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無旁騖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無旁騖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無旁騖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無旁騖鶩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們的行為動機,10%源自追求享樂,90%源自逃離不適感覺。分心,往往是因為眼前任務讓我們產生棘手、無趣……等負面感受,因而想要逃離。忽視內在因素,一味斷絕外在的分心誘因,正是我們反覆徒勞的主因。 我們永遠都在為不適感尋求即時解藥,為這一股衝動規劃一段發洩時間。像打電玩這類被視為分心的行為,只要是...

心無旁騖鶩 在 Yvonne Shih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0 12:07:52

【真正的休息,是心無旁鶩地做自己熱愛的事🥰】 . 出去玩的這五天,我一樣每天訓練、有氧、吃著盒盒😃 有些人覺得出去玩休假了,何必呢? 但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休息🥰 心無旁騖地做自己愛的事,好好的吃睡練、看看海踏踏浪放鬆心情😌 . 除了好好訓練好好睡之外,每一餐能好好慢慢吃,對我來說也是一大享受😅 (...

  • 心無旁騖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24 07:15:00
    有 1,123 人按讚

    我們的行為動機,10%源自追求享樂,90%源自逃離不適感覺。分心,往往是因為眼前任務讓我們產生棘手、無趣……等負面感受,因而想要逃離。忽視內在因素,一味斷絕外在的分心誘因,正是我們反覆徒勞的主因。

    我們永遠都在為不適感尋求即時解藥,為這一股衝動規劃一段發洩時間。像打電玩這類被視為分心的行為,只要是在規劃的時間內進行,就不會打亂我們做真正重要的事。

    在工作分身乏術之際,最珍貴的人事物經常受忽視而只能分配到我們的殘餘時間,而親密關係就是這麼被「餓死」的,把與珍視人事物的相處訂定成行事曆上的例行公事,我們就能免於憂心人際惡化,而專注在眼前的任務上。

    取自《專注力協定》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的行為,跟逃避痛苦關係密切,這是我在最近幾次直播中反覆提到的概念。這本書更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逃避痛苦如何降低我們的專注,以及妨礙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效率。

    逃避痛苦也對我們的親密關係,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在直播中提到的工作狂,便是很清楚的例子,由於難以面對家人,乾脆瘋狂投入工作,分配給家人的時間,顯得片段零碎,而且陪伴家人的時候還可能心不在焉。

    所以我在序文中,以痛苦管理作為切入,讓我們粗粗領略這本書的重要性。這本書談時間管理或專注力的方式,我相當喜歡,我尤其喜歡「身分協定」這種牽涉到內語使用的技巧。

    「擁有我們渴望的生活並不只是需要做對的事,還需要我們不去做那些我們知道自己之後會感到後悔的事情。」

    光是懂得喊暫停,或者對於內外在刺激只觀察不回應,就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祝願您,能專注陪伴自己,能專心投入關係!

    ************************************

    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文/ 洪仲清】

    「未來的世界會有兩種人:一種是讓自己的注意力和生活都被他人所控制和綁架;另一種人則是可以驕傲地說自己『心無旁騖』。」

    我常進行演講活動,偶爾幫學生上課,常跟不少朋友討論3C成癮的議題,上面這句摘自書中的話,對照我的體會,讓我深表認同。多少人的大把時間,是在自己所認為的「殺時間」的活動中度過。時間殺多了,實踐自己生命意義的資源就少了,間接等於在殺自己的生命。

    更不用說,很多「殺時間」的活動,近乎無意識地執行。殺完時間,常累積了滿身的疲憊,短期便能看到眼壓升高、肌肉酸痛、失眠的症狀,長期來說會累積身心壓力導致疾病,這又接近直接殺自己的生命了。

    這本書是使用「分心行為」來指稱用來殺時間的活動,顯然,分心行為還會影響人際關係。譬如說,我們因為專注在手機上,而減少了跟親愛的家人互動的時間,即便是面對面聚餐吃飯,正是要好好談心的場合。

    「分心,是想要逃離正在做的事。」

    其實我們常常用分心行為來逃離自己,分心行為的其中一個用處,是我們用來應對內在不適感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逃離自己,而不是接近自己,那麼,不只身心健康,還有工作效率,以及人際關係,幾乎是全面性都會受到影響。

