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待辦事項app dcard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待辦事項app dcard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待辦事項app dcard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待辦事項app產品中有10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改變你的敘事 我們周遭每天都有人在選擇改變原先的敘事模式,並藉由一些過程來達成設定的最終目標。 舉例來說,社群媒體上癮者進家門時把手機留在門邊(過程),讓一家人能有更好的相處時光(最終目標)。為了達成目標,你必須把焦點放在過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敘事會變成「我會撥時間給家人」。 就算無法釐清...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Aotter Girls: Girl's Tech Tal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行事曆幾乎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現在行事曆的 App 也很盛行讓你隨拿隨記 Linzy 今天就要跟大家分享 5 款實用的行日曆 App 趕快找到符合你使用習慣的行事曆吧! 01:19 TimeBlocks 免費活動排程、待辦事項、習慣還有記事功能,介面乾淨操作簡單 03:39 TickTic...

待辦事項app 在 Jamie醫學日記|讀書×學習×生活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6:39:58

. 【iPad介紹系列第一彈】 . 從在台大的時候開始使用iPad,到現在大概已經有四年多快五年的時間,實在覺得它對醫學生而言是個幾乎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如果要我筆電跟平板只能選一個,我還是會選平板。 . (第二頁) iPad可以聊的東西很多,趁著iPadOS 15正式發布的這幾天,先介紹我桌面上的...

待辦事項app 在 朱冠瑜?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5:07:17

當了好幾年的拖延症患者😅 雖然一直想要嘗試改變,但真的不容易 到現在我也還在嘗試著不同方式 「時間管理」真的是很大的課題 前陣子得知了🍅番茄時鐘法🍅 上網查了些文章發現原創者寫了一本《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 》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很好理解 不過我還是有買這本書,非常簡單好讀 🔅計時25分鐘,休息...

待辦事項app 在 歪逆女子 職涯|閱讀成長筆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4:15:33

不知不覺再不到幾個月2021就要結束了,當初設定的年度目標,目前達成了多少呢? ⁡ 如果發現還有一堆計畫還沒完成,沒關係,可以透過以下3步驟來幫助你無痛達成年度目標: ⁡ 🔹step1檢視年度計畫 當初設的年度目標目前達成了多少呢?按計劃來講,9月底第三季應該要達到75%的進度,目前進度如果大落後,...

  • 待辦事項app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6 19:00:26
    有 1,844 人按讚

    ▍改變你的敘事

    我們周遭每天都有人在選擇改變原先的敘事模式,並藉由一些過程來達成設定的最終目標。

    舉例來說,社群媒體上癮者進家門時把手機留在門邊(過程),讓一家人能有更好的相處時光(最終目標)。為了達成目標,你必須把焦點放在過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敘事會變成「我會撥時間給家人」。

    就算無法釐清有哪些敘事阻礙你成為「升級版的我」,還是可以透過一個過程來引導你達成目標,內化新的敘事。每次經歷這個過程就是在自我敘事裡寫下新的臺詞。到了某個時間點,你的故事會出現一個全新角色,並繼續寫下去,一旦角色確立了,花的力氣會少很多,因為你已經知道他們在特定情況下會怎麼做。做起來可能不容易,但改變無益敘事的努力不會白費。

    試著回想一下你在什麼時候改變過自我敘事。哪些過程觸發了改變?如果你跟另一半曾經感情觸礁,你們是怎麼度過難關的?增加晚上約會?尋求諮商?還是找出共同嗜好?如果你的西洋棋從零基礎到下得不錯,是怎麼發生的?每週去俱樂部練習嗎?還是利用線上練習?如果身為

    成年人的你學會了一種新語言,是怎麼做到的?去上課?還是用App自學?這些都是促使新敘事產生的過程。你參與這些過程,如果時常去做,到了某個時間點就會發現敘事改變了。

    下面我會舉幾個例子當負面敘事,你可以參考用來瓦解它們的過程。回顧一下你剛才寫下的敘事,哪些正在阻礙你成為「升級版的我」?選擇其一,並想出一個能幫助你擺脫它的過程,寫在「改變」那一欄。參與這樣的過程會導出什麼新敘事?

