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5
上次小編分析過拳擊的基本動作,為大家說明各種拳路的特性以及其所運用到的肌群,大家還記得嗎?由於內容用到有點多專有名詞,如果看不懂的部分歡迎私訊小編喔!
.
今天照慣例要來推薦幾個適合拳擊的訓練動作,其中大多會強調我們上次講到的一個重點-髖爆發帶動胸椎旋轉以及上肢伸直,看完直接練...
2020.08.15
上次小編分析過拳擊的基本動作,為大家說明各種拳路的特性以及其所運用到的肌群,大家還記得嗎?由於內容用到有點多專有名詞,如果看不懂的部分歡迎私訊小編喔!
.
今天照慣例要來推薦幾個適合拳擊的訓練動作,其中大多會強調我們上次講到的一個重點-髖爆發帶動胸椎旋轉以及上肢伸直,看完直接練一波,然後給他揍下去,蹦~~
.
🥊推 藥 球🥊
上次我們介紹過直拳的打法,提到很重要的是要透過髖關節伸直帶動動作,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正面的推藥球來訓練髖關節伸直帶動胸椎旋轉,一開始練習時可能會有點難抓到髖關節伸直帶動的力量,大家在練習時可以先做一些髖關節的暖身動作,會比較容易抓到動作的訣竅。
.
🥊側 向 盪 壺🥊
想要打出具質量的拳頭,不能只靠肌肉主動收縮的力量,若能適當地掌握牽張反射的時機,就能輸出更大的力量,蛤?你說什麼是牽張反射?這我們之後專門寫一篇來介紹,練習側向盪壺時記得在旋轉時腳掌的方向需要跟著旋轉,避免在膝關節造成過多的壓力。
.
🥊砸 球 側 跳🥊
拳擊運動中除了打擊能力,移動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元素,在快速的閃躲後能夠馬上站穩並出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能力,因此可以透過單腳砸球以及側向跳躍來訓練側向的移動能力以及穩定能力。
.
以上便是小編推薦的拳擊輔助訓練項目,其實在技擊運動中決定勝負的因素往往不止身體素質、動作能力,臨場的判斷力、瞬時的反應能力、對於對手動作的解讀能力甚至是有點玄的節奏的掌握對於比賽成績都會有所影響,但是扎實的訓練動作,才能使自己在場上動作更加流暢,快找自己的好友一起去訓練,練完順便一拳把他揍飛吧!今天的內容到這邊就結束了,喜歡的話歡迎按讚、分享加訂閱我們,到我們的主頁點選連結,請我們喝一杯乳清,支持我們繼續創作優質的內容,我們下次見囉!蹦~~
Music: NCS_Elektronomia - Breeze
#pgg動作分析系列
#boxing #boxingtraining #training #powerispower #agility #拳擊 #動作訓練 #動作分析 #PGG #訓練 #重訓 #功能性訓練
強直性收縮專有名詞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新梯次】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開放報名囉!
⠀
無資源、沒經費,只透過電腦搜尋資料庫文獻,有可能靠自己成功產出論文嗎?
⠀
有的,meta-analysis 就是你的首選。因為 meta-analysis 論文容易寫、容易發,非常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不需要 IRB 且免收案!
⠀
然而,即使想寫 meta-analysis 論文,卻不知道重點在哪裡、最重要的數值是哪些、內行人在意什麼,又要如何算出這些數據?
⠀
新思惟理解大家的困境,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帶您用一天的時間高效率學習,從論文規劃到文章架構,從文獻搜尋到統計圖表,課堂上通通告訴您。最受好評的互動實作,更帶領您直接在自己的電腦,親手跑出統計、完成高品質的 meta-analysis 圖表!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名額有限請把握。)
⠀
👨🏫 堅強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 學員課後心得
⠀
「以前也上過大大小小統計相關課程,本以為會像其他課程會一樣讓人頭昏腦脹,沒想到竟如夢初醒、茅塞頓開,非常感謝新思惟安排這樣的課程,讓同學能夠依循一定的脈絡,一步一步踏上寫出自己第一篇 meta-analysis 的路。」
⠀
「講師除了介紹一篇統合分析論文中,所運用的各種統計名詞與意義外,更是帶領著學員們手把手,將 raw data 逐步繪製成能夠投稿的 SCI 等級圖表。當看到一張張統計圖表在自己的螢幕中出現時,心中的那分悸動真的是無以言喻啊!」
⠀
🎖 近期學員快訊
⠀
▪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使用不同尺寸探條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楊政群醫師團隊,關於植入性胎盤患者以子宮動脈栓塞術減少手術出血之統合分析,獲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刊登!
