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nion of Synchronised Swimmers | Cristina Sandu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奧運才剛結束不久。以往在台灣的奧運都很有氣氛,就算沒有在關注運動,電視轉到也會停下來看一下,遇到緊張的比賽還會跟著屏氣凝神。平常大家各做各的事,這時就會全都聚集在電視前。...
:The Union of Synchronised Swimmers | Cristina Sandu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奧運才剛結束不久。以往在台灣的奧運都很有氣氛,就算沒有在關注運動,電視轉到也會停下來看一下,遇到緊張的比賽還會跟著屏氣凝神。平常大家各做各的事,這時就會全都聚集在電視前。今年在瑞典完全沒有奧運感,讓我又感受到許久未見的文化衝擊。在這裡關注冬奧的才是大多數,對剛剛結束的東奧不是很熱衷。好吧,大概就是冬奧之於我們一樣的意思。
The Union of Synchronised Swimmers 說的故事倒也與水上芭蕾沒有太大的關係,水上芭蕾在書裡是契機,是一種隱喻。六個在香菸工廠工作的女孩,為了逃離家鄉苦練水上芭蕾。六篇速寫式的短篇勾勒出她們逃離後的生活,唯一將她們串連起來的只有每個篇章間穿插的共同過往。
六個女孩在離開家鄉後四散各地,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落腳芬蘭的阿妮塔(Anita)。還在學習芬蘭語的她遇到了同鄉藍焰(Blue Flame),她卻隱瞞自己的出身,用英文溝通。藍焰跟阿妮塔有相似的離家原因。家鄉對阿妮塔來說是一個讓她想念,卻又死死掐住她的地方。有天她回家發現藍焰闖入她的公寓,這個不速之客就這樣搬進她的家。
阿妮塔與藍焰的關係是一場微妙的角力拉鋸:她可以忍受失語的孤單,在異地找到一處歸屬嗎?好幾次她差點在藍焰談及家鄉時將母語、對家的思念脫口而出。藍焰就是她與家牽扯不清的感情,既依賴又厭惡,親密又暴力,阿妮塔似乎都處於弱勢的一方,只能由他為所欲為。直到她漸漸掌握芬蘭語後開始有了變化,熟悉陌生的語言就像被悄悄透露了一個秘密,她不用再對過去有所依賴:”Not only am I starting to grasp little details about the language, but it's comforting too: my feeling of loneliness are normal. To actually find a place inside this culture is hard, but possible (17).”
但不是每個女孩都跟阿妮塔一樣在新的語言中找到力量。來到羅馬的妮娜(Nina)在一天的早晨中醒來,發現書架上的義大利小說對她來說已不再毫無意義。到了早餐咖啡店,服務生也誤以為她是當地人,就像入口的咖啡一樣,義大利語在她的唇齒間顯得飽滿、濃郁。
這個明亮的早晨帶來的所有期待與可能卻在妮娜來到倉庫上班後被打破。她用義語和以為一向友好的卡車司機打招呼,對方以英語回應,轉過頭和其他同事對話時卻輕蔑的稱呼她俄國佬。
和她一起工作的好友用義大利語在背後說其他同事的壞話,以為妮娜不懂,用俄語翻譯了無害的版本。和阿妮塔一樣,新的語言也為妮娜揭露新的秘密:原以為彼此熟識、有同樣母語的好友,居然也是個陌生人。
少了語言隔閡的她依然還是異鄉人,只是曾經帶有不同可能性的那些詞語,在揭露後不是顯得平淡無奇,就是不懷好意。作者 Sandu會六種語言,這本書原本以芬蘭文寫成,作者自己翻譯成英文。她生長在芬蘭—羅馬尼亞的家庭,儘管精通語言,是不是也有過自己不屬於任何一邊的感覺呢?
