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循規蹈矩解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循規蹈矩解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循規蹈矩解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循規蹈矩解釋產品中有6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性格決定命運,但是你可以察覺並避免]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滿像算命的。 因為我發現,我特別會從人格測評去看一個人會發生的事。從這裡我注意到我有兩個特長,是過去我不知道的,一個我很能想像與感應別人發生的情況,有如我就在現場,而且是當事人;另一個是我很能分析其中的來龍去脈,並且清晰地說明給別人聽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1月04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Kc_WVWZ5xqk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循規蹈矩解釋 在 拎杯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9 08:34:04

【學號】 秘密九月要入學,溫柔小學前陣子寄來了一堆書籍資料,也包含暑期先修的教材、讓居家隔離時間中孩子可以自學。然後學校也寄來一堆疫情提前部署的說明單,上面寫說如果疫情依然無法順利開學的話、學校會全校的每個學生發一台平板,全體師生都線上上課。 #目前全校已經全部採買完畢_就等著發放 #突然覺得學校...

循規蹈矩解釋 在 電影狂人-影評情報交流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02 01:43:41

《#超犀女王》算係幾套奧斯卡片裡面比較商業、比較有娛樂性嘅一套 過兩日得閒啲再講多少少啦~ //電影簡介 SYNOPSIS 勁熱爆,超爭議,角逐本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原著劇本等5 項大奬的火辣辣驚情懸疑神作——《超犀女王》(Promising Young Woman),由環球影業...

循規蹈矩解釋 在 陳菁徽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40:23

『Time Lapse 胚胎縮時攝影培養系統如何挑選出好胚胎』 講Time-lapse實在太拗口了😩 每次跟病人解釋『胚胎監視器』『24小時I’m watching you』👀 (搭配勞勃狄尼洛恐嚇女婿的招牌手勢病人就秒懂) / 📣有幾個優點 1️⃣不改變胚胎生長環境 從前需要觀察胚胎時 必...

  • 循規蹈矩解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2 17:07:47
    有 680 人按讚

    [性格決定命運,但是你可以察覺並避免]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滿像算命的。

    因為我發現,我特別會從人格測評去看一個人會發生的事。從這裡我注意到我有兩個特長,是過去我不知道的,一個我很能想像與感應別人發生的情況,有如我就在現場,而且是當事人;另一個是我很能分析其中的來龍去脈,並且清晰地說明給別人聽懂。

    昨天講課完,有六個學員都拿測評報告來問我,我一一看了,都給他們解釋,看著他們恍然大悟的表情,再接下來是鬆一口氣的模樣,我忍不住要笑出來。但是我必須說,如果你老是覺得哪裡不對勁,重複發生相同的事,冥冥之中好像跌入一種宿命的輪迴裡,掙脫不得,那麼做一下人格測評吧!

    那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是真的!

    而且「數字會說話」,也是真的!

    先是有個學員來問我,為什麼他的四個面向都是相同分數,我就問他,他是不是跟誰都能夠溝通協調?他點頭稱是。我再問他,他是不是幾乎什麼事都能做,別人一致說他能幹?他又說是。接下來我給他提醒,小心成為工具人!他楞住了,問我怎麼知道他在公司裡的狀況?我說:

    「因為你什麼都會做,大家都來找你幫這幫那,你也覺得自己行,就幫了。」

    我繼續給他第二個提醒:

    「不論在職場或人生其他層面,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主旋律,否則你會被大家拉走,忘記走自己的路。」

    這時候,他的眼眶紅了…….我相信他在職場受了委屈,今天終於被理解了。他問我,這樣的人是不是完了?我告訴他,沒有人會完了,而是每個人都各有人格組成,知道哪裡比較弱,有了察覺,就能避免。更況他有兩個優點,別人羨慕都來不及,那就是—

