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微信封鎖朋友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微信封鎖朋友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微信封鎖朋友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微信封鎖朋友圈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在社群媒體的使用部分,臉書以及Line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幾個平台之一。臉書也逐漸取代過去的新聞網站與新聞推播功能,成為以個人朋友圈出發來整合與傳遞新聞訊息的媒介。一方面來說,當代的訊息來自四面八方,過多的資訊量需要一定程度的篩選才能讓個人理解;另一方面來說,過去以中心性意識形態來決定什麼訊息重要,...

微信封鎖朋友圈 在 香港女團BINGO Official Instagram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00:04:27

《BINGO》2018最新國語歌曲【疑心病】 女人的疑心只有男人的安全感可治,現代科技的發達,有手提電話facebook微信instagram大量通訊軟體。。。 統統滿足了女人的疑心,付出的代價卻是兩人之間的信任。明明逼著自己別想別管,卻因為天性敏感,一個小動作或者一個訊息就能夠讓女人猜到很多事情...

  • 微信封鎖朋友圈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8 17:10:00
    有 33 人按讚

    台灣在社群媒體的使用部分,臉書以及Line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幾個平台之一。臉書也逐漸取代過去的新聞網站與新聞推播功能,成為以個人朋友圈出發來整合與傳遞新聞訊息的媒介。一方面來說,當代的訊息來自四面八方,過多的資訊量需要一定程度的篩選才能讓個人理解;另一方面來說,過去以中心性意識形態來決定什麼訊息重要,什麼不重要的方式,也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的個人需求。在這兩個情況下,臉書等於結合了朋友圈、數位新聞媒體的多重功能,類似於進化版本的PTT,成為網路世代人們吸收與傳遞新聞訊息的最佳平台。不過,也因為如此,這類型的平台吸引了許多關注與目光,逐漸取代了傳統新聞媒體(電視與報紙),變成投放廣告的最佳媒介。但是,廣告的收入日增,也為平台方與內容產製方帶來了逐漸增加的隔閡。平台的部分,究竟應該扮演商業模式下以新自由主義精神進行營利的公司,還是擔任網路中立價值且不涉及特殊意識型態的行動者。如果平台因為擔任網路中立價值而獲取許多關注,進而產生收益,是否也需要對此收益重新進行分配與考慮呢?站在捍衛網路中立價值的位子,但又藉此將收益都歸屬到公司內部,似乎是論述與倫理上的一個矛盾之處。

    -----------------
    如果有天,當你打開臉書,發現塗鴉牆的新聞都消失了,只剩下親友照片、網紅影片與內容農場連結,連政府資訊與非營利組織帳號都一片空白。你會有何反應?

    這正是2月18日,澳洲民眾的困惑與憤怒。就像之前提及的,今年會是跨國科技巨頭「出來跑,遲早要還」的一年,澳洲爭議只是序曲。問題是,社群網路的用戶、數位資訊生態、新聞媒體圈,會連帶付出多大代價?

    澳洲的臉書爭議背後有幾層意義。你可以說,這是「新型資訊聚合服務與舊有媒體模式的利益衝突」;也可以說,這是「跨國廣告吸金巨獸與主權政府監管體系的對撞」。意義更大的是,這是數位資訊生態自我修正的關鍵一環。

    白話來說,過去20年,矽谷科技平台挾著技術創新與規模經濟,提供各種便利且免費的服務,主導全球(包括台灣)的數位生活。好處是,我們可以享受價格低廉甚至免費卻強大的資訊服務(例如Google地圖);缺點是,這些科技公司像是吸星大法,吸走絕大多數線上注意力與廣告。

    以澳洲為例,兩大巨頭壟斷超過80%的數位廣告,讓本土網站奄奄一息,尤其人力成本高昂的新聞媒體。身為「二級傳播者」的科技平台吃乾抹淨,生產原創內容的「一級傳播者」只能爭搶餅屑,加劇媒體產業惡質競爭,壓縮公共議題報導空間。因此,此事凸顯出數位資源嚴重失衡的現狀,讓我們思考如何「再平衡」,維持一個永續、健康的資訊消費環境。

    相較臉書,Google的營收模式更多元,在澳洲的廣告市佔也更巨大(2020年市占率53%,臉書僅28%);其次,搜尋服務高度依賴新聞連結(臉書早已降低新聞曝光率,官方宣稱新聞只佔總流量6%),核心業務重要性不同;第三,Google有更明顯的競爭者,澳洲政府曾威脅以微軟Bing作為替代性搜尋服務,相形之下,臉書的人脈圖譜則難以快速轉移。