    每個星期撥出一點時間,比方週日晚上,想想過去一週在這個過程中成功與否,然後為下個星期提早計畫。請參考以下舊敘事、改變過程以及新敘事範例:

    1. 舊敘事:我每天吃垃圾食物。
    過程:盡量在每週日晚上為下一週準備午餐並冷凍起來。
    新敘事:我是健康飲食者,我幾乎都吃得很健康,我的精神好很多,不再那麼容易萎靡不振。

    2. 舊敘事:我沒有生產力。上個星期的每一天都是如此,總是被待辦事項追著跑。
    過程:只在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檢查/回覆電子郵件和上網。
    新敘事:我富有生產力。尤其早上更是充滿活力,而且不會分心,每一天都能準時下班。

    3. 舊敘事:我不夠好。周遭同事全都比我優秀,一下子就能達成目標。
    過程:拿自己跟自己比,別花時間跟別人做比較。每週一次將自己的成就和進展記在日誌中。
    新敘事: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不斷在前進。我的自尊提高了,工作時也更開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範例的過程都沒有依賴他人。這是選擇一個過程的必要條件。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能促使新敘事產生並取代舊的負面敘事。

    .

    《#大局思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教你如何放大格局、掌握關鍵,達成最有利的職涯擴張目標
    Think Big: Take Small Steps and Build the Career You Want
    .
    作者:葛蕾絲‧洛登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6)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我之前常強調,我們看一個人行為改變的層次,可以是「結果、過程或努力、自我認同」。我們常要回到自我認同層次,重新跟自己對話,定義自己是誰。

    這樣的改變,最終能促進身心的一致與平衡,並且展現最大的能量。只是說,別只依賴頭腦的介入,別忘了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不認為頭腦裡的期望,都適合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腦中的期望,是他人的期望,這或許是一種對社會壓力的應對,並非發自肺腑。所以時常在努力的過程中,檢視自己內在的感覺,有其必要。

    祝願您,能深入跟自我對話,那裡蘊含豐富的可能性!

  • 待辦事項app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6 21:30:29
    有 700 人按讚

    贈書直播_把時間整理好,把自己找回來

    ▍今天一天你做了什麼?每日回饋

    #每小時回顧找出高專注區段

    「以後我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會這樣說的人,通常給他再多時間也不夠用,他們需要的是先從寫計畫表開始。但我們常見的計畫表,多是事先寫下必須做的待辦事項或行事曆,要學習時間整理術,做法不太一樣,與事前計畫相比,學會事後記錄更重要!事實上,讓我脫胎換骨的,不是事前清單,而是事後記錄,甚至在我執行力最高的時候,就是專注在做事後記錄的那段時間。

    每完成一件事,或每隔一小時,就記錄下剛剛做的事情。可別小看這個簡單動作,很多人會問,把已經開始執行的事情記錄下來,有什麼意義嗎?

    首先,能夠檢視自己每一小時內做了什麼事,持續記錄下來,就能發現自己對於時間的運用慣性,多寫幾次,可以找出你的「高專注區段」和「低效率區段」,什麼時間內做什麼事最能專心,以及何時何地做哪類事情最缺乏效率?人們多半會有重複的行為模式,透過記錄可及時察覺反省,也能在一天結束時,想想自己如何利用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回饋。

    用小單位來一一檢視每段時間如何流逝,有利於接下來重整並挪出時間去做新的事情。我採用的事後記錄方式是以每小時為單位,寫下最近這小時內做了什麼事,藉以檢視並擬訂計畫表。聽起來雖然簡單,但直到養成自發性的習慣之前,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

    在每個整點進行記錄,光是這個步驟就會讓我感覺時程很緊湊,因為我們在白天時仍然仰賴慣性去做各種事情,養成新習慣需要適應。

    不過現實上要隨身攜帶記事本,還要每個小時掏出來記錄,不少人會覺得好麻煩吧!因此不妨善用手機 ──例如有什麼想法時,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與自己聊天」功能(例如 LINE 的「Keep 記事」),先把想法化為文字訊息,簡單記錄,事後再整理下來。

