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後設認知舉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後設認知舉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後設認知舉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後設認知舉例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陳東東詩作後設敘事技法探討 ──以〈窗龕〉、〈旅行小說〉、〈未裝修〉為例 ◎楊凱丞 前言 陳東東是19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之一,藏棣稱其為「漢語的鑽石」、楊小濱則關注其詩作中的後現代都市寓言,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詩作呢?在2020年7月的一則訪談中,他如是提及他的創作觀: 寫作有一...

後設認知舉例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7:52:09

時報新書《樂觀者的遠見》,作者是 Bina Venkataraman,曾在歐巴馬內閣擔任氣候危機議題的顧問。​ ​ 這本書主要討論「短視」:人類天生的心理機制以及現代資訊環境如何讓我們傾向於做出短視決策?我們可以怎麼辦?​ ​ 🍰 我們低估未來的價值嗎?​ ​ 短視(short-sighted)的意...

後設認知舉例 在 采默默如是說 Rorka Li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30 23:22:35

靜心和冥想之於靈性成長這麼重要的原因,在於這兩個方式都是意識訓練的基礎功。 - 我認為「靜心和冥想是不一樣的」 - 靜心👉🏽透過呼吸、五感,讓我們能夠深刻的將關注力從外界世界,拉回聚焦在自身身上。不僅能訓練我們的專注力,同時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態等等⋯ 因為靈的世界沒有形體,但是我們是活在三維度、一個...

  • 後設認知舉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15 21:00:01
    有 41 人按讚

    陳東東詩作後設敘事技法探討 ──以〈窗龕〉、〈旅行小說〉、〈未裝修〉為例 ◎楊凱丞

    前言

    陳東東是19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之一,藏棣稱其為「漢語的鑽石」、楊小濱則關注其詩作中的後現代都市寓言,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詩作呢?在2020年7月的一則訪談中,他如是提及他的創作觀:

    寫作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從世界之內去想像世界之外,去發現世界之外,把世界之外納入世界之內,擴展我們的世界之內,然後又從新的世界之內再次出發,投身進新的世界之外。

    訪談中關於邊界、自我與世界之間層層包裹的結構想像,令筆者聯想到後設敘事的作品特色:透過自我指涉(self-reflexivity)凸顯其內容的虛構性,打破虛實的邊界,邀請讀者跟著作品一同進入作品嬉戲。

    觀察陳東東於2001-2003發表的詩作,其中不乏出現近似於後設敘事的作品,本文試圖以〈窗龕〉、〈旅行小說〉與〈未裝修〉三首詩作進行分析,看陳東東如何將後設敘事技巧應用於詩創作中。

    陳東東的後設敘事技巧分析

    〈窗龕〉:框景邊界的建構與破壞

    何謂窗龕?「龕」,是牆壁上的凹陷部分;「窗龕」,則是牆上凹陷的一扇窗戶。在詩的第一節是如此描寫窗龕:「現在只不過有一個窗龕/孤懸於假設的孔雀藍天際」讀者彷彿置身在一個建築內部空間,抬眼可見這個牆上的窗龕,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孔雀藍的天空,然而,要注意的,這是一個「假設的孔雀藍天際」,我們不禁要懷疑,此刻從窗戶外面看出去的窗框中的藍天是真正的現實嗎?或著這個藍天很可能是作者,也就是詩作第一節末行中的「建築師」,透過窗框,建構出一種「駭人風格」的景象?

    在第二節,讀者化身為詩中的角色「你」,從建築師(作者)建構出的框景中,看見「另一個自己,笨拙地騎在翼指龍背上」,這似乎是一個超現實的虛象,而這個虛象的自己「衝鋒般地隱沒在大湖的玻璃鏡中」,湖面如同鏡面,主角看見自己衝進另一個鏡面世界中,然而下一秒卻「坐到梳妝台邊上」,帶著睡意回到現實。原本讀者以為窗龕外如鏡的大湖是虛象,但這個大湖卻又是通往現實世界的交界,那麼現在窗龕的兩面,到底哪邊是虛象,哪邊是現實?