    1. 他做什麼都容易上手
    2. 他跟任何人都能溝通

    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有兩件,一是放大優點,二是察覺弱點,就能夠改變命運。

    還有一位最近被主管逼走,我看到他的報告裡有一項分數高得驚人,屬於創新的部分,用在他做設計的工作上,表現自然非同凡響;但是這種人是藝術家脾氣,心高氣傲,骨子裡叛逆,我問他在公司是不是帶頭唱反調?他嚇到下巴都要掉下來。我再問他,主管是不是管不住他?他又點頭。於是我勸他:

    「你要記取這次的教訓,察覺自己有造反的傾向,尊重主管﹑配合主管。」

    直到這個時刻,他才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始終無法「安份守己」﹑「循規蹈矩」﹑「順從長上」,老是跟主管槓上﹑在工作上跳tone。一旦明白這個天性,就能夠時時提醒自己不要「任性而為」,這也是一種自我修養。離去前,我看到他帶著滿足的微笑,對於被逼走不再那麼心痛與憤怒,因為他本身的確也有錯呀!

    再來看第三位學員,他家裡開店,經營很不錯。他原來在外面任職,但是掌店的大嫂一連生三個孩子,把他拉回去幫忙,原來的主業變成兼職。哪裡知道大嫂越來越少來店裡,使得他待在店裡的時間越來越長,父母說他應該多幫家裡才是。我一看他的測評報告,馬上明白這是天性使然,便問他是不是從小很乖﹑很聽話?答案果然是!

    我再問他,是不是家裡有事,第一個都找他出手援助?他點頭說是。接著我又問他,他是不是做事最有條理﹑最令人放心?他又說是。問到這裡,我笑著說,那不找你,要找誰?他才發現家裡有這個動態生態圈,也才注意到自己的角色就是被交派任務的人,永遠在救援﹑收拾爛攤子。久了之後,心裡會怎麼想?他說:

    「委屈呀!」

    他的執行力分數高到離譜,偏偏他在目標導向的分數低到不行,也就是他沒有人生的重心﹑奮鬥的目標,別人的事很容易一下子便塞進來填滿。這樣下去,他的一生都在為別人忙,自己反而空掉了,非常可惜!於是我提醒他要找一個努力的方向﹑著力的重點,並且先一步把自己的事寫在行事曆上,其他人別想來占用。

    聽完之後,他知道問題不全是在家人身上,主要還是自己必須先改變,為自己做好人生規畫才是重點,心裡的委屈頓時煙消雲散。可見得性格能夠突破,命運能夠改變,人生就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其中首要原則是認識自己的性格,但是最好同時有專業的解讀,以免誤判或誤導。

    從昨天上課的這三位學員,你是不是讀到兩個重點:
    1. 性格的確會決定命運。
    2. 察覺之後,採取正向的認知,就能改變心態,便可以轉運﹑開運。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 循規蹈矩解釋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09:02
    有 663 人按讚