來到美國加州的寶琳娜(Pauline)在釣魚船上脫離了她平常的看護生活,在海上感受到自由,這一天卻在船上遇到當地人不友善的眼光。直到一對黑人兄弟出現,他們的膚色直接彰顯了外來者的身分,讓原本格格不入的寶琳娜同時產生了鬆了一口氣又愧疚的複雜心情。
正要動身前往巴黎的珊卓拉(Sandra)搭上了一台便車,車主不斷嘲諷她的法文口音,處處透露著惡意,所幸最後只是虛驚一場。但被困在加勒比海聖馬丁島的貝蒂(Betty)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為了湊回到羅馬尼亞的機票,她只得在賭場碰碰運氣,好不容易擺脫在聖馬丁找上她的厄運,在轉機時危險又再度上門。
故事裡的女孩成功脫逃後的生活大概不如她們原先想像的美好,孤獨、窮困、歧視、失去歸屬,她們的雙腳必須要在水下不停的擺動才能浮出水面勉力呼吸。當初離開是否是正確的選擇?這樣的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
其中一個女孩莉迪亞(Lydia )在美國生活多年後返回故鄉「河的這一頭」。莉迪亞為了自由與新的可能離開了家鄉,回家時卻發現再也回不去了,腳下曾經熟悉的土地漸漸成了陌生的領域,樹影間似乎出現跟蹤的人影,潛藏的危險。但轉頭一看,只是莉迪亞自己想像出來的,畢竟還是一樣的樹影、夕陽,她也慢下腳步,不再恐慌:"There's no rush anymore. I think of the fresh onions and cold beer while walking to the house, very slowly now, as my flip-flops survey the land (103)."
也許無所謂逃離,也無所謂失去,生命的河流湍急深不見底,每個人都在沉與浮的臨界點掙扎,這樣的掙扎卻可以是美麗的:水面上依舊有無限可能。
•
因為字限刪了很多,完整放連結部落格~
#theunionofsynchronisedswimmers #閱讀筆記 #閱讀記錄 #書帳 #讀後感 #閱讀分享 #看書
心情詞語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9.19更新】
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在《萍聚》原作者~作曲的嚕啦啦11期傅傳傑先生以及作詞的嚕啦啦11期戴榮旭先生的遺孀李玲玲女士出面說明之後,來訊表示對他們很抱歉,並對自己之前信中所言作出以下的解釋:
1985年,知識報出的題目是真的,那時候我才六年級,就把萍聚的歌詞填上去拿獎,結果,誤會就此產生。
那時候全校的同學都以為是我寫的歌,誤會鬧得更大。於是我就當成是我寫的,一個小學生的心態。
直到初中,萍聚這首歌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第二個誤會又產生了,我就以為我寫的歌給歌手唱出來了。
誤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遇到有人跟我說,萍聚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在唱。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時間不吻合的,但那時,網絡資訊還不發達,我的疑問一直無法解答。
後來,馬來西亞又有傳言說萍聚寫詞人來自吉隆坡尊龍獨中,我的誤會又給放大了,是不是在找我?
網上搜索,萍聚歌詞的原創是個謎,也有人在blog留言尋找嚕啦啦。誤會又來了,我人生哪裡可以得到安靜!
所以我在信裡面提到的事情,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你們的貼文,我才確定了錯誤點發生在哪裡,就是小學時候的我所犯的錯誤。
人生的記憶是不能騙人的,假如我在中學時期就確定,歌詞是有主人的,我就沒有今天的誤會和錯誤。
【2021.9.17更新】
嚕啦啦23期王慕榕來函表示,他已與11期傅傳傑學長聯繫上,也告知目前討論的情況。傳傳傑先生確認《萍聚》是由他譜曲,並由同為11期的戴榮旭先生填詞,兩人共同創作完成。
萍水相逢,
有緣相聚!
就是「萍聚」歌名的緣由
【2021.9.17更新】
救國團團康活動歌本上記載的《萍聚》作者戴榮旭的遺孀李玲玲女士來函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嚕啦啦十一期戴榮旭的太太
看到這麼多人在談論「萍聚」
實在覺得遺憾
我先生戴榮旭
在民國91年已經過世
所以也無從查證
想請您再詢問曲譜上
寫的作曲人傅傳傑先生
看他是否還記得
當年一同創作萍聚這首歌曲的
戴榮旭?
