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練到底是教育業還是服務業?
有兩位健身產業大師曾經為此激烈PK過。
🤬A老師說教練是教育家,不該做業績,要配合客人需求,要把正確的運動知識傳遞給學員。
🥴B老師說教練是服務業,做業績合情合理,配合客人對症下藥,才是王道。
接著兩派的追隨者開始吵了起來,
就如同政治的藍綠鬥爭一...
#健身教練到底是教育業還是服務業?
有兩位健身產業大師曾經為此激烈PK過。
🤬A老師說教練是教育家,不該做業績,要配合客人需求,要把正確的運動知識傳遞給學員。
🥴B老師說教練是服務業,做業績合情合理,配合客人對症下藥,才是王道。
接著兩派的追隨者開始吵了起來,
就如同政治的藍綠鬥爭一樣,
吵到不可開交。
#那教練到底是服務業還是教育業呢?
其實這是偽命題,更是陷阱題,是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二分法在作祟。
執著於對錯的二分法在逼我們選邊站,其實這問題沒有正確答案。
🤔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決定教練是教育業還是服務業的,不是教練這個工作,是由人的江湖地位來決定。
你會發現....
能把教練做成教育業的是有名氣有深厚背景的講師級人物,像是何立安老師、Pitt、vicky洪老師、都是有數十幾年背景的人物,他們說教練是教育業,合情合理。
那你呢?你有夠強大的江湖地位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你會發現一件事,
多數的教練還是用服務業的方式做教練。
講難聽點,「#小教育家很難賺到錢。」
一個剛入行的教練,如果他滿口教練專業經,碰到有學員跟他說要考慮一下就翻臉,這個教育家教練很快就會陣亡了。
因為在沒有資深的經歷加持下,其他人只會覺得你在裝!腔!作!勢!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查德我們該怎麼辦呢?所以做教練只能用服務業的方式嗎?」
網路有句話得很好:
「#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所以我們要把教育跟服務業融合再一起,簡稱教育服務業。
只是兩著的比重依照學員的狀況調整,學員跟你沒有信任感時,
教育與服務的比重是3:7。
當學員跟你的信任感和默契越來越好時,我們就不用一直講人話,可以多分享更深的專業知識,這時候教育與服務的比重就可以拉到5:5,甚至7:3。
所以聰明的你應該發現了一件事情,
#如果越多人信任你你做教練就是教育業。
如果信任你的很少,
你做教練就是服務業,
甚至你要把兩者整合在一起。
#而如何讓更多人信任你呢?
除了面對面的教學傳達好的理念外,
再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整理成文章、影片、音檔放在網路分享給別人,這就是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簡稱網紅)
網紅為什麼有很多人追隨,
是因為他持續分享有趣或有用的內容,看得人多了,就對他們產生了 #信任。
今天就算有個一百張證照、相關博士學歷的教練,他如果只服務一對一學員,就算做一百年,他也沒辦法成為教育家。
因為他服務的人太少了,
信任他的人太少了。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的作者spencer說:「寫作翻轉你的職場競爭力,讓你減少奮鬥十年。」
如果應用在教練上,要把教練做成教育家,要有相對應的 #江湖地位!
要向碩士生寫論文一樣,規律地在社群媒體和公開講座,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持續幾年,你的江湖地位就會爆升。
你就可以把健身教練做成教育業。
這條路很長,很不好走,
要他人跟孔子一般尊敬你,
你得跟孔子一樣周遊列國14年,
即便不得志,也要宣達自己的理念。
如果做不到這件事情,
就放下教育者的身段,
老實地從服務業做起。
沒有不好,
#至少會有新台幣會挺你一輩子。
最後,
千萬別被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干擾了你的思考,
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
只有相對應的適合與不適合而已。
永遠要記得,
#小孩才選擇大人全都要!
你覺得呢?
阿!最後來業配一下!