    今天是我非常喜愛的演員艾德華諾頓的 52 歲生日,(真的是老梗),畢業於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他,從劇場展開戲劇生涯,1996 年《#驚悚》、1998 年《 #美國X檔案》、1999 年《#鬥陣俱樂部》三部電影奠定一切,論電影本身,《鬥陣俱樂部》當屬首選,論角色魅力,《美國X檔案》無疑才是真愛。
    ⠀⠀⠀⠀⠀
    沒有任何強烈的對比可以與諾頓當年的眼神變化相提並論,從輕蔑狠毒的怨懟仇視,到脫胎換骨的悔不當初,每看一次此情此景,都能數度被這撼動人心的靈魂深度與判若兩人震懾到難以呼吸。最後殘酷的一幕依然迴盪於正在發生的歷史角落,極權社會表面上沒有衝突亦沒有自由,衝突可以說是自由與民主的代價,然而關於自由的本質則是建立在人民素養之上,對比著當今分裂醜陋又對立的世界,或許我們都該好好捫心自問。
    ⠀⠀⠀⠀⠀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
    回到《鬥陣俱樂部》,許多人應該和我如出一轍,從認識電影以來至今複習過千千萬萬次,其實這部電影在一開始打算交由後來《派特的幸福劇本》的 David O. Russell 執導,但讀完原著後卻對這個故事感到一知半解,反倒是當年的大衛芬奇,第一眼便愛不釋手,他表示,那時正逢三字頭歲數的後期,讀到這本書彷彿無法抗拒的聲聲召喚,作者 Chuck Palahniuk 談論的是一種對社會不滿、無能為力而引發的特殊憤怒:我們慣於安逸太久,我們必須憑著自己的力量全力衝刺出下一次的演化,卻很容易因嚐到一點甜頭而前功盡棄。
    ⠀⠀⠀⠀⠀
    現代人的悲哀就是,什麼都有卻也什麼都沒有,就連放聲大哭或一夜好眠都是奢求,甚至混入癌末互助團體指期待有人能放下身段、側耳傾聽我們內心微不足道的想法。邪教似地拿著努力工作的薪水購買虛榮昂貴的品味,不知是消費商品還是被資本主義消費。道德經所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些我們自認為所擁有的事物,到頭來反而奴役我們的靈魂,世俗的富貴功名價值只會讓人終日患得患失。
    ⠀⠀⠀⠀⠀
    我痛,故我在,渾渾噩噩的行屍走肉留在白天;夜晚降臨時,血腥在口中的刺激味道混合汗水與痛楚的侵襲,才是活著的具體證明。有些人訴諸酒精,有些人大吃發洩、購物紓壓,都只為了維持所謂本我和自我、心靈和生存之間薄如蟬翼的平衡,而往往只會導致愈來愈像個空殼,因為現代人的靈魂剖開來根本是空的。
    ⠀⠀⠀⠀⠀
    也許能夠解釋諾頓所代表的是我們每一個為生活疲於奔命的平庸縮影,而泰勒則是一個對立的存在,對立於受金錢擺佈被生存禁錮的現代籠鳥檻猿。他對資本主義不屑一顧,對世俗價值嗤之以鼻,對循規蹈矩不以為然,無所不知又無所畏懼,瘋狂犀利而沒有極限,全然是腦海中飽受壓抑的本我最大值。
    ⠀⠀⠀⠀⠀
    兩人在酒吧外荒唐的拳拳到肉互毆行徑意外發展成地下組織,吸引了各行各業、滲透各種階層的成員,抓住人類心中深深隱藏不願面對的黑暗本性,讓成員與觀眾都像著魔一般不由自主被泰勒誘發出道德框架之外的慾望情感,因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在這裡,沒有千夫所指,在這裡,不分貧富貴賤,透過打架認識自我,透過破壞重建自我,在兩人身上都望見了「我」的蹤影。
    ⠀⠀⠀⠀⠀
    他們鏗鏘有力地說,工作不足以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足以代表你,舉凡汽車、皮夾、衣著皆不足以代表你,鬥陣俱樂部裡的人沒有名字、沒有標籤,更沒有包袱,無須扮演顧家丈夫或是完美職員,這是泰勒所謂人之所以為人而活的理想雛形。在肉體承受撞擊的悶哼聲中學會與痛楚為伍,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恐懼感中與自由共處,遊走於癌末互助團體中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學會順其自然才能擺脫不安與控制的慾望。有違道德的交給泰勒,有違良心的交給泰勒,有所顧忌的交給泰勒,泰勒成為了信仰核心,慢慢的、漸漸的,充滿魔力又似是而非的真理令信眾們趨之若鶩,如此擁抱天性、令人著魔的瘋狂成就了一個法外帝國。
    ⠀⠀⠀⠀⠀
    《鬥陣俱樂部》無疑於當時引發相當大的餘波和爭議性,畢竟這部作品太過寫實透徹也幽暗深沉,容易引發許多模仿效應,深刻剖析了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欲望、人與道德、人與社會的種種尖銳的不堪與解放,主角的畏懼和壓抑不出建築在世俗價值上的畏懼與壓抑,泰勒的狂妄和叛逆就是道德不容的狂妄和叛逆。我們日復一日都在本我、自我中掙扎,理智規範我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知足常樂,而追求自由擺脫束縛離經叛道的欲望卻時而蠢蠢欲動,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一座斷背山、一段色戒和一隻老虎,每個人心裡也都存在著一個泰勒,這就是人性,那股無法抑制的力量。

