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彼得原理效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彼得原理效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彼得原理效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彼得原理效應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藝文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3月號 閱讀】 . 「為什麼吐司落地的時候,永遠是抹奶油的一面著地?」有天經過書局,看到書目封面這道哲學性問題,隨之停下腳步。隨意翻開看了看,便決定買回家好好細讀。是啊,為何生活總是充斥倒霉楣楣時刻,事情總是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排隊時自己的隊伍總是最慢、趕時間時總是錯過巴士地鐵、愈害怕出錯愈是...

彼得原理效應 在 藝文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16 09:59:17

. 【3月號 閱讀】 . 「為什麼吐司落地的時候,永遠是抹奶油的一面著地?」有天經過書局,看到書目封面這道哲學性問題,隨之停下腳步。隨意翻開看了看,便決定買回家好好細讀。是啊,為何生活總是充斥倒霉楣楣時刻,事情總是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排隊時自己的隊伍總是最慢、趕時間時總是錯過巴士地鐵、愈害怕出錯愈是...

  • 彼得原理效應 在 藝文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5 20:46:00
    有 3 人按讚

    .
    【3月號 閱讀】
    .
    「為什麼吐司落地的時候,永遠是抹奶油的一面著地?」有天經過書局,看到書目封面這道哲學性問題,隨之停下腳步。隨意翻開看了看,便決定買回家好好細讀。是啊,為何生活總是充斥倒霉楣楣時刻,事情總是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排隊時自己的隊伍總是最慢、趕時間時總是錯過巴士地鐵、愈害怕出錯愈是出錯⋯⋯如果你也有類似疑惑,或許此書能夠給你一個不錯的答案。
    .
    事實上,生活的不順遂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簡單,而背後總有解釋。今時今日,我們已然處於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思想文化躍升的時代,人類在各個領域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發展。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墨菲定律其實隨處可見。它與帕金森定律和彼得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旨在揭示人們思想上的盲點,對生活有重要的警示、指導與借鑒作用。墨菲定律,由美國工程師愛德華‧墨菲提出,原句指出若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可能性孰大孰小,它也必然會發生,理論旨在闡述偶然中的必然性。
    .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自被提出以來皆有不同學者著手研究。隨意在GOOGLE搜尋,相信也會有恆河沙數的資訊。而此書其中一個賣點,是作者以墨菲定律為基礎,同時介紹了其他相應的理論,包括特里法則、瓦倫達效應、羅伯特定律等心理學理論,期望讓給讀者認識、了解、掌握與應用相關定律的真諦。全書並非為揭示個別案例,而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讀懂了此書,或許我們就更懂得生活的真相。
    .
    ——〈賦予生活一分清醒與智慧〉
    《墨菲定律:為什麼會出錯的事情總會出錯?》
    .
    文/吳家欣
    .
    完整書評載於三月號雜誌中。
    .
    三月號《藝文青》已上架,可在7-11便利店、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報攤購買。
    .
    #墨菲定律 #藝文青3月號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

  • 彼得原理效應 在 我在出版業上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30 09:30:43
    有 26 人按讚

    【從《彼得原理》熱銷,探究暢銷書是否有公式】

    《彼得原理》目前在博客來暢銷榜分別是30日榜TOP5,7日榜TOP5,新書榜則是TOP4(都是商業類榜),從『文森說書』7/8影片上線至今,已常駐即時榜整整三週,最近幾日才滑出TOP10之外,就算如此,對出版社而言已經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了(可以想見出版社一定樂歪XD)

    就小編的了解,此企劃的進行並非是出版社推薦,博客來就會埋單,而是該企劃團隊自主選書,因此出版社無從推薦。既然如此,出版社毫無施力點,那是否就是任由博客來『亂點鴛鴦譜』,點到哪家哪家開心?在不清楚企劃團隊選書的標準情況下,似乎也不能下定論。

    從關鍵字搜尋結果可以發現,《彼得原理》在上榜之後曝光度大量增加,不論是媒體或KOL,甚至也帶動到momo的熱銷。作為分水嶺,在7/8影片上線之前的曝光是有,但也只能算普通,且上市至7/8之前沒上過即時榜。

    小編認為,徹底帶動銷售動能的關鍵並不是文森說書影片有多好,而是博客來鋪天蓋地的宣傳(社群、網站),加上這本書選得好(本身就是管理學經典),若不是書本質好,又怎麼能在短短5分鐘影片中就引起廣大迴響?

    整個企劃最成功之處就是『鋪天蓋地』的宣傳效應,連近期《關鍵時刻》主持人寶傑都有在節目上提到「最近有本書很火紅,叫做《彼得原理》……」這就很符合小編提過、也很認同遠流前行銷沈嘉悅所說:『行銷就是放火!』

    問題來了,既然對出版社而言,這種帶動熱銷的機會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也無法對博客來施力,那麼行銷可以預先做什麼呢?