    當手上事情做到一半要改做其他的事時、有什麼靈感需要趕緊留下來⋯⋯以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手機傳訊息給自己,等到在書桌前坐下來,或是晚上睡前,再把訊息內容挑重點寫在記事本上。除此之外,利用像「Toggl」等 app 能夠簡單記錄什麼時間內做了什麼事,也是不錯的方法。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的使用方法

    我認為事後記錄是管理時間的基本,但我們在記事本上並不是只要寫回顧事項,而是從待辦清單到事後回顧都需要記在時間軸計畫表上,內容大致分為:

    • 今日目標
    • 「To-Do List」(重要的待辦事項)
    • 「Timeline」(時間軸,包括左側的事前計畫和右側的實際行為)
    • 次重要的欄位(其他生活重要事項,如用餐內容或運動量)

    1. 寫下待辦的重點事項

    第一步就是在前一晚寫下隔天要做的重點事項(To-Do List)。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挑最關鍵的事情開始,按照優先順序從第一寫到第六。標註 0 的部分,就是無關重要與否、屬於當天之內必須處理的雜事,例如像「路上經過文具店要買自動鉛筆筆芯」之類的小事。

    這些待辦事項雖然也可以在當日早上寫,但建議在前一天晚上寫更好。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晚上預先寫好的人,比不寫的人平均提早 9 分鐘入睡,這是因為先記錄在紙上,能讓大腦有比較放鬆的安心感,就不需要一再刻意的自我提醒而導致神經緊繃註 1。另外還有一個好處,等到早上一起床,會縮短開始行動前的暖身時間,心情可立刻切換成目標導向。

    2. 以時間軸為中線,前後都要記錄

    請以時間點為準,左邊寫的是預計行程或當天的約會等「事前計畫」,右邊寫實際上做了哪些事等「事後記錄」。如此一對照時間點的左右兩欄,馬上就能比較出計畫的執行度與實際上的落差,也可以得知哪些事情花的時間比預定的更長或更短等變數。

    然而須謹記的是,事後記錄是這份記事本的核心,絕對不要等到一天的時間都過去、到了晚上才苦苦回溯記憶,人們對於今天一整天做過的事情,無法根據時間記得所有細節。依賴記憶寫下的內容等於沒寫,必須每一小段時間就利用手機或記事本記下來,目的是精準掌握意想不到的瞬間、察覺無意識浪費的時間,並減少這種情況。

    記下今天所做的事情之後,建議可以分成 5 種或 6 種類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出來。例如讀書或專業用黃色、具創造性的額外工作用粉紅色、處理公司工作用紅色、自我充實用藍色、休息用綠色、浪費時間用灰色等予以分門別類。塗上顏色可以跳出不同重點,你對今天在哪一類事情上花了多少時間即可一目了然。最後在晚上回顧時,再用螢光筆畫上重點標記,以再次檢視自己如何度過一天的時光。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把待在公司的所有時間籠統寫成「工作」,也不要把坐在書桌前的所有時間統統寫成「進修」。屬於工作範疇的事項,盡可能詳細寫下處理什麼業務內容,如果中途跑去逛網站或和同事們閒聊等雜事,也要全部誠實記錄。同理,屬於做功課或閱讀的時間,就把具體科目或書籍記錄下來,這對於找出中途浪費的時間有很大的幫助。

    3. 別忘了記錄次要欄位

    這個欄位可以每天記錄除了工作或任務之外的重要事情。對我來說飲水和吃飯很重要,因此我每天都會記錄。有運動習慣的人,就可以在這一欄記下運動量。

    #寫一個月記事本你會看到巨大的改變

    一開始寫記事本時,你一定會對於「浪費的時間多、充實緊湊的時間少」感到非常驚訝。如果沒有以客觀角度記錄每個小單位時間,我們的腦子會把一天的時間籠統記憶起來,得到「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坐在書桌前好久,怎麼只做了這一點點事情?」的模糊印象。先好好釐清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就算不特別費心思去一一糾正,當你每天晚上都會統整記事本、面臨「真相的衝擊」,就能有意識的調整自己。不是因為別人的要求而強制改變,而是體認到重要性,有自覺想調整,就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習慣。

    與其閱讀數百次時間管理的書籍,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寫一個月的功能性記事本,對於搶救你的時間觀念幫助更大。

    寫功能性記事本是很不容易的事,畢竟每小時要提醒自己不忘記錄,一開始執行一定會漏東漏西或忘了寫,切記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毋須介意,事後記錄寫得不完美也不要放棄,關鍵是持續下去,慢慢的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到了那天,你一定會非常感謝那個當初決心寫下記錄並且成功實踐的自己。

    .

