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彩衝光多久打一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彩衝光多久打一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彩衝光多久打一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彩衝光多久打一次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喬安花花 育兒塗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喬安又回診 星采/星和愛漂亮 做保養型雷射 #彩衝光 在施打的過程,無聊和醫生聊聊天的內容(因為不痛,所以不用咬緊牙根忍,可以輕鬆對話) 「醫生~像我這樣固定打彩衝光,可以改善那些問題?」 「主要是可以讓皮膚亮白,淡斑和縮毛孔也可以」 「亮白喔...(因為我已經很白了實在對亮白沒興趣),請問亮白我...

彩衝光多久打一次 在 King Huang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8-10 18:51:38

【飛蛾撲火 為愛而生:天使與惡魔的愛戀】(中-1) - 墜入漩渦之後,不知過了多久。醒過來,女孩看見了日本古代的街道,一旁的攤販大聲斥喝她:「滾開!小鬼頭!」 - 她發現自己變成一個流落街頭的孤兒,飢腸轆轆的她,找不到食物,只好到溪邊喝水,卻不慎摔入河水中,飢餓無力的她,被湍急的河流給沖走.... ...

  • 彩衝光多久打一次 在 喬安花花 育兒塗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1-15 11:30:00
    有 40 人按讚

    喬安又回診 星采/星和愛漂亮
    做保養型雷射 #彩衝光

    在施打的過程,無聊和醫生聊聊天的內容(因為不痛,所以不用咬緊牙根忍,可以輕鬆對話)
    「醫生~像我這樣固定打彩衝光,可以改善那些問題?」
    「主要是可以讓皮膚亮白,淡斑和縮毛孔也可以」
    「亮白喔...(因為我已經很白了實在對亮白沒興趣),請問亮白我可以解讀成"改善膚色不均"嗎?」
    「可以喔」
    「請問膚色不均是怎麼造成的?」
    「很多原因耶,有的人是因為青春痘擠一擠結果有痘疤、有的人是黑色素沉澱、有的人是歲月的問題(醫生...你在說我嗎😡😭😭😭)...」
    「那如果一個月打一次,我大概多久可以看到你剛剛提到的那些效果(亮白或膚色不均、淡斑、縮毛孔)?」
    「亮白的話,你打完就可以直接看到效果了,至於淡斑和縮毛孔大概打3~4次就可以開始感受到成效」

    我這天共打了100發
    這次有感覺比上次痛一點點,但這是比較法(上次可能有口頭說我史上怕痛,所以麻藥敷很厚,這次我跟護士說上次完全不痛XDDDD)
    各位媽媽們~臉的五官精緻度固然重要
    但皮膚的好壞絕對對於氣質/質感的提升有顯著的影響
    畢竟第一眼看到臉,除了五官就是直接看到膚質

    打完雷射後,一樣帶到小房間敷敷臉擦擦保養品~
    有興趣的可以【LINE@】搜尋@starnic https://goo.gl/pgZDTh
    推薦王昱澔醫師
    星和醫學美容診所 仁愛店

    #彩衝光 #脈衝光 #淡化斑點 #淡化細紋 #縮小毛孔 #醫美 #星采醫美診所 #星和醫美診所

  • 彩衝光多久打一次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4-21 08:39:06
    有 3 人按讚


    「人類深層的需要,不需要靠數據化去發現」

    #rabbie_brand

    「100個摘要 -寫給品牌內容的深夜情書」

    (2016/04/22.01:10 做了一些補強說明)
    臉書發文有史以來最長的就這篇了。一不小心從1,000字疊到6,000字。
    這種想寫的感覺,像寫情書。

    所以,先按讚,然後收藏它或分享它,慢慢讀。然後發現真的一點實際用處都沒有了,就留下這份情吧。數位這條路,放了很多感情,變得太快,結果留得住的,也真的只剩下情了。

    言歸正傳,這篇發文起源於上禮拜五去動腦龍璽作品賞析會擔任解說員,除了放作品,也想藉機會跟來的人一起思考,什麼是「品牌內容」。

    所以,今天敲敲打打完成這篇,當作為此篇報導,補充100點摘要。有霸氣嗎?

    對於「品牌內容」,發展「社群創意」,夢之怪物(不要唸夢之怪獸喔)有一些觀點。

    對於什麼是「廣告」,什麼是「品牌內容」(或者你也可以說是「內容行銷」),
    以下就是我當天現場有說,現場來不及說,現場沒說清楚,或者平常很想說的,都在裡面。

    大家看完可以多討論討論,找我喝咖啡一起討論也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賞析會我主要講影視作品和品牌娛樂的作品,我想藉由這兩個類別,去談談「廣告」與「品牌內容」的差異。(我把最重要的部分講完了,才看見KK和同事來了,我覺得很抱歉,KK就看這篇吧。)

    *有些影視作品,不是用廣告的邏輯產生,它是「品牌內容」思考產出的。

    *有些作品屬於「品牌內容」,但作品本身最精彩的部份,是為「品牌內容」拍的「廣告」。

    *「品牌內容」並非是反廣告。使用「品牌內容」的思考系統,是可以產生「廣告」的。

    *「品牌娛樂類」的作品,就是使用現有的娛樂形式作為溝通方式,例如戲劇、音樂、舞台劇、脫口秀、遊戲...等等,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類別,形成一個大趨勢。(詳細分類可上龍璽網站)。