如果你對經營個人品牌有興趣的話。
查德開了一個健身教練個人品牌經營,這是36天的培訓課程(兩天的實體課程,其餘用線上指導的方式。)
第一天實體上課時間4/16(9:30-18:30)
第二天實體上課時間5/21(9:30-18:30)
1️⃣查德會親自教你社群發文寫作
2️⃣找到理想客戶的私訊成交技巧
3️⃣讓人想掏錢的講課技巧發文素材。
4️⃣過目不忘的發文簡報素材
讓經營個人品牌提昇你的江湖地位,
讓你實現健身教練教育家的理想。
如果這樣的分享你有興趣的話,請點查德的IG個人頁面的連結🔗,
了解更多細節。
@chenchadwarrior
我們到時候見🤩
附上其他課程資訊
如果想看更多文章可以到查德的官方網站↓
https://chenchad.com/
私人教練銷售攻略 5/7 9:30-18:30
https://forms.gle/1Aqtx7YbteVStDjv5
台灣健身拳擊訓練師第9梯次 4/3-4/4 10:00-19:00
https://forms.gle/jnELzsiw9H3bXi5z7
物理治療觀點的拳擊訓練 4/10 9:30-17:00
https://forms.gle/Yv4kMzNqBQDvnUPj6
#健身查德 #個人品牌 #私人教練
#健身教練 #教練 #一對一私人教練
#懶人包 #創業 #健身房
影片4:3轉16:9 在 C'est la Jez 我旅·我攝·我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旅行必帶相機】之前寫過 @Olympus PEN-F 相機文,但很多人反應:Pen-F已經停產了!那還有其它相機📸的選擇嗎❓
👉http://www.cestlajez.com/2019/10/olympus-omd.html#more
這次要跟你分享的也是 #Olympus 的相機📸
本人非常喜歡也很推薦的 OMD EM10 Mark III
先說外表。我最愛的 #文藝復古 造型風格。
有『全黑』或『黑銀』的配色,顏值Very Good
有 #取景器 就是 手機 和 相機 的一大差別,
通過取景器,拍攝的感覺大不同🧐
成品也比較容易令人滿意,減低後製的工作。
也有內置閃光燈✅
相信很多人喜歡Olympus的原因除了是顏值高,
也因為 ➡️ 簡單操作
按鍵佈局的設計很順手✨ 更愛 雙轉盤的設計,
還有 觸控屏!自動對焦速度也蠻快的👍
記得開 #防抖!五軸防抖技術🤩不是蓋的。
除了有一般會有的 4:3 和 3:2 拍攝模式,
E-M10 Mark iii 也有16:9 和 1:1的尺寸選擇
帶去新加坡那猶如Avatar場景的濱海灣花園
超美的😍 清晰呈現,細節講究。
在 #新加坡 更好碰上煙䨪最嚴重的時候
整個環境與空氣都處於迷霧狀態。
帶上的 14-42mm F3.5-5.6 EZ 變焦鏡頭
Zoom 一下,幸好好看得见 #魚尾獅 😁
要說 #缺點 嘛❓ 就是不能 #翻轉屏幕自拍,
但這點也是可以從app解決
下載 OI.Share 👉 遠程用手機操控相機,
還可輕易快速的把相機內照片和影片傳送到手機,
超級無敵方便好用 👍👍👍
至於鏡頭,分享兩款我近期愛用的,
一小一大:
🔸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
🔸M.Zuiko Digital ED 45mm f/1.2 PRO
M.Zuiko Digital 14-42mm F3.5-5.6 EZ
小 、薄 、扁 、未開機約 2.25cm
體積和重量都非常小巧,才93g
而且電動變焦鏡頭,可以透過機身操作,
一按關機,鏡頭自動收縮❗️
別看它小,卻又3倍變焦,涵蓋等效28-84mm
可以拍寬廣的風景,也可拍聚焦的小物。
不管日常出門還是去旅行,都喜歡帶著它^^
另一款,完全 #不同層次 的鏡頭。
隨便拍就拍出高尚質感的 🤩 M.Zuiko Digital ED 45mm f/1.2 PRO
虛幻掉背景雜物很是給力,畫面很有質感❤️
基本上也無需修圖或加濾鏡!