    同樣地,第三節中「你」又再一次「透過窗龕」,看見「一堆錦繡」、「內衣褲凌亂」、「一頭無聊偃仰的母獅」、「幽深的後花園」,隨著這些零碎的、蒙太奇式的、帶有性意味的畫面接連閃現,在第三節末行至第四節首行,「你」終於明白,窗龕外的景象是「你」「能預料、能虛擬」的,是被建構出來的虛象,是「魚池的反光」、是「一個倒影」、是「一個被幻想的幻想回憶錄」罷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詩的第五節中提到「語言與世界的較量」,「較量」帶著比較、對照的意味,好比是一條界線、一道介質將語言與世界這兩者劃分開來,而劃分的動作就如同窗龕隔開的「你」所認為的虛象與現實,如同詩人所說「窗龕的超現實/現在也已經是你的現實。」你透過窗龕所見的,並無孰虛孰實。但「你」感到困惑,在第六節「你」向設計窗龕的建築師(詩人)求證,建築師回答:要「自己俯瞰自己」,只要拉高視角,脫離窗龕之外,「你」就會發現,你窮極一生觀察、對照、試圖分辨的虛象與現實,語言與世界,一切都是「詞的蠻荒」,一切都混同在白日夢裡渾渾噩噩,無法分辨清楚。

    如詩題名,「窗龕」是陳東東意圖在詩中建立真實與虛構交界。「窗龕」從本詩開頭被建立,一面暗示著其虛構性,一面又呈現種種無法分辨虛實的框景,在詩末最終被超越,瓦解,這種「自我指涉性」與「企圖消抹真實與虛構界線」的作法,是後設作品常見的特色之一。

    〈旅行小說〉:時間之流的往返

    詩的第一節開頭:「探勘者來信說不過是冰。」,暗示詩作中存在兩位角色,一位是探勘者,另一位是說出這句話,彷彿正讀出信件內容的收信人。

    緊接著下句「不過是冰──」,破折號彷彿電影運鏡,讀者跟隨信件上的文字,進入探勘者的世界。詩人旁白提醒讀者:我們所見的「一艘破冰船」、「白晝」和「宇宙之光」並不是讀者所處的真正現實,僅是一封信件裡的「故事」、「紙張」與「言詞」所構成。

    第二節中,這一封信在被閱讀、被「炫耀展現在現在」的過程裡,卻裂解出雙重的時空。一個時空是屬於探勘者的,是由「走馬燈」、「往昔盡頭」、「舊詞句縫隙」、「幻燈片」構築成的「過去時空」;另一個是讀信人專注閱讀信件的「現在時空」。

    起人疑竇的是,在第二節倒數第二行提到這個「現在時空」是誕生在「記憶的晚境」,是誰的記憶?且在讀信人的專注中,竟包含著「探勘者蒼老的驚訝、恐慌與滿足」,我們不禁懷疑,讀信人與探勘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時間關係,會不會其實這兩個角色根本是同一個人呢?

    第三節詩出現了第三個角色,是一隻龍。這隻龍源於讀信時「驚訝、恐懼與滿足」的情緒,它是探勘者過去的歷險經驗,它從信件活了過來,跨越虛構(信件)與現實之間的「魔山刀鋒」、「彎曲的窟窿」,來到「閱讀的天窗」,以上帝的全知視角觀察那位正在讀信的人,竟是「當初未將自己捕獲的男主角」。

    透過「龍(經驗)」的第三方視角,我們得以將「探勘者(過去時空)」與「讀信人(現在時空)」的身影重新疊合,原來讀信人即是過去在冰上歷險的探勘者,「讀早年的信」這動作意味著一種記憶的回溯,然而信裡提到的「冰」,其透明脆弱、會逐漸消融的性質也表現了記憶逐漸崩解、消逝的狀態。

    詩題名作「旅行小說」,借著以上的線索,我們最終能拼湊出這個故事的全貌(圖一):一位垂垂老矣讀信人在書桌前,讀著自己早年在冰上探險的經驗:白晝下與嚮導犬的八萬里長征,沿岸看見的一艘破冰船,然而腦中逐漸衰退的記憶裡,卻只剩下一片白茫的冰,什麼都記不得了,只能發出咕噥的問句:為何……只剩冰。

    ( 圖一)