    *品牌娛樂類的出發點,就是先以觀眾為中心,可以想想,做娛樂內容,是要廣度,還是精準度。

    *品牌娛樂,不是廣告影片的娛樂化。這個要區分好,因為你定義了廣告,它就是搭配著媒體採購的流程,而品牌娛樂內容,有它驅動內容的方式與平台,不是媒體投放廣告的邏輯。

    *但你做了品牌娛樂,還是可以產生廣告這個「娛樂內容」的廣告素材。

    *不要把廣告娛樂化誤當品牌娛樂,因為驅動內容的方式不一樣。

    *在「品牌內容」觀念不是很健全的現在,我們會產出「品牌內容」,但卻使用廣告投放的系統。我們需要更努力去思考與建構這一塊系統的樣貌,這會是由媒體公司,還是Youtube Facebook yahoo!等平台所啟動?或是一個全新的網絡。

    *「品牌內容」著重在於思考大眾傳播的一種新方式,而「品牌娛樂」是一個具體的答案,以觀眾為中心的方式做品牌傳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們要進入談談「品牌內容」與「廣告」的差異了。你還在嗎?要先按讚嗎?我剛喝了一瓶陽光糙米漿當作午餐,而且依照慣例買了Dr.Milker拿鐵,這味道適合文案落筆。

    *「品牌內容」和「數位」兩字一樣,當大家都活在數位,數位就失去定義的必要。「品牌內容」也一樣,當他成為主流,這個類別就會消失。但我們要小心,當這個類別在國際上消失,是他成為主流了,但在他還沒有成為我們本地的主流時,我們卻一點都不討論他,這可能是...我們真的太不在乎了。

    *廣告是一種溝通的系統,「品牌內容」也是一種新的溝通系統。

    *當品牌溝通以「人」出發,而非以「產品」出發,可以說是進入「品牌內容」的思維。從人出發這個其實講爛了。

    *你說,雖然我從「產品」出發,但我還是做了「人性的洞察啊」。沒錯,但你主要還是用廣告媒體去曝光,你還是以媒體採購為主要方式。「品牌內容」的系統並不是。

    *如果你說廣告片、廣編、平面稿、促銷活動...等等,這不也都全部叫做「品牌內容」嗎?你說的對,但也不對。因為如果這些都叫「品牌內容」,那「品牌內容」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品牌內容」在廣告業值得被討論清楚,是因為它代表的是不同於廣告「以產品為出發點」的方式去做溝通,同時不同之處也包含了「運轉內容的方式」,有別於廣告媒體的系統。

    *是不是一年拍1支叫廣告,一年拍100支就是品牌內容?數量很多就是品牌內容嗎?不是,影片數量是現象結果。你追溯回為什麼拍100支的理由後,如果是觀眾想看的東西,要用100種內容來符合不同觀眾的口味,然後引起注意,這才是品牌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義「品牌內容」:

    *我們有必要更清楚定義「品牌內容」,分辨與「廣告」真正不一樣在哪,找到符合這個時代整個媒體大變化下的溝通出路。

    *不同立場,定義不同。所以你不能只看「定義」,要知道這定義是從「什麼立場」看。

    *這篇所有所有所有的摘要,都是從「廣告」的立場,傳播溝通的方式,去為「品牌內容」定義。如果你有印出來,這一整行請畫線。

    *內容產業(雜誌/新聞/影音平台等等),跟廣告業在談的「內容」,立場不一樣,處境不一樣,定義不一樣。

    *網路上有不少大師談論「內容」的文章,有很多並不是從廣告業的立場,有很多是從它本來就是「內容提供者」的處境和立場去談。電商或影音平台,談的內容肯定跟廣告業談的內容不一樣。

    *內容產業談內容,很多是關於內容的革新,因為要面對觀眾的行為去進行變化。如多螢化、跨平台、行動化、社群化...等等。內容業者,一開始就是以觀眾為中心,廣告的出發點並不是,廣告是先以產品為出發點,然後再去思考把東西丟進去哪一個觀眾聚集的地方。

    *這篇談的「品牌內容」,是從廣告業來說,從「以商品出發」走向「以人出發」。為什麼會需要換條路走,有很多資料和現象有說,不贅述。但我從做廣告的角度想強調一點,觀眾現在接受的娛樂強度與資訊頻率太過密麻,看廣告到底留下多少印象?這對建立品牌有很大挑戰。

    *當一個新創的商品,設計的原點就是解決人的問題,提供人更好的娛樂體驗...等等,這樣的新創商品本身就是強大的「品牌內容」。當然,它還是可以用廣告,來宣傳新創產品。

    *一個科技新創商品,最適當的方式還是清楚的介紹自己,搭配高度的美學。新創商品,體驗商品與使用商品的情境,是最重要的「品牌內容」。

    *當科技類新創商品以廣告作為主力,有弱化產品的疑慮,因為廣告包裝語法傳統時,反而會有跟不上新創商品的時代感,產生非新商品的感覺。所以新創商品,商品本身的體驗就是品牌內容。到了廣告這一環,多以呈現IMAGE具美學的識別為主。

    *如果你做出來的是廣告,要用廣告素材完成社群、行動、多螢等等,做出來的素材,就會分別變成長秒版、短秒版、字幕放大版、把品牌藏起來版、第一個畫面就有露出品牌產品版。

    *但有一種廣告,會是「品牌內容」,那就是娛樂性很強,執行力很強,藝術性很強的廣告,廣告變成了核子彈級的「創新作品」時,他的確會衝破廣告的邊界。

    *廣告業談「品牌內容」的關鍵點,應該是要離開一直以來多以產品出發,離開只用廣告去極大化產品訊息,離開只用單一訊息主張去強灌印象,離開只用媒體去觸及消費者的廣宣作法。

    *「品牌內容」是轉換成以人為出發(價值觀/心態/議題/娛樂/問題),來達成行銷任務的一種新的溝通模式。

    *當你進行「品牌內容」,公司簡報的產生,就不是先從產品特性出發,也不會是用單一訴求。

    *以「品牌內容」為主時,廣告公司的組織應該要有相對應的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贏得觀眾的心的「品牌內容」:

    *我這裡定義的「品牌內容」,是可以完成「廣告效益」的新溝通方式。所以採用「品牌內容」的行銷方式,是廣度的,大眾的,社會的,宇宙的,外星的,最後面兩個是開玩笑的。

    *「廣告」具有大眾傳播的特質,所以這裡談的「品牌內容」也要做到。這意味你並不會完全捨棄使用廣告的溝通系統。。

    *對品牌溝通來說,顧客可以分為:「潛在顧客」/「需求中顧客」/「使用中顧客」。其中「潛在顧客」,一直以來都使用「廣告」,因為需要使用廣度去把潛在顧客挖出來。

    * 所以內容,有為了「潛在顧客」/「需求中顧客」/「使用中顧客」所產生的內容。但我所說的「品牌內容」的行銷方式,一切都是在談為了「潛在顧客」所產生的內容。

    *「品牌內容」行銷,是廣度的溝通方式,要有要抓到「潛在客戶」的任務。

    *「潛在顧客」又可以包含「本來沒有需求的」,「有需求沒有想到你的」,當然還有現在「使用別的品牌的」,看你要區分到多細。應該要有相對應的政策。

    *「品牌內容」以人為中心 。這又可分為 -「 以觀眾為中心」/ 「以族群需求為中心」 /「 以用戶為中心」。到底一開始要以什麼為中心出發,取決於你的任務設定是什麼。對應上述三個出發點的任務是:「製造群眾注意力」/「製造解決方案」/「製造顧客關係」。

    *再贏得注意力的題目上:群眾注意力-強度高,時間短 / 需求者的注意力,強度中,短時期 / 使用者的注意力,輕微,但固定。

    *但因為現在品牌,會開始延伸出做深度的內容,你必需去看他是為了哪一類型顧客,因為那決定了他用什麼方式驅動這些內容。為了潛在客戶和既有顧客的,顯然不一樣。

    *並不是你做潛在顧客的內容,你就不能去給既有客戶,原因是你先要把出發點想清楚,知道主現故事是什麼,再去規劃其它延伸的情節。我們可以善用資源,難免貪心,但要努力維持清醒。

    *有兩條分開的大路在眼前:走用戶為中心,透過科技數據預測使用者行為,直接影響購買行為的路;還是以觀眾為中心,用品牌內容溝通去影響社會,創造出意義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創造品牌內容,視為「商品」研發:

    *我認為應該把「品牌內容」,當作品牌的「產品」,所以「品牌內容」不是「品牌娛樂」。

    *把「品牌內容」與「品牌娛樂」做個區分,「品牌內容」是自造的,「品牌娛樂」是品牌參與娛樂的既有形式。

    *品牌去開發觀眾想看的「內容」,那個「內容」就是觀眾想要的「產品」。

    *所以,品牌內容的產生,應該要有一股濃濃的「研發」味道。

    *把「品牌內容」視為品牌要行銷的「產品」,我們產生內容的態度就會轉變。

    *當你用這是品牌要行銷的「產品」,你就會抱著研發產品的心態,有著實驗精神。不是科技才需要實驗精神,開發一個與人有關的「品牌內容」也是。

    *「品牌內容」在推廣時,一開始的階段會有個小小麻煩。觀眾或廣告產業的團隊們很懂看「廣告」,大家會尋找「議題」與「產品」連結的部份。當轉向「品牌內容時」,少數觀眾會有疑問,這與產品有什麼關係。

    *「品牌內容」產生的「產品連結上的疑問」,這是正常的。他就像品牌利用廣告一開始要建立「全新的認知」一樣。

    *用研發產品的心態做「品牌內容」,就必定會經歷「死掉的」。但你是為了找到一個「活很久的」,你不會一開始就出現那個「活很久的」。

    *用研發的角度看「品牌內容」,把「品牌內容」當作「產品」看的話,內容肯定是先短期,然後中期,再做長期的投資。只有活得下來的產品走得遠。

    *用「品牌內容」就是產品的觀點,代表品牌內容也會有成長期衰退期。現在擔心這個有點太早一點,我們還沒做呢。

    *這意思就是透過把品牌的「價值觀」當作品牌的「產品」,賣給觀眾的溝通方式,來完成行銷。

    *當把「品牌內容」當作「產品」,你會發現「品牌內容」,也需要搭配「廣告」。但重點是我們會區分什麼是「品牌內容」的溝通方式,什麼是「廣告」。

    *單一訴求,是廣告的產物。「品牌內容」本身就是產品,產品談的是對人有什麼實質的貢獻與意義,娛樂性和知識性或者社會性都是,但廣告談單一訴求。

    *當你接受「品牌內容」的「產品觀」,「品牌內容」對你來說就不是一個直接放到媒體裡面的東西。「品牌內容」會需要一套運作它的系統,讓人們可以去使用「產品」時,產生好的體驗,然後買了這個「產品」。

    *「品牌內容」與產品一樣,本身就具有「存在的價值」,而不是「暫時性的廣告」價值。

    *如果廣告體系走向品牌內容體系,以人為出發,品牌開始使用「研發具價值觀的內容產品」去參與社會影響社會,品牌內容將非常具有意義,令人陶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牌內容的型態:

    *品牌內容有長期/短期/點狀,這代表著這個主題的時效性是很長還是今天。

    *品牌內容有長期/短期/點狀,於是也影響了內容體積的大/中/小。

    *內容體積的大/中/小,當然也影響驅動這個內容的管道有關。

    *驅動內容的管道,勢必成為你規劃長期/短期/點狀的規劃。

    *品牌內容有知識性,藝術性,故事性,娛樂性,等等所有內容的性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摸清楚線頭:

    *「品牌內容」與「廣告」,現階段可以用資源分配比重去思考。

    *從哪出發決定了我們怎麼思考溝通的方式,與設定什麼是主要效果,次要效果,紅利效果。

    *我們要像理解「新聞」娛樂化,「娛樂」新聞化一樣,知道主體是誰,副業是什麼。混淆不清,就會讓一個籃球中鋒在蓋完火鍋後,還要能飛身接殺一顆左外野高飛球。不是完全不能,但是需要換下球衣,戴上棒球手套,需要經過轉換場地,更換配備的過程。

    *想要介紹商品,你就做廣告。想引起觀眾注意,創造意義商品,你就做品牌內容。

    *不談這是廣告,不談這是品牌內容可以嗎?你要如何都可以,但決定一下,我們要從人出發,還是產品出發。

    *如果品牌總是做以產品為出發的廣告,還是非常有效,那就繼續做廣告,繼續用創意極大化這個產品。

    *產品力真的很強,那就繼續用廣告極大化它,因為它有效,不用糾結在這。(但新創商品要注意)

    *一個通路,做主題促銷就會賣,甚至不需要創意,不需要廣告。這沒什麼好奇怪。他的品牌內容就是強大的「主題商品」。

    *「品牌內容」以人為主的出發點(不斷重複到煩了),但並不等於不需要「廣告」了。當你分清楚線頭是誰,內容的力道多少,需要廣告去補強廣度,還是會需要用到。談到內容力道,題目與創意的角色就非常重要。

    *「品牌內容」的行動化,意思是你把品牌內容做出來時,你為了觀眾的使用行為或者路徑需要,所以你要有行動的版本。

    *當「品牌內容」,就是主要以行動上做體驗,行動的版本就是主版本,這就不是談行動化,因為他本身就是以行動上的體驗為主要。但你也許會做到社群化,這個行動體驗,在社群上如何操作?你要一層一層推。

    *大部分我們現在的工作,都是廣告社群化,廣告娛樂化,是從以產品出發的廣告去起頭的。所以這樣做時,你要變成聚集觀眾的社群擴散時,基本上都很難。因為線頭一開始就不是從這裡開始的。

    *另外我們也要思考一下,當你是進行廣告操作時,你把影片投放在社群平台的廣告上,這時你會產生一種錯覺,質疑這個廣告素材,看久了就會膩,或看過觀眾不想看。這是危險的判斷。

    *電視廣告的投放,我們好希望全部人看三次,才會有足夠的印象。但我們把廣告投放到數位上尤其社群上時,卻會擔心看太多次。然後設定排除看過的人,甚至看過一次的就不要看,這真的怪怪的。既然做廣告,你也知道要累積識別、一致性、單一訴求,你可以想一下,說不定你一下就會找到應對觀眾看過就不看的方式。而不是往擴散或再操作去鑽。

    *線頭即然從廣告起,就用廣告的知識去判斷,廣告素材就是為了加深印象,觀眾會膩,但你的任務就是用曝光創造記憶,加深印象,他看過一次後滑過不看也沒關係,但你需要找到方法,讓他不看你也會「看見」你是誰。

    *電視是公開的媒體,Google聯播網是公開的,臉書是私人動態牆的媒體,廣告進入到私人的領地,具有侵犯的位置,要小心的是有那種打擾的感受,但好的創意可以稀釋掉這種侵犯感。

    *廣告任務需要創造印象。用好創意好感度高和好品質的素材,會讓使用者不會那麼排斥你出現在他的私人版位上。觀眾不去討論你沒關係,你做廣告,你要的是廣告印象。不要一講到數位,就想到可以有擴散效果,結果亂了套路。

    *當你用了廣告手法,就會需要頻次建立印象,觀眾膩不膩是次要問題,你的思考要用在私領域資訊多每條訊息都比你抓眼球的媒體上,我需做什麼樣的廣告,並做到幾次的觸及,而且這幾次是隔多久去打擾一次才比較好?

    *廣告的媒體型態,本身就是用干擾建立印象,所以過去有人說如何讓廣告有效果,但卻不打擾人們的生活,這是一種值得追求的境界。因為數位社群有可以擴散的特性,而讓你忘記你本來就是要傳播單一訴求,這樣很容易浪費子彈。

    *累積大量的鮮明的印象度,識別度,一致性,還是廣告能做到的事。廣告的問題是影響力越來越弱,原因你已經知道好多。

    *當你希望社群媒體是你的主力,但你用商品為出發點的廣告素材,影響力本來就會比較小。你要用「品牌內容」的思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都看到這裡了,如果你分享這篇文章,並打一個*號,前三名,我之後有去哪分享,邀請你免費參加。

    從品牌內容談品牌識別:

    *品牌有「制服的」識別系統:一看就知道是誰,最快最廣的方式是透過廣告建立的。

    *品牌有「調調的」識別系統,看事情就知道哪個品牌做的,是透過體驗品牌內容累積的。

    *品牌制服般的識別系統,可以很大方地進入「品牌內容」。你以人為出發產生好的品牌內容時,觀眾很能接受品牌產品的形象置入。

    *品牌內容的推出,在某一個時間點內,某個專題,有用到廣告媒體時,也需要一致性的視覺。我們需要觀眾識別這些消息來自於哪個品牌。

    *但是品牌內容的推出,在不同的主題與時間波段下,需要建立的是「調調的」識別系統,不同波段要調調一致,但不需要穿一樣制服。

    *穿上制服,有頗大銷售的意圖。而維持調調的,不是制服的,這是對事情的態度,保持一致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牌內容」與「體驗」的關係:

    *從創造「品牌內容」出發,要思考的是人們體驗「品牌內容」的方式與媒介為何,情境為何。廣告的話,媒介大多談得就是多少人流多少曝光。

    *上述說的體驗,不是說產品的「體驗」。是人們如何「體驗一本書」,「體驗電影」,「體驗社會運動」。

    *創造人們體驗內容的路徑後,也要規劃內容被體驗後驅動起大眾關注的路徑。廣告是從媒體版位去思考,而品牌內容的「體驗」,是反過來先從人們使用哪些路徑會得到最佳的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然來一下自問自答:

    *Q:品牌即時回應社會議題,是不是品牌內容?

