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閱讀某人書寫的故事,是閱讀某人的生命,以及其對生命的看法。」
上星期收到TA轉發同學給我的電郵,關於因為受各種外在氛圍影響,一直未能追上進度而感抱歉,但最近因為收到我們課堂的電郵,重新投入,開始創作自己的故事。讀訊息時,我正在服止痛藥⋯⋯ 電話會議即將要開始前的半分鐘,倉促地回覆...
【在學】——「閱讀某人書寫的故事,是閱讀某人的生命,以及其對生命的看法。」
上星期收到TA轉發同學給我的電郵,關於因為受各種外在氛圍影響,一直未能追上進度而感抱歉,但最近因為收到我們課堂的電郵,重新投入,開始創作自己的故事。讀訊息時,我正在服止痛藥⋯⋯ 電話會議即將要開始前的半分鐘,倉促地回覆,請TA向同學傳遞:
「沒問題的,在這個上課模式下,進度是一件無法以過去標準衡量的事情,每個人的軌道都不一樣,創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感受生命本身,直面情緒也是一個成長的重要過程,寫故事可能只是我們和自己的其中一項戰鬥,如果你覺得是時候歸隊,歡迎回來,期待你的故事,加油。
這一刻,學分可能是你憂慮的事情;但其實在電影這個行業,態度和能力本身才是通行証;我會說,誠實很好,真誠地面對自身,面對他人,面對創作,在迷路中感恩遇到的障礙與挫敗,這些全都會是創作的養份。
在亂世中,有問題才是正常,我們的不Okay是Okay的,『有感受』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證據。」
就在隔天,我身體的小問題比想像中嚴重,決定取消當天的網上授課再約補堂。當我們的課有一半時間是需要討論故事、對談,但在疼痛的狀態下,我連說話都非常勉強。事後,我收到去年的學生的問候,他現在在英國 Exchange,當晚 4:30am起床,準備越洋旁聽,結果課堂取消了。在香港 Time Zone 的同學大概也非常無奈,對不起。
累積的愧疚感,伴隨著尚未紓解的疼痛,積壓了一星期。
或者早從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已被無法稀釋的荒謬感籠罩著。
坦然,我的狀態也不是十分好,但大多數時候,我都未能誠實,說出「I’m not okay」。
今天,勉強完成4.5小時的課後,我昏睡了兩小時。醒來的時候,經理在逗貓,準備跟我說再見。
重讀給同學的訊息,感覺也像在對自己說呢。在老師和學生的身分以外,我們都不過是人。
根據去年的經驗,同學多少會在意,這份功課獲得什麼Grade,會如何影響學分。這些標籤、準則始終是要應用的,但並不是討論故事的前設。我從不是以單純地區分「好」或「不好」的角度,去閱讀他人的創作;更多時候,我關心的是:為什麼寫,怎樣寫,有沒有趣,包含了什麼意義,或是沒有任何重大意義都不要緊;分享,本身就多少附帶著一些意義。
如果按照學期的進度,現在應該差不多是要交 Mid Term Assignment 了。我嘗試在固有教學制度和標準中,試探更人性化的處理。人性化到今年基本沒任何同學提出關於評分準則的提問了(笑),在沒有人問及(我也沒有詳細說明) Mid Term Assignment 交什麼的狀況下,還是陸續收到故事的新修改。
在世界正發生巨變,停頓癱瘓時,這個課堂像是一個精神上的防空洞,沒有Deadline,沒有遊戲規則,想寫故事的人,在按著自己的步伐,前進著。
去年二月份左右,我曾經給編劇班的同學發過一封電郵,內容主要是對同學在課上、課後,提出關於創作的提問與不安,作出回覆。
「閱讀某人書寫的故事,是閱讀某人的生命,以及其對生命的看法。」我當時寫過這麼一句。潛台詞大概是,交功課可能是責任,看功課也可能是責任,但我們之間的牽絆,也可能可以,不只是責任。
謝謝同學們分享的故事,不單純是為了滿足「交功課」這個責任;
謝謝,讓我認識了你們。
無論是 Zoom的操作,或是將這課堂切換成一個可以專注討論創作的防空洞,我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學。
P.S. 圖是去年,我剛剛上完第一課,經理拍的照片,經理Story的Caption是:「這個人今天學會了用影印機雙面影印,經理表示老懷安慰。」經理大概很習慣我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懷着執念。掌握雙面影印的技巧,明明是沒有什麼值得說的事⋯⋯ 但她大概在笑,那天的我,為了掌握如何精準地影印好一份Notes,而不浪費紙,在影印機前認真思考並實驗了十五分鐘,計算過頁面距離、左右翻頁,掌握如何做好這件事,因為接下來這件事,得向來協助我的TA說明。然後今年的Notes,我拜託今年的TA大人Scan成soft copy,嗯,可能一開始就該這麼做,地球在呐喊着,說得如何動聽,我們還是在傷害着。
#在學
