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形成性評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形成性評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形成性評量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葉丙成 Benso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事,有什麼好加油的?】 前陣子是中小學月考,在網路上看到不少當爸媽或當老師的朋友,寫到希望孩子月考加油。但這件事一直在我腦海裡迴旋不去。孩子考會考、考學測、考指考這種跟入學有關的大考試,要孩子加油,我可以理解。 但為什麼月考,要孩子加油呢? 國教院網站說:「教學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19)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司法委員會審查科技部暨所屬中央三級機關組織法草案實質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及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 林佳龍委員首先肯定朱主委在總質詢時勇敢說出12年國教後國中會考就是要分三等級,不應該再分五等級或更多,以免又回到考試主義掛帥的教育制度。但是對3月12日第一次國科會業務報...
形成性評量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0:09
#開學日 【#謝仕淵:「我們為什麼要上學?」──近代學校出現後的臺灣社會】 1896 年,臺灣總督府派遣木下邦昌,前來臺灣北部調查民間的書房教育與總督府設置的國語傳習所,他對於書房無秩序、教學方式落後、採光通風不佳、污穢不衛生等狀況,印象相當深刻。 相對來說,木下認為,根據功課表上課、運用各種...
形成性評量 在 乙烯的讀書帳⌬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21 22:00:30
《Snapask 合作文》 @snapasktw 身為一個問題多多的學生,真的覺得找不到人問問題很苦(;´༎ຶД༎ຶ`)有時候也覺得一直勞煩學長姐和同學很抱歉(哈士奇學長考學測的前幾天就是這種感覺) ✍︎什麼樣的人應該繼續看下去? 如果你符合以下幾個狀況,也許今天的分享會適合你喔!...
形成性評量 在 乙烯的讀書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21 13:32:11
《物理錯題&合作文×snapask》 身為一個問題多多的學生,真的覺得找不到人問問題很苦(;´༎ຶД༎ຶ`)有時候也覺得一直勞煩學長姐和同學很抱歉 ✍︎什麼樣的人應該繼續看下去? 如果你符合以下幾個狀況,也許今天的小分享會適合你喔! 1.總有源源不絕的問題想要搞懂 2.害羞不敢在課...
-
形成性評量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2-04-19 14:37:39今(19)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司法委員會審查科技部暨所屬中央三級機關組織法草案實質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及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
林佳龍委員首先肯定朱主委在總質詢時勇敢說出12年國教後國中會考就是要分三等級,不應該再分五等級或更多,以免又回到考試主義掛帥的教育制度。但是對3月12日第一次國科會業務報告時,林佳龍委員要求朱主委評估,朱主委也承諾評估的事項卻沒有被納入科技部組織法表達遺憾。
根據組織法草案科技部掌理政府科技發展計畫之綜合規劃、協調、評量考核及行政院交付科技相關事項之審議與管理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而科技會報的任務是國家科技資源分配、重大科技發展畫之審議及管考、跨部會科技發展事務之協調整合及推動。林佳龍委員再度向朱敬一主委喊話,未來的科技不只是維持國科會,將再併入原能會,而各部會的科技政策業務都仍停留在該部會,那麼設立科技發展委員會就已足夠,何必設科技部呢?如果要設立科技部,科技事務的事權必須統一,各部會部分科技業務及功能應納入。另外,林佳龍委員也指出,科技會報的任務包山包海,掌控的資源與權力比科技顧問組時期更大,問題是,科技會報並無長期專職幕僚,大部分成員來自經濟部督導的工研院及資策會,球員兼裁判更形嚴重。林佳龍委員感嘆科技部有長期專職幕僚,但欲推動科技發展或協調重大科技計畫,可能會因缺乏資源分配授權,推動科技事務事倍功半。
林佳龍委員進一步闡述,科技部的定位跟上跟下都有問題,沒有整體性的規劃,長得四不像,科技部既然由國科會轉成「部」就需要有科技政策的決策權與預算權,儼然變成一個有責無權,僅專責執行的部會。科技會報的法源是設置要點也沒有長期專職的幕僚,卻長有計畫審查與預算分配、管理考核及政策規劃,那其法律依據也應該隨組織改造併科技部組織法一起做檢討才對。科技會報與科技部呈現頭重腳輕的狀況,整個科技組織的設計變成要靠「人」來解決,至少要副閣揆來統合才能統籌科技會報及科技部的權責合一。林佳龍委員也詢問研考會宋副主委,組改時有必要修行政院組織法讓政委兼部長也可以,應該重新思考讓整個科技組織一體化,有權有責,但上策還是要讓科技部有權有責,才是一個行政組織法中名符其實「部」的地位。
林佳龍委員也提出,工研院應歸屬科技部,讓科技部可整合產業前瞻技術研發與基礎及應用科技研究;科學園區應該經濟部,現行編定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及科學園區管理辦法不一,租售條件亦異,不但影響廠商的進駐意願,更造成優惠措施或負擔不公平之現象,對優良產業環境的塑造形成負面阻力,經濟產業要發展必須把科學園區必須要把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做一個整合。
朱敬一主委答覆科技部組織法草案是在他上任前就規劃好,上次與林佳龍委員答詢之後有將幾個方案在行政院內部討論,確實有部會之間的困難。林佳龍委員表示,有困難才要改革,朱主委只要提出好的方案在野黨也會全力支持,林佳龍委員再次向朱主委提出科技組織的建議,期望朱主委再評估,現在的組織法草案猶如西裝太小件,不要讓科技部「穿小衣」,要幫科技部「轉大人」。
林佳龍於3月12日質詢朱敬一時提出目前政府機關存在很多「專家會議」有無違反利益迴避原則?對於接受委託研究又參與相關政策的擬定的專家學者,最後反而成為官僚卸責的白手套,林佳龍要求朱敬一主委盡速清查目前補助的對象有無利益衝突的情形,並研擬規範加以明訂,避免學術界全體蒙塵,但至今尚未收到說明報告。朱敬一主委允諾會盡快給委員回復。
形成性評量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事,有什麼好加油的?】
前陣子是中小學月考,在網路上看到不少當爸媽或當老師的朋友,寫到希望孩子月考加油。但這件事一直在我腦海裡迴旋不去。孩子考會考、考學測、考指考這種跟入學有關的大考試,要孩子加油,我可以理解。
但為什麼月考,要孩子加油呢?