    A:是。這是透過傾聽社會參與社會,來創造內容的方式。以人出發,不是產品出發。以觀眾為中心,以社會族群為中心,不是以產品為中心。

    *Q:品牌創造深度內容,而且是與使用產品有關的內容,是屬於「以顧客關係為中心」?還是以「觀眾為中心?」

    A:這算是問錯問題。但我們很容易陷入這種狀況。所以,一切回到本質,回到線頭。你想先決定這次你想要以觀眾為中心,那你就是為了製造圍觀的效果。先確定這個,你才去想,我可不可以用產品的深度體驗,去創造出這個效果。行你就做,不行 ,就換一個。

    *Q:我要如何評估我的品牌,適合發展什麼樣的「品牌內容」,而且,這是可以完成銷售的結果?

    A:當你從人出發,從人們如何體驗你的「品牌內容」去思考,你就進入到「品牌體驗」「品牌情境」 去。所以,你要找的主體方向是,這個主體帶給人們的情境脈絡,情緒區塊,跟顧客在使用你的品牌產品時,有沒有具有情境情緒的相關性。你會因為品牌內容的操作,喚出人們的舊經驗,然後因為你的「品牌內容」在創造體驗時,會讓品牌進入這個經驗中關鍵的一環,品牌體驗結束後,這個體驗若成功存回大腦,當他未來在這樣的情境情緒下,就會想到你(你的行銷活動就不斷去啟動這個情境完成品牌提醒)。大膽說這是品牌內容影響購買的關鍵。

    *Q:一個主張訴求,然後用360全展開,也是發展出一堆不同的內容不是嗎?

    A:問題還是一樣,如果你是產品出發,你這個全展開的不同內容,一定大部分還是去買各種廣告媒體,然後針對媒體做不同的素材。只要你是用人為出發點,步驟就不會是360,而是運作這個內容的方式、路徑、平台。但下下一步可能會用到360。你知道我說什麼?(夢之怪物徵求對發展內容具有熱情的創作者,請私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斷補充的雜思:

    *當原生內容成為主流的話,創意人員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了,那條路是什麼?

    *一談到做內容,永遠都會有時間,質與量的問題,但的確需要有固定而長期的內容。

    *媒體有數字可以表達傳播的觸及有效性,品牌內容的做法,除了檢視銷售數字,驗證有效性的指標,要找出方法定義出來。

    *當大數據的應用,讓通路數據與媒體數據結合後,更直接地影響購買行為,這是一條品牌內容參與不了的路嗎?想一想,你有沒有發現我問錯問題了。

    *人類高階的心靈需要,不需要靠數據化去發現,因為那早已存在。現在是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心理學。創造有社會意義,人類深層需要的品牌內容,會是「品牌內容」的路,不是大數據的。兩條路都會存在,是天際轟炸或街頭襲擊,各有套路。

    *心理學了解人們言行不一致。意即你心裡這麼想,但你卻那麼做。如同你看臉書好友的內容一樣 - 你明明看了,但你不按讚 ; 你明明按讚了,明明你就沒看。

    *如果你要評價一個內容到底是不是被關心,從互動行為上取得的數據,並不是那麼可靠。你應該了解從行為上取得的數據,有它適用的範圍。當你產生的內容,是在與人心對話時,你並無法透過數據取得人們內心真實的評價。

    *「品牌內容」不是排斥數據,而是像我們談論「廣告」與「品牌內容」的關係一樣,我們要分清楚「品牌內容」的核心目的。品牌內容是以人為出發,企圖創造意義,啟發人心,目標在達成廣度的溝通。在洞察深層的人性上,數據目前並沒有優勢,就如同數據無法判斷「怒買」是正面的評價。數據是在當內容展開時,透過你設計給觀眾的框架,去發現你該優化與極大化的關鍵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提醒,想好你自己的立場,想好你的階段,想好你的環境與我的環境是不是一樣,再去想以上論述適不適合你。這是我跟品牌內容這件事談的戀愛,分享給廣告人的摘要。

    謝謝一起思考

    柱子

  • 彩衝光多久打一次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1-10 08:05:01
    有 27 人按讚


    鴻文。

    香港的中國舊書與第三勢力的起滅

    陳浩轉了一篇曾堯先生關於香港舊書市場與銅鑼灣書店的文章,值得讀。但因為沒有追溯回更早在香港上個世紀50年代在香港舊書市場起源,及香港成為日後研究中共的重鎮基礎原因,而這又是跟美國當時在香港搞第三勢力是有重大關係的。因此,我在此補轉一段我在我父親傳略中的一段,可能會跟許多人了解的香港歷史有些不同,但那都是我的親歷歷史,是真相。完稿於90年代。
    -----
    父親到達香港,身上僅賸二十七元港幣,幸運地碰到朋友的熟人,就在他辦公室的桌上睡了一個星期。事實上,父親在第三天就連絡上了國府的駐港人員,但是,這些人也正忙亂不堪,他的大學同學沈昌煥,當時正在台灣負責這類撤退及歸隊的事,也替他代辨了申請來台的事。父親到港當晚,找到了睡榻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買了幾份報紙,一些稿紙和一枝鋼筆,這樣,他就賸下了八元港幣。他渴望消息,也渴望告訴別人一些消息。父親在高考進入行政院前曾在上海做過記者,總之;他有一股衝動,他想告訴世人,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看到了什麼事情﹖才剛脫離險境,連最基本的糊口問題還不知如何解決,他想的問題跟生活現實卻已悖去甚遠。