  • 循規蹈矩解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9 15:00:27
    有 1,982 人按讚

    《彭博社最新抗疫排行榜 美國重奪冠》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養小孩,該怎麼養?自古以來就是個百家爭鳴,公說公有理,沒有定論的一個教育領域。經常我們聽到上一代的人說:從小我們就是在泥巴裡打滾,跌打損傷,吃土喝髒水,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哪有像你們年輕爸媽,對兒女百般呵護,一下子噴酒精,一下子還要戴手套,把小孩養在溫室裡,長大了反而缺乏抵抗力。這種對於養小孩,必須讓他們暴露在一定風險中,鍛練他們的免疫力、適應力、抗壓性,甚至是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的論點,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西方社會和亞洲國家,根本上在價值觀上的一種文化差異,而這個差異也反映在其他的社會層面上,像是在對抗病毒的防疫措施上,政府應該怎麼做,人民又應該要怎麼想。上個星期,美國彭博社所發布的Covid抗疫韌性榜單上,台灣一下子從去年12月的榜眼,掉到了五十三個國家和地區中的倒數第10名,讓台灣社會和輿論相當的震驚。當然,五月以來的疫情爆發,大家都看在眼裡,排名掉落,也是意料之中,但從五月底的15名,跌落到六月底的44名,這中間巨大的落差,背後卻又是跟確診人數、防疫表現這些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台灣的疫苗施打速度、封城措施,以及邊境封鎖等等,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彭博社在六月的榜單計算中,加入了兩個新的評比指標,一個是飛機的訂位數量,另一個是出入航班的路線多寡,之所以加入這兩個參數,是因為現在歐美國家都在爭相解除封城,重啟旅遊活動,所以彭博社認為接下來的抗疫階段,比零確診還要更重要的,是看誰能夠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和順暢的經貿活動,而就像養小孩一樣,歐美國家因為去年受過病毒的嚴酷洗禮,邊境也始終保持某種程度開放,培養出了抵抗力,所以在後疫情時代,他們也會比亞洲國家將更具有競爭力。

    {內文}
    想像一個來自亞洲國家的資優生,從小乖巧,品學兼優,總是聽老師的話,一回家就關起門念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班上那些愛玩的同學,永遠趕不上他,只能暗自羨慕資優生的好成績。但,準備要上大學了,資優生想去國外留學,拿著一手亮眼成績單,他深信自己可以錄取一流大學,應該沒問題;沒想到,著手申請之後,他發現國外的大學現在不只看學科成績,還希望學生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接受過社會的歷練;亞洲的資優生這時才赫然發現,時代變了,世界變了,循規蹈矩的死讀書,已經無法滿足新環境下的新需求,自己的強項也頓時失去競爭力。

    新聞主播(2021.4.27):
    新加坡是此刻疫情下最宜居的國家,根據最新的彭博抗疫韌性排行榜,由於今年以來疫苗成為關鍵,新加坡也因而躍升榜首,拿下去年11月以來最佳成績...

    知名國際新聞媒體彭博社,從去年11月開始,綜合各種防疫和經濟相關數據,針對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製作一份「抗疫韌性」排行榜,由於這是少數、甚至是唯一一份對各國防疫表現打分數的國際榜單,因此每回發布,都會引起關注,尤其台灣難得地以個別地區身分,列名其上,更讓這份排行榜受到本地朝野的重視。然而6月28號,當最新版本榜單公布時,國際上卻傳出一片譁然,許多人跌破眼鏡,因為原本的重災區歐美國家,和亞太地區防疫常勝軍,排名幾乎一夕翻盤,其中台灣從一度坐二望一的亞洲資優生,幾個月前逐步下滑之後,六月底居然摔落到幾乎墊底的全球第44名;而新加坡,則是從四月榜單上的榜首,一下子跌出十名外;反觀美國,這個原本去年還在疫情泥淖裡浮沉的放牛班,竟然短短數十天就和新加坡名次互換,以大黑馬的姿態,在最新排行榜上上躍居全球第一位,成了防疫超新星。

    CBS主播:
    這是紐約市解封的重大里程碑,麥迪遜廣場花園體育館自疫情以來首度舉辦大型演唱會,數千名已經接種的民眾等不及地來到現場,欣賞「幽浮一族」搖滾演唱會...