國教院網站說:「教學評量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教學得失及診斷學習困難,作為實施補救教學和個別輔導之依據。」
所以考試只是一個檢測,目的是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個診斷,了解他的不足之處。這就好像健康檢查,目的是為了知道身體哪裡出狀況,醫師才知道要怎麼加以治療。
請問,我們會在親友健康檢查的時候說加油嗎?
很少,即使真的說了,這加油也很沒意義。因為健康檢查就是為了呈現身體的真實狀況才做的,不是為了自欺欺人用的。看到紅字,讓自己知道要開始注意什麼地方,這才是健檢最重要的目的。
更實在的說,國中小孩子的月考成績,對於以後的升學、乃至於人生的成功,都沒什麼用。這不像大學修課的成績,還對留學、申請研究所有用。大人有什麼好跟孩子說月考加油的?
歸根究底,難道是大家把國中小月考看成比賽,不能讓自己孩子輸人家,所以要加油?如果大家是把月考看成是自己孩子跟其他人的比賽,不想他輸人家,所以要他加油。大人的這種想法也太功利了。孩子的學習應該是跟自己比,不應該是用來跟人家比輸贏的。
在 Bts無界塾,我們所有科目的評量都是形成性評量為主,老師透過學生作業、晤談、等等學習過程中各面向的表現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即便有些科目學期末會有一次測驗,我也常常跟無界塾的家長說:
「評量就跟健康檢查一樣,是要找到孩子的學習哪裡好跟哪裡不好;知道哪裡不好,才有辦法後續來做補強。請把這當成是孩子的學習健檢,請不要以評量結果好壞去批評孩子、責難孩子。」
爸媽可以鼓勵孩子在「學習」、「複習」加油,但不是鼓勵他在「月考」加油。正如同可以鼓勵親友在「鍛鍊身體」、「飲食控制」加油,但不會鼓勵他在「健康檢查」加油。
因為:
健康檢查不是跟人家比輸贏、比數字好壞,所以說健檢加油是沒有意義的;
學校月考不是跟同學比輸贏、比成績好壞,所以說月考加油也是沒意義的。
如果爸媽不是放不下自己孩子跟他人的輸贏或面子,孩子們考月考,是有什麼好加油的?
(歡迎分享)
——————
§.因應新課綱養成閱讀素養,每月20篇精選閱讀練習
§.從根本改造孩子學習力,三個月孩子課業脫胎換骨
§.孩子改變的真實感人故事:https://bit.ly/2ozc4OU
形成性評量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政大附中 #地理實察
從設計自導式野外實察(Self-guiding fieldwork)的課程開始,先引導學生按圖索驥地進行野外探索活動,慢慢地進行跨科(歷史科為主)及跨領域(生物科為主)的合作,並以學校為中心,來回步行約2小時以內的空間,做為探索的範圍,漸漸設計出包含地理、歷史、生物以及化學科相關內容的探索課程。讓學生進行一趟野外實察時,必須同時應用到跨領域的知識,才能完成野外實察的學習內容,並透過觀察、探索,以文字說明、圖形描繪、攝影等形式,呈現野外實察的作業或報告;回到教室後,透過學生自評、他評及老師評量等多元的形成性評量,完成最後的實察報告。
為了能延續這樣多元探索的能力,政大附中在高二開設了進階的社會科專題課程,讓社會組的學生在歷史、地理、公民三個專題中任選一科,進行更深入的論文研究與撰寫。在專題課程中,老師必須先教授各科的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相關規範,接著教授相關技能,如:資料蒐集的方法、野外測量的方式、主題地圖的繪製(如:ArcMap、QGIS)、問卷的設計與實施、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等,再透過學生自訂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專題論文探究與實作,於學年結束前完成論文並進行公開發表。
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課程,學生雖然在高中的學習階段中感受到的是:學不完的技能、修改不完的論文,一發表完,學生們總會覺得這門課程終於結束了,但是學生到了大學之後,便會發現高中所學的各學科中,最能運用的就是專題課程學習到的各項能力,當他們發現其他同學都不知該如何進行資料蒐集與報告撰寫時,我們的學生已經能架構好完成報告的步驟,真正學到「技能」,而且可以受用很久,這才是落實「帶得走的能力」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