我很確定的是
民國63-66年左右
在榮旭讀五專時期
他的確時常在救國團服務帶隊
戴榮旭帶過許多霧社先鋒團的
各校年輕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
他生前也告訴過我
他曾寫了《萍聚》這首歌
但是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等法規
隨著他的逝世
我想也就無法
再做什麼說明或澄清了
謝謝大家的熱情及支持
我相信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
感恩
【2021.9.15更新】
謝謝提供相關資訊的網友們,我特地將有關《萍聚》作者的資料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早在1970年代救國團活動的團康歌本裡就已出現《萍聚》這首歌,上面記載的作者為嚕啦啦11期戴榮旭。
而在YouTube 有一個上傳於2017年4月底,由嚕啦啦13期之敏和11期傳傑合唱《萍聚》的影片(https://youtu.be/j-4ThaLm0NU),上面記載《萍聚》的作者是嚕啦啦11期的戴榮旭(作詞)和傅傳傑(作曲)。
不過在2009年有新聞媒體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聲稱自己才是《萍聚》的作曲者,創作時間為1967年,而作詞者則是當時的兩位救國團輔導員。(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9642)
另外,已故歌手江明學曾於2017年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HS7tjCQTsw)留言處回覆網友詢問他是否為萍聚的作者時提到:
萍聚的詞曲作者是嚕啦啦,嚕啦啦是一個筆名,這首歌四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團康活動傳唱,至今都還沒找到真正原作者!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傳說⋯⋯,我印象中曾經三位人士出來表示自己是原作者,但是因為說法都不夠令大眾及版權團體信服,也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結果全不了了之。因為當年使用過的正版唱片公司,都有提存了一筆詞曲費用在銀行的專戶,多年下來已累積了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一定要有人、事、物的確定證據,才能領走這筆錢!
如果您也有關於《萍聚》作者的資訊,歡迎您留言或私訊告訴我,謝謝。
——————
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他才是華語歌曲《萍聚》的詞曲作者,以下是他的來信全文:
張哲生大哥你好,
小弟陸君奕今年48歲,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有一件事情埋藏在我身上已經 36年,一點也不虛假,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事情。
1985年,當時我小學六年級,因為學校販賣的報紙(名字叫《知識報》)上頭的一個填歌詞遊戲環節,讓我寫成了一首歌的歌詞,後來有人把它取名《隨緣聚首》,也有人把它取名《萍聚》。
我不曉得為什麼網上把《萍聚》說是1967年創作的歌呢?
(編按:根據2009年1月27日的TVBS新聞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表示自己是《萍聚》的作曲人,他說,1967年夏天,他就讀師大二年級,在偶然機會下,接受兩名救國團輔導員委託,為他們寫的《萍聚》歌詞譜曲,當時師大音樂系風氣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所以他才沒在創作上留名。)
以下是我當年寫《萍聚》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記憶猶新。
1985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六年級學生,萬里望萬華二校小學有販賣華文報《知識報》,我是它的忠實讀者;報章第二頁印著有獎遊戲環節題目,題目通常都很簡單,學生只要填對答案,再填寫學校名稱、姓名、班級,然後寄到報館,相隔幾期後,幸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收到禮物。
就是這一年,春節過了,月考也過了,所以學生們在班上有許多悠閒的時間,這一期《知識報》的有獎遊戲題目顯然不簡單,題目是讓學生們嘗試寫歌詞的機會!
