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德國軍服演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德國軍服演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德國軍服演變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分鐘閱讀: 進入21世紀的失控時代 中國圖書網頁先知書店,不久前出了一篇文:《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過去20年,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文章說:2020年,大量黑天鵝事件,集中爆發,其中尤其以新冠疫情最詭異。有學者開始討論,是否應以2020為界,將人類的紀元重新定義為新冠前(Before Coro...
德國軍服演變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分鐘閱讀:
進入21世紀的失控時代
中國圖書網頁先知書店,不久前出了一篇文:《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過去20年,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文章說:2020年,大量黑天鵝事件,集中爆發,其中尤其以新冠疫情最詭異。有學者開始討論,是否應以2020為界,將人類的紀元重新定義為新冠前(Before Corona),和新冠後(After Corona)。
2020年,是21世紀前20年的最後一年。過去20年,物質充裕而精神空虛、經濟繁榮而貧富懸殊、技術進步而社會重構,大國崛起而文明隕落,種種交織在一起的因素,讓這20年的歷史像被按了快速鍵,在疫情的衝擊下炸裂開來。
20年前,開始了一個新世紀。那時,已經有網絡文化觀察者 、美國作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預言,21世紀會迎來一個失控的時代。他說:「所有的火焰都將熄滅,所有變異都趨於平淡,所有結構都將自行消亡,所有的秩序都將歸於混沌,所有的控制最終都將失控。」
但他沒有看到的是:有失控必然有控制,過去的20年,一邊失控,一邊控制。甚至可以說: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
這20年的許多世界性失控,主要包括:全球化經濟無國界與政治有國界的矛盾失控;金融業的無國界導致2008年因次貸危機而造成的金融海嘯的失控;2003年的非典特別是2020年的新冠瘟疫讓大半個世界徹底失控;美國大選讓世人對美國民主秩序大跌眼鏡,敲響西方文明的喪鐘。
文章藉三本書的內容,對21世紀這頭20年的種種失控及出路,作出分析。
經濟全球化和政治逆全球化
中國先知書店網的文章藉三本書對21世紀開頭這20年作概括,一本是我早前介紹的索爾的《知識分子與社會》,一本是美國政治理論家羅素‧柯克(Russell Kirk)在1953年出版的《保守主義的精神》,另一本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人博寫的《1840年以來的中國》。王人博這本我沒有看。柯克這本是政治學的經典,分上下兩冊,去年江西出了這本著作第7版的譯本。這麼厚的理論經典仍然受歡迎,因為寫得生動。
這篇題為《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的文章,講過去20年,從2001年開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加入WTO。不久,歐元正式成為歐盟的合法貨幣,至此,經濟的全球化,駛入了快車道。
當時的著名記者湯瑪斯‧弗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滿懷憧憬的預言道:「世界被抹平了」。過了20年,人們發現,世界並不是平的,地球依然是圓的,上面住著兩百多個國家,所有國家都有國界線,許多國家並不願看到世界「被抹平」。 「試圖抹平一切」與「頑強地抵抗被抹平」發生衝突,衝突的根源,是經濟無國界,但政治有國界。政治是民族國家本位。政治的國界排斥經濟的無國界。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拉開了民族國家本位的政治大幕。同年美國特朗普上台,提出美國優先,曾經是全球化主導者的美國要求退出WTO。在政治的阻擊下,一股強大的「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經濟的邏輯與政治的邏輯,正式分道揚鑣。
新冠疫情爆發,引發關於自由與秩序,以及應對公共事件的兩種不同治理模式的反思。
自由與秩序
過去20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實際上正在重塑世界——從商業到政治,從生活到職業。一個人能獲得什麼商品,接觸什麼媒體,如何與世界連結,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幾乎全都依賴新技術,依賴於演算法與大數據。
然而,技術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接管了整個世界——在數碼化時代,誰控制著大數據,誰就控制了世界——數據成了新的「獨裁者」。技術走向「失控」的結果,就是「大數據」的獨裁。
由這裡,先知書店的文章,引入了柯克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的一段話:「一個國家裡,如果一個人或一小群人能夠不加控制地主宰其他同胞的意志,那麼不論這個國家被稱為君主制還是民主制,它在實質上就是獨裁。」
因為疫情,世界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敘事邏輯:一種是國家權力最大化,集體主義式的:秩序高於自由,公共利益大於個人自由,與之對應的是能夠集中一切力量,調配所有資源的舉國體制。另一種是個人權利最大化即個人主義式的,自由高於秩序,反對抽象的、空洞的公共利益,與之對應的,是站在舉國體制對立面的自發秩序與自治模式。
因為疫情和大數據的控制,美國大選也出現紛亂和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自由是否會導致失控?秩序是否會導致專權控制?
