拿石頭砸我自己的腳呢?
    .
    至於留健保體制的心理師或個案呢?我真心予以祝福。我相信沒有優秀的專業人士,會拿自己的專業來當兒戲。
    .
    本文同步發表於部落格:https://reurl.cc/z81G3N
    .
    有煩心找蔡心
    蔡心line友募集中!ID為psytsai
    加入後請傳通關密語「我是百香果」
    蔡心情緒圖卡「我的心情我決定」
    介紹網址:https://reurl.cc/Nj0j4x
    手刀購買:https://reurl.cc/5lp1Lz
    請按讚分享與留言,蔡心感謝您!🤓

  • 心理師倫理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28 22:02:18
    有 452 人按讚

    【心理師 x 性平教育 x 婚姻平權】
    '
    我鮮少談論性別議題,總認為網路上將性別議題寫得條理分明、立論清晰的人比比皆是,真的輪不到我來寫,不過既然都換頭貼來表態自己是支持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加上近日至少兩位心理師的言行在網路上被熱烈討論,我還是稍微提一下我思考到的部份。
    '
    1. 心理師需要對於性別議題表態嗎?
    '
    (1) 「社會責任」與「空白螢幕」上的取捨。
    不願意表態的心理師中,有一部份的人表示,心理師需要保持在形象上的「空白螢幕」,也就是對案主不透露過多訊息,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讓案主投射與移情的對象,這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固定架構的一部份,當心理師不表態,案主才有機會把自己對心理治療者的想像與感受表達出來,心理師也才有機會反映案主的內在狀態。但很多心理師不走此一學派也會期待自己在治療中是空白螢幕,以避免影響治療關係。那我為何認為心理師、心理工作者的表態與「社會責任」有關,我在這篇文章的後半部會說明。
    '
    (2) 心理師所承受的社會與生存壓力。
    心理師生存不易,行動心理師的工作更是需要承擔許多不確定的風險與意外,因此最好的方式是當碰到社會張力大的時候,避免對相關議題表態,會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表態就有可能意見和對方不同,而這也有可能讓自己失去某些接案與工作的機會,因為案主或雇主有可能會排斥或避免雇用與自己立場、意見不同的心理工作者。例如:有些心理師是在主張反對同性婚姻的機構服務 (如部份宗教團體附屬的協談中心、部份教會學校、部份教會醫院等等),若他們想要表態支持同性婚姻,是有可能有心理壓力的。那如果心理師個人並不支持婚姻平權和性平教育呢?當然也是會有壓力的,接下來我會說明這個部份。
    '
    (3) 心理師個人的立場、宗教信仰、價值觀。
    如果問我心理師是否可以有個人的立場、宗教信仰與價值觀,我當然說可以,就如同我常說的,心理師要先是人、然後才是心理師。但問題是,即便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早在1973年就表示同性戀並非心理疾病或心理異常,也就是同性戀和異性戀一般是正常的。心理師、心理工作者是否可以基於他的價值觀、宗教信仰,堅稱同性戀者是不正確的、是「罪」、是需要被改變的,或是認為同性戀者不應擁有和異性戀相同的婚姻權利與義務,並做出相對應的行為,諸如在媒體上邊哭邊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爸爸跟一個媽媽,這是我的信念。」或是另一種是雖不見得與性平議題相關,但在教師輔導研習中,把焦點解決輔導理論中,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把「奇蹟問句」改為「神蹟問句」、把「正向回饋階段」改為「神本式正向改述」(請注意,這並非教牧研習,而是教師研習)。
    '
    2. 我的思考方向如下:
    '
    (1) 你是誰、我是誰,我們在做什麼
    「你是誰、我是誰、我們在做什麼」指的是心理師在工作的時候,他是什麼身份、他服務的對象又是誰、身份為何,他和他服務的對象關係是什麼,你們在做什麼。心理師可能會有多重的身份,他可能是虔誠教徒、老師、家長或是其他身份,在這樣的多重身份中,難免會混亂,這是可以理解的,也因此心理師在工作的過程中都需要謹慎思考這個問題,甚至在進入工作狀態之前需要先靜心,預備好自己進入心理工作的工作狀態,以維護良好的工作品質。
    '
    也就是說,今天若是「教師研習」,即便講師是虔誠信徒,研習內容就不應出現這樣「神本式」的思想,因為台下的教師沒有義務要聽你明示或暗示地宣揚自己的理念,接受你在教材中夾帶的宗教信仰。雖然我知道很多虔誠信徒會認為傳福音是自身的重大責任,但這樣的方式反而有可能讓台下聽眾感受到你界線不清,不知道在做什麼。