只有一個空白的四方格留在題目下面,方格上面有一段已經寫好詞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四方格下面用比較小的字寫著參賽條規:
(1) 歌詞需要 50/60 個字(已經想不起是50還是60)
(2) 參賽者必須把所有草稿紙都一起跟寫好的歌詞寄去參賽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原因,現在懂了,為了確保歌詞是真的本人寫的,我還記得曾經從垃圾桶撿回草稿紙再弄乾淨。)
我起初看過題目後,沒有頭緒,還未想到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直到有一天放學,我在禮堂等父母來接我回家。
放學時段,學校鼓笛隊時常在禮堂旁邊訓練,這天我聽到他們剛開始訓練時有一段交響曲,只有鼓聲響,其它樂器沒有,很自然地,我就念出一句詞語:「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也同時候聯想起《知識報》的題目:「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這時候發現兩句好像有押韻,於是興趣來了,我認真聽著交響曲,再念了一遍這兩句,欸!非常押韻 !
我有了新玩意,寫歌詞,對,有興趣寫歌詞!! 我得想個辦法怎樣才能想到第三句,我數學分數名列前茅,第一句和第二句同樣有九個字,我決定利用 9x9 的表格來想歌詞。
回到家裡,用畫圖用的大白紙,畫成很多橫線和直線,每一行9個格,後來我改用學校的練習簿,學生們都稱呼它為大方格簿。
寫歌詞的方法找到了,就是好像上華文科一樣造句,只不過造句每一行都必須9個字。
第二天,在學校科室裡,我很快就想到第三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可惜這一句不能夠連接我之前的詞語,不押韻,但是我把它保留下來,繼續想第三句歌詞。
有一次開週會,看到兩位女學生互相責罵對方,聲音惹來老師前來看個究竟,經過老師的教導,女生們都互相承諾,說以後不敢再犯錯。
我人在附近望著,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心裡有點靈感,想到一些詞彙,他們互相承諾,又彼此約束;我默默地想一想怎樣用上述的詞彙造個9個字的句子,於是想到啦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一下子,想到兩句歌詞,押韻嗎?心裡想一想跟之前的有一點押韻,然後在心中暗念了一遍: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我覺得押韻也很滿意!
學校的環境清幽,當我回到科室後,只能再暗中從心裡用唱歌的形式唱一遍,我覺得歌的韻律跑出來,歌詞也同時帶出涵義。
對,我真的很滿意歌詞寫到現在的情況。再說,我對寫歌詞的興趣也大大提升!很好玩呢!
在學校嘴巴閉了那麼久,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放大聲唱出這些歌詞。我擔心用詞不當,我問爺爺「彼此」是什麼意思,爺爺解釋說:「你我、雙方,或者敵對」,同時我也學會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想歌詞到現在,4乘9,只有36個字,還得繼續想⋯⋯
一天又一天過去,想不出什麼,沒靈感,怎麼辦 ?
另外,我們陸家的家教很嚴,第一個家規就是不能碰毒品,誰沾染毒品就馬上被踢出陸家,所以爸爸和爺爺都常灌輸思維,做人要知足常樂。
我爺爺是寫詩人,讀春秋書籍,萬里望升旗山,山水觀音亭的詩詞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他的筆名是浩然,原名陸其廣。事實上,歌名「萍聚」是我爺爺取的名字,這還有一段故事可以講,不過以後再說吧!
那時候,我家經營萬里望有名氣的醬油廠,家中環境還算不錯,有錄影機、唱機,錄影帶和卡帶都有很多,那時候流行的歌手有台灣的林淑容Anna、香港的譚詠麟Alan。
受到 Anna 這個英文名字的啓發,我取了 LULALA 作為筆名,主要是因為我性格內向,怕別人嘲笑,所以不敢用真實名字,而用 LULALA 來代替。
然後,我到房間放卡帶的地方參考看看有什麼詞語可以用得上。 就看到一個字「擁」。這時候,我想起第二天想到的那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於是,造句靈感來了:「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我發現將這兩句歌詞合併,不就是代表知足常樂的意思嗎?