影印機雙面影印 在 Heiward Mak 麥曦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學 —— 「閱讀某人書寫的故事,是閱讀某人的生命,以及其對生命的看法。」在世界正發生巨變,停頓癱瘓時,這個課堂像是一個精神上的防空洞,沒有Deadline,沒有遊戲規則,想寫故事的人,在按著自己的步伐,前進著。
-----------------------------------------------------------------
上星期收到TA轉發同學給我的電郵,關於因為受各種外在氛圍影響,一直未能追上進度而感抱歉,但最近因為收到我們課堂的電郵,重新投入,開始創作自己的故事。讀訊息時,我正在服止痛藥⋯⋯ 電話會議即將要開始前的半分鐘,倉促地回覆,請TA向同學傳遞:
「沒問題的,在這個上課模式下,進度是一件無法以過去標準衡量的事情,每個人的軌道都不一樣,創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感受生命本身,直面情緒也是一個成長的重要過程,寫故事可能只是我們和自己的其中一項戰鬥,如果你覺得是時候歸隊,歡迎回來,期待你的故事,加油。
這一刻,學分可能是你憂慮的事情;但其實在電影這個行業,態度和能力本身才是通行証;我會說,誠實很好,真誠地面對自身,面對他人,面對創作,在迷路中感恩遇到的障礙與挫敗,這些全都會是創作的養份。
在亂世中,有問題才是正常,我們的不Okay是Okay的,『有感受』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證據。」
就在隔天,我身體的小問題比想像中嚴重,決定取消當天的網上授課再約補堂。當我們的課有一半時間是需要討論故事、對談,但在疼痛的狀態下,我連說話都非常勉強。事後,我收到去年的學生的問候,他現在在英國 Exchange,當晚 4:30am起床,準備越洋旁聽,結果課堂取消了。在香港 Time Zone 的同學大概也非常無奈,對不起。
累積的愧疚感,伴隨著尚未紓解的疼痛,積壓了一星期。
或者早從很久很久以前,我們已被無法稀釋的荒謬感籠罩著。
坦然,我的狀態也不是十分好,但大多數時候,我都未能誠實,說出「I’m not okay」。
今天,勉強完成4.5小時的課後,我昏睡了兩小時。醒來的時候,經理在逗貓,準備跟我說再見。
重讀給同學的訊息,感覺也像在對自己說呢。在老師和學生的身分以外,我們都不過是人。
根據去年的經驗,同學多少會在意,這份功課獲得什麼Grade,會如何影響學分。這些標籤、準則始終是要應用的,但並不是討論故事的前設。我從不是以單純地區分「好」或「不好」的角度,去閱讀他人的創作;更多時候,我關心的是:為什麼寫,怎樣寫,有沒有趣,包含了什麼意義,或是沒有任何重大意義都不要緊;分享,本身就多少附帶著一些意義。
如果按照學期的進度,現在應該差不多是要交 Mid Term Assignment 了。我嘗試在固有教學制度和標準中,試探更人性化的處理。人性化到今年基本沒任何同學提出關於評分準則的提問了(笑),在沒有人問及(我也沒有詳細說明) Mid Term Assignment 交什麼的狀況下,還是陸續收到故事的新修改。
在世界正發生巨變,停頓癱瘓時,這個課堂像是一個精神上的防空洞,沒有Deadline,沒有遊戲規則,想寫故事的人,在按著自己的步伐,前進著。
去年二月份左右,我曾經給編劇班的同學發過一封電郵,內容主要是對同學在課上、課後,提出關於創作的提問與不安,作出回覆。
「閱讀某人書寫的故事,是閱讀某人的生命,以及其對生命的看法。」我當時寫過這麼一句。潛台詞大概是,交功課可能是責任,看功課也可能是責任,但我們之間的牽絆,也可能可以,不只是責任。
謝謝同學們分享的故事,不單純是為了滿足「交功課」這個責任;
謝謝,讓我認識了你們。
無論是 Zoom的操作,或是將這課堂切換成一個可以專注討論創作的防空洞,我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學。
P.S. 圖是去年,我剛剛上完第一課,經理拍的照片,經理Story的Caption是:「這個人今天學會了用影印機雙面影印,經理表示老懷安慰。」經理大概很習慣我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懷着執念。掌握雙面影印的技巧,明明是沒有什麼值得說的事⋯⋯ 但她大概在笑,那天的我,為了掌握如何精準地影印好一份Notes,而不浪費紙,在影印機前認真思考並實驗了十五分鐘,計算過頁面距離、左右翻頁,掌握如何做好這件事,因為接下來這件事,得向來協助我的TA說明。然後今年的Notes,我拜託今年的TA大人Scan成soft copy,嗯,可能一開始就該這麼做,地球在呐喊着,說得如何動聽,我們還是在傷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