    樂迷:
    我從德州來,嗚!

    CNN新聞旁白:
    ...有樂迷從德州聖安東尼奧買票,平生首度飛來紐約參加這場演唱會...

    樂迷:
    這是我的生平願望,時機又棒得不得了,正逢紐約市解封!

    樂迷:
    實在悶太久了,不斷受到封城和各種外出限制,所以今天一定會很棒,你知道的,一兩萬人齊聚一堂,盡情解放!

    就在美國總統拜登預定將在七月四日,美國國慶日上,宣布美國已戰勝新冠疫情的同時,全球各大洲上各國家地區,所呈現出來的防疫樣貌,與民眾看待疫情感受,也隨著時間推進產生微妙的變化。在解釋最新「抗疫韌性」排行的分析報導中,彭博社記者開頭點出:經過一年半疫情的紛擾,現在各地人們眼中關注的唯一焦點,只剩下:什麼時候可以重返正常生活。原本的抗疫評分指標,只集中在確診數和死亡人數、確診率和致死率等數據上,但六月間,美國加州紐約州等地全面解封,歐盟也正式啟用數位疫苗護照,對越來越多的國家敞開國門,國際上逐漸清楚浮現的一個趨勢是:拼解封,搶開放,已經成為下一個防疫階段,比較抗疫成果,決定誰是贏家或輸家的關鍵因素;因此彭博社特地在評分過程中,加入了兩個新指標,第一個,是比較各國航班預定機位,與去年同期數據的增減幅度;第二個,則是從旅行社提供的資料當中,比對各地已開放的出入境航班路線。這兩個新的參數,一納入評分考量之後,馬上對排名順序造成洗牌效應:歐美國家的名次普遍大幅上揚,原本的資優生,亞太國家,則是排名全面下探:去年的優勢,在新的開放評比下,反而成了放不開,甩不掉的沉重枷鎖。

    CBS新聞旁白:
    今晚,全加州自疫情以來,首次全面重開!強制戴口罩和社交距離正式取消,只要民眾有打疫苗...

    加州州長 紐森:
    我們終於辦到了,6月15號,反敗為勝!

    CBS新聞旁白:
    ...對那些慘澹經營的商家來說,更是令人振奮...

    餐廳顧客:
    謝謝!

    餐廳老闆:
    感覺真好,彷彿重獲新生,我們終於走到隧道盡頭,重新開張真的太開心了!

    紐約州州長 古莫:
    超過七成接種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可以重返正常生活的意思!

    事實上,今日美國疫情的反轉,就跟一年前台灣疫情之平緩,同樣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CBS新聞主播(2020.5.26):
    ...(日本)有830個死亡案例,而幾百英哩外的台灣,則是另一個更成功的防疫模範,至今僅有...聽好哦...只有七人死於新冠!