好的,重新排列歌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在我想歌詞及韻律的時候,發現「相聚過」和 「擁有過」是可以互換位置來唱的 !但是最後我總覺得,人還是要相聚過,才能夠擁有。
歌詞想到這裡,因為作詞的興趣濃厚,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也不怕羞恥,朗朗上口地把歌詞唱一遍,所以那時,學校有許多老師都知道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記得有一次,一位女老師到班上教科(現在已經想不起老師名字),我非常大膽地跟老師說,我有一件事情要做,要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老師脾氣真好,不但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完成這事情,就是寫完歌詞,老師只是溫柔地提醒我,下一個月考快要到,要快點專心讀書。
這時候的歌詞已有7乘9,共63個字,可以想結尾的歌詞了!畢竟再不專心聽課,老師肯定會責罵我。
我的座位在科室最前排,偏向窗口,萬華小學當時只有一排科室有兩層樓,我的科室在樓上。學校地理位置在萬里望小鎮的正中央,所有本地人辦喪事的出殯隊伍都必須經過小學的大路,小學生都很怕聽到出殯隊伍的敲鑼打鼓聲。
我感慨地想到一句連我自己都會流出眼淚的詞語:「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前前後後,我用了21天寫成歌詞,然後將成品連同草稿紙寄去參賽,大概一個月後,成績出來,我拿了冠軍,學校也把那張《知識報》張貼在學校禮堂。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
【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首歌詞很單純地是一個小學六年級,身材略胖的男生的作品;
它只不過是《知識報》遊戲環節的一部分,是無心插柳之作。
得獎後,馬上有來自台灣的人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明學,是他教我江字怎樣念,他說跟將來的將同音。
他是第一個要求把歌詞拿去唱的人,我猜《隨緣聚首》這個最初的歌名應該就是他取的吧!他還要求把歌詞裡「的」這個字唱得不一樣,各位可以聽聽他唱的版本。
另外,當時還有人站在我旁邊,要我把歌詞認真唱一遍,他就抄下音符,假如可以聯絡到作曲人孫正明,或許能得到解答。
我那時候還跟他們說,回去台灣找個姓李的人,為他取我的名字當藝名,他一定會把這首歌給唱紅;後來上華唱片為李華苓取個藝名叫李翊君,「翊君」二字恰好是我的名字「君奕」倒過來念。
音符抄完後,他還問我,這首歌你是想單人唱或者是雙人唱,我想一想就問:「可不可以男女合唱?女聲清脆,女先唱,男聲粗壯,跟隨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覺得比較好聽。」我還強調一定要用小鼓作為主要樂曲。
而後來李翊君唱的版本,就和我認真唱的這個版本的音調一模一樣!
所以除了江明學以外,我非常肯定娛樂圈一定有人知道誰是 LULALA,他們肯定有來過我現在住的地方~怡保萬里望。
翌年,1986年,快要上中學,我複印一份寫著我名字和學校名稱的《知識報》放進一個白色信封,信封上我寫上三道題 :
1、萍聚是什麼?
2、萍聚有多少個字?
3、萍聚是誰取的名字?
再托付給爺爺保管,還跟爺爺說等我長大以後交還給我,好讓我留給我的兒孫看。
還有一件事情,我除了把歌詞寄去《知識報》參賽,也另外寄了一份我親手寫的歌詞在白紙上,再寫上我的筆名LULALA,寄去香港 TVB,我還在信封後面留下回郵地址。
1986年,某一天,我家人租錄影帶回家看,是歌唱綜藝節目,鄭裕玲主持,節目的後段,她把我寄過去的歌詞念了一遍,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以為香港沒人才,膽敢把歌詞寄來 TVB。」她也提到這封信是來自南洋的。
小學和中學,相比之下真是天淵之別,中文是小學主流教學語言,也是我的強項,中學全部馬來文,是我的最弱,預備班,我迎頭趕上,把馬來文搞好,但是我逐漸把托付爺爺保管的「萍聚」文件遺忘掉。
中學時期初中一,1987年,某一個星期六,我走路經過圖書館,遠處操場傳來收音機聲音,仔細聽,很開心,是我親手寫的歌,跟隨聲音方向走過去看個究竟,收音機裡卡帶還在轉動,旁邊擺放著一個青色封面卡帶盒,後面寫著萍聚,作詞作曲人:嚕啦啦。興奮的心情參雜著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用我自己的本名。
中學時期,我有跟其他同學提起《萍聚》的歌詞是我寫的,但是沒人相信。
事與願違,相隔36年,現在已經是2021年,我的爺爺、爸爸都已不在人世,而且托付保管的確鑿文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非常失望,感到非常低落。
人總要面對現實,也想了很久,下一步應該怎樣應對,好的,那就拿起勇氣,把這件事公諸於世。再說,我患有糖尿病30年,現在也正值全球大流行 COVID-19,這病毒對於三高人士有很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疫情非常嚴峻,每天超過萬宗確診,我萬一遇到什麼壞情況,這件事情就永遠埋在地下,沒人知曉,值得嗎?
