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彰化優免放榜時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彰化優免放榜時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彰化優免放榜時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彰化優免放榜時間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918的網紅鄭龜煮碗麵,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看到 葉丙成 老師 跟 呱吉 議員響應高雄中學、高雄女中的學生發起的「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倡議,我非常贊同,但也想從另外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什麼是新聞? 定義新聞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特別是在整個新聞行業都被快速顛覆,正在重新建構的此時,10年前的人提到「主播」,想到的就是某個儀...

  • 彰化優免放榜時間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23 16:29:36
    有 78 人按讚

    看到 葉丙成 老師 跟 呱吉 議員響應高雄中學、高雄女中的學生發起的「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倡議,我非常贊同,但也想從另外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什麼是新聞?

    定義新聞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特別是在整個新聞行業都被快速顛覆,正在重新建構的此時,10年前的人提到「主播」,想到的就是某個儀容端莊,表情嚴肅,口條俐落,坐或站在電視新聞螢幕前的人,現在提到主播,年輕朋友想到的大概是直播 App 的直播主,討論著電玩或美妝。

    以前的新聞機構數量有限,畢竟要養幾十、幾百到幾千名員工,購買許多昂貴的設備,而且還要與政商名流關係好,才能做新聞媒體。現在一個人,連上網,開個臉書專頁或是 Youtube 帳號,就可以聲稱自己在做新聞了。以前只有印在紙上、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的新聞才被認為是真的新聞,現在大多數人都透過智慧型手機跟各種負責匯聚與派送新聞的 App 來更新時事,未來則可能是透過 VR、MR 或現在還想不到的方式看新聞。

    儘管新聞的製作、呈現方式、傳遞方式...幾乎一切都跟過去不一樣了,而且還在快速變化,但有一件事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那就是「新聞價值」。

    什麼是新聞價值呢?非常簡單,就是對記者以及新聞媒體來說,最能吸引你注意力的那些特點,根據傳播學者 Nicholas Abercrombie 的歸納,新聞價值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新近性。越是最近發生、或是過去沒有出現過的事情,比起稍微早一點發生的,或是曾經出現過的事情,來得具有新聞價值。

    第二,#文化接近性。比起衣索比亞的政治局勢,發生在日本的旅遊慶典對決大部分台灣人來說,更具有文化接近性。

    第三,#驚奇性。越是脫離日常生活的事件,越能夠吸引我們的關注。所謂「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就是這個意思。

    第四,#菁英性。也就是說,只要是發生在有名、有地位的人身上的事情,幾乎都可以是新聞。例如總統上街去買書,或是某球星比賽受傷之類的。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一般人身上不會有人關心,但發生在名人跟有地位的人身上就不一樣了。

    第五,#人因性。一件事情,若越能讓你從你自己的角度發出感想,或能夠把成功或失敗歸於個人,就越可能成為新聞。例如,一件車禍,新聞通常會從肇事者酒駕又邊看手機切入,然後描述受害者是孝子或孝女,這樣看新聞的你才能更同理、更有感覺。如果新聞是從道路跟交通警示號誌的設計、車禍致死及重傷的歷年數據趨勢這樣的角度切入,能夠有共鳴的人就少很多了。

    第六,#破壞性。只要一件事情的負面影響越大,就越有新聞價值。舉例來說,五級的地震絕對比二級的地震來得有新聞價值。而流竄全台的摻假食品風暴也比一間小吃讓人吃了拉肚子來得更有新聞價值。

    那什麼樣的新聞最有新聞價值呢?各位應該都看得出來,就是把這六種特點都齊聚一身的那種。各位現在不妨就暫停一下,隨意開電視或是從任何一個新聞網站挑一則新聞,看看這則新聞符合了哪幾點新聞價值。

