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後殖民現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後殖民現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後殖民現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後殖民現象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攝影師 No.94 陳擎耀 (ChingYao Chen) 🤩官網全新上線 https://www.1imageart.com/ 【藝術是悲喜劇】 陳擎耀以扮裝攝影聞名,其出道作《張飛戰岳飛,泡泡滿天飛》,由祖父的戰時故事轉化得來,再結合大頭貼的日本元素,以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擎耀以扮裝攝影聞名,其出道作《張飛戰岳飛,泡泡滿天飛》,由祖父的戰時故事轉化得來,再結合大頭貼的日本元素,以詼諧的姿勢、拼貼藝術,闡述臺灣認同問題與後殖民現象。 自身入鏡的陳擎耀,最初只是因為自己是最好用、方便且無酬的工具,隨時都可以拍攝。後來自我定調為搞笑藝人的陳擎耀,乃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所有...

後殖民現象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7:50:44

「尋根」的糾結:淺談原住民微歧視 「原住民唱歌都很好聽」所以如果我唱歌不好聽,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都很會喝酒」所以如果我酒量很差,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運動細胞都很好」所以如果我體育不好,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的皮膚都很黑」所以如果我皮膚不黑,就不是原住民嗎? 「原住民都是從山上來的...

後殖民現象 在 文青汪的影劇世界?|電影|韓劇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5:32:24

.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 無論如何,我已不是原來的我。》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無雷 #經典重映 這部電影完全可以體現保羅‧索魯的這句話:「旅遊的價值,應該由日後所發生的事件來證實。」 2004年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是一部公路旅行電影,而此電影之所以有名,乃是因為主角是南美...

後殖民現象 在 研之有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34:21

【#人文探照燈 #熱帶神經衰弱】 🥵🥵🥵熱...到..厭..世...這不是誇飾法,在日治時代曾是一種引起日本人恐慌的疾病! 【😵不只今天累,每天都很累😵】 1930年代末期,在台居住一段時間的日籍工作者(主要是從事行政、指導工作的日本人),常會變得越來越遲鈍。 頭重腳輕、疲倦、嗜睡、食慾不振...

  • 後殖民現象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8-08 20:00:00
    有 114 人按讚


    #攝影師 No.94 陳擎耀 (ChingYao Chen)

    🤩官網全新上線 https://www.1imageart.com/

    【藝術是悲喜劇】

    陳擎耀以扮裝攝影聞名,其出道作《張飛戰岳飛,泡泡滿天飛》,由祖父的戰時故事轉化得來,再結合大頭貼的日本元素,以詼諧的姿勢、拼貼藝術,闡述臺灣認同問題與後殖民現象。

    自身入鏡的陳擎耀,最初只是因為自己是最好用、方便且無酬的工具,隨時都可以拍攝。後來自我定調為搞笑藝人的陳擎耀,乃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所有創作都要移形換影到作品裡。

    《後庭開花》將臺灣人想像中的日本與韓國,圖像化,意圖探討文化混合的奇異地帶。《天公開勿》系列,重新詮釋明朝產業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加入東南亞移工在畫面裡,呈現臺灣社會的現狀。
    《野餐》則是在美國紐約做跨種族合影的作品,經由刻板印象的製造,偷渡帝國主義的傷害性。在保安宮進行拍攝的《國家地理頻道》,陳擎耀喬扮歐洲人,在東方庭園進行荒謬的探險,既演繹西方獵奇觀點,也反思自身的文化視角。

    扮演與認同是陳擎耀攝影創作的要素。他一方面追探臺灣光怪陸離的雜食性,一方面以悲喜劇的精神完成藝術。陳擎耀以為,作品必須先有趣,才有可能將觀眾帶入作品的世界,進而激發討論與思索。

    小檔案
    陳擎耀,1976年生於台北,2006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曾榮獲台灣藝術新貌獎及台北獎首獎殊榮,並與2009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計畫赴紐約進修。作品表現題材廣泛並以攝影及繪畫為主,創作關注權力符號的解構。以詼諧與滑稽的包裝方式探討國家集體主義與人民潛意識特殊文化,受到國際關注。曾獲邀至東京、紐約及洛杉磯等地駐村,近年來展覽遍及台灣、韓國、日本、中國、德國、美國、以色列等地。

