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彝族發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彝族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彝族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彝族發音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活水來冊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陳雷講話是什麼腔調? 我也算是陳雷的微歌迷,從「戀戀戀」到「我若變好額」,我會的歌起碼十來首。不過,他的歌裡面,最有名也最特別的,大概是這首「歡喜就好」。 陳雷-歡喜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qGmA5rHmc 這首歌不但與他塑造的憨厚...

  • 彝族發音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02 08:00:00
    有 2,900 人按讚


    陳雷講話是什麼腔調?

    我也算是陳雷的微歌迷,從「戀戀戀」到「我若變好額」,我會的歌起碼十來首。不過,他的歌裡面,最有名也最特別的,大概是這首「歡喜就好」。

    陳雷-歡喜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qGmA5rHmc

    這首歌不但與他塑造的憨厚、土直形象相符,最「吸耳」(「吸睛」的耳朵版)的是這首歌的腔調——「人生短短」的「短短」並不是一般優勢腔的「té-té」(ㄉㄝ ㄉㄝˋ),而是「tér-tér」(ㄉㄜˊ ㄉㄜˋ),「問我到底腹內啥法寶」那個「到底」也不是「tàu-té」而是「tàu-tér」,哇哩咧這個發音——到底(tàu-tér)——是哪裡的腔調啊?

    這種問題該問誰呢?

    ——你相信世界上有人能聽你講幾句話,就知道來自臺灣何地嗎?

    重提一個老故事:

    當年我還是個小屁孩,有一次家父受邀擔任某節目的台語顧問,吾全家來到台北錄影(有機會來臺北的話,小孩都一定要死皮賴臉跟著,因為南部鄉下小孩,常會跟同儕比誰去過臺北最多次,哪怕是去的是新店新莊都算去過臺北,去過最多次的就最「潮」)。

    那次坐上計程車從電視台要回台北車站,我爸媽在後座就隨意以臺語聊了幾句。運將突然轉過頭來說:「聽你們的腔,不是本地人喔?」

    我爸媽面對突如其來的搭訕,也只能簡短答一句:「對。」
    運將:「聽你們的腔,是從下港來的喔?」
    我爸媽:「對。」
    到目前為止,這些對話都還屬正常範圍。
    然而下一句,讓人聽了當場頭皮發麻!
    運將:「而且你們的腔,應該是在——最北不過北港、最南不過朴子的地方喔!」

    全車都嚇呆了!因為他完全說中了,只聽了幾句交談就聽出我們是從台灣的哪個角落來的!而他講的區域,直線距離不會超過十公里。(必須說明,我故鄉並不是像鹿港宜蘭永靖那種大家熟知腔調很重之地)

    運將說,他因為工作接觸各地的人,所以南腔北調都懂些,而且他最厲害的地方是,對於語言的腔調很敏感,而且模仿力很強。

    他說,有一次他載到了幾個黑道,黑道在他車上肆無忌憚講去哪裡幹了一票等等,聽得運將暗叫不妙,生怕知道太多被滅口。

    於是,在快到目的地之前,運將突然以那群人的腔調說:「你們也是OO鄉的人喔?」

    那群兄弟聽到鄉音一愣,也開始跟運將哈拉故鄉事。
    最後,那群兄弟下車,跟運將說:「本來我們想說,到了地頭之後,順便做你一票。不過看在大家都同鄉的,也是有緣啦。再見。」

    故事講完了,世間就是有這麼奇妙的人。

    更奇妙的是,這麼奇妙的人,世間還找得出第二個,就是語言學家洪惟仁教授。

    洪教授進行臺灣語言調查已經三十年了,有一年他進行語言調查借宿我家時,我還是高中的小毛頭,猶記得那時我還拿著一個什麼東西給他拍照建檔,所以我的倩影搞不好在他的哪一篇論文裡可以見到。

    超過三十年的調查,跑遍了臺灣大小鄉鎮,洪惟仁教授終於完成了《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兩鉅冊!