雖然帶相機出門,怎麼輕還是有重量,
也只能那大包包出門……
但對於相機拍出來的畫面質感又無法自拔😄
更多照片分享:http://www.cestlajez.com/2019/10/olympus-omd.html#more
Olympus Malaysia #olympus #相機
#部落格 Olympus TW #相机
影片4:3轉16:9 在 Semenix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測試片】3840X1080 (32:9)實機遊戲畫面
.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PkKkNnGkNkU
.
因為有意以更高的比例來拍某些作品的劇情電影
因此跟三星借了32:9的螢幕拍測試片
希望大家能在底下留下對這個比例拍攝的影片的想法
.
PS.此影片將提供給三星作為該螢幕的門市指定播放片,也就是你有可能在燦坤或順發等各大3C賣場看到本片XD
.
- 用這台螢幕來拍影片的好處
1.播出來特別有電影感
2.能夠以Youtube 4K碼率去跑,實現超高畫質
3.視野非常寬闊
4.會更適配21:9以上的寬螢幕
.
- 用這台螢幕來拍影片的缺點
1.用主流16:9或4:3的螢幕觀看,字幕會變更小
2.製作的轉檔時間更長
3.PS4與XB1遊戲不支援此比例
.
感謝各位提供意見,你們的意見會讓這個頻道變得更好~
.
螢幕網址:https://goo.gl/6HPLun
測試螢幕:SAMSUNG 49型VA曲面顯示器(C49HG90DME)
1MS│144HZ│HDR│量子點
影片4:3轉16:9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重修行動載具時代的攝影課
大家都說2016年是網路行銷影音年,所以搞行銷的幾乎都卯起來拍影片,所以最近轉行的冰友還真多,尤其是從電視台轉來拍網路影片的。不過,冰友們的作品,很多都被金主直接打槍。
蛤?
關鍵是「鏡面比例」。
如果你是老攝影,請趕快忘記以前「4:3」的鏡面比例,奔向「16:9」的懷抱吧。如果你是拍電影的,歹勢,就算你以前是否拍過18:6的Panorama,到了手機上,如果是吃iPhone,你應該知道唉鳳的鏡面比例,除了iPhone4是3:2,之後的機種通通是16:9。
然後,鏡面比例到了iPad又不一樣。然後桌機的比例也是不同的。(請看圖示)。
手機的鏡面尺寸比液晶電視小,也比桌機與筆電小,觀眾在手機上看片,觀看行為與心理狀態也會與在液晶電視或桌機筆電上看不同:因為觀眾視線更窄,視覺也更集中,所以眼睛看久了就會痛。因此,攝影師的拍攝技法,後製剪輯與上字的處理,都與傳統電視不同。
以下整理出幾點行動裝置影片鏡面美學的特點:
1. 「九宮格」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心裡永遠都要有鏡面九宮格。
2. 「對比」也是不變的真理。鏡位最大幅度對比切換(如廣角/特寫),上字顏色與背景最大幅度對比(如白底/黑字)。最大幅度的contrast(對比)可以幫助觀眾的眼睛在這不怎麼大的畫面中做最有效率的辨識。
3. 就是因為鏡面很小,所以你的每一個cut不能換太快,大概四秒是可以看清楚的。如果你一直換一直換又換很快,加上又有很多晃動的鏡頭,觀眾很快就會有「生理反應」(沒錯,就是頭暈想吐。我吐過)。
4. 上字排版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好的排版可以幫助觀眾加速訊息接收。爛的排版會讓觀眾十秒因為看不懂而不耐煩。但,什麼才是行動裝置影音的「好排版」呢?歹勢,這個沒有規格表給你背。但最高指導原則是「最多人看得順眼看得清楚看的心曠神怡立即購買的」就是好排版。
既然如此,你的鏡面美學是否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呢?
(此處使用網路上擷取的照片,感謝各位無名英雄惠我良多)
#網路影音 #行銷 #行動裝置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