    香港,這個幸虧尚未收回的中國租借地,此時扮演了拯救難民的流通大動脈,幾乎所有在中國風雲中出現過的人物都在這裡駐過腳,有些已經狼狽不堪,有些腰纏萬貫,打算從商抄金,不久也狼狽不堪。

    有些人從大陸直衝而過,飛美國、飛南美洲、飛歐洲、飛東南亞、飛台灣,然後又飛回來。少數的,又回去大陸,後來,再千辛萬苦逃出來。

    相當多數的人,還是選擇了香港。香港一時也出現了中國人眼中從所未見的公平現象。不論是清朝遺老,曾貴為省主席、總司令、部長,只要對殖民地法律稍有疏失,照樣會被一個最起碼的小公務員斥責得面紅耳赤。在廣式茶樓裡,更是濟濟多士,兩個連年開戰,鬧得幾省人民雞犬不寧的多年宿仇,現在卻每天都要在一張桌子上見面,過去,打得這麼熱鬧,他們沒見過幾次面,現在,有太多時間可以好好溝通了,不過;他們談的的事卻再鎖碎沒有的了。他們刻意迴避了許多事情,而暴露出他們基本的知識來,那真貧脊得可笑。這些人對任何政治環境都已不構成意義。另外一些小資產階級,他們又另成一個階層,他們最愛半島酒店,半島酒店是當時唯一的高級國際飯店,宮廷式的牆帷,高聳的建築,進去的人西服革履,但是咖啡卻非常便宜,是大半知識份子去過的地方,當然也充滿了外國政府人員,名流,間諜。許多大陸過氣的政客和騷客在這裡尋找新的夢,父親的一個姓金朋友,經常身無分文,陳舊的西服卻燙得畢挺,可能燙洗的次數實在太多次了,以至連鈕扣都壓碎了,但每塊碎片都仍大致一片不少地貼服在線結上,我常常替他擔心,在半島酒店滿場飛時會掉下來。

    商人、逃難的小販不久都安定了下來,在安定的環境裡,他們就能生存,而且發展的非常好,對他們而言,這就是東方之珠。但是政客、知識份子,缺乏上層結構的支持,他們就像住進了沙漠。這個殖民地是不容許從事任何政治性的社會活動,國共的地下鬥爭,初期還發生幾樁暗殺事件。這類低層次的活動,總的來說,國民黨沒有做出成績,中共不受民眾歡迎,英國人很快駕輕就熟,把兩邊底細都摸透。但是,香港仍是間諜活動的大本營,最讓英國人頭痛的倒是跟它「血濃於水」的美國人,美國人不買英國人的帳。美國在香港的領事館人數龐大,做為世界盟主,他要應付的敵人也實在是太多了點。

    從大陸易幟之初,各式各樣動機的美國人就在香港展開了活動,從收購中國流出的文物書籍或情報,到尋找新的政治勢力,無所不有。跟中國人一樣,對中國的忽然瓦解,完全不能明白,他們急於要知道這種變化的原因。

    美國撥出研究中共問題的寫作經費,這似乎是個挺不錯的辦法,又可幫助逃出來的知識份子渡過難關。凡曾逗留過淪陷區的知識份子只要提出寫作計劃都可申請,父親也去了,臨門而回。那個辦事處貼的招示是「救濟中國知識份子」,父親僅希望買文烹飢,但不能接受「救濟」、「中國知識份子」這種侮辱性的輕蔑意識。

    不過,這批經費後來還是有父親的一份。因為美國希望的研究中,主要有五個課目,當時,關於中共財經,卻少有人能下筆。父親在行政院最後的一個階段,因為他是經濟和法律的雙科專長,曾兼參預物價會報的工作,對於崩潰前的中國財經動態相當清楚,而他在大陸最後一年的觀察,他注意了中共關於經濟復員及平衡財政的措施,這些數字,是當時自由地區財經學人欠匱的。邀稿人找上父親,父親寫出了幾乎是全世界第一本研究中共經濟問題的專著-「中共財政解剖」,當時,他人似乎只有鄭竹園在寫經濟方面的研究。
    而這本書中最棘手的部分是財政統計數字的取得和推算基準,父親對後者用的是米價,這原是當初某個向行政院建議平抑通貨澎漲措施辦法中的一個論點,但被行政院否定,而後在中共手上重見天日,這個辦法和父親的推算,後來都由事實來證實了。

    美國對國民黨失望,對中共排斥。在政治上,有一批美國人,當然是以CIA(美國中央情報局)為首,很積極的希望從在香港流亡的中國知識份子和政治家中找到新的希望,取代前兩者。這就是五十年代初,震驚海峽兩岸的「第三勢力」崛起和消泯事件。這個美國人主導的政治運動,旋起旋滅,許多新生代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但中國的政權,對外國人涉入的政治運動,最為忌諱,對當年參加過的人來說,也並不光彩,國民黨更不想聽到,現在二岸能夠說出完整內幕的幾已無人。

    CIA花的錢足夠孫中山一次就推翻了滿清,但找的人卻不是像孫中山這樣的人。在祕密行動方面,CIA招募蔡文治負責在沖繩島訓練傘兵突擊隊。這些原為國軍的驕兵悍將,一旦抵達,馬上就搬出在大陸時期的拿手絕活,演出全本爭權傾輒的戲碼,美軍大開眼界之餘,大慨也明白了,指望這些英雄好漢去空降台灣或大陸,都不會是什麼好主意。

    CIA請出廣東籍「鐵軍」的名將張發奎為運動領袖。張發奎是好人,舊屬對他最壞的批語只是太「鐵公雞」。這時候圍聚的人根本把這件事當作發洋財的機會,張發奎一介武將,拿不出政策,也應付不了那些人的需索,苦不堪言。CIA也曾邀舊粵軍司令許崇智出山,論資排輩,許還是蔣介石的上司,那是黃埔軍校之前的事了,思想迂腐落後可想而知,他逢人就說:當年是他把軍隊交給蔣的(蔣當時是粵軍參謀長,後來接替許),既然蔣未能把中國治好,就該換回他來試試!