    「唯有了解自己的痛苦,才能開始控制並且找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負面的衝動。」

    很有趣的是,作者從大眾關心的議題切入,繞了一大圈,討論到我常常談到的身心安頓,然後是覺察觀照,這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我自己常會提到「靜心」,這是一個練習專注的過程,方式有很多種,實際做法可以很簡單,包括聚焦五感,注意眼耳鼻舌身的感官輸入,讓飛馳的意念稍事歇息。

    「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作者的用字真是精準,言簡意賅又切中核心。而認清這一點,是通往心無旁鶩這條路上的重要步伐。

    因此這本書介紹近年流行的「正念」,也就不意外了。這不僅僅在以往是宗教的儀式或修身養性的訓練,在現代已經發展成經過充分科學驗證的心理治療技巧,幫助人緩解痛苦,也有提升專注力的效果。

    這本書回到內在對話,教人自我疼惜,所以看了這本書,除了提升專注力,還能讓心情穩定平靜。此外,藉著辨識操之在己的事,投入去做,可以增加我們的掌控感。

    「我們能夠掌控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們投入一項任務的時間。」

    在對照我們設定的目標之後,分清楚當下我們能做什麼,可以真正去做我們說要做的事。重點在於過程而非結果,結果常常操之在人,但過程可以好好按部就班的進行,一步一腳印。

    這本書的架構清楚,引證有據,而且具體可行。我很期待這本書上市,我想要跟讀者好好分享這本書的精華,能在兼顧效率的同時,又不讓心理失速,能過自由且有意義的生活。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1163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心無旁騖鶩 在 戴晨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8-27 11:51:47
    有 624 人按讚


    〈專注,才是成功的祕訣〉 文/戴晨志

    有一個年輕人到少林寺向師父拜師學藝,準備練好武功之後,替父親報仇,因他父親無端地被盜匪殺死了。

    年輕人問道:「請問師父,我要練多久,才能出師?」

    「大概五年吧!」師父說。

    「啊,這麼久啊?」年輕人急切地問:「假如我比其他弟子更加倍努力,是不是可以提早學成武功呢?」

    「這樣子的話,你大概需要十年!」師父說。

    「什麼?十年?那如果我再加倍、加倍地努力學習呢?」

    「二十年吧!」師父淡淡地回答。

    這時,年輕人愈聽愈糊塗,說:「師父啊,怎麼我愈努力加倍練習,學成武功的時間就更加倍呢?」

    「因為,當你的一隻眼睛一直『盯看著結果』時,你只剩下一隻眼睛可以『專注於練習』了!」師父說。

        ⊙

    的確,人,必須兩隻眼睛都「專注」、「心無旁鶩」地努力學習!

    因為,「好高騖遠」、「分散專注」是成功的大忌!

    唯有「專精、專業」在自己領域,才是成功的保證。

    所以,我們這一生,不一定要拿「博士」學位,但一定要成為「專家」;因為,不管是從事哪個行業,都要成為「頂尖的專家」,才能出類拔萃、出人頭地啊!

        *    *    *

    戴晨志老師作品-購物中心:
    http://www.drdai.com/sales/

  • 心無旁騖鶩 在 Easy S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2-10-26 01:21:31
    有 47 人按讚


    今天,突然想起以前在合唱團、弦樂社的經驗,
    當大家對於曲子正確性的基本要求都做到以後,
    老師(或指揮)會開始要求表現性

    一個人做可能很簡單,
    可是要50個人同時在一、兩個小節內表現出悲傷、喜悅的情緒
    不是說不可能,
    當下自己卻很難感受的到。

    那該怎麼辦呢?
    好像也只能相信吧
    就像要你在空氣中看到顏色、或是捕捉水的形狀
    就讓心中充滿畫面的努力去做吧!
    ----
    回想到這件事,我突然非常確定
    心無旁鶩的去相信、跟心無旁騖的去懷疑
    造就的是截然不同的力量啊!

    今天在音樂圈、藝術圈
    遇見這麼多聰明的人,
    大家要cynical都是非常容易也特別尖銳的。

    然而每次看著我們表演的影片,
    泰元、西瓜、阿白他們用力的樣子,

    好像也依稀能夠看見
    當時穿著制服、留著傻氣的頭髮
    認真彈奏的那個人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