    ✔相信編輯的選書與包裝
    ✔準備好所有的行銷子彈
    ✔埋線埋線埋線埋線埋線
    ✔等待放火的機會

    任何能策動暢銷的『公式』,絕對不是一篇書摘、一支影片、一則貼文,就可以單點燃燒,而是在行銷預先埋好的一串導火線之下,好的觸發點引動暢銷的機率就會大。

    總而言之,身為行銷,做好所有的準備,盡力為一本書尋求最大曝光就對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小編先前的文章:
    ➡行銷企劃是賠錢單位?https://pse.is/UFVNY
    ➡必須不斷更新的行銷腦 https://pse.is/TR8A2

    #書市小小觀察

  • 彼得原理效應 在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8-19 21:18:09
    有 239 人按讚


    這本書挑戰了近幾十年來商學院對於企業營運的最基礎假設──「成長」。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商學院/管理學院出身,跟我一樣熱愛管理學,我想你的本能中一定有個對於企業成長的渴望。成長是重要的──不,倒不如說,不成長就是最大的罪惡。

    在討論《一人公司》這本書之前,我更想先來談談,成長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以及這件事情如何根深蒂固地影響著目前全球商業世界的運作。

    成長的第一個優勢,是可以帶來規模效應。規模越大、營收越大的企業,意味著有更大的群眾購買或者享受了該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這個規模效應除了帶來各種採購、運送的成本優勢以外,更重要的是:人類會記得各產業中的第一名、也許會記得第二名、可能會記得第三名,但對於第四名以後通常毫無印象。更大的企業意味更強的記憶點,營運優勢更大。

    第二個優勢,是企業能隨時維持動能與活力。不斷成長意味著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都能相信「明天會更好」,更好的營收與獲利通常也意味著更好的薪資待遇,同時也因為人員不斷成長,創造出更多的管理職。

    第三個優勢,是更細膩的分工與更高的專業化,這意味著每一個員工都能更專注在專業技能上,這些專業累積成的know-how就會進一步架高進入門檻,讓其他競爭者更難以超越。

    我們還可以列出更多優勢,畢竟這是整個商/管理學院訴求的重點,在財務上、生產上、運輸上、採購上、行銷上,從宏觀的、微觀的角度來看,你都可以找到許多支持「成長對於企業而言最為重要」的論述。

    《一人公司》提出的則是一個不同的論述,本書認為,企業管理的重點不在於「不斷擴張規模」而在於「維持最適規模」。

    本書雖然沒有提出太多理論,但我認為背後仍有原則。以經濟學來說,除了普羅大眾熟知的「規模經濟」以外,「規模不經濟」也同樣重要。如果要說本書的原則是什麼,那就是在告訴大家「企業主不應該被規模衝昏頭,更該思考規模過大之後同時也會帶來問題,而這些問題反而可能是影響企業是否能長期存活的關鍵。

    你可能會好奇,本書到底為什麼要叫做《一人公司》(Company of One)?因為這書根本不是在談只有一個人的公司該如何運作,而是從人本主義的精神出發,去談一家公司其實也像是一個人,該重視自己的興趣、該發展個性、該連結關係、該建立信任。如果說過度擴張的大型企業會扼殺自我與多數員工獨特性,那麼適當規模的「一人公司」強調的正是這個獨特性。

    如果我們用「一人公司」與「超級公司」這兩個概念來看蘋果,在Steve Jobs的時代,追求的是無疑是一人公司,而Tim Cook追求的是超級公司。我先說我不是蘋果迷,但基本上我對於Tim Cook上任之後的策略基本上都是支持的;然而,讀完本書之後我也發現,我喜歡Tim Cook的策略,最主要是因為過去自身對於成長的隱藏假設。從規模來看,Tim Cook掌權的蘋果公司無疑地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消費性電子公司,但目前的蘋果公司,顯然不如Steve Jobs時代來得有個性。

    其關鍵點在於,想打造一家一人公司,必須要有勇氣拒絕成長,拒絕成為那個討好所有人的樣子。你得維持個性,才能讓你的粉絲堅定不移地更加愛你。

    但是,到底要成長到多大才叫做適當?維持自我跟討好消費者之間的界線到底在哪裡呢?彼得原理說得好,一個人要到自己不適當的位置之後,才會知道上一個位置就是自己最適合的位置。對於企業而言,我們也可能一家企業開始出現頹勢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啊其實早該停止以成長為目標了。

    這當中的拿捏,完全取決於管理者的智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33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