    CIA所甄選的人,刻意都是受過國民黨排斥、或政治上的異己,但,那也可能原本就是已淘汰了的一些政客。「第三勢力」結束後,美國人才悟出了一個結論:中國的政治精英,不是已厝身國民黨裡,就是已被共產黨吸收。當然,流滯香港及海外的遺珠傲骨仍然不少,他們庇托外蔭是一回事,接受美國人頤氣指事又是另一回事了。只有張君勵例外,這位老先生的道德學問沒有話說,寫了一本中華民國憲法。他一本正經又開始草擬大綱,卻沒有一方聽他的。所以;美國充其量吸收到的最好人才,也不過是個天真的老人罷了。那些擅長奉承鑽營的政客、漢奸、掮客成了運動的骨幹,由於辦了許多雜誌和出版社,這些掮客才和知識份子建立起建繫,在反共宣傳上還做出了一些成績,這些知識份子擠不進他們核心的圈子,發生不了更積極的意義,所得的稿酬也菲薄,知識份子和他們的關係,還比不上他們和從大陸逃亡出來被吸收的青年流亡學生。這樣的三明治陣容,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CIA也始終沒能咬到中間的那塊肉。

    美國人唯一的成就,就僅是在反共的宣傳和對中共問題的研究上,奠基了香港日後成為研究中共問題的重要中心。不過,美國人花的是冤枉錢,一些得到部份津貼的雜誌,各自為營,美國人只能對他們隔靴騷癢,真正由美國大規模補貼的機構,不是荒腔走板,就是漸漸變成了私有化的商業集團,中規中矩,最像樣的只有「亞洲出版社」和「友聯出版社」。「亞洲出版社」的經費可能不僅來自情治系統,主持人美籍張國興牧師因為有美國教會支持的背景,根本不買CIA的賬。「亞洲出版社」倒是實實在在出版了許多有研究價值的書,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記錄。「友聯」是正牌CIA的經費,「友聯」集團的出現,相當戲劇化。在「第三勢力」讓美國人大失所望之餘,美國人有次在當時還算相當偏郊的鑽石山,一個單位的資料室裡看到了幾個孜孜努力於寫報告和摘資料的大陸青年流亡學生,美國人受這些滿頭大汗在工作的年青人感動,大喜過望,認為中國未來的希望就在這裡,便予以大力援助。這些青年中包括了後來曾任中國筆會會長的徐東濱先生,這批人拿了經費倒是有模有樣的開展了研究工作,別的集團胡天胡地把經費揮霍一盡,他們還拿來投資,準備長期發展。不過,這些學術性靜態工作,距離美國人的主目標卻太遠了,美國對華政策改變後,「第三勢力」喧天價響鬧了二年,就黯然偃旗息鼓。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許多青年知識份子搭上CIA去了美國,許多年後,學成又回到了香港,不諱言其中自有CIA的外圍,另一些人,就在美國落葉歸根,也脫離了CIA的關係,這些人,現在許多成了國人眼中大名鼎鼎的華裔學人。

    但就是僅憑是如此微薄的照顧和機會,這些知識份子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紀錄了當代中國事務的真相,也將香港孕育成了研究中共問題的大本營,不過;它不是父親的理想歸宿。

    香港的環境,雖然不充許政治活動,但政治信仰卻是自由的,因此,不論是國共媒體內的作家、各種外國團體支援的作家、或者;像父親這類不隸屬任何一種團體的自由投稿作家,各自的旗織和信仰都非常鮮明,在這麼小的一塊地方,不同信仰的人碰面機會特別多,但是左派和右派是絕不來往的,雖然彼此都可能非常熟悉。父親跟左派大公報的負責人費彝民偶而在電梯內會相遇,在大陸時期,不僅是舊識,據說還有一點親戚關係,但倆人在此時此地解逅,卻均視若陌路,僅默默地等著各自的目的地。這種壁壘分明的態度,國共的派駐人員自是各有規定,但其他的自由作家,也表現出這種態度,則純粹是出於自我的認知。這種「左」、「右」立場的分際,間不容沙,是友盟之間經過一定時期的沬濡而形成,這和「漢賊不兩立」的規範基礎完全不同。因為人民反共,在七十年代以前,國民黨的駐港人員的活動空間可比中共得優勢多了,但國民黨的人員互相輒軋,彼此告狀,也波及其他自由知識份子,這些駐港人員漸漸萎縮成一個小族群,也只落力在利用職務擴張生存和利益的保障。知識份子蔑視這些人,而台北收到的報告,則是這些知識份子的「忠貞」有問題。寫作圈的陣容中,當然也有出賣朋友邀功的人存在,父親也吃過這種虧,有個姓蕭的朋友,因為想活動回台北工作,就密舉了許多人的素材,包括父親在內,有些資料,可能台北也無法儘信,所以,父親後來也被告知了。