    其中第一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詳述他的研究方法,蒐集整理後對臺灣語言的分區標準,以及他對臺灣語言演變的看法。

    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則有超過一百張全彩地圖,詳細到可以用村里作為單位,這個鄉西邊村和東邊村腔調不一樣,從地圖顏色區分一目了然。

    下了這麼深的功夫,洪教授自稱能夠聽人講幾句話就判斷來自何方,完全不需要懷疑。

    從維基百科得知,陳雷是彰化縣大城鄉西港村人,翻開《臺灣語言地圖集》,大城鄉東邊是漳州腔,不過西邊靠海處都是泉州腔,更精確地講,地圖寫得很清楚,歸類在「彰化同安腔片」。

    翻開第一冊的分類理論,更清楚的分類是「老同安腔」的「芳苑二林老同安腔小片」。

    陳雷的腔調來歷,翻翻《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查得清清楚楚。

    不只是臺灣閩南語,臺灣的客家話、原住民語的分類與分佈,這兩本書也都詳實記載。

    洪教授說:「臺灣是語言的寶庫」,這麼多不同原鄉的先民,天南地北聚集擠進一塊小島上,語言腔調的豐富與密度,實在值得我們好好保存與了解。這套《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不只是他個人的代表作,也是臺灣語言學的代表作!

    在翻閱這套書之後,我心中浮現兩本書的輪廓,希望未來有人能完成:

    一是《臺灣語言演變史》,從史前時代南島語族的分佈,到荷西將語言帶到臺灣何處。鄭成功講什麼話?他的部將士兵講什麼話?把他們家鄉話散播到何處?清朝各地來的移民把語言紮根在哪裡?日語和華語怎麼藉政治力量影響臺灣?北管使用的「官話」在何時何地留下影響?臺灣各地有哪些隱語(例如南部的「香蕉白話」、眷村的江湖黑話、天地會的切口),怎麼來的?

    洪教授說「臺灣四百年史,就是一場語言競爭史」,我期待他能夠以臺灣史為經、文化史為緯,由他自己或門生寫出這樣一本書來。

    二是《外國人學臺語》,還記得我曾經分享過一位葡萄牙青年「阿廷」嗎?

    https://www.facebook.com/ngtsinlam/videos/1256319517788906/

    他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英語、北京話、日語和台語!(他的論文是研究彝族語言,我不確定他會不會)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居然沒住過臺灣,一直住在國外的他是怎麼學台語的呢?他講得很精要,一是「羅馬拼音」,學會拼音就能自己讀文章和查字典;二是在YouTube看「家和萬事興」。

    我覺得現在的臺灣年輕人要學台語,已經和外國人學台語的門檻相差無幾了,如果有出版社能力邀幾個精通台語的外國人,談談他們是怎麼熟悉臺語的,或者電視台製作節目邀請外籍台語使用者現身說法,也許對於現在本土語言失落的一代,能有啟發的作用!

    前衛出版社
    公視台語台

  • 彝族發音 在 Sonya Travel &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1-04 21:16:01
    有 215 人按讚


    《涼山深處。彝家人》隨筆 .之一
    // 『老師,你好 』

      二零一三年,是我闊別四年後再次來到阿布洛哈村。住村的一個月裡,從漫無目的,到當上了村小學的義教老師,後者是我預料之外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從他們喊的第一聲「霍老師」開始,就已註定了我和阿布洛哈村的緣份。

      阿布洛哈村是痲瘋病康復村,過去一直與世隔絕,幾乎無人知曉,是處神秘的國度。直到在二零零五年,才終於建起了第一所村小學 - 林川小學。二零一三年十月,當時就只有一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共二十二人。由於這裏位處偏僻,而且「痲瘋病」是彝族人很忌諱的事情,很多老師都不願意前來,因此學校就只有一名校長和一名老師,都是教育局分配的。進村前,對於老師的教學素質我都略有所聞,得悉他們兩個都沒有教得很好。但由於我當時也是這兩位老師帶我進村的,所以我也不想對他們有先入為主的印象。直到有一次學生主動提起了他們:

      「我們都恨死了他們兩個!」
      「他們經常不教書,在喝酒!」
      「他們會打我們,以前有學生給他們打跑了,沒再來上課!」

      一個學生說起,接著其他學生也在附和,他們都紛紛舉了不同的例子去證明他們都是不好的老師。此時,我才悄然發現事情的嚴重性。學生們居然會用「恨」來形容老師,而不僅僅是不喜歡!到底是怎樣的老師才會讓學生們恨呢?