    CBS新聞旁白(2020.5.26):
    在台灣島上,街上車流擁擠,餐廳照常營運...
    學校只有在二月間短暫停課,甚至棒球賽季都正常開打,

    去年疫情爆發初期,台灣的低確診,低死亡人數,曾經引來全球矚目,當時外界普遍把台灣的防疫勝利,歸功於SARS期間紮根的公眾警覺心和公衛處置經驗。一年之後,此刻的台灣,在狹義的防疫數據,如確診人數和死亡率上,雖然由於幾次小規模疫情爆發而出現上揚,但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感染數據,台灣依然屬於輕度災區,並沒有顯著的退步;真正導致台灣在排名上不進則退的,其實是疫苗施打的速度、封城對民生的衝擊,以及新增的兩項對外開放指標,一齊拉低了整體分數。仔細研究排行榜上名次優於台灣的國家,以第33名的埃及來說,接種率僅2.1%,比台灣的4%還要更低,然而埃及的封鎖管制鬆散,當地人幾乎照常過生活、做生意,再加上埃及邊境也比台灣更加開放,因此,儘管確診和死亡人數都高於台灣,埃及在修正後的抗疫韌性指數上,卻拿下了比台灣更高的積分。另一方面,昔日的抗疫冠軍,本月與美國名次調換的新加坡,也是因為同樣原因:在邊境設下嚴格管制,繳出零確診同時,卻也被自己的高標準所綑綁,過度拘泥「好成績」而拖累了重開進度,跟不上歐美近期快速的解封步調。

    澳洲商業總會 因尼斯威勒斯:
    事實是:我們必須與新冠共處,病毒已經流竄全球,我們無法再躲在島上,與外界不相往來,這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澳洲旅遊業者 葛拉罕特納:
    我不認為我們可以一直堅持零確診,當然做為短期目標是很好,但如果事實證明,它就是會反覆發生,不會消失,怎麼辦?.

    澳洲醫師 瑪姬丹欽:
    有一部分的人,他們確實很堅持,要維持零確診,但另外一部份的人,則是已經接受現實,願意忍受少許的感染病例...

    澳洲ABC記者:
    維多利亞省目前每天新增4-5個案例,當局因此宣布封城...

    澳洲ABC記者:
    相較之下,英國每天新增確診高達三千例,可是英國人民卻可以不戴口罩趴趴走,甚至還能欣賞現場板球比賽,當地成人已經有75%接種了第一劑新冠疫苗...

    與台灣、新加坡處境相似的,還有澳洲。澳洲總理莫里森,去年在澳洲傳出零星新冠案例後,召開內閣會議,制定出「壓制圍堵」,確保境內沒有社區感染的「零確診」策略,作為澳洲防疫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一年多下來,澳洲政府確實在壓制疫情上,取得了成效,除了幾次防疫破口,曾讓每日確診數短暫飆高至數百人,其餘多數時間,澳洲的確診人數都維持在極低水位。然而,與穩定疫情呈現不對稱走勢的,卻是當地逐步升高的民怨;由於維多利亞省等地方首長,多次因少數病例爆發,就無預警下達一周至數周的封城命令,讓當地商家和輿情在經歷一次次的希望與幻滅之後,不禁想問:如果新冠終究不能消滅,零確診又是既定政策,那麼澳洲人到底要到何時,才能重溫過去的正常生活?

    澳洲ABC記者:
    事實是:一旦澳洲開放國境,就必定會引入病毒,導致病例增加,即便多數人都注射了疫苗,仍舊會有人感染,甚至是喪命。而對於一個堅持「零確診」,執著於確診人數的國家來說,澳洲人民有沒有做好對外開放的心理準備?

    彭博社在一篇五月間的報導中,就曾經警告:對於亞太地區這一群死守邊界,不敢冒險開放的防疫資優生來說,過去的好成績,如今反而可能成為它們最大的致命傷;一方面,境內疫情和緩,讓這些國家政府和人民,普遍對疫苗引進或施打都缺乏急迫性,延緩了群體免疫的達成速度;另一方面,閉關自守的防疫策略,又導致了公衛體系和人民心態,都無法接受新冠終將演變為流行病,也難以承受開放邊境後勢必出現的疫情變化;而回過頭來,再看那些遭受疫情重創的歐美國家:由於過去一年累積了經驗,培養了韌性,現在更挾其高接種率優勢,對外加速開放,在後新冠世局中,亞太國家如果無法及時轉換策略和心態,資優生與放牛班,恐怕就要豬羊變色。