    綜合以上因素,Google具備更多資源與新聞媒體協商,也更不願承受失去澳洲市場的風險,因此搶先與澳洲主要媒體集團達成協議,避免進入仲裁程序。

    臉書封殺澳洲媒體,絕對是自傷傷人之舉,而且自傷成分更大。2016年以來,臉書演算法不斷調整,新聞導流能力日益萎縮,甚至不及Google搜尋,也逼迫新聞媒體強化SEO、開發新聞信等不同觸角,盡量降低臉書影響力。

    流量分析網站Chartbeat的數據顯示,臉書封鎖澳洲媒體的第一天,該國新聞網站境內流量下跌約13%,來自海外的流量重挫3成。當網友適應「臉書沒有新聞」的新常態,媒體流量是否會拉回原有水準,目前尚難得知;然而,Chartbeat曾在臉書全球大當機之際,分析整體流量趨勢,發現網友一旦看不到臉書,媒體網站的直接流量與Google搜尋都相應暴增。

    此外,斯洛伐克、西班牙等過往案例都顯示,這類新聞聚合服務一旦消失,對媒體流量的長期衝擊有其限度。

    例如2014年底,西班牙落實歐盟的數位著作權法令,要求科技平台新聞聚合服務須支付授權金,Google News因而退出西班牙市場。藉此機會,史丹佛大學進行一項研究,發現該國Google News用戶在服務終止後,大約減少20%的新聞瀏覽量;媒體網站流量減少約10%,而且集中在小型媒體,但大品牌媒體幾乎沒有影響。

    這項研究同時指出,一旦失去頗受歡迎的Google News聚合服務,當地用戶大多能尋找替代資訊管道,不過,三類新聞的閱讀量會減少:即時新聞、政治經濟等硬新聞、慣用媒體較少報導的新聞類型。

    總結來看,臉書雖是強大且高效的人際溝通工具,卻是一種無效率、充滿偏誤的新聞接收管道。當塗鴉牆完全看不到新聞,用戶很可能回頭尋找資訊源頭,像是政府機構網站,或心目中值得信賴的媒體,把臉書單純當成社交媒介。長遠而言,這反而是好事。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0524

  • 微信封鎖朋友圈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17 07:05:00
    有 11 人按讚

    與陌生人交談的好處驚人 - Emily Kasriel

    想象一下死去,再醒來,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由你記得的人組成的世界裏。

    「所有的老情人、老闆、祖母,還有每天午餐為你上菜的女服務員……這是幸福的,可以和一千個好友一起度過高質量的時光,可以重新建立逐漸淡化的關係,還可以趕上那些錯過的人。這樣過了幾個星期,你才開始感到孤獨。當你和一兩個朋友漫步在廣闊安靜的公園,你會好奇有什麼變得不同。沒有陌生人美化公園裏空蕩蕩的長椅。沒有一個不認識你的家庭會把麵包屑扔給鴨子,讓你因為他們的笑聲而微笑。」

    小說家和神經學家大衛·依格曼(David Eagleman)在他十多年前寫的短篇小說《朋友圈》(Circle of Friends)中就設想了這種來世。依格曼告訴我,對於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陌生人失蹤的故事,人們有多種解讀。當我們躲進家人和朋友的呵護中來保持安全時,那些處於我們生活邊緣的人明顯消失促使更多人思考陌生人的意義。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與我們不認識的人交往並信任他們,可以促進自己和遇到的人的幸福感,以及整個社會的健康。例如,在美國青少年中,對陌生人友好的行為與較高的自尊心有關。在中國,更多地信任陌生人與更好的健康息息相關。在加拿大,對陌生人的信任也與個人的幸福感相關。

    在依格曼的故事中,那些在我們朋友圈之外的人乍一看與我們毫不相干,儘管我們逐漸意識到他們的重要。失去與他人交流對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都有很大影響。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社會孤立大大增加了一個人因各種原因而過早死亡的風險,這種危險可能與吸煙、肥胖和缺乏體育鍛煉相當。

    為保護我們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許多國家實施封鎖,這種措施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尤其是對最脆弱的群體。新的社會分裂已經出現。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自然而然地遇到廣泛的社會群體,往往是偶然的。我們會在走廊裏遇到一個陌生人並打招呼,或者在酒吧裏遇到朋友,然後開始和他們在一起的人聊天。但是現在呢?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勞裏·桑托斯(Laurie Santos)解釋說,我們已經學會把陌生人看作是危險病毒的潛在攜帶者,看作一種威脅,所以盡力避開。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我們會避開陌生人。從餐廳的屏幕到德國漢堡王(Burger King)門店發放的巨大「保持距離」皇冠,大量的提示讓我們保持距離,從而獲得安全。我們彎腰撿起別人掉在地上的鑰匙,但猶豫了,小心翼翼地怕撿起了病毒,也不願把自己身上的病毒傳給他們。即使沒有症狀,也知道可能通過飛沫傳播,這也有風險。
    「反社會悖論」