    '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更是如此,案主來接受心理治療、諮商、輔導,心理師的身分就是「心理師」,不是「宗教師」,若心理師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與價值觀念告訴案主,建議案主不要再有同性性傾向的念頭,這是違反心理師倫理的。在心理師倫理中,心理師必須要尊重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與個別差異,不得因年齡、性別、種族、國籍、出生地、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性取向、身心障礙、語言、社經地位等因素而予以歧視。性傾向他是個人的一部份,當他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被心理師否定、我想這極有可能會造成當事人的混亂、不解、甚至是痛苦,心理師可以從當事人的社會背景、宗教信仰、來理解思考當事人在社會上可能遭遇到的挫折與困境,但不應因著當事人的特質來否定當事人。
    '
    (2) 個人意見的衝突與心理師身份的損傷。
    有人或許會想,「一個孩子,需要一個爸爸跟一個媽媽,這是我的信念。」這句話被說出來的時候言說者並非以心理師的名義與身份,而是以個人的身份,在非心理工作場合表達出來。但卻被許多網民言語攻擊,也有許多心理師私下向我表示他們為此感到的震驚與遺憾。我在想這當中發生了什麼。心理師的專業工作中包含了性別平等教育與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這一塊,而當心理師個人在非工作時間做出或說出違反性別平等的話語或行為,大家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情緒有可能會導向兩種思考。一是,個人性的,說這句話的心理師是否適任心理師這份職務。二是,系統性的,我們的心理師教考訓是否有所缺失,是否有需要改善的部份,否則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師。換言之,當一位心理師的個人意見與心理師應具備的基本性平態度是相對立與衝突的時候,他的心理師身份與社會位置是會遭受到質疑的。
    '
    (3) 心理師對自身限制的理解與面對
    我有時會覺得心理師是一個蠻被理想化的職業,也是因為這樣的被理想化,我們也有可能會忽略到心理師在心理專業工作上也是有他的限制與掙扎,有可能某些族群的人就是特別會引起自己的不舒服感,或是自身的價值觀無法去符合心理治療的倫理規範,界線的混亂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部份,當發現自身的限制,有可能妨礙心理治療工作、妨礙個案的福祉,那麼去尋求幫助是重要的,去請教督導該怎麼做,去找自己的治療者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去靜下心來想想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事。如果需要的話,轉介個案也是一種適當的方法,案主有時是敏感的,若心理師內在有所掙扎,他們有可能感受得到心理師在工作過程中的勉強與不適。
    '
    (4) 為何表態?心理師的「社會責任」
    心理工作從來不是侷限於治療室裡的事,當社會上許多人認為同性戀的性傾向是病態的、不健康的、不配擁有婚姻的。心理師作為心理專業工作者,作為比起大多數民眾更了解心理學、心理治療,即便表態這件事情,多少是心理師的個人選擇,但作為在社會上擁有相對較多心理相關知識的一方,我想是有必要出來澄清一些加諸在多元性別族群者身上的污名與標籤。性別平等教育、婚姻平權都是在告訴社會大眾,認識自己、尊重他人是重要的。無論一個人對於多元性別的感受和想法是什麼,都不應透過法律來剝奪他們擁有婚姻與家庭的權利。
    '
    有部份心理師會認為,心理師的社會責任這一塊,在他們受訓成為心理師的過程中沒有教,因此沒有表態的必要性,這是很奇怪的邏輯,因為心理師的學習成長從來都不應侷限於老師、課本、學校。同性戀不是病,但那些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汙名與壓迫,卻不利於同志族群與多元性別族群的心理健康,而維護人們的心理健康,難道不是心理師、心理工作者該做的事情?這難道不是對於社會大眾的性平教育?
    '
    一不小心又把文章寫太長了,感謝你的耐心。最後我想要以李明璁老師在失敗者的社會學第一堂課時講的一段來結尾。「不要以為,被汙名的風險這件事情不會降臨到你頭上,回過頭來講,你汙名別人對自己一點都沒有好處,因為你的焦慮只會在你劃界的過程裡面,一天又一天的增長,因為你今天劃這條線,你明天就會劃另外一條線,問題是你為什麼必須如此築圍牆的活在自己安心的世界裡,而不能把那一切都打破,展現一種不一樣的社會互動。乃至於想像彼此可以怎樣生存的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少數,成為非主流,因此所有的去汙名,都不是為少數族群,而是為我們有更好的社會互動與未來,謝謝大家。

  • 心理師倫理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23 12:30:05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所有助人工作者,通常都很清楚會談內容是需要保密的,但比較困難的會是例外部份,因為它通常涉及通報、倫理及治療關係,這會讓助人者比較頭痛。

    這則短片我想針對這個主題,跟大家分享我的實務經驗與考量,希望能夠減低你在處理這類事件的壓力。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並開啟小鈴鐺即時收到影片消息!

