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影片log檔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影片log檔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ad47 (!)看板DSLR標題Re: [閒聊] 我對DSLR Log的看法時間Sat Oct ...
影片log檔 在 ?周伯謙 PAUL?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0:05:27
這次很開心能夠收到 Sony Taiwan 邀請,前往澎湖最大離島西嶼拍攝,過去我都是帶著單眼拍影片,為了操作相機,難免會犧牲掉一些旅遊品質,這次使用有卡片神機稱號的 RX100VII 來捕捉行程中所有畫面,它方便操作,雖然小台,但畫質絕不妥協,先透過短秒影片,讓大家搶先看! 經過跨海大橋首先就...
我覺得 應該先釐清兩點:
1. LOG格式是數位錄影機上發展出來的,不是數位相機
2. 所有的數位錄影/拍照到出片的過程,都是經過:
RAW原始資料 > 設定gamma、色域等資料 > 出片/出圖
更清楚一點,應該是
CCD\CMOS > A/D > RAW > ( Log ) > ( LUT ) > (grading) > 出片 [錄影]
> 套用相機參數 > ( 調色 ) > 出圖 [攝影]
(如LR裡面camera profile)
關於影視的數位流程資料滿多的,稍後在補述這段
(我會利用標準流程,來回應L版友質疑我對RAW轉LOG質疑部分)
那LOG格式的由來,網路上找了三家SONY、RED、ARRI的資料參考:
SONY S-log白皮書
S-Log: A new LUT for digital production mastering
and interchange applications
https://goo.gl/1M7L3X
這邊有大陸部分翻譯版本 http://goo.gl/gVNJVO
開頭簡介寫道:
"Since S-Log can reproduce the entire tonal range captured by a CCD or
CMOS imager, the S-Log imag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Digital Negative" of
the image acquisition process.
RED
UNDERSTANDING REDLOGFILM AND REDGAMMA http://goo.gl/BdSkNh
其中BACKGROUND: LOG VERSUS LINEAR LIGHT 這個章節寫道:
(開頭介紹線性跟gamma關係 最後結尾寫道)
This helps DPX, TIFF and other output file formats store tones more
efficiently because all the numerical values are perceptually uniform. It
also typically makes these files more amenable to editing, since
post-production tools are often designed to work with gamma encoded files.
ARRI
Log C is a so-called scene based encoding. The signal level increases by a
fixed amount with each increase of exposure measured in stops. Processing
ARRIRAW data to images with Log C encoding in the ALEXA-specific wide gamut
color space provides the camera's full latitude in an unconfined color space.
When viewed directly, Log C images look flat with desaturated colors. To
correctly display Log C material on an HD monitor (Rec 709) or in a digital
projection (P3), it needs to be tone-mapped and transformed into the target
color space. This image conversion can be performed using a 3D Look Up Table
(LUT), which can be created using the
主要都是在說數位感光元件跟人眼線性非線性的關係,然後如何有效利用檔案bit數
把數位感光元件的資料塞進去。
這邊已經證明了:LOG不是一種風格,LOG絕對不是調控檔,LOG是一種編碼方式。
----------------------------------------------------------------------------
這一段先說流程
先來幾張圖,各家對於LOG影片處理的標準流程
SONY : S-Log material in Post production
如何轉換到電影標準的CINEON space
http://imgur.com/KjCRBSi
這部分
相機A/D後使用S-Log編碼輸出素材,進入後期處理;
先轉換成DPX格式,經由Input Conversion Transform把10bit S-Log素材
轉換至12bit CINEON LUT
(只是軟體運算轉換,目的是統一素材方面後提統一調色,非破壞性轉換non-destructive)
(文章寫經轉換,能夠類似負片底片掃描的顏色)
然後進入Output Conversion Transform (OCT), 套用LUT,把色彩轉換到目標顯示裝置
上,這個部分就已經把S-LOG"反解"渲染成實際"正常的顏色"。
接著才是所謂的Color Grading調光/調色步驟,最後輸出到數位電影投影機上。
接著說ARRI的流程範例
Shooting with Looks 如何在ARRI上用"look file調控檔"
https://goo.gl/j24pZQ
用這一張有後期的部分說: https://goo.gl/o1rOpU
1. 機器先拍一張DPX影像,拿到電腦上用他家軟體調整,產生look檔案,回存相機
2. 機器拍攝LogC檔案 (look最存在檔案的檔頭,內嵌的意思)
圖上沒寫但文中有寫:To create an ARRI Look File,
you need to store a Log C DPX frame grab (REC OUT set to HD422/444 Log C
extended range) or an ARRIRAW grab to an SD
3. 利用ARRI LUT Generator產生一個對應look檔案的LUT
4. 將素材檔案,套用LUT,到調色平台上調色。
最後是RED的流程範例
http://goo.gl/BdSkNh
REDLOGFILM FOR FULLY MANUAL GRADING 如何調整Red的log檔
這張圖其實很清楚: http://imgur.com/65aSY7G
RAW >>>> Digital intermediate >>> Final output
請留意,重點在於中間的"Tones"這個值
RAW是Linear,
Digital intermediate是RedLogFilm(Cineon) (REDLOGFILM是RED自家的LOG)
Final output是gamma-encoded (就是看你要輸出到什麼設備上選擇gamma)
來做小結:Log僅是一個中間檔案的資料編碼方式,介於RAW與最終輸出檔中間
基本上是為了 1.盡可能在有限bit裡塞最多資訊(重點在於明暗線性vs非線性編碼)
(這部分上一段我已經說過)
2.作為一個中介,能夠良好的轉換到各種最終裝置色彩空間上
尤其對於顏色表現類似於傳統負片底片(這點ARRI跟SONY都有寫)
素材的統一也是利於後期調色的快速。
RAW檔本身是沒有色彩空間概念,沒有亮暗比例規則
端看機器本身感光元件感光後能收到什麼東西
要變成圖像,必須經過廠商去測試實際拍攝物跟資料
產生一套對應的色彩空間資料,我們才能窺知當時候拍到什麼
(請參考上一篇 IloveBlack2版友文章)
但這套對應規則,只有製造相機/攝影機廠商知道
(Lightroom和其他第三方解RAW軟體也是自己try出來規則的)
使用Log有一個好處,在於各家都有釋出各家Log檔的資訊
(最完美當然是各家Log都一樣 事實是光同一家就可能有不同log了..)