    我在南非做記者時,和BBC的同事米爾頓·恩科西(Milton Nkosi)在自由之州(Free State)的一條偏僻鄉間小路上旅行,他來自南非。我們迷路了。米爾頓這個在全國各地都有熟人的人,是出了名的。他搖下窗戶,開始和一個站在外面的女人交談。你怎麼樣,你的家人怎麼樣,父母怎麼樣?然後這位女士給我們指路。我笑了,米爾頓為人所知,而那個女人完全是陌生人。彌爾頓說,沒有建立適當的聯繫就去問路不禮貌,也不尊重人。

    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反社會悖論」,即朋友被認為是有益的,而陌生人不那麼有益。

    然而,在許多發達國家,即使是在新冠來臨之前,人們也一直高估,當他們向不認識的人伸出手,是否不太合適。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尼克·埃普利(Nick Epley)大部分時間在研究與陌生人的關係。

    埃普利開始對其他通勤者的態度感興趣。為什麼他們每天早上都不理對方?是家庭和朋友有益但陌生人危險,還是我們期望他們這樣的行為?埃普利在新冠病毒爆發前進行了實驗,參與者被告知要麼不與任何人交談,要麼照常進行,要麼與坐在旁邊的人交談。他發現了稱之為「反社會悖論」的現象,即人們總是低估了自己與陌生人交談的樂趣。

    2019年6月的一天,我在英國廣播公司附近的十字路口主持活動,八家英國公共交通公司鼓勵乘客與陌生人交談。海報和公共告示給了乘客和陌生人搭訕的借口。英國人的矜持是出了名的,但是埃普利當天在芝加哥重覆了他的實驗,發現「英國人喜歡和陌生人交談,就像美國參與者一樣」。人們說得越久感覺越好,即使他們認為獨處會更快樂,或者認為自己是內向的人。

    許多人在開始對話時可能會猶豫,不知道該說什麼。他們可以從1867年寫的《談話的藝術》(The Art of Conversation)一書中得到建議。為談話做凖備,可以在腦子裏儲存一些有趣的東西:歷史,不要忘記當下發生的歷史,重大的罪行和審判,尤其是名人的傳記。這個建議是針對那些與陌生人共用一輛馬車旅行的人。當時,人們無法想象在不與同行人交談的情況下就坐馬車。

    我一直對陌生人相遇的想法很感興趣,一部分原因是,當我和不認識的人有了有意義的聯繫,我會感到振奮,尤其是當我們沒有共同的觀點或經歷。我受到啟發,做了一個TEDx演講,主題是如何讓通勤變得更有意義。我覺得,為了維持共同的社區意識,人需要遇到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如果我們只是繼續與那些我們已經認識的人交談,就會形成社會泡沫。這些泡沫可能隨時間變得更不容易滲透。如果沒有更廣泛的圈子,就沒有機會挑戰我們的假設,或者去理解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由於新冠病毒和其導致的經濟衰退對人類的影響如此不平等,跨越分歧的對話變得更為重要。

    新冠病毒對我們與陌生人接觸的影響並不都是負面的。在封鎖最嚴重的時候,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幫助別人,不管他們是否認識。美國散文家麗貝卡·索爾尼(Rebecca Solnit)把這種對災難的反應稱為「同情的狂歡」。

    她寫道:「當所有日常的分裂和模式被打破時,人們就會挺身而出,成為兄弟們的守護者。」「即使在死亡、混亂、恐懼和失去中,生活有目標並與人建立聯繫也會帶來快樂。」

    據英國智庫「英國未來」(British Future)報道,在封鎖期間進行的焦點小組調查中,隨著限制放鬆,人們談到同理心和團結感增強。由於有了共同經歷,他們覺得與陌生人交談更有信心。一位住在蘇格蘭佩斯利(Paisley)的參與者說,「自從我生病以來,很多人都在門口留下了卡片、包裹和鮮花。」

    這種新冠時代陌生人之間的聯繫能比病毒持續更久嗎?參與者在英國未來研究提到一種願望,親切並善良地對待陌生人會令我們從大流行中恢復,但報告細節辯稱:「關於社會重啟速度的不同意見可能會引發分歧,尤其是當年齡不同時,但地理和財富也有影響。」
    口罩之外

    戴口罩對保護自己和周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它改變了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方式。紐約大學神經學家傑伊·範·巴維爾(Jay Van Bavel )告訴我,大腦在看到某人後的幾百毫秒內處理面部表情。在這段很短的時間裏,我們決定這張臉是敵是友,這個人看起來是友好的還是帶有威脅。在不習慣用面部遮面的文化中,學習有效溝通可能需要一些調整。