▪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食道靜脈曲張結紮後使用短效血管收縮劑之統合分析,獲 Science Progress 刊登!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現在投資自己,將來 PubMed 上有你。
強直性收縮專有名詞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新梯次】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開放報名囉!
⠀
無資源、沒經費,只透過電腦搜尋資料庫文獻,有可能靠自己成功產出論文嗎?
⠀
有的,meta-analysis 就是你的首選。因為 meta-analysis 論文容易寫、容易發,非常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不需要 IRB 且免收案!
⠀
然而,即使想寫 meta-analysis 論文,卻不知道重點在哪裡、最重要的數值是哪些、內行人在意什麼,又要如何算出這些數據?
⠀
新思惟理解大家的困境,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帶您用一天的時間高效率學習,從論文規劃到文章架構,從文獻搜尋到統計圖表,課堂上通通告訴您。最受好評的互動實作,更帶領您直接在自己的電腦,親手跑出統計、完成高品質的 meta-analysis 圖表!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名額有限請把握。)
⠀
👨🏫 堅強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
🗣️ 學員課後心得
⠀
「以前也上過大大小小統計相關課程,本以為會像其他課程會一樣讓人頭昏腦脹,沒想到竟如夢初醒、茅塞頓開,非常感謝新思惟安排這樣的課程,讓同學能夠依循一定的脈絡,一步一步踏上寫出自己第一篇 meta-analysis 的路。」
⠀
「講師除了介紹一篇統合分析論文中,所運用的各種統計名詞與意義外,更是帶領著學員們手把手,將 raw data 逐步繪製成能夠投稿的 SCI 等級圖表。當看到一張張統計圖表在自己的螢幕中出現時,心中的那分悸動真的是無以言喻啊!」
⠀
🎖 近期學員快訊
⠀
▪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使用不同尺寸探條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 楊政群醫師團隊,關於植入性胎盤患者以子宮動脈栓塞術減少手術出血之統合分析,獲 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刊登!
▪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食道靜脈曲張結紮後使用短效血管收縮劑之統合分析,獲 Science Progress 刊登!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現在投資自己,將來 PubMed 上有你。
強直性收縮專有名詞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
今天來聊點別的,不是電影,是身體。
瑜珈練習數年,算是有些心得。近日因為教學,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的身體幾乎可謂沒知覺且不認識。
瑜珈是很全面性的身心練習,在呼吸與體位的過程中,不只會訓練到身體的柔軟度、結實肌肉、連核心都同時被強化。
剛開始接觸瑜珈練習的人,通常念頭都很簡單:1) 減肥,2) 輕鬆的減肥,3) 不太流汗的減肥。
但是,瑜珈練習是種同時訓練身體柔軟、肌肉堅實、核心強大、又心靈平靜的運動。很認真練習的話,可是一點兒也不輕鬆,畢竟,想由身上榨出任何一滴油,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工程。
2.