我僥倖寫出那麼令人感觸的歌詞,但其實我的性格時常都保持開朗,且因為家教嚴格,我自認為人正直,但遺憾的是,我的人生總是被《萍聚》困擾著,不但沒人相信我是原作詞人,而且,我曾經從兩位人士的口中得到一些不符合時間邏輯的消息。
第一個人是我的表嫂,她是台灣人,1993、1994年間,表哥表嫂還未結婚,表哥時常往來馬來西亞和台灣兩地,也有把我寫萍聚的事告訴表嫂,她回去台灣問她的長輩,得到的回應是長輩們早已唱過這首歌。
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2014、2015年時,他去台灣旅行,導遊的車上播放著萍聚歌曲,比我同學大4歲的導遊講,他小學時期也是唱這首歌。
我本人真想搞清楚,1985年的時候,《知識報》從哪裡得到消息,把它作為該報的有獎遊戲題目讓小學生作答 ? 台灣民眾早期曾經唱過的萍聚歌詞又是哪一個版本?
我有從網絡找到信息寫著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於1967年拿到兩位女生交給他的萍聚塗鴉歌詞紙張,又是那一個版本 ?
我很確定李翊君唱的版本是我寫的歌詞,也是我想歌詞時候的旋律,音韻,歌曲長度 3分18秒也是我唱過很多次,估算出的時間。
1993年,我讀學院校時期,有一位理髮店老闆娘跟我說「嚕啦啦」這個名稱在台灣已經有團體把它佔為己有,是一個愛國團體,她還說那在台灣等於是對抗中國的共產黨!也是這個原因,我媽媽吩咐我以後絕對不能夠再說《萍聚》是我寫的歌。
這世界是怎樣了?一位單純的六年級男生,僅僅是學校《知識報》遊戲作品,居然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到現在!
心情詞語英文 在 Ally Blah Bla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個唔住荷蘭嘅理由
(更多歐洲/荷蘭生活資訊,立即到https://www.patreon.com/allyblahblah)
上一次講咗十個住荷蘭嘅理由,形容到荷蘭好似天上有地下無咁。做人要中肯少少,今次就講一講十個唔住荷蘭嘅理由,平衡一下大家過度興奮嘅心情啦!
1. 稅高
荷蘭堪稱歐洲嘅「萬稅國」。呢一邊嘅稅率比起絕大部份歐洲國家都要高。喺呢邊生活嘅人,除咗要交高昂嘅薪俸稅,另外都要交差餉(有物業的話)、垃圾稅、任何購物要俾VAT等等。荷蘭嘅稅高到,要倚靠30%ruling 嘅稅項優惠吸引外籍嘅高技術人才。
不過,荷蘭稅率對於高科技嘅跨國公司來講,係非常優惠;另外亦都唔會收capital gain tax。但對於一般打工仔來講,交稅真係可以交到手軟。
2. 生活費高
荷蘭嘅物價,比起其他歐洲國家高。若然你習慣咗香港嘅生活方式,經常行街睇戲食飯直落的話,想喺荷蘭有同樣嘅生活真係會有難度。
3. 冇嘢好食
呢個之前講過,荷蘭真係冇咩好食,或者你要識地方/願意俾高價錢先會享受得到高質量嘅食物。個人來講,喺荷蘭試過幾次食物中毒。所以如果遇到質量好嘅餐廳,通常會好快變成忠實粉絲哈哈。
4. 放工做咩好?