    創辦人/導演:馬立群  
    採訪:沈眠
    攝影協力:林明潔
    剪接 : 徐珮珊

    ps 有字幕喔~請直接點選

    請大家訂閱一影像頻道 多多支持 謝謝
    👉Youtube:https://goo.gl/eadEpL
    👉邀請大家分享
    ----------------------------------
    官網:https://www.1imageart.com/ 🤩官網全新上線
    Youtube:https://goo.gl/eadEpL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MEDIUM:https://medium.com/@1imageart01

    #陳擎耀 #攝影師 #攝影藝術 #攝影 #一影像 #藝術家 #當代藝術

  • 後殖民現象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1-03 10:45:34
    有 36 人按讚


    積非成是、以假亂真⋯⋯

    偽造身世?偽造歷史?

    先說一個舊聞,2005年的時候,中國大陸爆出一個系列的「偽書」風潮,僅2005年1月份,北京市場銷售的西方管理類假書就有106種,估計年發行量達到800萬冊以上。有趣的是,一類是借用西方原著的書名,但作者是假的,書的內容也是假的。二是這本書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書名是假的,作者是假的,書的內容當然也是假的,而第二種情況在假書中最多。所以像是當年的暢銷書,如《沒有任何藉口》(機工版)、《執行力》(長安版)、《管理就是這麼簡單》(哈爾濱出版社版)等,都是偽書。

    偽書由來已久,當代人作偽書,多半為了名利。古代人則不乏為了「偽造歷史」。如顧頡剛在《古史辨》第一冊的《自序》中就講到:「有許多偽書是用偽史作基礎的,如《偽古文尚書》、《古三墳書》、《今本竹書紀年》等。」所以追索偽書,有時還得「知人論世」一番,不能單純從文字與事實是否呼應,那麼簡單。

    就從這幾天熱熱鬧鬧的賴和字跡辨認談起,香港大學鄭煒明教授來信就指出:「手稿乃由字,有人過錄和校字時雙重失誤,形訛為冉字。在校字時最奇怪是没用上理校法。『自自冉冉』無解兼文理不通,讀稿至此,更應有所警惕。」「理校法」源自校勘學,現代編輯也多會運用,校對者要運用自己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在通讀中對原稿是非作出判斷,一是從分析字詞含義入手進行推理判斷,二是運用邏輯方法進行推理判斷。無論採用何種方法理校,都需要校對者對樣稿書內容經過通讀進行理解,從而避免妄改。看來編輯工作,大為不易,文字真偽,繫於編輯的校對功力。

    至於作者的身世真偽,看來相當難以查證。這點不得不佩服,胖胖的日本記者吉村剛史,騎著機車,在台灣街頭採訪,比對書籍、採訪所得、畢業學校種種,摘要吉村剛史的發現:
    1. 田中實加自稱6歲前都寄養在日本青森縣津輕市的奶奶家,但事實上,津輕市是在2005年才成立,田中6歲時根本無此市。
    2. 田中說自己回台後在高雄念日僑學校,卻講不出老師和同學名字。
    3. 記者到田中的高雄老家查證,發現田中18歲前都在台灣,田中的媽媽否認自己是日本人,只說自己曾經受過日本教育,只會聽幾句日語但不會說。
    最終揭露出一則謊言。記者能?編輯為何不能?