    https://youtu.be/3r4zKFzj5RE

  • 循規蹈矩解釋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1-04 10:45:01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1月04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Kc_WVWZ5xqk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港台《鏗鏘集》一名編導被捕,事件疑與「查冊」索取車牌資料做偵查報道有關。根據《道路交通條例》,車輛查冊需申報目的,雖然當局沒有提供「新聞採訪報道」這一選項,然而對新聞專業來說,查冊是追查事實真相的重要工具,過去不少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偵查報道,均是透過查冊揭露。平常心看平常事,車牌查冊是記者常用調查方法,以往未聞有傳媒工作者因為「虛報查冊目的」被捕,今次事件對正常新聞偵查採訪,構成即時、直接和重大影響,新聞界擔心先例一開,偵查報道工作將大受掣肘,損害公眾知情權。究竟今次案件有何「不平常」之處,需要打破多年來約定俗成做法,警方有必要清楚解釋。

    蘋果頭條
    美國今屆大選氣氛異常熱烈,支持總統特朗普連任的死忠「鐵粉」與渴望求變的拜登支持者勢成水火,全球也關心到底日後誰主白宮,以下是最新進展: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投票日到訪維珍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競選總部,再對郵遞選票將令選舉結果延後公佈表達不滿,說美國人有權在投票日知道誰勝出,「總得有個日期,而這日期正好是11日3日,我們有權在11月3日知道結果」。美國聯邦法官沙利文(Emmet Sullivan)周二下令美國郵政署(USPS)對幾個選舉關鍵州分的郵件處理設施進行徹底檢查,確保沒有郵遞選票積壓,並即時送到點票中心。命令適用的州分,包括賓夕凡尼亞和佛羅里達兩個重量級搖擺州的多個地區。

    東方正論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壹傳媒黎智英反中亂港,是「叛國禍港四人幫之首」,大漢奸惡行滔滔,雖然多年來受到司法保護傘包庇,逍遙法外多時,但時移世易,保護得一時,保護不了一世。時辰到,自作自受,報應陸續有來,如今,黎多宗案件纏身,昨日又一宗案件提堂,監倉的鐵閘聲響起,種種迹象顯示,黎一步一步走向鐵窗邊緣。今年6月4日銅鑼灣維園舉行燭光晚會,警方已事先表示反對,現場是一個非法集會,黎智英當時已有數宗案件在身,理應按保釋條件循規蹈矩,但黎依然涉嫌犯禁現身維園。

    星島社論
    螞蟻惹得「一身蟻」,上市集資逾二千六百億計畫突然煞停,原定明天AH股同步上市,昨晚遭上交所以「重大事項」為由暫緩其A股上市,螞蟻同時宣布暫緩在本港H股上市,令一百五十五萬名香港股民大失所望,合共平白損失近一億三千萬元孖展利息。馬雲等螞蟻話事人周一遭四大內地財金監管機構約談,據報席間他們獲告知螞蟻須遵守與銀行類似的資本與槓桿規定,劍指其網貸業務,最終令其上市大計泡湯。上交所昨晚突然公布,由於螞蟻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和首席執行官胡曉明被有關部門聯合進行監管約談,而螞蟻亦報告了所處的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事項,上交所認為,該重大事項可能導致螞蟻不符合發行上市條件或訊息披露要求,故根據有關法規並徵詢保薦機構的意見,決定暫緩螞蟻上市。

    經濟社評
    美國大選投票日,誰勝誰負仍未有結果,但美股連續兩天上升,只是熱錢湧入,純粹賭單邊市。由於今次大選充滿變數,資金貿然押注某個候選人是非理性舉動,隨時可能被突如其來的變數殺個措手不及。在選舉結果塵埃未定前,熱錢湧向股市,市場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押注總統特朗普成功連任,因特朗普向來以股市為政績,股市升,便可吹噓是自己處理經濟得宜,投資者才有信心以真金白銀追入股市。第二個說法是投資者押注在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身上,因民調顯示選民已受夠了特朗普4年來的不按常理,不顧大局,只講利益的做法,又不尊重科學,以致疫情失控,重創經濟。投資者認為拜登一旦當選,將會聚焦控疫,並有利1.8萬億美元紓困方案獲通過,有助穩定經濟。