      「明天我和你們一起去上學,好不好?」我覺得要親自了解個清清楚楚。

      我先是旁聽他們上課,發現他們根本不是在教學,只是把課本的內容講了一次。遇上練習題,就更是直接把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到本子上,也沒有其他的解釋。讀完、抄好,這一節課也完成了。下課後,我悄悄問學生們懂不懂剛剛的課,他們全都搖頭。

      「你們不懂為什麼不問呢?」
      「問了也沒用,他其實也不會!」

      六年級的學生告訴我,這些年來,他們一直都是這樣上課的。過去,曾經有學生就不懂的內容問過老師,卻被罵了一頓。老師就只讓他們把答案抄下來、記住就好了,其他的不需要知道。久而久之,「學生不問、老師不解」就成為了他們默認了的上課方式。

      六年級的數學課是我向老師借來的第一課,我就從他們剛學習到的分數乘法入手。但很快我就發現,他們對於黑板上的一切都很陌生,彷彿是外太空來的文字。細問下,才驚覺原來他們就連分數是什麼都不知道,只是一直抄答案。於是,我就從分數的組成開始重新授課。然而,讓我更驚訝的是在教授的過程裡,我發現他們不僅僅背不出乘數表,很多人雙數加減法也算不出來,而對於「單數」「雙數」這個概念他們更都是第一次聽!當刻,我是心酸,更是氣憤!過去這整整五年,他們到底學了些甚麼?老師又教了些甚麼?

      從一節課到兩節課,慢慢地,我從老師手上借來的課也多了。而一年級的課,原本我是沒想過去教的,因為六年級的功課實在更有需要,我想把時間都花在他們身上,希望能追多少是多少。直到,那一次,我午飯後到後山一個人透透氣,回來後卻發現原本正在上課的學生們都在操場上跑來跑去,沒有在課室上課。當天下午的第一節課都不是我的,他們分別教一年級和六年級,可最後卻都雙雙失蹤了!望著操場上的一年級和六年級,我心中盤算著教甚麼才可以把他們都聚在一起?!最後,我們集合在旗杆上,唱起了歌。音樂無分年齡,我忘了我當天教的是「讀書郎」還是「鳳陽花鼓」,反正大家都唱得起勁!從那天起,我發現一年級的學生都好喜歡唱歌,於是我就開始當起了他們的音樂老師,後來又給他們上了美術課,他們都很投入。

      快一個月了,我就要回去,當時六年級的學生都寫了信給我。看著,我笑了,也哭了。不僅僅是信的內容,還因為內文裡有著很多讓我似懂非懂的文字和標點符號,但我知道他們都盡力了。捏著手中的信,我當時就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再回來,也要為他們的未來一起努力!

      離村後的第一件事,我就去了找涼山最大的義教組織『索瑪花』的負責人老邪,讓他了解阿布洛哈村的情況。也就在碰面的第二天,對方就進村考察。很快,也和當地達成了共識,簽署了一份七年的合約,承諾會不間斷派駐義教的老師在林川小學教學!二零一三年年底,第一批索瑪花的義教老師來了,也為林川小學和阿布洛哈村掀開了新的一頁。

      匆匆兩年,眼看孩子們從盲目背誦「b、p、m、f」(拼音),到真正學文明、懂知識,那一聲聲「老師好!」是喊得越來越響亮,發音也更標準了。今天,我已不再是他們老師,但他們還是習慣喊我「霍老師」。我很感恩有這麼一群可愛的學生,但更感恩學校已有更好的老師來為他們的未來一起努力。

    ---待續(之二/)

    * 攝:阿布洛哈村 - 涼山

    * 後記:我正慢慢整理涼山的照片和故事,會陸續以《涼山深處。彝家人》系列在 page連載。有別於過去的愛情、旅行文章,涼山系列可能會 heavy 一點、字多一點,但能透過照片和文字向大家介紹涼山,卻正正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希望大家也會喜歡 ^^

    #涼山深處彝家人 #阿布洛哈村 #涼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