即使係大城市,大部份嘅舖頭會下晝6:00閂門,星期六日都唔例外。如果係冬天,太陽好咗落山,呢個營業時間都幾正常。不過如果係夏天,夜晚11點先開始天黑的話,你會發覺放工之後有幾個鐘唔知做乜好。一般都只係同朋友出去食飯、飲嘢就算;如果你想行街shopping,我勸你都係請一日假會好好多。
5. 天氣差
一年裏面,除咗夏天可能好彩有幾星期陽光普照,荷蘭一般嘅天氣都非常差。經常落雨、陰天居多、風大雨大、寒風刺骨⋯⋯因為天氣關係,唔少住荷蘭嘅人衣着都係以實用為主。可能係因為呢個原因,好多荷蘭人一有機會就去南歐或者天氣好嘅國家放假,吸收多啲陽光吖嘛!
6. 好⋯慢⋯呀
荷蘭文化好 consensus-based (注重共識),結果就所有嘢,特別係決策相關(decision-making)嘅事情,都搞到好慢。若然習慣咗生活節奏比較快,過到嚟荷蘭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唔好誤會,去到一啲執行(execution)上嘅事情,荷蘭人效率都係好高嘅。
7. 醫療系統嚇親人
亞洲社會係醫療系統方面,一般會採取「預防勝於治療」嘅策略。但係荷蘭人就剛剛相反,好聽啲講就係「船到橋頭自然直」,難聽啲講就係出咗事再算。普遍荷蘭醫生唔鼓勵定期做身體檢查;你有病痛,醫生會叫你食兩粒止痛藥 (paracetamol)休息多啲,過兩個星期仲係唔舒服再返嚟;甚至有啲醫生會覺得,年青人身壯力健,還重病嘅機會好低,有病痛都未必會轉介你去專科。呢種做法導致「大病應該死唔去,小病就有排你煩」嘅局面。
喺肺炎爆發初期,荷蘭政府亦係用呢個做法去抗疫。關於荷蘭醫療系統,可以講嘅實在太多。有興趣嘅朋友記得留意之後文章!
8. 「過度」推崇個人主義
普遍西方社會同華人社會最大分別,就係西方國家比較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本身個人主義唔係大問題,但荷蘭人似乎將個人主義推崇到極致,簡單啲講就係自私。比較常見嘅係隨地掉垃圾、狗主會比啲狗隨地大小便、年青人夜晚喺屋企開party完全唔理噪音污染等等。肺炎抗疫亦係一個好好嘅例子,荷蘭似乎特別多人以個人權利為理由,唔理抗疫措施(喺其他歐洲國家情況會好啲),又或者覺得自己去旅行緊要過確診等等。
9. 荷蘭卓異主義
大家可能聽過Dutch Exceptionalism 呢個詞語(荷蘭卓異主義/例外出義)。簡單啲講,即係話荷蘭好「例外」或者「與別不同」,伸延到荷蘭獨特優越嘅意思。雖然荷蘭人唔一定會兜口兜面講,覺得荷蘭(人)比其他國家高人一等,但上至政府領導人(同公共政策),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偶爾都會顯露出「荷蘭與別不同」嘅態度。三言兩語比較難講清楚,有興趣嘅朋友不妨上網Google下呢個字,睇吓相關嘅新聞。想知多啲嘅都可以話我知。
10. 真正融入有難度
要真正融入荷蘭,會有一定嘅難度。文化差異可以係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荷蘭人對雖然外國人非常友善,但一部份人總會覺得你係「外地人/過客」。又或者,即使你好努力用荷蘭文同當地人溝通,如果當嘅人聽得出你有口音,就會即刻轉英文同你溝通。除非你有屋企人係荷蘭人,否則需要一段頗長嘅時間先至可以真正融入荷蘭嘅社會。
講到尾,針冇兩頭利,冇一個地方係完美。到底一個國家好唔好住、移居係唔係利多於弊,有時真係好視乎個人際遇。無論你想嚟荷蘭又好,或者想移居其他國家都好。記得要好好衡量利弊,唔好盲目做決定啊!