    本文摘自
    《#原子時間》
    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作者:柳韓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是今天(8/6)晚上9點半要辦贈書直播的書,會送三本。

    這本是我看過使用清楚圖表,認真又細膩的時間管理書籍,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這並不只限於想要斜槓的職場朋友,也適合家務繁忙的父母,或者僅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也可以。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幫助我們「意識時間」,這是相當重要的後設能力。像我常常會自問:「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就來個小小的靜心,也可以幫助我,去停止沒必要的時間損失。

    祝願您,能多意識我們時間的使用,因為那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待辦事項app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6 18:40:20
    有 1,114 人按讚

    ▍今天一天你做了什麼?每日回饋

    #每小時回顧找出高專注區段

    「以後我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會這樣說的人,通常給他再多時間也不夠用,他們需要的是先從寫計畫表開始。但我們常見的計畫表,多是事先寫下必須做的待辦事項或行事曆,要學習時間整理術,做法不太一樣,與事前計畫相比,學會事後記錄更重要!事實上,讓我脫胎換骨的,不是事前清單,而是事後記錄,甚至在我執行力最高的時候,就是專注在做事後記錄的那段時間。

    每完成一件事,或每隔一小時,就記錄下剛剛做的事情。可別小看這個簡單動作,很多人會問,把已經開始執行的事情記錄下來,有什麼意義嗎?

    首先,能夠檢視自己每一小時內做了什麼事,持續記錄下來,就能發現自己對於時間的運用慣性,多寫幾次,可以找出你的「高專注區段」和「低效率區段」,什麼時間內做什麼事最能專心,以及何時何地做哪類事情最缺乏效率?人們多半會有重複的行為模式,透過記錄可及時察覺反省,也能在一天結束時,想想自己如何利用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回饋。

    用小單位來一一檢視每段時間如何流逝,有利於接下來重整並挪出時間去做新的事情。我採用的事後記錄方式是以每小時為單位,寫下最近這小時內做了什麼事,藉以檢視並擬訂計畫表。聽起來雖然簡單,但直到養成自發性的習慣之前,實踐起來有一定難度。

    在每個整點進行記錄,光是這個步驟就會讓我感覺時程很緊湊,因為我們在白天時仍然仰賴慣性去做各種事情,養成新習慣需要適應。

    不過現實上要隨身攜帶記事本,還要每個小時掏出來記錄,不少人會覺得好麻煩吧!因此不妨善用手機 ──例如有什麼想法時,可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與自己聊天」功能(例如 LINE 的「Keep 記事」),先把想法化為文字訊息,簡單記錄,事後再整理下來。

    當手上事情做到一半要改做其他的事時、有什麼靈感需要趕緊留下來⋯⋯以上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手機傳訊息給自己,等到在書桌前坐下來,或是晚上睡前,再把訊息內容挑重點寫在記事本上。除此之外,利用像「Toggl」等 app 能夠簡單記錄什麼時間內做了什麼事,也是不錯的方法。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的使用方法

    我認為事後記錄是管理時間的基本,但我們在記事本上並不是只要寫回顧事項,而是從待辦清單到事後回顧都需要記在時間軸計畫表上,內容大致分為:

    • 今日目標
    • 「To-Do List」(重要的待辦事項)
    • 「Timeline」(時間軸,包括左側的事前計畫和右側的實際行為)
    • 次重要的欄位(其他生活重要事項,如用餐內容或運動量)

    1. 寫下待辦的重點事項

    第一步就是在前一晚寫下隔天要做的重點事項(To-Do List)。不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而是挑最關鍵的事情開始,按照優先順序從第一寫到第六。標註 0 的部分,就是無關重要與否、屬於當天之內必須處理的雜事,例如像「路上經過文具店要買自動鉛筆筆芯」之類的小事。