    這種往返於時間之流的後設技巧,讓人聯想到張大春的《將軍碑》,讀者跟著失智(記憶逐漸崩解)的主角一同觀看、穿梭於現在與過去的記憶中。

    將詩題與詩作整體來看,《旅行小說》呈現出一個故事(讀信人讀信)中包裹另一個故事(信中的冰上歷險),而這種如同俄羅斯娃娃層層疊套的敘事結構技巧,在《全裝修》中有更成熟的演示。

    技法三:拉軌鏡頭(Dolly out)的視角轉變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故事包裹故事的敘事結構,《全裝修》的題記即引用W·史蒂文斯《彈藍吉他的人》的詩句:「詩是這首詩的主題。」開宗明義揭示這首詩本身帶有的後設性質。那麼在敘事層面上,詩人是如何處理一首主題為詩的詩?容我借用電影鏡頭術語「拉鏡頭(Dolly out)」來形容這首詩的後設敘事技巧。

    「Dolly out」,意指攝影機架設在一條軌道上,逐步遠離被攝物的鏡頭運動,能夠呈現被攝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被攝物帶有渺小感、孤獨感與悲劇性。除此之外,這個鏡頭運動還能有後設敘事的功能,以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為例,在(圖二)我們所見是一對母子露宿於牆邊,但隨著鏡頭dolly out,在(圖三)我們改變對既有現實的認知,才意識到原來母子露宿只是一場戲,整部《痛苦與榮耀》其實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

    (圖二)

    (圖三)

    由上述舉例再看〈未裝修〉,從詩作的第一節的第一段到第三段,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月全食之夜的沙漠」,一名色目人正騎馬奔馳,讀者以為我們正身處在一個異國西域的世界裡,但在第三段末行,我們才意識到原來先前所見,只是在「衛生間牆上這片瓷磚的/裝飾圖案裡」,映照在磁磚上的「落日之光」,反射在客廳的「那個人」身上,第一節詩最後的畫面,定格在「那個人卻正以更為誇張的霓虹腰身/將腦袋頂入液晶顯示屏」。

    在詩第一節,詩人利用空間的轉換,彷彿架設一條軌道,攝影機從一塊沙漠圖案的磁磚開始緩緩後退,接著衛生間逐漸進入畫面視線,攝影機持續後退,離開衛生間,進入更外層的客廳,看見一個彎下腰的身體,接著是整個人,攝影機繼續dolly out,我們最終能看見一個人沉迷在電子產品居家生活全貌。

    第二節則在描述客廳裡的「那個人」,在魔幻虛擬世界(「帝國時代」、「海盜」、「追風馬忽必烈」)與現實居家生活(「溫州炒房團、衛生間、浴缸)兩者間來回穿梭,詩人透過「一個遜於現實之魔幻的/魔幻世界是他的現實」,這種循環結構的句法,讓讀者在第一時間閱讀時容易為了分辨其語意上的差異而感到混亂,達到了現實與魔幻無法分辨的效果。

    到了第三節「這情形相當於一首翻譯詩」,我們原先認知的現實再度被推翻,攝影機再度dolly out,我們在前兩節認知的居家生活,是被翻譯過的,來自更外層的世界:「溜著小狗忽必烈的那個人/將一頭短髮染成了金色」。在這層世界中,染成金髮的「那個人」卻發現自己是「被設想的」,暗示了好像在這層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位隱藏的作者正在虛構他。我們得以知道整體故事結構(圖四):

    (圖四)

    在第三節第二段到第三段,染成金髮的那個人,離開有電腦的客廳,走進浴室,凝視著牆上的那幅磁磚畫,彷彿又進入了「魔幻記憶」裡,但這個記憶會是誰的?是色目人的記憶裡嗎?於是騎馬的色目人、客廳裡的那個人、溜小狗的那個人,這三個角色原本看似各自獨立的現實,在此刻形成了空間輪迴的結構,也呼應了「現實之魔幻、魔幻之現實」的概念。

    同時,我們也因為這種軌道鏡頭推移的敘事方式,認知視角必須跟著不斷轉變,無法判斷每一個閱讀當下是否為「最後真正的現實」,讀者只能跟著詩人進入他的敘事迷宮裡一同遊戲,如同詩末發出的那一聲驚嘆:「天啊,我在哪兒。」