    從目前已知的資訊,「灣生回家」紀錄片製作團隊導演黃銘正說:陳宣儒掛名監製,確實是她起頭、出資,有提供一些資料,但聽完覺得不太能用,其中有段愛情故事,實際查訪發現沒這回事,拍攝團隊決定「打掉重練」。繼而表示,團隊開始重新找相關資料,拍成紀錄片,「沒有她的東西啊」,且陳宣儒沒參與拍攝。後來知道陳宣儒出書,內容有用到電影素材,用他照片也沒問過他,「突然有本書出來,老實說我也有點驚訝」。顯然,影片團隊有所取捨,知道事有蹊蹺,於是不用陳宣儒的資料,但接受她募款、支援與入鏡。

    作者學歷能否查證?作者在藝術拍賣市場的評價能否查證?作為編輯如果要變成偵探,那還真是責任太重大,似乎也多所苛求。但是這一本書與影片提及的歷史,又符合怎樣的「史觀」?提供了那些的歷史真實?還真需要歷史學家多給意見。

    花蓮的移民村歷史,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值得探究。在同情灣生之餘,日本軍國主義與殖民的迫害,也就同時讓眼淚給洗去。王淑娟老師2016年底剛剛出版的《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花蓮縣吉安鄉太魯閣族人的生命移動故事》一書,沒有新書發表會,沒有商業操作,卻忠實記錄了日治時期花蓮「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
      
    夏林清教授仔細比對了《灣生回家》與《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二書,她特別提及,日人定居的吉野移民村是在1910年,也是原住民開始流離失所的年代。《灣生回家》一書是一本「去太魯閣族抗日歷史脈絡」的書籍,甚至用「番害」(第34頁,《灣生回家》),一筆略過1910年前後太魯閣族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激烈衝突,以及太魯閣族人慘烈反抗與被鎮壓的歷史。

    作為一本紀實寫作的作品,《灣生回家》與作者的身世緊密結合在一起,究竟作者只偽造身世?是否「偽造歷史」?究竟有多少內容不實?相信會是一個又一個值得揭露的問題。此書閱讀的熱潮也暗合了後殖民現象的病徵,更暴露出商業出版與影像的濫情,相信也值得關注。更要緊的是,當灣生老邁的身軀,穿越歷史與海洋,回到移民村,一部份的歷史還原了,不代表所有曾經居住在吉安的靈魂都得到召喚,都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身世。

    一個謊言的揭露,只暴露出台灣歷史一如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後,真相並不具現,苦難與動盪四處飛舞。顯然,我們更需要的是存疑、反思與查證,把台灣土地上的故事說得更清晰。

  • 後殖民現象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8-11 00:19:41

    陳擎耀以扮裝攝影聞名,其出道作《張飛戰岳飛,泡泡滿天飛》,由祖父的戰時故事轉化得來,再結合大頭貼的日本元素,以詼諧的姿勢、拼貼藝術,闡述臺灣認同問題與後殖民現象。

    自身入鏡的陳擎耀,最初只是因為自己是最好用、方便且無酬的工具,隨時都可以拍攝。後來自我定調為搞笑藝人的陳擎耀,乃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所有創作都要移形換影到作品裡。

    《後庭開花》將臺灣人想像中的日本與韓國,圖像化,意圖探討文化混合的奇異地帶。《天公開勿》系列,重新詮釋明朝產業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加入東南亞移工在畫面裡,呈現臺灣社會的現狀。
    《野餐》則是在美國紐約做跨種族合影的作品,經由刻板印象的製造,偷渡帝國主義的傷害性。在保安宮進行拍攝的《國家地理頻道》,陳擎耀喬扮歐洲人,在東方庭園進行荒謬的探險,既演繹西方獵奇觀點,也反思自身的文化視角。

    扮演與認同是陳擎耀攝影創作的要素。他一方面追探臺灣光怪陸離的雜食性,一方面以悲喜劇的精神完成藝術。陳擎耀以為,作品必須先有趣,才有可能將觀眾帶入作品的世界,進而激發討論與思索。


    小檔案
    陳擎耀,1976年生於台北,2006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曾榮獲台灣藝術新貌獎及台北獎首獎殊榮,並與2009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計畫赴紐約進修。作品表現題材廣泛並以攝影及繪畫為主,創作關注權力符號的解構。以詼諧與滑稽的包裝方式探討國家集體主義與人民潛意識特殊文化,受到國際關注。曾獲邀至東京、紐約及洛杉磯等地駐村,近年來展覽遍及台灣、韓國、日本、中國、德國、美國、以色列等地。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