#荷蘭
#荷蘭生活
#歐洲
#歐洲生活
#海外職場
#香港人在歐洲
#香港人在荷蘭
心情詞語英文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英漢聯想】
**
The cold weather arrives and then the herons head south.
(寒冷天氣來臨,鷺隨著往南飛。)
The herons head south when the cold weather arrives .
(當寒冷天氣來臨,鷺就往南飛。)
讀史迪芬‧平克的《寫作風格的意識》,看到這兩個例句;讀得粗心,以為中譯的文字是完全相同的,細看才注意到分別。
人的心理現象很有趣,有時我們以為是粗心,其實是受到自己既有的成見所操弄。記得小時候的英文老師有說:無論英文句式如何倒裝,中文都要照著正常的句式翻譯,因為這是「我們的語言習慣」。所以,才會誤以為兩句中譯都是相同的。
平克舉例的原意,是要說明英文複合句的「語序」關係,既可以「先發生者在前」,又可以「先發生者在後」,意義是一樣的。因此,譯者用「隨著」和「當……就……」兩種中文句式來表達是十分確當的;至少第二句沒有翻成我們老師訓誡的:「鷺往南飛,當寒冷天氣來臨時。」
我英語不好,但隱約覺得英語是邏輯性很強的語言,而漢語則是文學性較明顯的語言。也許是出於編輯的惡習,我閱讀時除了看到錯別字、標點誤置會找筆注記外,遇到自認不妥的詞語也總難忍不動筆修改。所以,我就把兩句中文譯為:
「寒冬已至,蒼鷺南飛。」
「蒼鷺南飛,寒冬已至。」
於是,我注意到,漢語其實是不重視邏輯的,而往往是捨邏輯而就「意境」。我翻的漢語,已經沒有什麼時間或因果關係在內了,彷彿寒冬到它的,蒼鷺飛它的,各不相涉。這種語言更多的是表達寫者的心情:前者是見景生情,寓情於景,感慨「蒼鷺南飛」;後者是感時傷懷,感慨「寒冬已至」。
我不曉得英語是不是和漢語一樣,一句話的「重心」都是在最後的分句。如果是,那我想小時候的英語老師應該是教錯了。
這也讓我想到另一種困擾的英譯句法,就是英語「I don’t think Mr. Ma is……」的例句。英語老師也說:要翻成「我認為馬先生不是……」,而不要翻成「我不認為馬先生是……」,因為中文沒有後者的說法。
語言的用法是融合的,就像所謂「英式中文」的句式已日益普遍,我們也應該放開胸襟,擇優使用;其實,「我不認為……」的句法具有一種委婉的口吻,是很適合用於現代人際的溝通。
「我認為老馬不是笨蛋。」這話有一種絕決的語氣,好像也不容許別人說老馬是笨蛋。
「我不認為老馬是笨蛋。」這話的語氣就和緩多了──倘若有人認為老馬是笨蛋,我也是不反對的。
說到語言的邏輯性,我覺得日語的邏輯性好像也很弱。日語似乎過於委婉,缺乏明晰嚴謹的理性結構。但雖同樣缺乏邏輯性,漢語的委婉是內向的,是表達者自己保留幾分留白和曖昧;而日語的委婉是外向的,表達者的含蓄好像更在意為對方保留幾分情面。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我對語言的成見,其實我求職履歷表上寫的是:中文精通、英文略懂、日文不會。對了,日文的成見應該是來自中譯書的印象吧。
**
《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sloc=ms2_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