剛開始接觸練習的人,無論是二十歲或是五十歲,通常都有肌肉鬆軟又缺乏核心的問題。這大概是許許多多鮮少運動的人都會有的狀態,我以前也是。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對於身上的肌肉是沒有意識、沒有感受、也沒有知覺的。
剛開始接觸瑜珈練習的那幾年,我始終聽不懂老師說的「啟動大腿後側肌肉」,「膝蓋上提、大腿前側肌肉用力」、或是「背肌用力」等等。
聽不懂,因為對於當時的我來說,肉就長在身上,肉就是全身的肉,從來也沒意識到「身上的肉,其實是由上百塊大大小小的肌肉在身體內部的排列組合」。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身上的肌肉骨骼或內臟,幾乎沒有意識(除了胃痛或頭痛)。姑且不論是否要使用到股四頭肌或股二頭肌這類專有名詞,光只是在口頭上說明「練習臀部與大腿肌肉用力」,如此大範圍的身體指令,對於尚未有肌肉意識的人來說,就已經是很難感受與理解的經驗了。
那種感覺大概是:我全身肉都不會動啊,明明已經很用力了,為何我身上的肉還是軟軟的不聽使喚呢?除了只會一直抖抖抖。@@(以前的我的真心話。)
3.
這真是件有趣的事情。我們對於外在世界多麼地積極認識與渴望了解。但是,對於我們自己的身體與心靈,很多時候卻是一知半解甚至毫無覺知。
眼睛被設計成向外探索與往外觀看的器官,本能地我們熱衷於探索外在世界,從食物到外太空、從細胞到大海,但是在眼睛後端的肉體與心靈,卻常常遭到忽略。
不幸的是,要能夠支持向外探索的原動力,是強健的身體和健康的心靈(包括能夠夜夜好睡不失眠的精神狀態)。
健康的身心,不僅必須來自好的食物和規律的運動,有自我覺知的身與心,也是必然。
4.
身體與心,不是兩個個不相干的整體,而是兩個互相牽涉牽制且息息相關的龐大系統。在身體內部,光是肌肉與骨骼,就有許許多多的部位與細節,要是自我能有這些細節的覺知與意識,哪裡受傷、哪裡需要修理,通常也能比較能夠精確地與醫師溝通。
剛開始練習的幾年,肩膀與背對我來說,幾乎是一體的,我無法區分肩胛骨、肩關節、鎖骨、肋骨等等在練習上的感受,更別說附近哪塊肌肉應該用力等等。
但是練習經驗久了之後,現在就能清楚地分辨每塊肌肉的感受,例如到底是闊背肌、三角肌、還是前鋸肌在用力。
5.
雖然對於每塊肌肉與骨骼,我還沒到達每個都記得住名稱,每一塊都能精明地感受的田地,但是「肉」與「骨」之於我,已經不是一大塊一大片,而是一個個各自分開的不同細節。光是如此,對於自己的身體的認識,就能更細緻地掌握了。
這是種神奇的感受,肉、骨、內臟都在自己裡面,心、腦、靈(假設有的話)也是,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它們都毫無覺察與感受,它們之於每個人,應該是最基本且最重要之物,比起身體之外的人事物。
6.
瑜珈練習的神奇之處,就是從外在身體的動作(體位)訓練,慢慢進化到對於身體內部有形之物的認識,甚至抵達對於無形之心(或靈)的體悟。那是一層又一層慢慢進入肉體內部,又一層一層對於自我的覺知與省察。
剛開始我也毫無覺知毫無感受,只能傻傻地跟著老師的口令練習。但是,偶而靈感到來,真實地體驗到了,就會難以忘懷那種美好又迷人的經驗。
可惜的是,對於自己身心的覺知經驗相當難以言傳,而且難以分享,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自己在乎的人(家人)、或是陪伴有緣的人(同學)一起練習,一起透過在共同時空的堅強意念,幫助彼此經驗與感受。
7.
現在我不會強求剛開始接觸瑜珈練習的同學,必須對肌肉有覺知,「感受肌肉」需要自己與身體相處、需要花時間磨練。與自己的身體相處地越久,在每個體位法裡,一次又一次感受肌肉被收縮或延展,久而久之,肌肉慢慢強化,覺知感受也會漸漸出現。
甚至,理想上,這種覺知會由肉體走向心靈,對於那位有幸的練習者來說,那就更完美了。
#瑜珈練習
#yoga
寫《淪落人》寫到分心差點睡著,只好改寫瑜珈練習好了。@@。果然,寫寫瑜珈,又醒了過來。