    範·巴維爾建議,有必要開展強有力的營銷活動,幫助人們了解口罩的功能,並使所有人都能從新的角度來看待口罩。

    事實上,日本有成千上萬的上班族每天都戴口罩,不是因為他們患有憂鬱症,而是因為感冒了,想保護周圍的人。把戴口罩重新定義為選擇體諒周圍的人,我們可以感受到對待他人的慷慨和溫暖。

    由於仍生活在2019冠狀病毒病全球大流行的威脅之下,我們必須決定建立社會聯繫,克服社會距離擴大的障礙。心理學家勞裏·桑托斯(Laurie Santos)認為,為了與陌生人接觸,我們必須違背直覺,即什麼對自己最好。如果找不到辦法解決孤獨,可能會發現,長期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危機隨之而來。如今,我們需要創造性地實現這種聯繫,同時又要保證安全。

    大衛·依格曼(David Eagleman)在朋友圈故事的結尾提出了關於來世場景的警告:「懷有思念情感的人群帶給你孤獨。你開始抱怨所有可能見面的人。但沒有人傾聽或同情你,因為這正是你活著時所選擇的。」

    原文:BBC中文網

    #社會 #人生

  • 微信封鎖朋友圈 在 科技人 Iv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02 11:03:25
    有 296 人按讚

    【請車友網友大力轉發給他紅】

    ***留言區陸續更新案例;歡迎車友完善***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出名不要臉的台灣老鼠屎【李杰瑞】【Jerry Li (Lee)】【李衍諄】,長年行騙台灣及歐美Volvo圈,最扯的是還上過台灣電視節目 TVBS 黃金地球線 談車。近日因名聲已臭,轉戰特斯拉車友圈,請各位多加注意、閃避,也歡迎眾多受害者在留言區提供更多物證,避免更多人受騙。這個人通過FB社團尋找目標,以改車玩家及碳纖維專家為名堂,販售各類改裝配件,吹噓自己的經歷、職業還有人脈,除了銷售產品外,經常性拉人投資項目、合夥,範圍從車、洗車、配件、碳纖維到區塊鏈...。特性是上鉤前非常積極、隨傳隨到,只要有人付訂金、貨款馬上消失,訊息回覆很慢變成不讀不回,電話不接,最後封鎖你。期間用的理由如出一徹。我發了上一篇文之後,他才秒現身,還了欠了三個半月的五萬多臺幣款項,但仍積欠兩個碳纖維尾翼,也仍積欠多位車友數萬到數十萬台幣不等的款項。以下整理幾個他常用的話術和理由。

    1. 母親生病/醫療開支很大/照顧花時很長
    2. 在學校上課時間不好安排
    3. 工廠貨料短缺/爆倉
    4. 武漢肺炎衝擊(新梗)
    5. 搬家
    6. 個人資金周轉不來
    7. 手機沒電找不到充電器
    8. 醫院訊號不好
    9. 帶孩子沒注意到訊息

    此人無論和你談什麼合作,都是告訴你他沒有資金,但有人脈資源。收錢了以後不辦事、不老實,就會直接蒸發。大多數受害者剛開始都基於人的信任,再出於同情家人狀況給他緩期,最後才發現他根本沒有要還錢的意思。發現他沒辦法回你訊息,但可以發朋友圈、發動態、發IG還能回別人訊息,甚至還能封鎖你。對了,他收款都用他老婆的玉山銀行帳戶收款,估計個人帳戶有問題。我們大多數人不是差這幾萬塊,是不想要讓台灣人丟臉丟到世界去,如果你也唾棄這樣的行為,請大力轉發分享。

    詐騙業務範圍:

    1. 碳纖維相關周邊
    2. 汽車配件相關(流水燈、特斯拉配件)
    3. 商業合夥
    4. 區塊鏈/金融

    *他一直臭屁自己認識很多供應鏈,拿到的價格很低,所以要通過他拿貨,但是他要抽8%-10%的佣金。最後發現他所謂的好友是對方客服,他發給我的價目表跟對方的價目表一模一樣,只是價格自己隨意加20%-40%給我,還一直推我帶一組樣品(他抬價最高的那組),我表示只是想拿樣品看質量,他就三不五時打電話過來告訴我商機多大多大,當大家都沒做過生意一樣...

    此人的帳號包含:

    Facebook : Jerry Li (https://www.facebook.com/yenchun.li.5)
    Instagram : @skywin88 @car_lightbar
    微信:yeanjuenchina
    電子郵件:liyz5168@gmail.com ; yeanjuen@gmail.com
    手機:0937777727

    同時經營社團 VMC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3914208948783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