    香港的老百姓是反共的,一九五九年的港九大暴動,就是因為大陸的鎮反運動大屠殺消息刺激了在香港的親人,中共在港的土產食品店多數被砸破,食品被棄入溝渠,時值中共國慶日,左派的報紙例夾紙製中共國旗一面贈送,平日乏人問津的八股左報那日銷售一空,我從樓上就看著一個報攤前,滿地都是撕碎的報紙和碎旗,一個勞工粗漢掏出了所有的錢,一面怒斥、一面撕著報紙。而到了十月十日,右派報紙也是夾報附贈青天白日旗,而到處牌樓及旗海飄揚,調景嶺更是令人泣淚,硬是把泠清的中共國慶比了下去,這都是老百姓自發的,倒樂壞了國民黨的駐港人員,拼命拍照向台北邀功,順便一提,近幾年,台北,出現不少糊塗的報導,不久前,就有一篇報導指陳當年這場暴動是香港黑人物所主導的,明眼人會瞭然是左派在塗沬歷史。新一代的中國人,他們讀不到客觀的現代歷史,不能瞭解香港,他們也不能瞭解那個時代所有中國的故事,歷史的來龍去脈被中共修改後,也成了台灣讀者的「正史」。

    幾十年來,台港地區出現了不少的「反共作家」,大家稱之為「職業反共」,對某些人而言,反共確實是一種職業。父親卻告訴我,他是思想反共,我年少時聽不懂它的含意,只曉得它的差別,職業反共作家有薪水,有固定的補貼,父親則全靠不定的稿酬。因為實在太窮了,父親儘管在國際上,在研究「中共問題」的專家裡頗負盛名,家境的切身感受,卻使我無從將兩者劃上等號,這樣子一窮二白,連遠地仰慕者乍見,都無法置信。最糟糕的,是台灣的某些治安人員也不相信,他們不相信一個人能夠餓著肚子為國家努力,他們的邏輯是父親一定拿美國津貼,而在香港的一些人,曉得父親和美國人不太來勁,則認為父親一定有台灣背景,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假設,都給父親惹過大麻煩。

    有個姓邱的商人,被港府誤作是台灣的工作人員遭捕,急得要命,趁著他女人探監,要她無論如何都要找到何先生來救命。沒有地址,那個女人居然千辛萬苦找到了我們在「黃大仙」曲弄折巷裡的住處。但是,這個女人是被跟縱的。過了數日,父親一個人在家,外面進來了一個軍裝的英籍警司,警司對滿桌滿床都是剪報資料,頗感意外,大慨不是他原先忖想的情況,倒像是跑進了一個書呆子的淩亂房間。西方人的認知中,進行情報活動和學術研究是截然的兩碼事,稍作交談,他的嚴肅態度就緩和起來,但仍客氣地希望能略略檢查一下。這個警司才在書桌上稍事翻閱,就翻到了一封英文便函,是一個英國人邀父親見面討教。警司問父親是否認識在信尾簽名的人,父親說偶而見面,不過,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消息了。這個英國警司立刻就停止了檢查。一個警官悄然登門,父親毫不在意。他告退後,一個鄰居卻跑來說,剛才外面大街上,軍警包圍了這整個地區,不知那家出了大事。英國人處理政治安全問題,經驗和技巧十分高明,對明確的犯行,毫不寬尤及因循,另一面,殖民政策又儘可能溫厚寬和,向民眾召示英國「寧縱勿枉」的法律人本精神。

    幾天後,這個警司派人來邀父親到政治部「吃咖啡」。政治部就等於是台灣的警總或中共的公安部,負責所有政治安全的處理,名義上是香港政府警務處下的一個單位,事實上直屬英國東南亞情報處指揮。不論是知識份子,或國共的工作人員,一聽請「吃咖啡」,莫不色變。

    政治部有二個科,一個就叫台灣科,另一個叫大陸科,抓到從事情報工作的,屬台灣的就打一頓送回台灣,屬大陸的,早年也是如此泡製。所以,不時可以看見頭蒙購物大紙袋被遺送出境的新聞照片。在香港從事政論寫作的知識份子,很少沒有被約談過。就是很禮貌地通知對象到政治部「吃咖啡」、談談話,喝完咖啡大般就沒事。無異地,那也可看成是一種溫和的警告。經過這種警告之後,在這麼一個彈丸之地,過日子就不免有些拘束忐忑的滋味了。英國人真正過濾國共人馬的另一種方法就是以中治中,政治部常常派人帶著線民站在天星碼頭旁,那是來回港九必經之地,看到舊識出現,就以手捲的報紙指指,便衣就上去抓人了。被出賣的當然往往有很冤枉的,有些在大陸是搞情報的,但現在早已脫隊了,英方根本不做這麼麻煩的分辨,只要確定背景就往那方遺送,這可害苦了那些因為不名譽脫隊的國府人員,他們大部份是因為貧污,趁著天下大亂,席捲公帑到香港準備作長期寓公。他們被送回台灣就要先坐牢,很多時聽說人送回了,但總還要隔一段時間才能見著,就是這個緣故。

    虧了那封便函。父親從英國警司口中才知道那位神祕的朋友,就是英國駐東南亞情報單位頭子,轄區包括香港。他是看了父親的文章,設法結識父親,曾經多次約會請教。這個英國人後來退休回倫敦去了。英國警司顯然已向倫敦查證過,因為,他隨後侃侃而談,告訴了父親更多的事情。原來;那個英國人非常重要,他甚至是蔣經國和英國首相之間必要時候的熱線連絡人,如果有某種特殊狀況發生的話。那位情報首長也正是刻下這位警司的老師。父親這一生,受到的尊敬,可說幾乎全自外國,父親是義務提供那位英國人關於大陸局勢分析的意見。這個英國警司大慨看清楚了父親的窘況,他大慨想替他的老師投桃報李,便指點了父親一條生財之路。當時,全世界都急著要蒐集大陸的出版物,但鐵幕已經垂下,來源不易。英國人知道香港有幾條走私的通路,不但有舊書,還有中共禁止出口的大陸內地報紙。可惜,父親不懂得做獨門生意,不多久,別人就趕上了線,父親的副業便告夭折,當時舊書生意做得最大的是龍門書店,一份中國舊資料的目錄便索價美金五百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