    結語

    陳東東透過抹除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帶領讀者穿梭時空,並不斷改變讀者的認知視角打造了一座後設敘事迷宮樂園,邀請讀者一同嬉戲,然而只有嬉戲如此簡單嗎?世界之外還有世界,彷彿一則當代中國「全面監控」的社會情境隱喻,或許,他的詩作隱隱呼喚著當代中國人,去意識到那條看不見的邊界的存在,試圖消抹與解構,才能在時空歷史的洪流之下保持自我的精神性。

    參考資料

    專書

    臧棣,《後朦朧詩:作為一種寫作的詩歌》,《中國詩歌 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論文

    楊小濱,〈驅力主體的奇境舞台:陳東東詩中的都市後現代寓言〉,臺灣詩學學刊第三十一期,2018年5月
    姜濤,〈一首詩究竟又在哪兒──陳東東〈全裝修〉解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2期

    電子媒體
    譚智鋒,〈陳東東:我不會允許我談論自己的詩歌寫作〉,《明報》,(來源:http://www.cnpubg.com/book/2020/0722/52204.shtml 2020.07.22)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東東 #窗龕 #旅行小說 #未裝修 #後設敘事

  • 後設認知舉例 在 曾人和 職能治療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03 10:36:29
    有 95 人按讚

    注意力篇-6

    「6.手上拿著玩具,但卻一直看著別人在玩」
    「10.眼睛直視前方,但你知道他的腦袋空白」
    (請參照注意力-1,注意力不集中的12點臨床表現 第6、10點)

    這樣的小朋友通常都是因為後設認知比較差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什麼是後設認知?簡單的來說,就是大腦的思考力,包括思考的深度、思考的廣度、思考的速度、提取記憶的速度、歸納整合的能力等等。舉例來說,當我說「大象」時,大家腦海中是否浮現大象的樣子?然後想到鼻子長長的,耳朵大大的,有象牙,笨重。接下來呢?就沒有了!而後設認知好的小朋友,可能就想到卡通小飛象,可能想到之前去泰國坐大象的經驗(雖然我很排斥把大象當觀光工具),可能想到木柵動物園。而後設認知更好的小朋友可能想到大象的英文,大象的種類、大象怕老鼠的趣事…總之,後設認知越好的小朋友,他的思考速度會很快,思考的範圍會很廣,而後設認知不好的小朋友,他們想的內容就會很單調,講話的內容也很貧乏,多問他一點,他可能就會回答不知道,這類的小朋友,他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因為他根本就無法深入思考,自然發展就會比較慢。造成這種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可能的原因有:

    #視知覺的理解度不足。他可能因為環境刺激不足,視覺經驗太少,所以不斷在搜尋視覺刺激,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吸引了他,但是他必須花較長的時間來理解他看到什麼,所以就會持續地看較久。我在上課時,如果有小朋友被其他東西或人吸引了,有時候會不打擾他,讓他看完,有些小朋友在我這樣做之後,後面的課程他就沒有再去看那些東西。但是並非每個小朋友都適合這樣做,必須看情況。

    #後設認知不佳。前面有說過,後設認知不好,大腦比較不會思考,所以只要他稍微鬆懈一下,他的大腦就會陷入放空的狀況,導致你跟他說話說到一半,突然就發現他兩眼失神,動也不動,這時候你就知道他分心了,當然,也有思考很飛躍的小朋友,動不動就陷入天馬行空的幻想,像這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小朋友,雖然表現相同,但一個是要讓他動一下提升警醒度,另一個則是必須給他有興趣的活動,讓他拋開腦海中的想法。

    #太過疲勞。常常聽到有人建議家長,如果小朋友太好動,不專心,就讓他去跑操場。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建議,因為跑完之後他可能累到虛脫,根本無法再專心,而且惡性循環之下,會不會哪天必須跑操場100圈,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呢?對於這類的小朋友,家長提供的活動必須是很用力,但速度不能太快的,而且必須控制他的運動時間不要太長,這樣才會有提升注意力的效果。

    整體而言,這篇注意力問題有時候是發生在小朋友對這件事沒有興趣,沒有動機的時候,或是太累、接近休息的時間,這樣的解決方法就很清楚,提升他的興趣或是增強他的體力或是避開他疲勞的時間。但如果是視知覺或是後設認知的問題,那訓練的方法就很多元,而且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關於後設認知的訓練方法,在認知篇會跟各位再介紹。