  • 循規蹈矩解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3-25 22:00:10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講述了艾莉絲.孟若的小說〈浮橋〉,尼爾和金妮這對夫妻陷入了緊張關係,尼爾將太太獨自留在車上;
    而金妮突然有了尿意,躲進玉米田小解,回來後遇到一位小鮮肉瑞克。瑞克開始與金妮攀談。
    這對初次邂逅的男女,討論了一件奇怪的事:

    「是嗎?」他說:「我也不戴錶。我從沒見過也不戴錶的人。」
    她說:「對,從來不戴。」
    「我也是。從來就不戴。我不知道為什麼。從來不想戴。就像,我好像本來就知道時間。差個一兩分鐘上下。頂多五分鐘。有時餐館顧客問我,你知道幾點嗎,我就告訴他們。他們根本沒注意到我沒戴錶。廚房有鐘,我一有空就去查看。從沒一次我得進去跟他們更正的。」
    「我也曾經能那樣,偶爾。」金妮說:「我猜若從不戴錶,你會發展出一種感覺來。」
    「是啊,真的會。」
    「那你說現在幾點了?」

    他們討論手錶?當然不是。他們在討論時間?討論現在幾點?可能也不是。
    他們真正在討論的,絕非時間本身,而是一種「特異功能」:對自然韻律的感知。
    他們這種人自有其「體內時計」,這種器械不是規範日常作息的鐘錶,而是向自然敞開、向人的本性敞開。
    伊格言說,他們「心跳同於自然」。
    於是當金妮的丈夫把她留在車內,獨自到屋內作客(他們正在屋內算命),
    他不會知道屋外也正發生一場命定的,未曾預料的意外──金妮和瑞克的邂逅。
    對,尼爾當然不會知道,因為尼爾並不是這種「心跳同於自然」的人。
    然後在屋外,瑞克將金妮帶上車,開車前往他自己的秘密私房景點,一座橫跨於沼澤上的浮橋:

    橋身輕微移動讓她想像所有這些樹和蘆葦田都都安在淺碟子上的土裡,而路是條漂浮的土絲帶,下面都是水。水彷彿這麼靜止,但又不可能是靜止的,因為如果你拿眼盯住一顆星的水影,就看得出那星是怎麼眨動變形又溜出視線。然後又回來了──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直到這時她才發現沒有了帽子。她下車小便時沒戴,還有她和瑞克講話時也沒戴。麥特講笑話時,她坐在車裡頭靠椅背眼睛閉上也沒戴。她一定把帽子掉在玉米田裡,而慌張中就把它留在那裡了。

    伊格言分析,被丟失的帽子顯然隱喻著金妮過去那循規蹈矩的人生、正常無比的文明生活──但這隱喻的威力或許還不如在它之前段那關乎水流與星群的描述。
    暗夜中,黑暗正被更巨大的黑暗吞噬,而浮橋邊,沼澤水面恍若靜止,但不盡然。
    當你凝視著水面上的星星,那星星可能在難以察覺的極細微波動中移動或隱沒,而後復現──但可能不是同一顆。
    伊格言如此形容:

    這是一段奇異的述寫。如同海面上漂流的瓶中信,這鏡頭顯然極其安靜,但其內容物又如此「有戲」,如此喧嘩,充滿張力。那「不知是否是同一顆星星」的想法(一段小小的哲思,一段微縮的辯證)投射出某種虛幻感,而「水面搖盪中的星群」之實景,同樣予人虛幻之感。那不是星星本身,那只是星光稍縱即逝的倒影;那不僅僅是虛幻,那是雙重的虛幻。幻視之中,一切實存之物皆彷彿蜃影。讀者與小說主角老婦金妮在此結伴步上了浮橋,意外的旅途;而正是這神秘時刻的初現預示了下一個神秘時刻:一個吻。夜裡浮橋上,男孩與老婦的深情一吻......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