    好,那麼「#放榜新聞」為什麼一直會成為新聞的原因,就很清楚了。因為它滿足了起碼第一到第五項新聞價值,而且很難有破壞性這種負面特質,是宣傳學校的絕佳契機,對媒體來說也是天然的資訊津貼。就算今天學校不發採訪通知、不辦記者會,如果是一家盡責的媒體,也該去挖掘放榜的新聞,不然我認為才是失職。而且,就像任何一類常見的新聞類型,「放榜新聞」也是在數十年間,社會、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包括補習班)與媒體共同塑造出來的,若把罪責都怪在新聞媒體或記者身上,也不甚公允。

    那為什麼放榜新聞會變成一個許多人批評的問題呢?媒體跟記者難道沒有錯嗎?我認為真正的癥結是:

    1. #報導模板陳舊:招生取才、考試出題、教學方式...都在改變,但放榜新聞的模板卻幾乎沒有變,一樣是榜首哪個學校、怎麼唸書的、有沒有補習、以後想要做什麼、有沒有男女朋友、偶像是誰....。然後學校校長或老師講幾句話、家長或許也採訪一下。儘管依舊具有極高的新聞價值,但放榜新聞的「模板」舊了,也因此讓看了那麼多年的讀者觀眾覺得疲乏。

    2. #社會價值改變:其實早在 1990 年的電影《我的兒子是天才》中就嘲諷過這種情況了。小時候也被當過神童的我,看那部電影時也感觸良多。現在社會大眾有較過往更高的比例認同升學不是一切,學生的主體性也在公民教育下逐漸彰顯,因此原本放榜新聞的互利共生組合開始解體。

    3. #資訊津貼飢渴:正如先前所說,放榜新聞是天然優質的資訊津貼 (Information subsidy),也是學校、教育主管單位跟媒體記者互動打好關係的機會。現在許多媒體已經飢渴到隨意截匿名網友一句留言、放一張照片就可以做一則(可能跟韓國瑜有關的)新聞的程度了,在現今的媒體環境,相較於更多硬是做出新聞價值的無意義消息來說,放榜新聞簡直是瓊漿玉露。但也因此得利用到極致、再三咀嚼,於是關於榜首學生單面向的成功學式報導、私人瑣事八卦報導也就難以避免。

    如果這次倡議成功(我個人也樂見),但卻可能造成訊息真空,媒體還是得找消息來填補,學校跟教育單位還是得找機會跟媒體保持互動。往好處想就是更多韓國瑜的新聞或車禍新聞會填補空缺,往壞處想就是...嗯...我不敢想。

    所以我的建議是:

    1. #媒體該趁機創新報導模板

    放榜新聞的新聞價值高,也是全民少數能共同討論教育議題的機會,媒體記者朋友可以把握這個機會,重新設計放榜新聞的模板。例如更數據化、更以學校與學生為行動者跟主體的角度,而非受規訓、依附在升學體系的角度去報導。

    例如,直接邀請學生寫一篇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文章、錄一則 Youtube 影片、或是找 阿滴英文 啾啾鞋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等年輕人的知識偶像一起來一段直播或一起玩 #還願,參與者可以是各校榜首,也可以是其他學生、老師,多種視角,讓社會大眾也能有不同的感受。

    2. #學校應與學生合作,傳達進步價值

    考試考得好,或許已經不再是社會最看重的,但也不必就這樣剝奪這些學生被讚賞、跟對社會說話的機會。對校方來說,跟媒體記者維持關係跟溝通還是必要的,學校跟教育主管單位還是要把握這個資訊津貼的機會。

    新聞稿、採訪通知、記者會還是要辦。但是目的跟形式應該不一樣,例如每一間學校跟學生能否討論、合作,在放榜這時候拋出一個該校高中生認為最重要的社會公共議題,請媒體在報導放榜新聞時,也一併把他們希望社會更看重的事情傳達出去。

    例如近期瑞典 16 歲女孩罷課,希望大人真的採取行動面對全球暖化,或是 2011 年彰化高中學生集體靜坐反國光石化。其實高中生已經是大人,能結婚生子也有公投的權利,高中生的聲音更該被重視,每年的放榜既然就是會吸引眼球的天然熱點,那就好好利用吧!

    我們小公司資源有限,但如果上述提議有高中生有興趣,歡迎來找泛科合作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