意思就是,我們只要能套用對應LOG的LUT(look up table 找查表)
就能夠反解該家的素材,然後再看看我們要顯示到什麼裝置上
(電腦就sRGB、AdobeRGB等 影視Rec.709 Rec 2020 DCI.....)
套用對應的LUT,就能保證正確顯示顏色:
RAW > [X-LOG file] > X LUT > A LUT > [A device]
> [Y-LOG file] > Y LUT > A LUT > [A device]
> [Y-LOG file] > Y LUT > B LUT > [B device]
甚至> [X-LOG file] > X LUT > Y LUT > [Y-LOG file]
說穿了,就是提供一套良好的轉換中介檔案,特點在於資訊量大,
LUT套用過程是可逆的、非破壞性。
那明明RAW檔就是擁有最多資訊,最佳畫質的檔案,為何不使用?
一來當然是容量考慮,如果以經濟考量,直接拍攝log素材,對於檔案容量
天差地遠,以Blackmagic Production Camera 4K 為例子;
CinemaDNG RAW - 265 MB/s
Apple ProRes 422 HQ - 110 MB/s
Apple ProRes 422 - 73.6 MB/s
(當然檔案格式跟是不是LOG編碼沒關係,意味著RAW永遠是可以轉換成任一種
但如果你選定ProRes,H.264或其他編碼時,就必須決定你要不要用LOG)
二來是流通性的問題;固然RAW檔也可以如同上面舉例,套用各種LUT轉換
(RAW永遠是最大資訊亮、未定空間的資料)
問題檔案肥,又各種機器RAW檔勢必要單獨專一的參數才能解出數值
LOG檔就算你今天拿不到完全對應的,至少有影像,至少能套看看
其他LOG,也許是OK的。
這邊就能回應L版友說,為何解RAW檔還有LOG選項;
請回頭參考流程,或看這張圖http://goo.gl/khzJ54 (左半部)
這是從調光軟體davinci resolve解RAW檔設定部分的截圖,
你要指定該RAW要使用什麼色彩空間(圖中選RED)
然後還要給定一個gamma curve值,才能夠顯示圖片,
如果gamma curve選定log(或類似的),可以預期會得到一個比較平的影像
LOG不是一個調控檔。
至於L版友一直提到的一套3D LUT製作軟體,我是認為滿厲害也滿有趣的
(能夠直覺、視覺化LUT 用拖拉調整真的滿屌的!出來的東西又是大家都通用)
但他終究是借用影視流程的觀念,把如同Lightroom風格檔普遍化成通用LUT
你是在調照片,不是影片(畢竟這邊是DSLR版)
除非 對於這種調法特別上手、或是有大量風格模擬LUT檔,甚至想要
跨軟體、平台使用LUT調整大量同系列的照片
我看不出來,
如果我只有一兩張照片要調整,我對於LR+PS操作熟悉狀況下
為何要特別從RAW檔轉Log然後找LUT來調色,這樣還只能調整張,不能調區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3.45.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443802322.A.C4F.html
補充我對LUT修圖看法..............................就是套用風格檔
頂多做個如同影片一級調光,二級都沒辦法一定要搭配LR或PS等可以直接選取的工具阿!!
不用比了,各種工具自有他的功用跟喜好者,DPP跟Lightroom也是各有擁護者阿
但功能面性上自然不用懷疑LR是比較強的,但是不是最好、適用每個人當然是另一回事
這真的沒什麼好討論的拉,就如同吵DPP跟LR一樣,OMG....
※ 編輯: ad47 (1.163.45.29), 10/03/2015 00:51:45
不可能有你套一個LUT能達成的 Photoshop不能調出來
問題只是在於手法、步驟以及速度
如果同意這點,可以不要繼續討論lut調色了嗎? (或你要另開一篇教學我沒意見)
※ 編輯: ad47 (220.133.209.13), 10/03/2015 02:18:39
*修正部分不準確用詞
※ 編輯: ad47 (220.133.209.13), 10/03/2015 1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