《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寫道:「一個公正的政府在權威的訴求和自由的訴求之間,始終維持著一種健康的張力。」
這是美國傳統保守主義的精髓,美國歷代多位政治人物將這本書中的原則當座右銘。
保守主義一般原則
《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的作者羅素.柯克(Russell Kirk),生於1918年,1994逝世。二戰期間,曾在美軍服役。1953年寫下這本書而聞名美國,其思想影響了尼克遜、列根等美國總統的施政方向。
保守主義是西方現代三大思潮之一,英美的立國思想。本書以保守主義所主張的原則為經,以它反對的各式各樣的激進思潮及其變種為緯,通過政治、思想和文化領域的一系列歷史人物,描繪出保守主義在過去一百多年間的演變歷程。
但是,柯克拒絕為保守主義作精確定義,因為「保守主義不是一種政治制度,當然也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是一種看待公民社會秩序的方式。」過分精準的界定,不但會掣肘保守主義本身,更有可能使保守主義走向某種狹隘,最終「變異」。
柯克只總結了6個保守主義的一般原則作為參照:
1.相信有某種超驗性的道德秩序或自然法的主體,統治人類的社會和良知,此為六原則之首。所謂超驗,就是那些超越經驗和理性的、神明事物。
2.尊重人的多樣性、差異性以及人性的不完美,拒絕激進主義、狹隘的平均主義或同一性;
3.相信文明的社會需要法治和中產階級,堅持人人在神明和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接受經濟結果的不平等,反對「無階級差別」的社會;
4. 認為「無私產,不自由」:堅持私有財產制度,以及對公權力的警惕與限制;
5.尊重經歷歲月磨礪的原則、傳統與規範,承認人類智慧有限,拒絕所謂的抽象設計和臆想的烏托邦藍圖;
6.強調社會的連續性,主張審慎與自然、自發的改良,反對激進狂熱的「大破大立」的變革。
美國的衰落與救贖
2020年讓世界大跌眼鏡,疫情令個人權利最大化的美國社會失控,混亂而懷疑被操控的美國大選,更像是美國衰落的喪鐘。
美國為何衰落?難有標準答案。不過,67年前《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給出的答案卻獨特而又簡潔:「美國衰敗的背後,始終貫穿著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保守主義精神正變得愈發脆弱,作為繁榮根基的活水源頭正在枯竭。」
回顧美國歷史,不難發現,保守主義精神興,則美國走向繁榮,保守主義精神亡,則美國走向衰落。
最初的美國,是由一群清教徒建立的,他們獨特的精神結構——「清教徒保守主義精神」奠定了美國秩序最穩固的根基。
二戰納粹德國的罪行被揭露,很多人質疑:當自稱上帝子民的猶太人慘遭屠戮時,上帝竟不施以援手,這樣的上帝,還值得信仰嗎?
哲學家說:如果上帝不給予任何好處,如生存、財富、地位,就不信仰上帝了,那他信仰的,不是上帝,而是好處。如果他因為有好處才信仰,那麼他實際上是被外在物質所決定的。如果他無條件地相信上帝,那就意味著他不再被任何物質條件所約束,那麼,他的精神、靈魂是自由的。
這種不受物質約束的、信仰支撐的自由靈魂,就是超驗。這是保守主義的基礎,即在自律下渴求更多的個人自由。自律的意思是,出於對上帝的敬畏,人在追求自由時,要警惕人性之惡,必須有所節制。
先知書店的文章認為,在人類的技術進步似乎摧毀了一切價值的時代,這一保守主義精神,雖節節敗退,在今天反而更彰顯它的價值。
https://app7.rthk.hk/elearning/1minreading/?pid=1&p=1#4575
德國軍服演變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楔子
1937年,南京城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介石的臉色異常凝重,眼下形勢越加嚴峻,讓他的眉頭都皺出了一個「川」字。
7月7日,本來在北平附近演習的日本軍隊,竟與駐防當地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發生衝突。從最初的小規模交火,卻演變成中日雙方高層首腦沒預料到的全面衝突。眼下華北地區已經打得不可開交,戰火越演越烈。
「自九一八以來,日寇就不斷鯨吞蠶食我中華土地。」
隨著蔣介石的發言,被他召集與會的軍政官員們無不凝神靜聽。
「過去因為我們國力不足與日本一戰,所以只能一再隱忍退讓,就是希望等到生聚教訓成功之日、收復淪陷土地之時。可如今,我們已到最後關頭之日,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守土抗戰!」
講完與會主題,蔣介石繼續說出他的思慮:
「現下華北形勢緊張,須慎重對策;同時,仍有不少將官竟存僥倖偷生之念,不肯全力以赴;國民也尚未認識政府抗戰之決心,在座諸位,對於眼下局勢認為該如何應對?」
「報告委員長。」
時任軍政部政務次長並特地被緊急召回的陳誠建議道:
「委員長可還記得以前在洛陽的討論。敵軍入寇,利於由北向南打,因為華北地區地形平坦開闊,戰車坦克可縱橫馳騁,於敵有百利,於我則有百害。與其北上迎敵,我方應另闢戰場,好分散日軍注意,誘敵自東而西陷入往高處仰攻的戰略劣勢。」
蔣介石點點頭道:
「辭修(陳誠的字)的意見,確實符合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那我軍因在何處另闢戰場?」
「上海。」
陳誠堅定地說:
「上海駐有近5000日軍,我們可趁敵方尚未增援前搶先進攻,將這批日軍殲滅取得戰果。同時上海乃列強租借處所在,我軍在此進攻,能讓國民以及列強見識政府抗戰之決心。」
話音剛落,與會眾人不由得紛紛議論,此時一位外籍人士也開口發言:
「委員長,我贊成陳將軍的意見。上海後方有修築的國防線,我軍如在上海戰況不利,可依托國防工事徐徐而退。」
眼見德國顧問團團長也出言支持,蔣介石又跟眾人議論一番後,發表結論:
「立刻將原先要增援華北戰場的部隊撤回,好用於上海的作戰。令陝西的36師迅速趕赴上海,一切交通資源可優先由他們使用。我軍的87、88師秘密部屬於淞滬一帶等候戰機。」
1937年8月13日,上海的百姓一如往常的準備日出而作,等到他們推開門,卻是不由得一怔。路上竟站滿了軍隊,而且從那有中山裝風格的軍服來看……「是國軍!國軍入城了!」
上海的民眾沸騰了,自從5多年前一二八事變後,國軍就被迫撤出國土而不得駐紮,想不到如今竟可看到將士們重臨故土。
在歡呼聲中,眼尖的民眾發現這批國軍身穿草黃軍服,頭上更是戴著厚實且像煤斗似的頭盔,他們不禁心中又是一股激動:
.
.
.
.
.
.
德式中央軍來也!
圖片為:
國軍進入上海
德國軍服演變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37年中環巡遊慶祝英皇佐治六世登基】
電影製作人Frances Hotham曾周遊列國,1937年途經香港時,用當年屬嶄新科技的彩色菲林,拍下當年香港風貌;其中包括這段佐治六世1936年即位英皇後,殖民地香港中環翌年即1937年,舉行盛大巡遊,慶祝新君登基。
佐治六世(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亞厘畢·弗雷德里克·亞瑟·佐治(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英國國皇及眾英聯邦自治領皇帝,1936年12月12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佐治六世亦為末代印度皇帝及首任英聯邦君主。
佐治六世於其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皇在位時出生,以其曾祖父亞厘畢親王得名,並在登基前稱亞厘畢。
作為佐治五世次子,亞厘畢原先無望繼承皇位,其早年活在其長兄愛德華的陰影之下。他青年時就讀於海軍學院,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皇家海軍及皇家空軍服役。
1920年亞厘畢受封為約克公爵。1923年其與伊利沙伯·鮑斯-萊昂女勳爵成婚,育有二女伊利沙伯及瑪嘉烈。1920年代中期其接受言語治療以矯正其口吃,但這一缺陷並未徹底得到解決。
1936年佐治五世過世,愛德華登基為愛德華八世。同年他宣佈冀與美籍名流華里絲·辛普森成婚,愛德華承受政治及宗教因素後選擇決定退位與辛普森成婚,亞厘畢隨即即位,皇號佐治,是為佐治六世。
佐治六世在位期間,大英帝國解體過程加速,逐漸演變為英聯邦。愛爾蘭自由邦議會在其即位日,將英國君主之名從憲法中去除。次年,新愛爾蘭憲法將國名更改為愛爾蘭,並立愛爾蘭總統為國家元首。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歐洲戰場爆發,9月3日大英帝國及英聯邦(除愛爾蘭)與納粹德國開戰,英國全面陷入世界大戰。
1945年英國及其盟友最終取勝,但此時帝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已被崛起的美國和蘇聯取代。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佐治仍為兩國國皇,但於1948年6月放棄「印度皇帝」一頭銜。
1949年愛爾蘭正式宣佈改制為共和國並脫離聯邦;次年印度亦改制為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佐治開始使用英聯邦元首這一新頭銜。
佐治在位後期飽受健康問題困擾,最終於1952年過世,其女伊利沙伯即位,稱伊利沙伯二世。
#舊時香港 #舊時香港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