    員郭醫院 小兒治療室 04-8312889 轉1230
    希望基金會 時段教學 04-8316668

  • 後設認知舉例 在 曾人和 職能治療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5 17:59:39
    有 46 人按讚

    治療衛教篇-1

    很多家長都認為所謂的早療就是跟小朋友玩遊戲,這個答案算對,也不算對。治療師們確實是藉由各種不同的活動來訓練小朋友,但是這些活動都有其背後的目的,家長們在一旁可能看不出個所以然,因此與治療師們討論就很重要。不過,由於家長並非醫療專業,有時候聽治療師們的衛教時,可能會一頭霧水,聽不太懂,卻又不知從何問起,因此在治療衛教篇中,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治療的基礎知識,幫助大家了解治療師到底在做甚麼。

    早期療育主要包含了五大面向以及其他延伸出來的細項,而這五大面向包括了:

    1. 動作-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平衡協調、手眼協調……
    2. 認知-注意力、記憶力、問題解決能力、數字能力、邏輯概念…
    3. 語言及溝通-語言運用、構音
    4. 人際互動-社交技巧、情緒、規範性、衝動控制能力…
    5. 生活自理技能-食衣住行育樂….

    其他部分還包括了感覺統合能力、視知覺或聽知覺能力、活動量偏高、情緒引起的行為問題、後設認知、工作記憶、處理速度、教養問題等等,而治療師們在介入小朋友的治療就是依據上述的各種面向去設計不同的活動,但也由於小朋友通常不會只有單純的一種問題,而是合併了數種狀況,所以必須藉由評估來了解小朋友最基本礎的問題,針對最基礎的問題去介入,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舉例來說,小朋友活動量高,可能是由於感覺統合出問題,導致他不斷地搜尋各種感覺刺激,如果不優先處理這部分,長久下來便會導致他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果不佳,慢慢的會使他認知變差,語言表達無法到位,進而導致人際關係較難建立,在各方面產生挫折,降低了自尊與自信,最後便會使得情緒控制變的得很難。當然,活動量高不見得一定是感覺統合問題,過動症、認知差、自閉症、教養問題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活動量高的情況,所以正確的評估小朋友問題是很重要的,只有了解真正的原因,才能夠確實的改善小朋友的症狀與功能。

    在治療室中,治療師利用各種活動來改善小朋友的狀況,例如當治療師讓小朋友走平衡木之類的活動,目的是在讓小朋友可以用眼睛來觀察環境,並依據觀察到的情境來決定腳步如何移動,身體如何維持平衡,避免自己掉下來,在走平衡木的過程會給他一些任務,讓他去完成某些指定的活動,一方面可以訓練他的工作記憶與執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他的分散式注意力,讓他可以同時完成兩個以上的活動,這樣的治療過程可以慢慢幫助小朋友提高他的警醒度,增加他的張力,使他在完成的過程逐步提高其能力,讓他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增加其成就感,使其有更多的信心面對未來不同的挑戰。當然,一個簡單的走平衡木活動,不同的治療師會有不同的治療目的,因此在設計活動的過程會有不同的變化,有的治療師為了訓練他的動作能力與平衡協調,會把平衡木變得高低起伏,增加困難度,有的治療師是為了增加前庭刺激,所以讓他用爬的過去,使小朋友體驗頭部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經驗,有的是為了增加他的觸覺回饋,所以在走平衡木的中間會擺上許多不同觸感的東西,也有治療師為了提高前庭本體的整合,改善重力不安全感,所以平衡木擺在比較高的位置。一個簡單的平衡木活動,會因為治療目的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以因應個案的需求。所以家長們在上完課之後,可以詢問一下治療師,這次上課的目的以及小朋友的表現,然後在家中持續的執行,這樣小朋友的進步才能達到最佳化。

    療育的過程,絕對不能只靠治療師,必須把醫療、家庭、學校做一個統整,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夠讓小朋友進步最快。家長才是最棒的治療師,所以記得要去治療師身上挖寶喔!

    這次會連三天發布文章,希望不會干擾大家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