    這些待辦事項雖然也可以在當日早上寫,但建議在前一天晚上寫更好。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晚上預先寫好的人,比不寫的人平均提早 9 分鐘入睡,這是因為先記錄在紙上,能讓大腦有比較放鬆的安心感,就不需要一再刻意的自我提醒而導致神經緊繃註 1。另外還有一個好處,等到早上一起床,會縮短開始行動前的暖身時間,心情可立刻切換成目標導向。

    2. 以時間軸為中線,前後都要記錄

    請以時間點為準,左邊寫的是預計行程或當天的約會等「事前計畫」,右邊寫實際上做了哪些事等「事後記錄」。如此一對照時間點的左右兩欄,馬上就能比較出計畫的執行度與實際上的落差,也可以得知哪些事情花的時間比預定的更長或更短等變數。

    然而須謹記的是,事後記錄是這份記事本的核心,絕對不要等到一天的時間都過去、到了晚上才苦苦回溯記憶,人們對於今天一整天做過的事情,無法根據時間記得所有細節。依賴記憶寫下的內容等於沒寫,必須每一小段時間就利用手機或記事本記下來,目的是精準掌握意想不到的瞬間、察覺無意識浪費的時間,並減少這種情況。

    記下今天所做的事情之後,建議可以分成 5 種或 6 種類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示出來。例如讀書或專業用黃色、具創造性的額外工作用粉紅色、處理公司工作用紅色、自我充實用藍色、休息用綠色、浪費時間用灰色等予以分門別類。塗上顏色可以跳出不同重點,你對今天在哪一類事情上花了多少時間即可一目了然。最後在晚上回顧時,再用螢光筆畫上重點標記,以再次檢視自己如何度過一天的時光。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把待在公司的所有時間籠統寫成「工作」,也不要把坐在書桌前的所有時間統統寫成「進修」。屬於工作範疇的事項,盡可能詳細寫下處理什麼業務內容,如果中途跑去逛網站或和同事們閒聊等雜事,也要全部誠實記錄。同理,屬於做功課或閱讀的時間,就把具體科目或書籍記錄下來,這對於找出中途浪費的時間有很大的幫助。

    3. 別忘了記錄次要欄位

    這個欄位可以每天記錄除了工作或任務之外的重要事情。對我來說飲水和吃飯很重要,因此我每天都會記錄。有運動習慣的人,就可以在這一欄記下運動量。

    #寫一個月記事本你會看到巨大的改變

    一開始寫記事本時,你一定會對於「浪費的時間多、充實緊湊的時間少」感到非常驚訝。如果沒有以客觀角度記錄每個小單位時間,我們的腦子會把一天的時間籠統記憶起來,得到「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坐在書桌前好久,怎麼只做了這一點點事情?」的模糊印象。先好好釐清問題,才能夠對症下藥,就算不特別費心思去一一糾正,當你每天晚上都會統整記事本、面臨「真相的衝擊」,就能有意識的調整自己。不是因為別人的要求而強制改變,而是體認到重要性,有自覺想調整,就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習慣。

    與其閱讀數百次時間管理的書籍,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寫一個月的功能性記事本,對於搶救你的時間觀念幫助更大。

    寫功能性記事本是很不容易的事,畢竟每小時要提醒自己不忘記錄,一開始執行一定會漏東漏西或忘了寫,切記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毋須介意,事後記錄寫得不完美也不要放棄,關鍵是持續下去,慢慢的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到了那天,你一定會非常感謝那個當初決心寫下記錄並且成功實踐的自己。

    .

    本文摘自
    《#原子時間》
    奇蹟的晚間4小時,改變人生、收入翻倍,社畜獸醫的時間管理實證
    .
    作者:柳韓彬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本是今天(8/6)晚上9點半要辦贈書直播的書,會送三本。

    這本是我看過使用清楚圖表,認真又細膩的時間管理書籍,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這並不只限於想要斜槓的職場朋友,也適合家務繁忙的父母,或者僅僅是為了實現自我也可以。

    「事後記錄型記事本」幫助我們「意識時間」,這是相當重要的後設能力。像我常常會自問:「我現在正在做什麼?」,或者工作一段時間就來個小小的靜心,也可以幫助我,去停止沒必要的時間損失。

    祝願您,能多意識我們時間的使用,因為那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