  • 心理師倫理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4-08 22:08:16

    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防處,分別有初級發覺預防、二級專業輔導、三級醫療處遇。

    所謂的初級預防的工具之一,我關心的是網路所提供的心輔資源。我本身是網路使用者,也在網路上查了一些相關網站的資料。我留意到第一、相關的點閱率不高。第二、資料比較老舊。像是是「衛生署安心專線號碼」,號碼其實已經改了,而衛生署現在也轉制了。還有一個內政部的男性關懷專線,也早併入衛福部了。這些資料其實都需要更新、需要維護。 甚至,我也提出可以研發app把相關線上資源統合,可嘉惠更多的官兵。

    此外,提升軍中心輔人員的專業性也非常重要,目前軍中心衛人力的結構中,心輔官及心輔士主要由政戰學院相關科系,或非本科105-165小時的職前訓練來擔任(心輔員則主要是引進民間非軍職,具有專業證照者)。心輔官及心輔士(具軍職者),不一定要如民間考取諮商心理師,需要相關科系、且具備碩士學位,才得以考取、取得執照,然而民間招聘之心輔人員編制僅30人,為總編制7%;而目前具有心理師或社工師執照者僅有77人(若包含本身就有照的心輔員),其考照率僅近兩成,實有予以提升之必要。

    接續針對二級專業輔導的部分,則有賴軍中專業的心輔人員來支援。目前國軍現役人員約20餘萬人,在平時的心理健康促進及專業輔導上僅由現有編制405人來協助,平均一個人負責500人的心理健康,更遑論戰時要進行戰鬥壓力控制(找到壓力源預防處置)、處理戰鬥疲乏、戰時心理疾患處置,人力應有持續成長之空間。

    然而,還有一個軍中的文化並非統計數字可凸顯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權力關係」難以突破,從相關質性研究及評論可知:無論是軍階高的長官要向軍階較低的請求輔導諮詢,可能礙於面子有執行的困難;而軍階低者有時也可能擔心被標籤化,或礙於軍階的關係無法真實透漏心中壓力。

    其中也會面臨「倫理」議題:國軍心輔人員其身份角色上,具備心輔專業、政戰專業兩者雙重身份,在謹守長官命令及期待之際,完成專業輔導諮詢工作,還須維持著諮商倫理,這其中確實形成組織文化、心輔實務推動上的矛盾與衝突點。需要保密?還是揭露諮商的內容?甚至國軍提供鏈結的民間諮商機構,也必須將諮商內容撰寫成報告回報軍中,恐怕亦有專業倫理上的問題。因此本席認為,增加「非軍職」的心輔專業資源是重要的。比如政戰局推出「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方案」,由國軍地區心衛中心辦理招商來鏈結民間諮商機構,提供國軍多元諮詢管道。

    另外,退除役心理官具備在軍中的經驗及輔導實務,立法院曾決議應於其退除役後協助增強其專業及實務能力,並作為回流軍中以非軍職身分服務。目前觀察退輔會已有相當的輔導作為,根據退輔會所提供的數據:為增進退除役官兵專業學能,就讀大校院全額補助學雜費用2-8萬元, 108 學年度申請心理諮商類就學及進修補助,計有 43人,也請「國防部」來持續研議這類人員以「非軍職」回聘之機制,提升國軍心輔能量。

    所以我特別向國防部建議:
    1. 更新線上心輔資源資訊及調整相關心輔提材以提升點閱率,甚至研發app來統合相關資訊。

    2. 應在營中盡可能增聘「非軍職」心輔專業人員,有助於提升專業度以及擺脫軍中的權力關係,讓「具軍職」的心輔專業人員來研擬初級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避免權力關係上的敏感。

    希望說未來在國軍心理衛生層面,我們應可以「work hard play hard 」。除了認真的訓戰外,在心理健康這邊, 也要跟我們的防疫一樣 ,有國際級的部署、世界級的水準!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 心理師倫理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08 20:00:02

    不論你是心理師、社工師、輔導老師或其他領域的助人者,為了要成為一個專業助人工作者,在過去的學習中,你必定學習了許多的專業規範或角色倫理,

    但在實務工作中,

    你是否經常因為專業角色而被框限住了,這則短片和你分享我對專業角色的省思。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追蹤我的youtube頻道,或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即短片 http://bit.ly/doctsen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